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气候变化经济学:全二卷(精装)
气候变化经济学:全二卷(精装)


气候变化经济学:全二卷(精装)

作  者:潘家华

出 版 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定  价:298.00

I S B N :9787520324526

所属分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作者二十余年的系统性研究成果,梳理了国内外气候变化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理论范式和分析方法,涵盖理论、方法、治理、政策等内容。

该成果的理论创新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开创了碳权益经济学分析,碳权益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二是拓展了碳公平的规范经济学分析,碳公平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以国家为单元的国际公平,而是需要在国际气候制度中纳入人际碳公平;三是系统化了碳需求经济学,碳排放需求取决于经济社会状态;四是提出了发展导向的适应经济学;五是提出了气候容量经济学;六是提出了气候生产力经济学。此外,该成果在碳预算、碳转移排放核算、碳效率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方法上的探索和创新,并且在国际气候制度构建、气候风险管控、低碳转型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TOP作者简介

潘家华,湖北枝江人,1992年获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副会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城市与环境研究》主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年鉴》主编、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态文明、能源与气候政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土地与资源经济学、世界经济等。曾任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主笔参与撰写IPCC第三(2001)、第四(2007)、第五(2014)次《减缓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参与主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10年应邀在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时讲解温室气体排放目标。人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05)、“万人计划”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和二等奖(2000,2016)、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11)、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11-2012),中华(宝钢)环境奖(2016)。


TOP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气候变化经济学总论

一 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理论构建

二 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理性

三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属性

四 气候生产力之要素辨析

五 减缓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

六 减缓气候变化经济影响的地区差异

七 低碳发展的国际贸易经济学

八 气候容量

九 气候变化脆弱性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十 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经济影响

十一 气候变化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一 国家利益的科学论争与国际政治妥协

二 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的大国博弈

三 全球变化挑战经济全球化

四 控制全球变暖的国际经济分析

五 防范全球变暖的历史责任与南北义务

六 减缓气候变化科学评估的经济与政治解读

七 国际气候制度的碳预算框架

八 快速增长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风险与成本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碳排放与人文发展

一 人文发展的碳排放空间需求

二 碳排放与发展权益

三 碳排放需求的基线选择

四 碳排放权的可转让性

五 碳排放的人际公平

六 碳排放历史责任的量化

七 碳排放的驱动因素

八 低碳排放实现人文发展目标

九 满足基本需要的碳公平与可持续性

十 基本需要的碳排放测算

参考文献

方法篇

第四章 温室气体减排的经济学分析

一 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经济成本

二 转移排放

三 碳泄漏的关税调节

四 碳市场的构建与拓展

五 规划方案下的清洁发展机制( PCDM)

六 地球工程降温的政策选择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碳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一 低碳发展的基本要素

二 低碳与发展的双赢

三 低碳减排的目标与措施

四 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

五 低碳技术转让

六 低碳减排的硬技术与软技术

七 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

八 低碳就业

九 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

下卷

治理篇

政策篇

附录: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名词解释

后记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1052

印  次:1

版  次: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87.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