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不只中国木建筑(精装)
不只中国木建筑(精装)


不只中国木建筑(精装)

作  者:赵广超 著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8年04月

定  价:79.00

I S B N :9787101124842

所属分类: 艺术  >  建筑艺术  >  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一本关于中国建筑的入门书,然而这本书不只是讲中国的木建筑,更是讲中国的文化,中国的艺术。作者从“家”开始,第一章“起家”,述说中国人将“家”与自然共处一室,把读者带入中国木建筑的大门。接着是伐木、文字 、高台、标准、结构……空间、四合院 、风水略述、园林、装饰等篇章,没有教科书的刻板,而是借着建筑与中外文化甚至中国古典诗词之间的联系,将中国木建筑的文化娓娓道来。

  该书深入浅出,行文流畅有趣味,图文并茂,可读性很高。


TOP作者简介

  赵广超,生于香港,早年留学法国,现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及著述工作。

  2001 年成立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现任设计及文化研究工作室总监、故宫文化研发小组总监。

  曾任2010 年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国家馆“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研讨会顾问、“智慧长河”展项展示深化设计专家顾问及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9 纪录频道《故宫100》百集纪录片创意艺术顾问。

  主要著作包括《不只中国木建筑》《笔纸中国画》《大紫禁城——王者的轴线》《国家艺术·一章木椅》《国家艺术·十二美人》《我的家在紫禁城》系列丛书及《紫禁城100》等二十余种。


TOP目录

不止于此

前言

愿托乔木

 

第一章 起家

第二章 伐木

第三章 文字

第四章 高台

第五章 标准

第六章 结构

第七章 斗栱

第八章 基阶栏

第九章 屋顶

第十章 屋身

第十一章 空间

第十二章 宫室之旅

第十三章 四合院

第十四章 风水

第十五章 园林

第十六章 装饰

 

后记 记佛光寺

附录

哥哥的话

想起盛唐(原版后记)

参考书目

鸣谢


TOP书摘

序言

不止于此

    赵广超老师的《不只中国木建筑》在中华书局重版,承赵老师嘱咐,让我为重版写一点话。

    我认识赵老师十四年了。当年,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二层东墙有一排书柜,是一些比较少见的艺术类图书,不仅比较少见,三联书店进的数量也很少,常常是,看上的书,尽管脏了旧了,也不会再有第二本,买就买,也不会像小摊上可以要求打个折扣。

    《不只中国木建筑》就是在这里遇见的,是2001年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简体字本。

    说一句题外话,至今,以编辑的身份,还是不能不称赞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眼光与决断力,先后买进了香港数家出版机构的优质图书的简体字版权,其中最为风行的要数故宫博物院与香港商务印书馆合作的大型丛书——《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即大家口中简称的“六十卷”)。回到题内,如果没有这本简体字版的《不只中国木建筑》,也许就不会由我为赵老师写这些话。

    白色的封皮有点脏,还有一处小的开裂。只有一本。这大概是2002年的事。从读者角度说,就算认识这位作者了。

    这是一本原来没有过的书,是知识性的,也是艺术性的,但与向来读到的知识性或艺术性的书都不同,作者的讲述没有学院的腔调,没有勉强的抒情,也没有做作的小儿语。知识点多,而具发散性,语言平实,而饱含诗意。

譬如——

    在家外月亮总是在照着别人,院子里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样,院子其实就是将天地划了一块放在家里,一个可以让树木从家里向天空生长的房间。

    中国人用木头造出纸张,用木头刻字制版,然后在木头搭建的空间里,一并写下整个建筑和工艺发展史。

    《康熙字典》里“木”部的字有1413个,其中就有超过400个是与建筑有关。“栖”身怎可以不从“木”开始。悠悠乎“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2004年,由香港文物基金会资助的建福宫复建工程接近尾声,受基金会的工程监理邱筱铭邀请去参观,说起她正在筹划做一本介绍复建过程的书,内容是关于复建过程的介绍,读者的定位首先是基金会的出资者,其次是有意愿了解却基本无所知的人,究竟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讲这件事,才能使读的人对工程有所了解,并进而体验到中国建筑源自天然、超乎天然的特质。因为我是编辑,想听我的意见,我脱口而出的话是,你要找一个叫赵广超的人来帮你做这事,应该就是你想要达到的效果。他是香港理工大学的老师。邱筱铭含笑问,你认识他吗?我说,我是从书上认识的。筱铭哈哈大笑,说,他下个月会来,我介绍你们认识。说着话,给我看一张建福宫图,画风熟悉。说,已经开始请赵老师画一些实验性的小品,目前在征求意见中。

    下一个月,仍然在这间办公室,见到了赵老师,真认识了。那一天,我们谈了很多。谈到我的父亲朱家溍先生,赵老师深以为憾的是,自己来晚了,没有见到一直想要见和认识的人。但他的一句话,“朱先生的文字不骄傲” 令我至今难忘。这个感觉,许多人都有,但赵老师能说出来,是因为他自己的行文也秉承着这样的自律,我以为。

    认识赵老师之前,从未体验过那句老北京的歇后语,“茶壶煮饺子——肚里有数”。所以与赵老师谈话是一件痛快的事,这么说的原因首先是赵老师广东口音极重,而偏又是个内心无比丰富,联想特别迅疾的人,于是他被自己的念头拥塞着,难以择言,更难以在唇舌间转化成国语发音,说着说着话,竟难免气促起来。与他对话的人也会觉得吃力,所以会“痛”。

    但赵老师对历史、文学、艺术始终存着一种儿童般的天然渴求,又不在意求知的方式,无论电影、戏剧、曲艺种种,对艺术形式都不抱高低之见。因此,交流中,非常容易彼此会意与契合。所以是 “快”。

    而他最注重的,还是自己的亲身体验,用双脚,去到各处,用双眼,观察各处,用心体会其中或明显或隐晦的关联。

    在带领学生熟悉紫禁城的一年时间中,要求学生的也是同样。在宫殿外面的各个位置,站着,不许随意走动,用身体去感觉太阳在四季中不同的光线与温度,要求的用意即是让学生动笔勾画之前,建立与古人相通的来自肌肤的真实感。唯有如此,才能在创作中逐渐学会直白并有自然趣味的语言,无论造型的,还是表意的。唯有如此,才能在文字的表述上自然,明了,让每一个认识字的人都能理解自己希望传达的意思,才能把故事讲好而“不骄傲”。

    认识了赵老师,让人不觉记起古人的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字典上解释“讷”是,不擅长说话,语言迟钝。“敏”则是迅速,灵活。真就是说的赵老师。

    对于一个心里装满了故事要讲的人,木建筑之下是一个家,家里有不止一个人,人之间的关系,家事与家世,既琐细又长久。

    木头之外当然是有着另外的故事。

    哪里止于木建筑呢。

    朱传荣 2017年3月

    (朱传荣,朱家溍之女,故宫《紫禁城》杂志编辑)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55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93.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