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创造故事丛书•挺进太空:中国载人航天纪事
中国创造故事丛书•挺进太空:中国载人航天纪事


中国创造故事丛书•挺进太空:中国载人航天纪事

作  者:兰宁远 著,李炳银 编

出 版 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6月

定  价:42.00

I S B N :9787555906988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由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写起,讲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决策到实施的全部过程,全面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起步、发展和辉煌的奋斗历程,生动再现了心怀梦想的中国航天人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开拓进取,忘我奋斗,用勇气、智慧和力量,创造了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成就,展现了我国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不畏艰辛、勇攀高峰、顽强拼搏、锐意创新的精神风貌和动人故事。本书既是普及航天科技知识的教科书,更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TOP作者简介

兰宁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7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2015年毕业于鲁迅文学院第27届高研班,现就职于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

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飞天梦》、散文集《霓虹烈焰》《守望天堂》《蓝色苍穹》、话剧《莫道桑榆晚》《顶天立地》《父亲?李大钊》《新北平市长》、现代京剧《横空出世》、艺术评论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

曾多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中国戏剧文学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战士文艺奖等。长篇报告文学《飞天梦》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话剧《新北平市长》参演第二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2013年参加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TOP目录

引子 梦天

第yi章 问鼎长天

中国没有理由在太空缺席

共和国的飞天“曙光”

代号“921”的秘密工程

第二章 飞天序幕

总设计师的顶层蓝图

酒泉,“神舟”起飞的地方

阿木古郎,为英雄回家护航

世界上最精干的航天测控网

第三章 万人会战

太空舱的“火眼金睛”

“神箭”为“神舟”护航

万众一心造“神舟”

出征太空的生命保障

千里挑一的航天员选拔

第四章 离开地球

神舟一号壮美启航

中国轨道,与英雄同步

一个插头引发的轩然大波

载人前的最后“彩排”

太空中来了中国人

第五章 漫步太空

两人多天的浪漫之旅

航天服,从“海鹰”到“飞天”

五星红旗太空飘扬

第六章 太空之吻

华夏天宫,太空中的科学平台

神舟、天宫的“鹊桥会”

驾驶“神舟”奔“天宫”

太空中的“好声音”

第七章 天上宫阙

海南岛建起了飞天港

长征七号,天地运输的新动力

入驻“太空新家园”

飞向空间站的“天地之舟”

尾声 未来


TOP书摘

6月20日,在北京人大附中的一间报告厅里和距离地球340千米外的天宫一号中,300多名中小学生和神舟十号的航天员们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天地课堂。

10时整,当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报告已与天宫一号建立了双向通信链路时,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课堂的大屏幕。王亚平向地面的学生们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的物体摆动、水球表面张力、陀螺旋转等物理现象,还表演了喝水等动作,她堪比老师的专业解说、比职业教师更为风趣的表演,不仅给学生和观众们带来了知识,更带来了全身心的享受和好奇心的满足。“面对浩瀚宇宙,其实我们都是学生。”王亚平独特的自信和亲和力让冰冷的太空充满了温情,为中国开展载人航天事业的目的做了最好的注脚——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10时55分,这次天地连接、生动有趣的太空课堂圆满结束。坐在北京空间信息中继传输技术研究中心指挥大厅的中心主任黄惠明、总工程师孙宝升和满座的技术人员,这才稍稍地松了口气。

“太空讲堂”每持续一秒,天宫一号就在太空移动7800米;王亚平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可能横跨了好几百千米。要保证45分钟空中课堂不间断天地传输、每一帧画面都清晰稳定,对中国航天测控网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2008年和2011年,我国相继发射了天链一号数据中继卫星的01、02星,天链一号的03星也在2012年发射成功。3颗中继卫星在这次任务中的一起亮相,标志着我国第yi代数据中继卫星系统全球组网运行。从此,我国有了比较完整的“陆基、海基、天基”一体的测控通信系统,航天测控实现了低轨道80%的覆盖率,为载人航天工程向深空挺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举重若轻的太空授课,不仅展现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展示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幽默,更播下了探索未来的种子。这次太空授课之前,现年62岁的世界首位“太空教师”——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前航天员芭芭拉?摩根向远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王亚平致信,对王亚平担任中国首位太空授课教师给予了热切期盼和鼓励。6月20日,王亚平完成太空授课后,在天宫一号上,通过电子邮件向芭芭拉?摩根发去回信,表达感谢和愿望。她在信中说:“太空寄托着人类美好的向往,知识是走向太空的阶梯。我们愿与您一道为开启全世界青少年朋友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梦想共同努力。”

