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口传文学中的信仰文化研究:以河湟民族走廊为例
口传文学中的信仰文化研究:以河湟民族走廊为例


口传文学中的信仰文化研究:以河湟民族走廊为例

作  者:蒲生华 耿英春 著

出 版 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丛 书: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专家学术文库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定  价:72.00

I S B N :978752110054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理论与研究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民族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信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以其文化统领性的特质而弥散和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直接地彰显和贯穿在人们的精神文化中。


TOP作者简介

  蒲生华,青海乐都人,青海师范大学教授,民俗学硕士。社会兼职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青海省民俗学会理事等。

  耿英春,青海循化人,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民俗学硕士。曾在《青海民族研究》《青海社会科学》《青藏高原论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3项。


TOP目录

序 在殷殷信仰中建构生活愿景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四、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五、研究的基本观点

第一章 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口传文学与信仰文化

第一节 河湟民族走廊

 一、河湟地区的民族走廊属性

 二、河湟地区的民族走廊归属

第二节 河湟民族走廊各民族的形成

 一、汉族——从大江南北迁居河湟的移民

 二、藏族——吸收他族成分的吐蕃后裔

 三、回族——经商和征战中移居河湟的族群

 四、土族——融合诸多部族的世居者

 五、撒拉族——来自远方的河湟新成员

 六、蒙古族——曾在河湟沉浮消长的民族

第三节 河湟各民族口传文学和信仰文化举要

 一、河湟各民族口传文学概览

 二、河湟各民族信仰文化述略

第二章 河湟口传文学中的佛教信仰

第一节 仰望佛教神圣

 一、神明与高僧:景仰中的呈现

 二、神圣与世俗:民间化的表述

第二节 叩问佛教圣迹

 一、佛寺:叙说中凭借奇象张扬其佛性

 二、佛塔:表述中依托神异映射其佛光

 三、洞窟:传诵中借助高僧凸显其佛缘

第三节 礼赞佛教器物

 一、赞扬灵性神通的法铃、法鼓

 二、赞美如意吉祥的哈达

 三、赞扬祥瑞圣洁的“八吉祥”

第四节 吸收佛经故事的河湟民间叙事

 一、佛经故事在河湟口传文学中的存续

 二、佛经故事民间化的生成背景

 三、佛经故事民间化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河湟口传文学中的道教信仰

第一节 神仙和道士

 一、威武逍遥的神仙

 二、身怀异术的道士

 ……

第四章 河湟口传文学中的伊斯兰教信仰

第五章 河湟口传文学中的民间信仰

第六章 河湟口传文学中的心意民俗

第七章 河湟口传文学与信仰文化的共生关系

第八章 河湟口传文学中信仰文化的展演空间

第九章 河湟口传文学中信仰文化的交融特征

第十章 河湟口传文学中信仰文化的社会功能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序言

  信仰是民族文化的灵魂,以其文化统领性的特质而弥散和引领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直接地彰显和贯穿在人们的精神文化中。民族民间文学更是以艺术方式形象地表达民俗信仰的重要载体,二者的关系可谓至深至亲,水乳交融。河湟地区作为西北多民族文化交汇重叠的文化走廊,民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不仅体裁样式多样、思想内容厚重,而且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尤其是多重信仰表述协调,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这样一个富有独特功能价值的文化现象,可惜还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所以当拿到蒲生华、耿英春两位教授的新著《口传文学中的信仰文化研究:以河湟民族走廊为例》时,眼前顿觉一亮,不禁从头品读下去。

  第一眼看到书名时,我首先联想起了许多许多的关键词,如口传文学、民间文学、民间文艺学、民间信仰、民俗文化学、民俗信仰、宗教民俗、民俗宗教、文学艺术、精神世界、学术视野、学术规范,等等,但概念混合交杂,难免逻辑模糊。随着一行行一页页读下去,似乎逐渐清晰了起来,同时对本书的学术价值越来越推崇了。

  本书所说的“口传文学”,实际上也就是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所说的“民间文学”“口头文学”或“口承文学”“口承民俗”,是相对于作家文学的民间文艺,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喜欢传承享用的文艺民俗形式。这种文学与作家文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在思想内容上充分的民间信仰性,并因之使得其在广大民众中广泛传播,还具有相当的神圣性和经典性,其受众面极广、受众人数极大、影响力极强,成为一个地区或一个乃至多民族的核心精神产品。

  民间文学中的信仰文化,实际就是以杂神信仰为核心、广泛采借和融合了多民族多宗教文化的民俗信仰。这种信仰沉淀着民族干百年来的历史记忆,集聚着千百代人的聪明才智,体现着最广大民众的社会伦理观和人生价值观,是乡土社会最坚实的文化土壤。信仰民俗和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一样,都是以神性神灵为信仰对象,以真诚善良、善恶报应为道德标准,追求自律和善举的宗教文化,所以也被学界称之为“民俗宗教”或“民间宗教”。近些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中,一大批民俗信仰仪式活动进入各级政府的非遗代表作名录,得到官方的保护支持,信仰民俗也就逐渐进入了学术研究者的视野。我们必须要更新观念,以多彩、平等、包容的态度善待包括信仰民俗在内的各种民族文化传统,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信仰民俗文化,弘扬其中的优秀部分,使之成为建设新文化的积极元素。蒲、耿二位的这部新著就是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民间文学与信仰文化的力作,值得点赞。

  河湟地区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上,也处在中原文化与西部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带上,自古以来是中原儒释道文化、西藏佛苯文化、中西亚伊斯兰文化、北方草原萨满文化等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交汇叠合的地区,因此也被学界称为多民族的文化走廊。先秦有羌戎游牧于此,以柳湾彩陶为代表的彩陶文化灿烂于世。西汉时军队进入河湟,建西平亭,东汉时进一步建成西平郡,大量汉人移居并逐渐形成汉文化势力,而其前后又有匈奴人、小月氏人曾经生活于此。西晋之后,鲜卑人先后活跃于河湟一带,其中秃发氏以今乐都、西宁为都城,建南凉国,儒家文化盛行。隋唐之际,河湟流域重新纳入中原王朝军政管理体系。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412

开  本:其他

加载页面用时:46.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