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大国粮仓: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实录
大国粮仓: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实录


大国粮仓: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实录

作  者:朱晓军,杨丽萍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559426758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14万转业官兵开赴“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天低昂,雪飞扬,风癫狂”的北大荒,为饥饿的共和国“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60年代,全国17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54万知青来到北大荒。到了70年代末,95.5%的知青返城了,80万知青留了下来,其中有两万来人留在北大荒,被称之为“留守北大荒的知青”。

  今年正值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留守知青年纪大的已年过古稀,年纪小的也将近花甲,作者从采访过的数百位对象中选出19位*有代表性的知青,这19条命运的曲线构成了16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述说着从下乡到坚守的过往岁月。北大荒留守知青用50年的生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坐标,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我们懂得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什么叫承诺,什么叫人生……

 

TOP作者简介

  朱晓军,国家一级作家、教授。在《当代》《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约300万字,出版有《让天说话》《高官的良心》等作品17部。先后荣获鲁迅文学奖、新中国60年优秀中短篇报告文学奖、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等奖项,现任教于浙江理工大学。

  杨丽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家庭期刊集团总编辑、编审。在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近百万字,先后荣获徐迟报告文学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北京文学奖等奖项。著作《快递中国》(与朱晓军合著)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与广播剧,2018年入选中央和****推荐的11本好书。

 

TOP目录

引言  集结号永远不会再吹响

一辈子想要干点事业,两个人必须志同道合 ——胡国华、孙立文夫妇

不愿默默无闻地活一辈子——“你千错万错,就不该找这么个人!”——那些课题把我拴这儿了——“世界模范农民”——这辈子最大的痛是没有尽孝——50岁读博士,当博导——全国凡是有大豆的地方都有我——没什么值不值,问心无愧就够了。

四口人凑在一起,也算一个家 ——汪旺有

17岁,从孤儿院到农场——别人都办病退,我说没病——整个连队就剩下我一个知青——33岁,娶了精神病妻——“咱俩一起过吧。”——为她男人送了终——照顾她的瘫痪儿子——老的老,小的小,残疾的残疾,打两份工养她全家——有家有孙有老婆,这日子还行。

我的婚姻是被别人说出来的——苏桂兰

叫人家说出来的婚姻——嫁了赫哲族男人——不走,待东北干到退休——想留女儿在身边,留不住——下乡30年,卖掉黑龙江的房子回天津为父母养老送终——好像我是多余的——“房子给他,咱们走。”——如果知青不走,日子一定挺红火。

不考大学是不想欠你的情——韦建华

我走远一点,妹妹就能离家近点——寻思找个当地的,有个靠山不被欺负——不想家分成两半,我没考大学——做贤妻良母,死心塌地跟他过日子——赢得赫哲族人的敬重——回上海,借钱,买房,解决了儿子一家的户口——没有上山下乡也不可想象。

我就想有个家,有个热炕头——陈桂花

一腔热血下乡了——结婚被当成笑话看——返城我没走,在孩子面前能抬起头来——大组承包亏损,被挂账15万——“陈桂花,你连200块钱都不值!”——贷款,买牛,养鸡,都赔了——重打鼓另开张,创业艰难——25年,130头奶牛,农场最大养牛户——我出人头地了!

自己要下乡的“将军女儿”——黄丽萍

将军的女儿自己报名下放——哎呀,这疙瘩可忒穷了——结婚什么也没要,家里什么也没有——婚后两人干活把钱还利落了——知青都回去了,我留在北大荒——红砖房,拖拉机——孩子们成家,农村的还找农村的——在哪儿生活都一样,东北挺好的。

我和“哑伴”的默默相守——刘艳杰

让家里少张嘴,我下乡了——“你哪怕找个瘸子也比哑巴强!”——我们在泥巴草房结的婚——会说话的夫妻离了,我们还相守着——我想吃鸡,他堵着鸡笼子比画“杀吧,别舍不得”——他不会说话,我就陪他一直在这里——他陆陆续续能说话了——放心,我们会一走到底!

