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点击南泥湾精神/点击红色精神丛书
点击南泥湾精神/点击红色精神丛书


点击南泥湾精神/点击红色精神丛书

作  者:祖金玉,于安龙

出 版 社:学习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定  价:13.00

I S B N :978751470228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点击红色精神丛书:点击南泥湾精神》通过讲述共产党代表在南泥湾发生的一件件历史事件,告诉我们什么是南泥湾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些精神时至今日,仍然于我们大有裨益。

TOP目录

导航条:永远不忘南泥湾精神
关键词:南泥湾精神是什么
背景色:南泥湾精神是怎样形成的
视窗1 自力更生
会打铁的八路军
窑洞:洞里的房子
“气死牛”的李位
刘顺清的“投资”
小战士变身“农学家”
七十一岁的“老新兵”
视窗2 艰苦奋斗
七岁娃娃学纺线
打仗加锄荷的日子
陈团长背米:当兵当官一个样
“铁罗汉”训练就像“着了魔”
会“孵蛋”的炊事员
朱老总赋诗表扬三五九旅
毛主席视察“陕北江南”
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
“南泥湾”走向世界
尾篇:奔赴新战场
超链接 南泥湾精神薪火相传
不朽的南泥湾
兄妹植树夫妻植树
武警部队的“菜篮子工程”
南泥湾“亮了”
戈壁滩上的“南泥湾”
老战士亲述三五九旅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

