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
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


枪的合众国:美国枪文化的形成

作  者:[美] 帕梅拉·哈格(Pamela Haag) 著

译  者:李小龙

出 版 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8年02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0868408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军事  >  政治    

标  签:国际问题  政治  政治/军事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枪,这个在美国文化里带着光晕的词,也意味着棘手的问题。枪在美国禁不得,管控也难,因为人们已对枪投注了太多感情,预设了太多立场。个人权利、公民自由、英雄传奇……通通与枪联系在一起,枪俨然成了美国人身份的象征。 

  这种奇特的枪文化是怎样形成的?历史学家帕梅拉?哈格说,是时候解构美国枪文化、破除种种神话迷思了。其实,枪文化的推手是精明的生意人,枪的合众国背后是个商业帝国。只是,人们早已遗忘。 

  《枪的合众国》围绕赫赫有名的温彻斯特家族,讲述了从19世纪开始的枪文化生成史。在“枪王”奥利弗?温彻斯特的故事里,精明的商人们掌握了工业化时代的商业逻辑,用巧妙的销售手段制造了对枪支的大量需求,在有意无意间塑造了美国的枪文化。在商业的世界里,商人们不必为枪支泛滥的后果负责,但奥利弗的儿媳莎拉?温彻斯特却饱受良知的折磨。在莎拉的心目中,枪支是血淋淋的生意,温彻斯特公司盈利越多,它欠下的债就越多,而她自己接连失去至亲的巨大痛苦,则是枪支商人勃勃野心的代价。


TOP作者简介

  帕梅拉·哈格(Pamela Haag),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非虚构作家、文化评论家、历史学家。她以写作为志业,通过学术著作、非虚构作品、评论文章、演说稿、专栏文章在众多议题上表达犀利的见解。 

  从头一本书 《同意:性权利与美国自由主义的转变》(Consent: Sexual Right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Liberalism)开始,她就始终致力于挑战流俗成见,从新视角审视人们习以为常的美国文化现象。她的《半幸福婚姻》(Marriage Confidential: Love in the Post-Romantic Age)结合文化评论、访谈与历史研究,描绘出现代婚姻的群像,也探讨婚姻关系的未来。这本《枪的合众国》更是独辟蹊径,不谈宪法、权利和自由,而是从商业历史的角度切入,破除围绕着枪文化的种种神话。


TOP目录

序言 “枪匠的艺术与奥秘”

 

第1章 美国制造体系

第2章 水晶宫

第3章 “销售枪支”

第4章 “艺术价值高于实用价值”

第5章 M1866 式步枪

第6章 枪商和“东方讲师”

第7章 “灵魂之枪”

第8章 “邪恶交易”

第9章 温彻斯特枪的“道德影响”

第10章 将功补过

第11章 夏日乐园

第12章 枪支产业的“ 有形之手”

第13章 爱上枪支

第14章 神秘屋

第15章 “风格奇特,意义重大”

第16章 超额建造

第17章 “枪迷”的精神

第18章 无限空间之王

第19章 “征服枪支的西部”

第20章 “死亡贩子”

结语

 

致谢

人名、地名、专业术语对照表

TOP书摘

序言 “枪匠的艺术与奥秘” 

  本书通过研究枪支产业所存的历史档案,讲述美国枪支文化的形成过程。这些被人遗忘的文献虽然单调乏味,但是读来颇具启示。这批档案主要来自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New Haven)的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Winchester Repeating Arms Company)。 

  起初我并不打算讲述这段历史。后来住在纽黑文,我听到一个鬼故事,于是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一主题。那时,我每天都会经过“枪王”奥利弗? 温彻斯特(Oliver Winchester)建造的工厂,不过这些建筑已经成为疮痍满目的烂摊子。我并不是对奥利弗的故事感兴趣;真正吸引我的是奥利弗的儿媳莎拉? 温彻斯特(Sarah Winchester)。诚然,莎拉不及奥利弗那样有名气,不过她更具历史神秘感。传说莎拉在19世纪末继承温彻斯特公司的“血腥财产”之后,内心被无边的内疚、困惑和悲痛所笼罩。这或许是事实,或许是杜撰,我们不得而知:传说的真实性只有经过一番斗争才能显现出来。我们所知道的是,莎拉至死都在倾巨额财产建造规模宏大的神秘屋。迄今为止,她所做的一切都还是亟待解开的谜题。 

