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多样性红利:工作与生活中最有价值的认知工具
多样性红利:工作与生活中最有价值的认知工具


多样性红利:工作与生活中最有价值的认知工具

作  者:[美] 斯科特·佩奇(Scott E. Page) 著

译  者:贾拥民

出 版 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9月

定  价:99.90

I S B N :978755367385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学读物  >  经济学理论、研究与通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多样性红利》创造性地提出多样性视角、启发式、解释和预测模型四个认知工具箱框架,并得出惊人结论:一个人是否聪明不是由智商决定的,而取决于认知工具的多样性!本书将告诉你如何应用工具箱中的工具,用多样性创造更多的红利。 

  查理·芒格的认知工具箱是怎么建立起来的?智能等于智商吗?人和计算机相比谁拥有更多样性的视角?多样性和能力谁更重要?拥有很优秀问题解决者的群体和由多样性人群组成的群体谁会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本书中,这些问题都将得到解答。

  多样性视角、启发式、解释和预测模型让人们找到了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让人们的预测更有价值。 

  多样性在4个条件下比能力更重要! 

  人生一切难题,视角给你答案。好的视角可以让问题变得更简单、更容易解决。任何一个问题,都存在一个可以让答案脱颖而出的视角。

TOP作者简介

斯科特?佩奇

● 广受欢迎的“模型思维课”主讲人

● 圣塔菲研究所复杂性与多样性研究专家

● 密歇根大学教授

●以对社会科学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研究和建模而闻名。

●于2011年入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获得多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奖金。


TOP目录

第 1 部分 多样性认知工具箱 

01 多样性视角 

02 多样性启发式 

03 多样性解释 

04 多样性预测模型 

05 智能,取决于智商还是认知工具箱 

第 2 部分 多样性工具的价值 

06 多样性与解决问题 

07 信息集结 

08 多样性与预测 

第 3 部分 多样性总是好的吗 

09 多样性偏好 

10 偏好集结的四个可能结果 

11 工具箱与偏好的互动 

循环 

益处多多的多样性 

第 4 部分 认知多样性红利 

12 认知多样性的起源 

13 用数据说话 

第 5 部分 实现“多样性优于能力” 

14 获取多样性红利的 12 个干法 


TOP书摘

  2001 年夏天,礼来公司(Eli Lilly)副总裁阿尔菲斯 · 宾厄姆(Alpheus Bingham,下文将称他为“阿尔夫”)专门为“寻求者”创办了一个网站。不 过,这个网站不是为了给热衷于魁地奇球赛的那些青少年寻球手找到金色飞贼提 供方便的,而是为各大型制药公司解决科学问题创造条件。制药公司要解决的 科学问题千奇百怪,从去除金属杂质、评估乳腺癌风险,到如何检测有机化学 物质发生的蒸汽,均在其内。寻求者在网站上公开发布他们的问题,并提供奖金,高达 10 万美元,以奖励成功的解决方案。任何人,只要愿意在这个网站 上注册,都可以成为一名问题解决者。毫不意外,问题解决者的职业和身份也是 形形色色,从来自远东地区的牙医,到来自美国中西部的物理学家,都能在这里 见到。但只有实际负责这个网站运行的管理员才知道寻求者和问题解决者的身份。 也就是说,这个网站的参与者双方是“双盲”的。 

  阿尔夫的网站名为“创新中心”(InnoCentive)。事实上,这个网站就是美国 历史上狂野西部通缉告示的现代版。只不过,阿尔夫并没有把自己的告示钉在某棵大枯树上,而是发布在了互联网上。网站建好后,寻求者和问题解决者很快地 聚集起来。到 2005 年,就已经有 8 万多名问题解决者在“创新中心”网站上注 册了。他们来自 170 多个国家,涵盖了各门科学学科。当然重要的是,他们已 经证明了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 

  一项关于“创新中心”网站的研究表明,问题解决者找到了接近 1/3 问题的 解决方案。在这些问题中,有一小部分还需要实践检验,也就是说解决方案正确 与否必须在实验室中证明。剩余问题中,有 40% 只需用铅笔和纸张给出解决方案 就足够了。乍一看,1/3 的成功率似乎不算太高,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在“创新中 心”网站以悬赏方式发布问题的寻求者可不是某个七年级的学生,而是像宝洁这 样的大公司(宝洁公司拥有9 000人的研发团队,每年的研发支出高达20亿美元)。 因此,1/3 的成功率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像宝洁这样拥有庞大专用性资源的大公司都无法解决 的事情,这些科学家个人和小团队又是怎么找到解决方案的呢?四位经济管理方 面的学者卡里姆 · 拉哈尼(Karim Lakhani)、拉斯 · 博 · 杰佩森(Lars Bo Jeppesen)、 彼得 · 洛斯(Peter Lohse)和吉尔 · 帕内塔(Jill Panetta)经研究发现,那些被成 功解决的问题有一个特点:它们能够吸引多样性的问题解决者。如果一个问题吸 引了一个物理化学家、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和一个生物物理学家的关注,那么这个 问题就会比只能吸引化学家的问题更有可能被成功解决。换句话说,“创新中心” 的成功,源于它有效地利用了多样性。 

  需要注意的是,寻求者所要求的并不是信息多样性,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搜索 引擎网站来解决信息多样性的问题。他们所需要的是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性。 

  因此,说到底,“创新中心”其实只是利用了一种新技术宏扬了一个旧观念, 那就是,多样性的、有才华的人,更能解决问题。不过,在这里还必须更小心一 些,以免过快得出??论。阿尔夫并没有去试图利用“群体的智慧”。他没有做任何 类似于对某个群体“给出总评”这样的事情。他只是在“大海捞针”,或者说,只 是试图发现能够解决问题或部分问题的某个人或某个团队。 

  因此,“创新中心”不同于英国著名密码破译组织布莱切利庄园(Bletchley Park)。在布莱切利庄园,所有成员一起工作,当然,他们的相处不一定和睦融洽, 因为其中有些人有极强的个性。不过,有一点与“创新中心”类似,布莱切利庄 园也有“广撒网”的想法。与“创新中心”不同的是,布莱切利庄园还想让所有 不同的“鱼”游在一起。 

  要想搞清楚布莱切利庄园到底是怎样运行的,需要先了解一些背景知识。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在伦敦西北方的布莱切利庄园集中了 12 000 人, 试图破解纳粹集团的恩尼格玛密码(Enigma code)。当时,纳粹集团将恩尼格玛密 码机分发到各部队,这是一种非常小巧(比手工打字机还要小)的精密机器,能 够创造出随机的密码,保障秘密通讯。破解密码成了盟军最优先的任务,因为通 过密码通讯,纳粹集团能够协调陆上和海上的攻击,分配所需军用物资,协调远 征世界各地的军事力量。德国海军特别擅长利用恩尼格玛密码展开攻击行动,他 们平均每个月都要击沉大约 60 艘盟军供给船。 

  许多人都来到了布莱切利庄园,包括英国人、美国人、波兰人、澳大利亚 人......他们在那里接受了当时人们认为适当的训练,学习破译密码的技术。在这 些人中,有数学家(其中最著名的是艾伦 · 图灵)、工程师,当然还有密码学家。 此外,还有更多的人在布莱切利庄园的“40 室”和“第 8 小队”等机密场所(读 者可以想象一下 007 系列电影中为詹姆斯 · 邦德开发秘密武器的那些密室)被培 养成了语言专家、道德哲学家、古典学家、古代史专家等,甚至是填字游戏专家。 试着想象一下,布莱切利庄园日常戏剧性的一幕: 

  ……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0.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