TOP书摘

这欢快的歌声是从南泥湾山崖下的一个小铁匠铺传出来的。只见铁匠铺里的炉火红彤彤的,几个八路军战士“嗨!嗨!”地抡着大铁锤,捶打着火红的铁块。其中一个小战士正挥动着他那黝黑的双臂,忘我地工作着。他就是三五九旅四支队的刘金旺,也是小铁匠铺的创始人。
  小刘年纪不过十五六岁,长得矮胖矮胖的,可爱的小脸上生着一双圆乎乎的大眼睛。刚开始开荒时,由于工具奇缺,小刘和老赵合用一把镢头。老赵在前面挖,小刘则在后面捡挖起来的根根梢梢。干了一阵,小刘要和老赵交换,老赵心想他还是个孩子,个子矮,力气小,应该多照顾点,就不同意交换。小刘却不这样想,他觉得两人合用一把镢,就应该轮换着用,再说自己总不能整天干轻活,让老赵干重活,非要和老赵交换不可。
  这一天,他几次想把镢头从老赵手里夺过来,都没有成功,心里闷闷不乐。他在心里也打起小算盘:明天我早早就把镢头拿到手,也美美挖它一天,你老赵嘛,也休想从我手中夺走。没想到,第二天,他虽然起得很早,可上了趟茅厕回来,镢头又被老赵拿走了。
  小刘一见这种情形,脸色一下就变了,眼睛充满了泪水,生气得坐在草地上。老赵关心地问道:“小刘,怎么了?”小刘没好气地说;“镢头是分给我们两个人用的,你可不能独占。你用半个钟头,我也要用三十分钟,谁也不能占便宜。”老赵一听明白了,原来小刘为这事生自己的气呢。但细心的老赵昨天收工时就想到这事了。他怕为镢头的事,第二天又和小刘起争执,夜里就给小刘准备了另一件工具——刺刀。于是,他跟小刘商量好分工合作,小刘在前面用刺刀砍梢林,老赵在后面用镢头开荒,两全其美。
  表面上两人合作得很好,但小刘的心结并没有完全解开。他想:虽然增添了一件开荒工具,但总不能让老赵一个人抡着镢头干重活啊!吃过午饭,终于让小刘抓住了机会,他趁老赵不注意,一把抢过镢头,边跑边说:“老赵,下午该我开荒了,你砍梢林,抽空把手上的泡包一包。”老赵急着说:“你力气小,不要抡镢头。”“镢头是上级发给咱俩的,应当公平合理。”老赵看着小刘那个淘气而又令人喜欢的样子,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生产竞赛热火朝天地开展以后,大家你追我赶,互相挑战,谁拿到镢头就猛千一阵,可一不小心,镢头又被别人夺走了。小刘心里又急又愁,这可怎么办呢(7别小看了小刘,还真让他想出了办法。
  这天只见小刘手里拿着一把新镢头,十分自豪地说:“老赵,你放心吧,以后我再也不用抢你的镢头了。”老赵定眼一看,原来小赵手里有一把新镢头,镢头刃子明亮亮的,镢头把儿也光溜溜的,便惊喜地问:“你从哪里搞来的?”小刘起初还卖弄了一番,后来才说明新镢头的来历。原来这些天小刘一直抽空拣废铁攒起来,前几天到镇上找铁匠师傅换了一把新镢头。
  这件事很快传遍全连,大家争相来看小刘的新镢头,都羡慕得不得了,小刘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不久,全连就自发掀起了一个拣废铁的高潮。大家都热情饱满,有时甚至都忘了吃饭。
  可是,这里荒无人烟的本来铁就少,拣的人又多,所谓“僧多粥少”,没几天就很难找到了。偶尔能找到一块铁,大家都像淘到黄金一样高兴。想到全连、全班还有很多同志没有镢头,小刘又皱起了眉头,心里比谁都着急。
  一天,小刘在山上找废铁时碰到一位热心的老大爷,他告诉小刘附近一座破庙里有口废弃的大钟,足有好几百斤重。小刘一听高兴得差点蹦起来,拜别了老大爷,一阵风似的跑回连队,告诉大家这个特大好消息。果然,大家都像听到战斗喜讯一样异常高兴。
  大家匆匆吃过午饭,连长亲自带队,大家拿着抬杠、绳子,走了几十里山路,终于找到了那座破庙。这座位于山顶的破庙已经破烂不堪,院子里长满了荒草。那口大钟安静地待在院子中央,上面布满了绿褐色的锈斑,陷进土里半尺深。同志们像是得了珍珠玛瑙一样,围着大钟团团转。一位同志用手推了推,大钟纹丝未动;另一位同志张开双手一量,足有两搂粗。
  大伙儿七手八脚地用绳子把大钟一栓,穿好抬杠,两个人一前一后站好,叫道:“一二,抬!”只听“咔嚓”一声,小碗口粗的抬杠瞬间就断了。
  大家又换上两根更粗更结实的抬杠,上来4个精壮小伙子,连长喊着号子,其余人用手扶着,总算抬了起来。这笨重的大家伙足有三百斤重。小刘个子小,大伙不让他抬,他就一手扶着大钟,高兴地为大伙儿喊着号子。
  大家抬到连队以后,连长让小刘带着几个人,把大钟砸烂,装了两大口袋,用骡子驮着,到镇上找铁匠师傅换熟铁。铁匠师傅一听八路军换铁打镢头,就把全部家当200多斤熟铁都拿了出来送给八路军。小刘说:“我们少拿点,留下你们用吧。”铁匠师傅动情地说:“熟铁给你们打镢头,生铁留下我们铸犁铧,咱们都是为了大生产呀!”不仅把全部熟铁给了他们,还借给他们一把铁钳子。
  有了铁,连队党支部决定立即成立一个铁匠铺。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一把铁钳并没有其他铁工工具,更别说煤和风闸了。这些困难难不倒八路军,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三个组:铁工组负责找铁锤和其他工具,背炭组去延长背煤,木工组动手做风闸。
  没几天,准备工作就做好了,小小铁匠铺在大家的欢呼声中开张了,风闸“呼嗒呼嗒”地响着,炉火烧得通红。只见老赵张着大钳子,两把斧子不停地捶打着,闪亮的火星四溅。老赵现在可是这里的大师傅,因为他是连里唯一铁匠出身的战士。小刘学得最虚心,他目不转睛地看着火红的铁块在老赵的敲打下由圆变弯,由弯变扁,一边干活,一边请教老赵。
  第一把镢头打成后,连首长和全连同志都兴高采烈地来参观,小刘和老赵激动地拿着新镢头在地里试了试,这一试不要紧,没几下镢头就卷起了刃子。原来镢刃上没有加钢,挖地一点也不利,根本不禁用。可是,这地方连铁都很稀缺,哪来的钢?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营部送来了消息称,前方的同志知道边区部队生产缺少工具,打镢头没有铁和钢,在战斗中拆毁了敌人的铁路,把铁轨锯成小节节,给他们送来了。
  有了钢,小小铁匠铺又热闹起来了,大家重新开炉,老赵和小刘给镢头加了钢,磨得明晃晃的。到地里一实验,真是见根斩根,见草除草,锋利无比,一点也不卷刃子。小刘高兴地跳了起来,大家也欢呼了起来:“成功啦!成功啦!”半个月后,全连每人都有了一把新镢头,小小铁匠铺又开始生产斧子、镰刀和锄头了。
  之后,自己打制工具的风气迅速形成:你制~张湖南式的犁,我制一张江西式的耙,他又仿制一种湖南式的镢头,陕北式的锄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个人都把自己家乡惯用的农具搬出来了,晚上收工时,农具一集中,五花八门,真像“全国农具展览”。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138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98.1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