这四十多年,我总共回去九趟——居鸿昌

我跟二哥说“你在家吧,我走”——大返城前娶了当地姑娘——伤心,亲哥嫌我穷——12年不回家,要赚钱争口气——承包农场,成了万元户——接手烂摊子,挂账50万——“我必须带着钱回家!”——连养羊带种地,日子好起来了——想亲人,不回家。

失恋让我铁了心离开上海——裴磊

返城3个月,对象没了,工作辞了——“这章盖下去,你就不是上海人了”——重返北大荒——不后悔,也后悔——父母病重,我不在身边——房子的闹剧——20年后的冰释前嫌——返城知青回来了,“哎呀,我们都后悔走了”。

今夜我不是想家,是想起你两鬓的白发——张玉林

“少年又冷又湿,渴望与白发母亲相偎依”——别人削尖脑袋往城里钻,我却把母亲接到北大荒——母亲成了所有知青的母亲——母亲得了尿毒症,我怎么就不知道呢?——“你圆圆的坟是关注的眼”——我有两个母亲,还有一个是北大荒——我没什么可骄傲的,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没有愧对母亲。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吧——周军岳、于延尔夫妇

因家庭出身被打入另册——专找脏活累活干,累晕过去醒来再干——我是司务长,她是炊事班长,我们被骂到了一起——走自己的路,让人家去说——知青返城为什么没走?这片土地值得留恋——女儿独自在上海,“知青子女不相信眼泪”——这是我人生的一片净土与沃土。

这里重情重义,我不会离开——孙绩威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北大荒人没有歧视我——留在八五三农场——有的知青办走了又办回来——从农工这么一路上来——跟很多返城知青比,我非常幸运。

给别人办返城,我却没想过落叶要归根——沈瑞忠

立血书下乡北大荒——早晨三点半,地里三顿饭——同班知青都返城了——组织上送我学习,学成之后就应该回去种地——经我手返城的知青何止几百个——130万亩地不种粮食了——推行“六化”,把腐败都给堵住了——要说遗憾,那就是对不起儿子——我选择的这条路很有价值。

北大荒让我多活了这20年—李乃利

我从来就没想返城——那时候是真苦,也是真有意思——开灯起夜一看枕巾上全是血——“别说一个肾,两个肾都移植得起!”——那年动了8次手术花了80万——感谢北大荒,让我多活了这20年——农场这个地方到现在我也没待够。

想家想得掉眼泪,我也不能走——张春娟

找本地人能干活,找知青净干仗——1340元挂账断了返城的路——种地种成万元户——走进人民大会堂——为人担保贷款欠下44万巨债——丈夫患淋巴癌走了——别拉洪河边轻生被救下——患难中成就“不般配”的姻缘——一场火灾把家烧个精光——7年,40多万欠债全部还清。

我们是中国最美的家庭农场——葛柏林、林莉夫妇

大学梦碎,当兵梦破,下乡北大荒——农场里的美丽中国梦——带领连队完美逆袭——家庭农场第一年盈利12万,有人红眼了——找个大荒草甸子重新开荒——咬定青山不放松,绝境求生——替战友“还债”,自建千亩湿地,种树百万多株——中国最美的家庭农场。

后记  北大荒让我找到失去的岁月

 

TOP书摘

  没什么值不值,问心无愧就够了。

  ——胡国华(上海知青)、孙立文(友谊县知青)

  有家有孙有老婆,这日子还行。

  ——汪旺有(哈尔滨知青)
  如果知青不走,日子一定挺红火。

  ——苏桂兰(天津知青)
  没有上山下乡也不可想象。

  ——韦建华(上海知青)
  (返城)我没走,在孩子面前能抬起头来。

  ——陈桂花(哈尔滨知青)
  在哪儿生活都一样,东北挺好的。

  ——黄丽萍(宁波知青)
  放心,我们会一走到底!

  ——刘艳杰(哈尔滨知青)
  12年不回家,要赚钱争口气。

  ——居鸿昌(上海知青)
  咱们还是靠自己努力争取吧。

  ——裴磊(上海知青)
  我没什么可骄傲的,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没有愧对母亲。

  ——张玉林(哈尔滨知青)
  这是我人生的一片净土与沃土。

  ——周军岳(上海知青)、于延尔(哈尔滨知青)

  北大荒人没有歧视我。

  ——孙绩威(双鸭山知青)
  我选择的这条路很有价值。

  ——沈瑞忠(上海知青)
  农场这个地方到现在我也没待够。

  ——李乃利(鹤岗知青)
  把账还清再走,我做人要做到这儿。

  ——张春娟(上海知青)
  农民世家,一代代地接下去。

  ——葛柏林(佳木斯知青)、林莉(北京知青)

 

 

