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高考大作文
高考大作文


高考大作文

作  者:熊芳芳

出 版 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540780852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中小学用书  >  语文作文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生命语文”首倡者熊芳芳继引爆语文界媒体圈的《高考微作文》一书之后的又一力作。二十八年的写作教学实践和深度思考,连续多年在《语文世界》《求学》等知名杂志撰写作文指导专栏,指导学生发表文章五百余篇??作者以灵感创意、审题立意、选材内容、构思章法、语言技巧、考场策略六个方面为基本构架,紧扣作文写作的要点和高考作文的脉络,用灵动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丰厚的文学底蕴、鲜活的时代气息,唤醒学生的写作潜能,突破写作瓶颈,提高作文得分能力。作者的阐述大开大合,舒卷自如,游刃有余,高屋建瓴;学生的文章文思泉涌,青春激荡,个性高扬,值得借鉴。本书手把手教你写作文,更帮助你发现自己,发现文学,发现人生;是一本关于写作的书,更是中外文学精华荟萃的读本;探讨写作方法,更引导你发现文学创作审美规律;提供海量精彩原创,更注重发掘你内在创作潜质。在这里,你会发现作文之美,好作文原来是这样写就!

TOP作者简介

熊芳芳笔名麦子,“生命语文”首倡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及专栏作家、人教社部编教材培训专家、百度优课年度优秀讲师、深圳市“十三五”重大招标课题负责人、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编委、第五届“求学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决赛命题人、首届“全国文学教育名师”、首届全国中语“十佳教改新星”、“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广州市骨干教师”??系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得主,四次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录像课《行道树》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教育家》《中国教师》等杂志对其做过人物专访和深度报道。近年来应邀赴全国各地及新加坡讲课讲座400余场。出版著作《生命语文》《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语文不过如此》《高考微作文》等。

TOP目录

序:说,或者不说
001 /意授予思,言授予意——2017年高考作文夺分策略
001 /第一章 大自由——灵感创意篇
002 /模式与超越模式
009 /灵感是一只狐狸
015 /文学就是被夸大的生活
021 /在生活的土壤里开花
027 /那些年我们追的电影
042 /当一棵树看着另一棵树
049 /第二章 大境界——审题立意篇
050 /作文要说真话吗
057 /作文如何写真话
064 /大自然真的不需要人类吗
072 /赢在起点,脱颖而出——宏大题材与永恒人性
105 /深度解读,纵横联想——余秋雨在德国打碎了玻璃杯
111 /寻找永远的黑天鹅
122 /老师,我们不会写
143 /第三章 大视野——选材内容篇
144 /拒绝非典型素材——大家说“保险”
151 /拒绝大众化素材——哪里都有“好人陷阱”
156 /钻石切面和“葵花宝典”
159 /并列——那个时代的女子只有一种结局
162 /对比——“半边天”的风云变幻
165 /类比——同一种灵魂的声音
167 /递进——渐入佳境的美丽
169 /交织——彼此拥抱的美丽
173 /第四章 大格局——构思章法篇
174 /感性·理性·知性
182 /意思·意义·意境
184 /点式·线式·圆式
188 /标题:一见钟情的咒语
195 /六种有效的构思章法
215 /关于开头和结尾的简单交代
219 /第五章 大手笔——语言技巧篇
220 /语言的光泽
224 /语言的密度
230 /语言的弹性
235 /语言的张力
239 /避复与反复
245 /明白与留白
249 /第六章 大智慧——考场策略篇
251 /议论文也要有抒情
257 /散文中的议论
263 /巧寓哲理,展示思想魅力
272 /作文亮点,点亮作文
284 /三斧定乾坤
297 /披沙拣金,一枝独秀——2016年全国卷作文立意指导
305 /跋:写下来,致青春