  我相信关于莎拉·温彻斯特的传说,因为它深入内心,在我的脑中埋下了疑问。我一直不知道这个疑问是什么,直到数年之后,也就是2012 年12 月14日康涅狄格州纽顿市桑迪? 胡克小学枪击惨案发生后,我才明白这个疑问:我想知道莎拉在继承枪支产业之后是否真的饱受道德良知的折磨。然而,我更想知道的是,奥利弗? 温彻斯特当时为什么没有相同的感受。当然,这个问题问错了时代。奥利弗在当时是毋庸置疑的产业小巨头,享有崇高的声誉。因此,在那个年代,没人会问这样的问题。让我不解的是,奥利弗及其继任者加工、销售的枪支数不胜数,这些枪支“杀伤力大,令人闻风丧胆”,为什么他们对此没有一丝负罪感?我们听说了很多关于枪支所有者的故事,但是对于枪支制造者,我们知道多少?长久以来,关于枪支的争论已经陷入权力大讨论的泥潭,我们都在争论枪支持有者有权做什么以及枪控提倡者有权要求枪支持有者做什么。我们在这个泥潭里陷得太深,忘记了这只是个道德良知问题。 

  提出这个疑问,我心中多少有些忧虑。如果要探究奥利弗? 温彻斯特的世界,如果要研究美国枪支产业为人忽视的历史档案,钻得太深会让我陷入激烈的论争之中。几个世纪以来,该论争已经陷入深深的泥潭,有专家称其为“论争低谷”。我不想深陷其中。自该项目研究开始以来,我没有买过枪,也没有开过枪,更没有提倡枪控政策或参与枪控政策的制定。相反,我只是以历史研究者的身份进行此项研究。 

  既然是历史研究者,我想先回到以前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枪支还不是邪恶的产品,即使社会暴力频发让人不安,人们也不会将其归咎于枪支。我想跟当初的奥利弗一样,以单纯的想法看待枪支。奥利弗第一次看见“意志”连发枪是在纽黑文“工匠街”(Artizan Street)一家杂货店里。那是1855 年,当时奥利弗在康涅狄格加工男式衬衫。奥利弗从步枪上看到了商机,因此打算投资,看这种商品能否量产销售。虽然我忧虑重重,担心深陷泥潭无法脱身,但还是冒险从枪支产业的细微处着眼,研究枪支制造企业造就的枪支文化。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一些发现让我震惊。 

  本书所讲的故事还涉及另一个人,在后来非常出名,他就是帕格斯利。如果“帕格斯利”听着很耳熟,那是因为20 世纪初的漫画家查尔斯? 亚当斯(Charles Addams)跟真正的埃德温? 帕格斯利(Edwin Pugsley)是好朋友。查尔斯? 亚当斯创作了著名的《亚当斯一家》(The Addams Family),故事中亚当斯喜欢玩谋杀游戏的儿子也叫帕格斯利,其创作灵感便来源于埃德温? 帕格斯利。真正的帕格斯利出名另有原因,那就是他比谁都了解温彻斯特步枪和生意情况。帕格斯利后来成为温彻斯特家族的上门女婿,在公司扮演多重角色,如枪支专家、生产主管、研发主任、副董事长。他还为公司记编年史,虽然并不专业,但是兢兢业业。1934 年,一位前途光明的作家要为温彻斯特公司撰写发展史,帕格斯利嘱咐他一定要用最简洁、最优雅、最晓畅的语言。帕格斯利的判断有很高的价值,比如他说:“必须翻看公司各方面的历史记录。首先是财务报表。如果盈利,公司就要扩大规模;反之,就不要扩大规模……这种表格看起来形象生动。”帕格斯利用简明扼要的描述,打破了在奥利弗? 温彻斯特时代及后来的美国枪支文化史中占主导地位的铁定程式和冷算法。 