  引言  集结号永远不会再吹响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共和国史上一桩大事。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转引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共和国发出的第三次上山下乡号召,第一次在1955年12月,毛泽东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文革”前,全国已有129万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最新指示下达后,一场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拉开序幕,且高潮迭起,于是有了“知青”这一称谓。这场上山下乡运动给中国带来巨大、深远的影响。1955年以降,全国有1776万知青奔向“广阔天地”,其中有一大批下乡到北大荒。

  何为北大荒?“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大荒”即东北的北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大荒”像冰架不断缩小,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仅剩黑龙江北部的嫩江流域、三江平原与黑龙江中下游,即东经123o至134o,北纬44o至50o,面积5.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地区的1.5倍,以色列的2.2倍,新加坡的76.9倍。这是世界上一块稀有的黑土地,世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全球这样的黑土带仅三块:一块在欧洲——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一块在美洲——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块在亚洲——中国的东北角。

  20世纪50年代,14万转业官兵开赴“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天低昂,雪飞扬,风癫狂”的北大荒,为饥饿的共和国“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在这些老兵中,荣获“战斗英雄”称号者128人、特等功荣立者408人、立大功者2929 人,其中有“孤胆机智英雄”、荣立11次大功的李国富,电影《渡江侦察记》原型之一、12次战功荣立者王树功。20世纪60年代,54万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的知青踏进衰草寒烟的北大荒,屯垦戍边,保家卫国。北大荒成为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

  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知青大返城潮流中,95.5%的知青返城了,80万知青留了下来,其中有两万来人留在北大荒,被称之为“留守北大荒的知青”。他们是小众,绝对的小众,甚至被忽略不计。

  选择即命运。尽管“条条大道通罗马”,能否到达罗马,什么时候抵达罗马,不仅取决于执着,也取决于抉择。留下的都是什么人?为何选择这条95.5%的人放弃的路径,为何放弃与父母和家人团圆的机会,放弃朝思暮想的故乡,放弃城市资源优渥的生活,留在寒冷、偏僻、艰苦的北大荒?

  有人臆断,谁不知道北大荒跟城市没有可比性,留下的都是走不了的,能走谁不走?

  上海的一位版画评论家说:“我们以为留在北大荒的上海人不是残疾的就是缺心眼的,要不就是犯错误的,否则怎么可能留下来?”

  想当年知青大返城时,北大荒犹如暴雨过后沟满壕平,大道小路都是背包罗伞、抬木箱子的、扛整袋面粉的、拎着一桶桶豆油的知青,如用“胜利大逃亡”或“兵败如山倒”来形容也许并不为过。在这情景下留下来不是不容易,而是非常不容易。犹如一群群栖雁,当一只接一只飞起来,转瞬间天空黑压压一片,像片云向南飘去,要想留下起码要有王佐断臂的决绝和狠劲。大部队转移了,集结号永远不会再吹响,那个火红的知青时代终结了,睡在铺左铺右和对面铺的哥们儿、姐妹儿都走光了,整幢知青宿舍空荡荡了。北大荒沸腾、激越的旋律戛然而止,取代的是冷寂和荒凉。拖拉机扔在地里没人开,春天没人播种,秋天没人收割,学生没人教,医院没了医生和护士……

  我们在调查与采访中发现,留守知青绝大多数在大返城前结婚,配偶多为当地人。大返城导致共和国第二次离婚潮。提起往事,有知青说道,“造假病历的、假离婚的……你不回去就要被认为窝囊。”云南西双版纳农场5日内有3000对知青夫妇仳离。北大荒有多少知青离异,没找到统计数据,也许从来就没人统计过。据老职工和留守知青讲,为返城而离婚的知青比比皆是,遭遗弃的绝大多数是当地的,有真离的,有假离的,也有弄假成真的。

  也就是说,只要能返城,离婚、抛妻(夫)弃子在所不惜。那么为什么留守知青没这么做?