自从神舟九号任务中,刘旺成为我国第yi个“开飞船”的航天员之后,聂海胜要再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这项技术。6月23日8时26分,聂海胜手动控制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分离,并将飞船撤至与天宫一号相隔一定距离的地方。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对两个航天器飞行状态进行全面检查确认后,聂海胜操作手柄,控制神舟十号飞船向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缓缓接近,张晓光、王亚平密切监视飞船仪表参数和对接靶标。10时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环接触。10时07分,两个飞行器成功连接成组合体。13时09分,3名航天员再次进入天宫一号,地面指挥大厅接收到他们来自太空的报告:“我们已经顺利完成手控交会对接,再次进入天宫。”

6月25日,3位航天员已在天宫一号生活了12个日日夜夜,这天是他们在太空的最后一天。凌晨时分,3位航天员同地面科研人员天地协同开展工作,撤收放置在天宫一号舱内的试验装置和重要物品,开始倒计时与天宫告别。5时07分,航天员关闭天宫一号实验舱舱门,回到神舟十号返回舱内。7时05分,组合体顺利分离。

两个飞行器分离之后,神舟十号飞船还有这次太空飞行的最后一项任务——绕飞。由于未来空间站的核心舱、实验舱以及飞船都将分别发射,因此必须通过“绕飞”技术,在不同方向上使载人飞船、货运飞船与核心舱进行对接。

天宫一号以7.9千米/秒的第yi宇宙速度在飞行,虽然神舟十号飞船与它的相对运动速度较小,但绝对速度很大,而且两者是在同一个轨道上。所以,飞船要想实现“绕飞”,就必须进行变轨。

2013年6月1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从左至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媒体见面。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控制下,神舟十号撤离到了距天宫一号一定距离的地方,按照预定程序进行变轨控制,从天宫一号上方绕飞至其后方,然后转为正飞姿态,天宫一号则转为倒飞姿态。这时,地面技术人员控制神舟十号逐渐接近天宫一号,顺利完成近距离交会对接。自动绕飞试验实施期间,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在飞船返回舱值守,神情镇定地密切监视飞船仪表上的各种数据,及时准确地向地面报告试验进展情况。

6月26日清晨,神舟十号飞船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在美丽的巨型降落伞的护送下,于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返回。

10名航天员,10艘神舟飞船,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腾飞的历程,也书写着中国飞天梦圆的华丽篇章,更宣告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yi阶段任务完美收官。

送别神舟十号,天宫一号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然而,一年九个月太空飞行的丰富实践,数十项空间科学实验的反复历练,携带有效载荷的良好状态,让空间应用系统的研制人员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

空间应用系统总指挥高铭、总设计师赵光恒等专家,在对天宫一号进行全方位的审检评估后,决定让它在太空中继续发挥余热。

高光谱成像仪继续在遥远的太空深情地守望着祖国大地,并不时传回高质量图像数据,相关数据应用到矿产和油气资源调查、海洋应用、林业应用、土地利用检测、城市环境监测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价值的应用研究成果。同时,高光谱成像仪还参加了澳大利亚火灾、浙江余姚水灾以及云南鲁甸地震等应急监测,为相关部门应急救灾和灾后评估提供了数据支撑。特别是在驰援澳大利亚森林火灾扑救工作中,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灾情监测,凭借其“火眼金睛”准确判断火灾区域范围一次,确认重大隐患点两个,其优异的表现,获得了澳方的称赞。此外,空间应用系统在天宫一号上部署的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探测“哨兵”,时时监测着航天器舱外各个方向电子、质子等粒子的强度和能谱,监测着轨道大气密度、成分、微质量及其时空分布变化,始终尽心尽力地守护着天宫一号的安全。

三年之后,2016年3月16日凌晨5时左右,天宫一号完成了最后的使命,静静地踏上了归途。而随着这三次空间交会对接的相继成功,独立自主的中国航天人已叩响了“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