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住在凉山上/副刊文丛
住在凉山上/副刊文丛


住在凉山上/副刊文丛

作  者:何万敏

出 版 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3月

定  价:38.00

I S B N :9787534796654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作者何万敏动辄驰驱百里千里,高山峡谷、穷乡僻壤、西部群山、高原绝塞……大至星汉日月,崇山峻岭,小至花蕊蜂翅,飘风流萤……到处留下他深情的足迹、深切的思索、深远的回眸,被他以多重复合的眼光重新打量、解读。山川要害,土俗民风,以至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目所及,无不记载。他在寻常“参团”旅游想象不到的艰险劳顿中,惨淡经营他的发现之旅。虽然凉山州六万多平方千米的硕大范畴已经令人惊讶,但万敏的比较、勘察的对象则远远超出这个区域的实地面积,神州大地近似或反差鲜明的地理单元,都在他的比较的笔墨之间驱遣。他常年在逶迤的群山之中跋涉,经历缺氧、陷车、塌方、暴风雪等重重险阻,深入大自然以及人文遗迹的奥区和鲜为人知的秘境,获取大量罕有的第一手资料。

TOP作者简介

 何万敏,笔名何谷、万物等,男,汉族。1963年5月出生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山岗村,籍贯四川省乐山市,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凉山州政协委员。现任凉山日报社副总编辑,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凉山州社科联副主席、凉山州文联兼职副主席、凉山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TOP目录

倾听大地遥远回声

? ? ——何万敏的人文地理 伍立杨? 

凉山不是一座山 

“袖珍天府”的幸福指数 

带我到山顶 

冬春的日子 

洒拉地坡的春景 

古道苍茫 

寻路 

古城:历史的散笺 

会理古城的舒缓时光 

住在高高的凉山上 

螺髻山:冷峻而华美的姿颜 

索玛花儿一朵朵 

发现凉山杜鹃花 

金沙江上溜索人 

榨糖人家 

在水一方 

行走在神秘的木里 

山间铃响马帮来 

源自大地的行走与写作(代跋)

?


TOP书摘

带我到山顶

到依洛拉达并不容易。

在大凉山深处的美姑县,依洛拉达是继侯播乃拖之后,我迄今为止所到次数最多的乡镇。大约十年前,我所供职的报社帮助扶贫定点那里,需要一个联系人,“我去吧,反正是从美姑出来的,对情况较熟”。我出生在美姑县,读完小学以前随当教师的父母亲在侯播乃拖长大,中学是去县城读的,大学毕业后到州府西昌,一晃 20 多年过去了,所以话虽这么说,但没想到的是,自己其实对乡村已经相当陌生了,即使挂职,每年去几趟,感觉也只是名誉上多了一个“依洛拉达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我对乡村的陌生亦同山里人面对我时的拘谨甚至自卑。的确,依洛拉达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乡,无论农业生产还是地理风貌,没有太多特色,并且多数山民的生活只能以“贫寒”二字来形容。全乡总面积 24.27 平方千米,有尔合、依觉、且莫、库莫、母觉 5 个行政村,村下设有 27 个村民小组,这些基本数据都记在采访本上,许多乡村风景则被我随手拍成照片储存进电脑,但是,情感上或者理解上,乡村却仍是模糊的。

依洛拉达距县城 18 千米,很近。从州府西昌到依洛拉达当然远很多,它在一条省级公路线快到县城的地方分路往山上上了。“它在路上”,前任乡党委书记达则阿铁第一次告诉我乡所处位置的时候,叮嘱我注意分岔的路。他说的话很形象,仿佛依洛拉达不是具体的地名,也不是静止的,而像一个行走着的山里人,奔走在路上。这样的印象在我从车窗里看依洛拉达乡的时候找到了,那里在我印象中除了夜晚满天星斗的静谧,也就是人们阳光下劳作和雷雨天奔跑的动感韵律了。穿越昭觉县在俗称“大桥”的洛俄依甘乡进入美姑县境,沿美姑河向北刚过牛牛坝乡再向东行驶。从一条小岔路蜿蜒而上,短暂的 10 千米,却是一个漫长的盘旋爬坡的历程。依洛拉达的彝语意思就是阴山中的水沟。汽车开始艰难行进在被河水切割的高山峡谷中,依洛拉达则在更高的山上。

眼前是逐渐隆起的巍峨大山,一旁的河流河面不宽,乱石嶙峋,河道两侧堆积的坚硬石头仿如巨大的挡水墙。全部的石头都是被暴雨裹挟泥石流从高山一路冲撞而下的。每遇雨季和冬季冰雪天气,此路便不通,换句话说,一年当中,有近一半的日子,到依洛拉达乡并不能选择乘车。冒险开车,即使技艺再高超,也可能会遇上车轮左右摇摆得不听使唤、把司机惊出一身冷汗的情况。

