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发展丛书(套装全5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发展丛书(套装全5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发展丛书(套装全5册)

作  者:韩震 主编

出 版 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8月

定  价:480.00

I S B N :978722010785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丛书从不同层面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明长期滋养的结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精神层面的结晶,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合理成分,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反映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

丛书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部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丰富内涵,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分别从国际和国内层面展开,既分析国外的做法,又总结自己的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既探究增进民众认同的方式方法,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外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丛书着眼人类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结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基本现实,立足当代世界和中国社会深刻变革,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特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历史和现实语境、内涵和认同机制、传播和国际话语权等多领域问题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

TOP作者简介

韩震,1958年生,山东省阳谷县人,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哲学思维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西方哲学史》首席专家及召集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大纲)》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兼任大中小德育一体化工作委员会主任)、第十届国家督学,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哲学组召集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哲学》(英文)主编。

著有《西方历史哲学导论》、《生成的存在》、《重建理性主义信念》、《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思考的痕迹》、《教育的价值与价值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中国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大国话语》等,译著有《自我的根源》、《历史与转义》等,发表论文、译文600余篇。成果多次获教育部、北京市等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TOP目录

代序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线图

上篇 核心价值观国别研究

观念立国、观念强国、观念征服世界:美国核心价值观的流变

英国的社会变迁与核心价值观重构

自由、平等、博爱:法国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多元与共识:德国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紧张

激进与回归:俄罗斯核心价值观的重构

阿拉伯伊斯兰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当代审视

保守与西化:日本核心价值观的现代转型

新加坡核心价值观中的儒家元素

中篇 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研究

美国核心价值观的全球战略传播

当代英国核心价值观的整合传播

法国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弘扬与国际推广

德国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创新

重塑大国形象:当代俄罗斯核心价值观的国内外传播

阿拉伯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诠释与传播

日本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道德教育”

制度保障:新加坡推广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举措

下篇 多国政治话语分析

拟人隐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际和语篇功能

——评析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看政治演讲语篇

——以习近平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的演讲为例

社会文化语言学“指示原则”与国家形象构建

——以习近平联大演讲为例

互文性与国家形象构建

——以马来西亚第70届联大演讲为例

政治领导人演讲的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近体化理论的案例分析

罗马尼亚总统联大演讲与国家形象构建

后结构主义视域下的德国国家形象构建

语言三大元功能与国家形象构建

——以斯里兰卡总统第70届联大演讲为例

框架整合与荷兰王国国家形象建构

——以荷兰王国国王威廉·亚历山大第70届联大演讲为例

“站位三角”理论视角下埃及国家形象构建的话语策略研究

——以埃及总统第70届联大演讲为例

定位理论与芬兰国家形象构建

——以芬兰总统联大演讲为例

话语历史分析法与挪威国家形象构建

——以挪威首相第70届和第71届联大演讲为例

话语修辞与国家形象构建

——以英国外长第70届联大演讲为例

定位理论视角下的外交演讲与国家形象构建

联大演讲与日本“争常”

——充满“擦抹”的国家形象


TOP书摘

代 序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线图

韩 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目前,全国上下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明方向,坚定全党、全国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为中华儿女提供共同的精神家园。

一、我们应该培育和弘扬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培育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特定的价值观,有着特定的规定性和内涵。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观,是当代中国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塑造什么样的公民的价值取向;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价值宣示。综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

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那么我们首先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社会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使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从一个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国家,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正如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说的,“近年来,世界经济的重心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倾斜。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同中国的经济往来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发展中国家的转型推动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将中国视为学习的榜样以及未来的目标”。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800美元左右;农业持续增产,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5%;各级各类教育都得到全面发展,教育水平大幅提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深入,我国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主要对外投资大国;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成就显著,强军兴军迈出新步伐;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丰硕,党风廉政建设成效显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新实践,也取得了震撼世界的成绩,这是我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社会基础,也是我们价值观自信的基础。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创造了世界奇迹。最近几年,虽然中国的经济不像头些年那样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发展了,但仍然是全球几个大经济体中发展最快的。由此,英国学者罗思义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优于资本主义模式”,理由是:一、“当前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并非遵循……‘华盛顿共识’发展,反而是仿效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或深受其影响”;二、“仿效中国的发展战略或深受其影响的国家对世界减贫的贡献率是85%,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贡献率仅为15%”。不过,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发展带来的新问题。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人们的价值观或思想取向在社会结构和文化范式的快速转型之中发生某种不确定的漂移。中国人富裕了,但似乎心理却不像原来那么宁静了。我们必须反思和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而言,价值观都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将国家和民众凝聚在一起。它们帮助定义一个社会所支持和所反对的东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价值观既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从而反映着当前的社会状态,同时作为一种理想性理念也必定引导和塑造未来的社会。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那么我们就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泉。