TOP书摘

当一棵树看着另一棵树
  有一则阿拉伯谚语说:“一棵无花果树,看着另一棵无花果树,就结出果实来。”
  这句话可以概括我在作文教学当中唯一真正有价值的领悟。
  原来,生命,文学,都只是一种凝望。
  当我们静静凝望另一个生命开花结果,自己的生命也终会悄悄绽放。
  有时候,我们凝望的对象是经典。
  年少正好读经典,看着经典如何在岁月中开花结果,我们自己的生命成长就会得到最自然、最美丽的引领。卡尔维诺说:“这种青少年的阅读,可能(也许同时)具有形成性格的实际作用,原因是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式: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12)
  语文教师本身不一定是种子,却一定可以做一个播种者。
  带领学生阅读经典,就是在他们的生命中播下许许多多美好的种子:文学的、美学的、哲学的;自然的、人性的、社会的;历史的、宗教的、政治的……
  即使是已经成年的教师自己,也完全有跟着学生一起重读经典的必要。“一个人的成年生活应有一段时间用于重新发现青少年时代读过的最重要作品。即使这些书依然如故(其实它们也随着历史视角的转换而改变),我们也肯定已经改变了,因此后来的这次接触也就是全新的。”(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经典的凝望,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凝望。不同时期的不同的自己,对同一部经典会有不同的发现。
  经典的不朽魅力不仅仅在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在于它总是常读常新的,生命输给时间,而时间输给经典。常常想起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经典的某些新东西,往往需要我们花费一生的光阴去等待它慢慢呈现,甚至,有人终其一生也等不到、看不见。
  单靠光阴的力量是不够的。凝望经典,需要智慧的光照。我们需要被照亮,才能看得清。
  ——这就是阅读的意义。
  单靠自己的力量也做不到,“我们必须被举起——谁是那举起我们的力量呢?是那些真诚的人,那些不复是动物的人,即哲学家、艺术家和圣人”(尼采)。
  像向日葵追求光明一样追求智慧,用那样执着的凝望去接受智慧的照亮,我们就会走在光阴的前面。
  像仰望星空一样去探索前人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用那样好奇的凝望去接受思想的洗礼,我们就会走在自己的前面。
  爱默生说:“我们倾听,是为了让我们自己能够发言。”“既要有创造性的写作,也要有创造性的阅读。当心灵得到劳动与创造的支撑时,任何书籍都会页页生辉,意义倍增。每一个句子的含义都扩展了,作者的意识变得像世界一样宽广。”(《美国学者:爱默生讲演集》)
  凝望经典,倾听经典,我的学生有了这样的思考——
  蜉蝣一世
  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二(20)班?何明靖
  蜉蝣,一种生长于山区溪流的细小水生物。羽翼微红,透明,轻盈。蜉蝣,日出而生,日落而殁,在激流中蜕皮,飞出水面,在阳光下完成爱情与延续后代的使命。
  短短不到一昼的时间里,它经历了生命的所有美好和痛苦,带着疲惫,安静地走向死亡。
  三千年前,民谣为它这样唱道: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这三亿两千万年前便出现的生物,越过《诗经》的歌,越过流水的叹,越过时间的光影,依旧如它刚刚出现时那样,在蜕去二十四次皮之后,用力地飞出水面,用力地寻找伴侣,不吃不喝,然后用力地产下数以千计的卵,在燥热的夏夜里,像一片火红的叶,飘进无底深潭;像一粒火红的石子,坠向潭底,永不复生。
  蜉蝣一世,不过朝夕,却也完整,却也令人羡慕不已。
  蜉蝣的幼虫,是经过二十四次蜕皮,才得以化为成虫的,蝴蝶破蛹而出,需要的是承受撕心裂肺般痛苦的勇气。蜉蝣二十四次蜕皮,除了勇气,还需要能接受下一次痛苦的冷静和忍耐的毅力。一次又一次地脱去陈旧的外壳,才换得了飞出水面的动人舞姿,才换得了追求的权利。
  痛苦后的幸福,才格外刻骨铭心。正如雨后的空气,才格外清新透明。
  炎热单调的夏天,知了在抱怨,嚷个不停;蚊蚋在乱窜,漫无目的。只有蜉蝣,安静地飞过草地,穿过许多同类,终于,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只,然后,美妙的事情发生了:爱情,交配,结晶,短短的几个小时,这些美好的事都发生了。短暂,却不乏真实。蜉蝣一出生便踏上了追寻之路,它废寝忘食,只为了追求它想要的,而最终,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梦后的疲惫也是真实的,真实得置它于死地。然而,它找到了另一个它,它实现了自己的梦,还有什么可留恋,有什么可后悔的?
  在没有黑暗的生命里,蜉蝣拥有用执着、专注、梦想铸成的太阳。
  当我们掰着手指过日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连蜉蝣都不如?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站在生物链的最高层,习惯了整日像蚊蚋一样漫无目的地游走,习惯了说“日子还长着呢”,可是当我们把自己放在浩渺的宇宙中时,几十年的光景是否也不过如白驹过隙?没错,我们也经历过痛苦,也拥有过梦想,也渴望获得真实的爱情,可是光挂在嘴上,又怎能实现?蜉蝣的一生充实而有意义。它执着,它坚强,它勇敢。我们的生命,表面上看起来漫长,可有多少人能真的像它一样一次活个够?若我们连蜉蝣都比不上,又怎能以所谓的高贵姿态站立在这个世界上?
  蜉蝣一世,一瞬而已,却美丽至极。
  愿我们的生命也能如此。
  凝望经典,凝望《诗经》中的小小蜉蝣,她看见了生命,滋生了力量,绽放了自己的思想。蜉蝣短暂的生命和热烈的追求,让她想到了人的生存状态。她无疑是在张扬一种“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生命哲学,鼓励我们把生命的美丽绽放到极致的辉煌。
  当我们凝望风景的时候,我们自己也成了风景。
  有时候,我们凝望的对象是伙伴。
  那些在宿舍里会为了某个观点的冲突跟你争得面红耳赤的人,那些在下课后离开教室时会冷不丁地掐你一下然后瞬间遁形的人,那些在考场上会捅捅你的后背或胳膊向你借橡皮擦的人。
  正是那些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人,常常令我们刮目相看。
  我曾经出过一道作文题: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36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73.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