乡干部的选择是骑摩托车,为此,尼尼古火还特意买来一条黑胶皮做的长靴穿上。有一次载我上山,行驶到河边停下来,他忍不住叹息:“路实在太烂了。”他指着胶皮靴叫我看,深及膝盖的长靴上,溅满厚厚一层泥浆。尼尼古火是现任乡书记,算是我的“直接领导”,看他愁眉苦脸的样子,我只好打趣道:“不让你在乡下磨炼,咋个有理由让你升官呢!”他摇摇头,把厚实的手套取下,去河滩挑了一块片石,冲着河水刮洗靴子上的泥巴。他精神抖擞,肤色黝黑,挺拔的鼻梁和轮廓硬朗的脸庞,在蓝天下泛着油光。

更险峻的一段路还在前面。蹚水过河之后,道路更加陡峭,车头昂着,前窗向着蓝天,司机要伸长了脖颈才能看见前路,而且路面逼仄,轰着油门的车“爬行”艰难,排气管“使劲”扬起弥漫的尘烟,远远望去像是古代一队战马正在推进,就是接连十来个急弯处也可以不按响喇叭,对面下山的车辆早已在宽阔处避让。乡干部们抱怨这样的路难行,说本来路况要好些,“是因为载重的卡车把路压坏了,坑坑包包的”。但要不是近几年国家电网建设输电线路,这段公路更没有人管。卡车装载着铁架、水泥、沙石运往高山,再由人力或背或扛或抬上山顶。当铁塔在一个个山顶和半山之间矗立,高压电线像银丝般牵连起来,数百千米之外雅砻江上水电站的电力,才得以输送至数千千米之外的长三角城市。

那些遥远的都市与山里人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大千世界,万种风情,精彩各自不同。本质上,凉山的彝族人与这片土地是合而为一的。你看这里的高山,高山上的村落,那些就地取土用力紧冲成土墙的房屋,与山上的泥土同色,并被高耸的树木包围着,色调是那么统一而协调。近年开始新修砖瓦房了,政府倡导的“新生活”运动——鼓励并帮助山上的彝族人改变其不文明的生活习俗,包括用砖瓦代替泥土建造他们的房屋。很快,曾经的土墙又重新回归到大地,还原为山地的颜色,待来年开春,泥土又可栽种庄稼。生长和季节轮回着。汽车又爬上几个大坡,我看见了远处乡政府驻地的两幢两层楼房和乡中心小学校鲜艳的红旗。

一天,为了拍几张彝族人修新房的照片,我得到消息后背着照相机到依觉村。村会计阿以日格是当地有名的精明人,开过瓦厂赚了一些钱,拆了,现在又开小卖部。小卖部的窗口很小,对着小窗口的一面木柜上摆满了廉价的小食品,糖果、饼干、矿泉水、方便面等。卖得最多的是啤酒,从县城批发价每件 31.50 元,他拉来 单 件 卖 35 元,10 件 以 上 卖 32.50 元,50 件 以 上 卖32 元。“差不多卖 1000 元有 70 元利润,小卖部每个月能收入 2000 元左右。”阿以日格人到中年,和我聊起来并不讳言,“因为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超生两个总共赔了 3 万元,除最小的儿子才 1 岁,其余 4 个都在读书,平常娃儿妈妈守小卖部”。人多,旧房子小了,修房是大事。“计划用 11 万元多”,请了 5 个帮工,每天发一包烟加生活费,“13 万元巴巴适适干完”。他也埋怨路不好走,运费高,“在牛牛坝买一匹红砖 0.55元,加运费每匹 0.70 元,4 万匹砖,还要水泥、沙石,运费不少”。

往来的车辆仍然屈指可数,偶尔可碰见载客的微型面包车,灰色,一看就知道它与在公路上正规运营的喷了绿漆的面包车不同。但如若不是遇了急事,许多人还是舍不得掏 10 元钱去坐,要知道,辛苦收种的土豆即使拉到牛牛坝的集市去卖,一斤也才值八九角钱。

路上的行人成了风景:有走亲戚的,更多的是人背马驮把苞谷、荞子等粮食拿到集市去出售,或者从集镇买到了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往回赶。遇到有车辆靠近,路人急忙将身子侧向一边,并用披肩的擦尔瓦遮住眼睛以下的鼻子和嘴巴,避免呼吸到飞扬的尘土;有牵马的,他会小心伸手去稳住马头处的缰绳,并轻声安慰马匹稳定情绪。此时,千万做不得的是猛按汽车喇叭。“有一次,一个卡车司机没有经验,按了刺耳的喇叭声,刚好那匹马是从高山上下来的,平常没怎么听到过汽车喇叭,一下吓到了,一下受惊了,一下冲到岩子下去了。哦嗬,马儿摔死了哟。”尼尼古火用极富感情色彩的话语,讲述着那次“悲剧事件”,“这下麻烦啰,马儿主人非要喊司机赔偿,司机也觉得委屈;但人家主人有道理,你不按喇叭,那马儿咋个会跳到岩下去摔死嘛。结果只得赔了几千块钱。”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58

开  本:32

加载页面用时:74.7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