  哈尔滨知青陈桂花说,一个嫁给当地人的上海知青,为返城把3个孩子扔给男方,离婚走了;一个嫁给当地人的天津知青也离婚走了,女儿跟她返城了,2岁的儿子丢下了……20年后,上海知青回来找儿女,儿女不认;天津知青的儿子进了监狱。婚姻不仅要有爱情,还要有责任与义务。

  返城的理由是相似的,留下的缘由各不相同。有的为婚姻、家庭和子女留下来;有的不想回城跟兄弟姐妹去争家里那有限的空间留了下来;有的作为“狗崽子”而下乡,在北大荒没遭受歧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留下来;有的为了医生、护士、教师、农业技术员的工作,怀着对事业的追求、对职业的执着留下来……

  我们在调查与采访中发现留守知青绝大多数既不是残疾,也不缺心眼儿,更不是犯了错误走不了。他们都很寻常,从事寻常的工作,过着寻常的日子。他们既不是当年“铁杆扎根”的典型,也没说过“扎根边疆一辈子”的豪言壮语,甚至连扎根树都没栽过。他们和其他知青一样从下乡那天起就梦想返城,做梦也没想到跟自己一个车皮来的都走了,自己却留了下来。

  知青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留守知青变成历史遗忘的角落,鲜有关注。20世纪90年代 ,我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采访时,上海知青袁小虎端起一缸子酒:

  “谢谢你还记得我们这些知青,你不来连我们都忘了自己还是知青。这杯酒我敬你,你随意,我干了。”

  说罢,他仰脖儿一口喝下,两眼湿润了。他那天激动得连干三缸子,大约一斤二两白酒。

  24年来,我去过黑龙江畔、松花江畔、乌苏里江畔,到过红兴隆垦区、建三江垦区、宝泉岭垦区、牡丹江垦区的几十个农场,采访过数百位知青。他们让我感受到另一种人生,让我激动和感慨,内心经受了一次次洗礼,深刻体味到什么叫责任,什么叫担当,什么叫承诺,什么叫人生……

  上海知青欧阳吉宝说:“什么是贡献?能够留下来就是最大的贡献!”

  有的知青教的学生考上了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的重点大学,他们自己的孩子却留在北大荒,或在城市的角落打工;有的知青被当地人称为“张一刀”“李一刀”“刘一刀”,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可是他们的父母和家人却在城市的病榻饱受疾病折磨……说起遗憾,他们几乎无一不说,这辈子上对不住父母,下对不起儿女。父母生病时,自己在数千里外,不能床前照料;父母去世时没有赶回去为他们送终。他们的儿女或者送回城市没人照料,学习成绩上不去,连大学都没读上;或留在身边,最后成为“荒二代”,子子孙孙留下来。

  由于留守知青的存在,北大荒与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的脐带没有萎缩断掉,带动了农垦的快速发展;他们让黑龙江边、乌苏里江边出现一群群说着纯正北京话,或上海版普通话的孩子;他们提高了北大荒的医疗水平,不知有多少婴儿经过他们的手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准,为北大荒成为“中华大粮仓”,年产商品粮300亿斤,可以养活1亿中国人做出了贡献……

  他们已经彻底地北大荒化了,采访中听到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宁波、温州知青用一口纯正的东北话说,我们北大荒人怎样怎样的,你们城市人如何如何的。当我问:“留下来后悔过吗?”90%以上都说不后悔,天津知青苏桂兰说:“我最恨的就是知青返城,知青不走的话,我们的日子一定挺红火。知青来了以后,给这儿带来多少变化啊,现在这边的生活方式很多都是知青留下的。”她没站在个人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英国演化理论学者理查德·道金斯认为,人生而自私,这源于自私的基因。难道这块土地改变了他们自私的基因?他们说的不是假话,也不需要说假话,在后知青时代说这种假话既成为不了“扎根典型”,也得不到提拔。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50年了,留守知青年纪大的已年过古稀,年纪小的也将近花甲,可是他们还拥有一个跟年龄不相称的称谓——青年,有的已经过世,像苇草似的“生者死,死者烂,肥土壤,为下代,做食粮”。

  什么是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的内涵是: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有许多知青的子孙成为“荒二代”“荒三代”。他们像那些转业老兵一样为北大荒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对30年前的返城知青来说,所有的苦难和风流已酿成一杯怀旧的老酒,对留守北大荒的知青来说历史还在延续;对返城知青来说那是三年五载、十年八载的知青经历,对留守知青来说,他们是永远的知青。

  在写这本书的日子里,我时常想到莫斯科红场无名烈士墓上镌刻的一句话:“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留守的知青不仅是共和国知青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共和国建设的奉献者和英雄。

  在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之际,我们从采访过的数百位对象中选出19位最有代表性的知青,这19条命运的曲线构成了16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他们用50年的生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生的坐标,让我们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我们倾听他们的述说……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40页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74.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