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
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


一生一事:顾方舟口述史

作  者:顾方舟 口述,范瑞婷 访问整理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8年05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10016058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古籍  >  古籍整理工程  >  古籍整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中心采写的、病毒和免疫学家顾方舟九十年人生道路的自述。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亲眼目睹国人受日军欺凌。母亲希望他成为一名医生,但他在北大医学院进步师生的影响下,为国人落后的卫生环境所触动,毅然投身公共卫生事业,并加入地下党。作为批赴苏留学生,他新婚燕尔即赴苏联,四年未归。后被派赴苏联考察脊髓灰质炎死疫苗的情况,依据国情活疫苗的技术路线。他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自己的脊灰活疫苗,制定了相应的免疫策略和方案,使我国在2000年终实现了无脊灰状态,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将自己功勋卓著的人生概括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


TOP作者简介

顾方舟(1926-  ),浙江宁波人,医学科学家、病毒学家,为我国研制活疫苗消灭脊髓灰质炎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中国成为无脊灰国家。1948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51年留学苏联,1955年获苏联医学科学院医学副博士学位。1957年正式转向脊髓灰质炎的研究。1960年带领团队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批脊灰(Sabin型)活疫苗500万人份,并于1962年研制成功脊灰糖丸活疫苗。1964年底,正式调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任副所长。1978年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1984年,任院、校长。系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英国皇家内科学院(伦敦)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等。


TOP目录

一 童年碎影

1.宁波外婆家

2.天津“宁波帮”

3.日本侵华后的中学校园

4.亡国奴的屈辱

二 青春之歌

1.老协和教授严镜清

2.抱着头骨睡觉

3.人生的抉择

4.北平解放

5.活报剧、短剧、街头剧

6.结识我的老伴

三 留苏四年

1.大连卫生研究所

2.周总理设饯行宴

3.勇闯语言关

4.副博士学位

5.苏联印象

四 结缘脊髓灰质炎

1.脊灰的爆发

2.赴苏考察死疫苗

3.死活疫苗之争

4.活疫苗与国情

5.北京试生产500万人份

6.在儿子身上做实验

五 扎根昆明

1.创建猿猴实验生物站

2.举家入滇

3.自主研制疫苗

4.推行活疫苗

5.一个不能少

6.维持无脊灰状态

7.无脊灰,无遗憾

六 一辈子,一件事

1.最遗憾的事

2.隧道的尽头是光明

3.协和的“三严”学风

七 我眼中的世界

1.生命只有一次

2.人生的砝码

3.理想照进现实

4.预防为主

附录 昆明所纪事

尹芳口述实录

杨志和口述实录

赵玫口述实录

龚春梅口述实录

李琦涵、车艳春口述实录

顾方舟年表

顾方舟作品

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编后记(范瑞婷)


TOP书摘

  2.天津“宁波帮”

  我们去天津好像是1935年,我母亲一个人先过去,她安顿好了,再把我们接过去的。外婆还在宁波,就是我母亲带着三个孩子,在天津留下了。当时好像是住在一个叫三德里(属和平区)的地方,是租的当地的楼房,因为我母亲工作得有一个接待的地方。当时什么大柜子、小柜子、箱子,这些都没有。她就一个人拎着个小箱子,带了几件衣服,先到了天津,到了那里找到地方落脚。因为她有助产士的毕业证书,靠这个到天津市英租界去申请助产士执照,像现在一样,有了执照你才能够接生。我们没有所谓的搬家,没什么可搬的。我母亲安顿下来之后,就把我们接到天津,去上学了。

  因为天津也是一个海关,那里有父亲海关的旧同事,有宁波的老乡,这样的话有个照应。我母亲在杭州念了接近三年书,产科毕业,毕业以后就把我们带到天津,在那里挂牌成为了职业女性,靠接生来生活,养活我们这些孩子。所以我们小时候也没什么苦不苦的,反正就这么过来了。但是我母亲受的苦,这是我们长大了以后才慢慢体会到的,一个妇女养活三四个孩子,这不可想象,在旧社会不可想象。在旧社会,没有人帮忙,职业妇女没办法在社会上立足。不要说妇女了,就是男人在旧社会想要立足也很不容易,只有靠老乡、同事这些关系。所以我母亲她一天疲于奔命,接生、复诊等等这些,还要照顾我们这些孩子,她也没有时间再跟我们念叨我父亲的情况怎么怎么样。你看接生这个行业,什么时候叫你去,你就得去,大多数时候都是晚上甚至半夜生产。她什么都得自己做,产前准备产包、消毒等等,产妇生下孩子以后复诊还得去,刚生下来的孩子如果身体有什么小问题还得去。我不记得当时我们是怎么生活过来的,我母亲出去接生,我们怎么在家都不记得了,那时候还是太小了。

  我们到了天津以后,因为我父亲在那里工作过,所以他的一些朋友,包括同乡也好,同事也好都来帮忙。有一位老先生,他也是一位医生,姓钟。他出于对我母亲的同情,一个寡妇带着几个孩子讨生活很不容易,所以他挺帮忙的。开产科诊所得有地方接待,不然人家生孩子找哪里?他租给我们房子,给我们帮了很大的忙。有一个妇产科医生姓丁,我还记着她的名字,叫丁懋英。她是美国美以美会的,对我母亲帮忙很大。我母亲不是医生,像难产等问题,助产士是没有资格处理的,她就求丁大夫帮忙。

  另外还有一些老乡给我母亲介绍产妇,这个人介绍这个产妇,那个人介绍那个产妇。因为知道我母亲是接生的,让你接生,你得要收费吧,所以等于介绍生意了,介绍一些产妇过来,这就是帮忙了。就是靠着朋友,主要是靠着我们“宁波帮”,要不是“宁波帮”帮着我们,我们的日子很不好过。宁波人很团结,要是宁波人有什么困难,大家都能伸出手来帮忙。

  没有什么机构、同乡会什么的,邓小平不是说了嘛,说你们宁波帮帮宁波,他都知道宁波帮。所谓宁波帮,就是宁波老乡和老乡互相都有联系,有什么事互相都帮忙。宁波人到全国、到海外,都是靠同乡,不然你靠什么呢?都是老乡帮老乡。所以为什么有一句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在旧社会谋生的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体会不到,我当时太小了,连我都很难体会。

  我们年龄小不在乎,很快就适应这个新环境了,没有什么困难。那时候主要有母亲的呵护,我们又小,人情世故懂得很少,全靠母亲把我们拉扯大。我小的时候有玩伴,但都是很快就分手了,大家跟着父母各奔东西了。同学的关系也很浅,从小就是我和我哥哥,我们年龄相仿,我们哥俩玩。他现在在天津。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20

开  本:16开B

加载页面用时:7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