我们是立足中国国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经济政策和政治设想都是以这个现实为前提的。同样,我们不可能离开既有的文化传统来进行精神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根源,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割断了精神命脉,不仅使文脉失去生命的有机性,也会使文化成为缺乏生命力的空洞观念。必须辩证地对待历史和当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融通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传承过程。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开中国的历史绵延,脱离开中国的文化传统,脱离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演进,脱离开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由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是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演化而铸就的,反映着中华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的生命体验、观念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必然带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形态、内涵和实质。我们从大禹治水的故事,就可以理解中国这个东方农耕民族对群体合作的依赖和重视,个人只能在群体中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和发展的环境。因此,对于价值和价值观,中国人往往更多从整体优先于局部、集体优先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譬如,也许西方人更多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人权,而中国人更关注大家之间要相互尊重人权,这就是“和谐”的价值观。中国人不把人权理解为个人权利或利益之间的自由竞争,而是相互之间达成和谐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如此重视“和为贵”以及“和而不同”。在当今中国,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整体的社会和谐了,个体的人们才能过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的生活,才能在敬业和友善的环境下获得富足而有尊严的生活机会。

不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但并不是回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是基于传统社会而酝酿的,必须经过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拓展,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追求,才能够展现出现代功能和价值。

第三,既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那么我们就要在国际交流互鉴中,把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抢占道德制高点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追求。

善于学习和借鉴的民族,才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在与世界各国日益密切的交流互鉴中加以思考。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天下一家的开放胸襟,有协和万邦的气度,中华文化就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发展。从古至今,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互鉴,从中学到许多东西,经过消化吸收转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成果,例如佛学思想的传入,西域音乐的滥觞,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社会变革思潮,等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论,都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对国家富强目标的追求,显然是受了欧美的影响,才有了更强烈的动力。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价值,显然有浓厚的欧美影响,但最终也是在中国人民启蒙和解放的双重运动中逐渐清晰起来的。

当然,中国也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树立价值观自信,我们也可以对世界价值观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美国学者哈尔珀有句名言:“打赢如今的战争靠的不是最好的武器,而是最好的叙述方式。”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还要在文化表述上坚定我们的价值观自信。譬如,中国人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不仅意义非凡,而且完全可以成为调节国际关系的最佳规范。我们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要比霸权思维和价值观合理得多,也公正得多。中国梦绝不是世界霸权梦,而是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中国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可以转化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担当。和谐价值观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的独特贡献。对内,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繁荣富强;对外,我们主张和平发展,实行相互尊重、互惠互利。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由于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空间条件不同,从而发展出不同的文化,对问题的看法也就不同。相互之间应该采取和而不同的理念,而不是采取威胁和冲突的方式,这样世界才能和平。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和国际义利观具有现实的、普遍的世界意义,具有很高的国际道德意义。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讲:我们应该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

二、怎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有合适的途径和正确的方法。有了合适的途径和正确的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其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各级各类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让教育在传递知识和文化的过程中塑造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要求全体社会成员遵循这些基本的价值观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少数人的要求,而是对所有领域、所有人的价值规范。既然学校的功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就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地纳入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教育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的各个环节,覆盖到学校的全部师生员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而是所有教职员工的任务;不仅是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工作,而是所有专业课程都必须有机融入的事情。当然,不是专业课程都有形地讲核心价值观,而是把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和方向创造性地融入专业知识之中。实际上,思想理论课本身也不能天天只讲核心价值观的12个概念,而是基于核心价值观讲出感动人心的故事来。

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的规律、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完善思想教育方法,深化学生思想品德培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有效衔接、内容先进、形态生动的思想品德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创新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家都知道,作为物质食粮的奶粉是要根据年龄分段的,同样作为精神食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配方”。价值观需要行为的体验才能内化于心,价值观的目的及价值观自身的价值就在于它见诸行动。因此,我们还必须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第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把党员干部带头以及知识分子、文化名人和其他杰出人物示范效应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抓手。

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社会精英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所以共产党员都应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走在前列,其中领导干部更应该率先垂范,形成上行下效的正能量。我们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完善党内法规,健全制度保障,构建起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推动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从严治党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规范和纪律要求,做到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充分展现共产党人高尚思想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

社会各界的精英或名流,有很大的示范作用,因此也要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在引导社会风气方面发挥积极功能。2017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希望全国广大知识分子自觉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在总书记看来,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天下为公、道义担当是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他希望知识分子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始终坚守正道、追求真理,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身体力行带动全社会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唯物史观,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而人才是最活跃要素中的活跃要素,是创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思路的关键力量。知识分子无疑是推动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正因为如此,知识分子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创新驱动实质要靠人才驱动,靠高远的价值观引领,知识分子正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应该成为先进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

2018年6月12日

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思维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39.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