  通过研究枪支交易和财富,我发现一些看似违反常理的论点逐渐变得明了。 

  美国枪支文化的历史来自传说和大众记忆,如果未经删减,大概是这样的:美国生来就是枪支文化社会。美国人民与枪支有着独特、持久的关系。这种关系在独立战争时期由民兵开创,自此之后不断发展。这种关系有人赞美,有人谴责;然而,无论是赞美还是谴责,都属于正常现象。枪支一直以来都是美国人民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因此销路很广。宪法《第二修正案》(The Second Amendment)贯穿现行枪支政策的始终,具有历史性意义,保证了枪支的独特地位。枪控思潮是近来才兴起的。平头百姓与个体公民构成美国枪支故事的主要内容,这些人里面,有些持枪变成英雄,比如边疆开拓者、只身在荒野长途跋涉的丹尼尔? 布恩(Daniel Boone)、爱国民兵;有些则沦落为恶棍,比如罪行累累的凶犯、逍遥法外的歹徒。枪支的传奇主要形成于19世纪初暴力横行的西部边疆地区,这种传奇关乎个人权利:它保护个人权利不受政府侵犯,保障公民自由和地方自治。 

  本书从枪支本身出发讲述美国枪支故事。从本质上来说,枪支是商家以销售为目的而生产的产品。因此,本书不讲宪法《第二修正案》,不讲边疆开拓者和民兵,也不讲美国枪支所有者的欲望和品格。或者更准确地说,本书不惜笔墨从另一个方向讲述枪支故事:它聚焦于枪支文化中遗失的元素,而非重新加工熟悉的主题。因此,本书会涉及不同的角色、动机、情节、焦点和时间线,而这些要素都会让人对现行枪支政策里有关枪支的陈词滥调产生怀疑。 

  最有影响力的陈词滥调应该是枪支例外论(gun exceptionalism)。无论是枪支论辩的哪一方,许多人都认为美国与枪支有独特的关系,不管这种独特的关系应该得到赞美还是遭到谴责,它都是美国枪支文化形成的基础。人们普遍认为,美国人一直喜爱枪支,或者说,“枪支是美国人身份的一种象征”。本书有一个论点看似简单,但是至关重要。美国之所以形成枪支文化,并不是因为枪支是美国人固有属性的象征,也不是因为它是美国文化中的特殊存在。事实恰恰相反。从商业贸易的角度来看,枪支是非例外主义的产物。在枪支制造的初期,政府认为枪支是用于战争和国防的特殊武器,它的有效生产有利于发展保障性合同和市场,吸引外界慷慨投资,增加保护性关税收入,促进国家兵工厂与新生私人企业间自由的创新互动。后来在一段关键时期,枪支不断扩散,又经过许多年之后,枪支才像带扣和别针一样成为普通的商贸产品。枪支就像铁铲一样,人们不会因为使用它而遭受良心的谴责,也没有专门针对枪支的规章条款、禁令、价值观念,枪支生产和销售都不带任何神秘色彩。事实上,在1898年总统武器禁令权正式生效之前,没有针对国际枪支贸易的特别规定。那时,温彻斯特公司的枪支贸易网络以温彻斯特公司为中心,内外辐射至6 个大陆。当初温彻斯特公司和对手第一次销售枪支以开辟美国市场,那时并没有专门针对枪支的管理条例。虽然该企业生产的是特殊产品,这种产品具有破坏性和杀伤力,但是它遵循19、20 世纪产业经济的基本趋势和实践。总而言之,枪支的存在绝非例外。 

  比较讽刺的是,如果我们在枪支贸易的早期就将枪支定性为特殊商品,美国有可能不会形成枪支文化。那样,我们的政治、法律和其他监管力量可能会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早早地限制或规定枪支生产和销售。美国的枪支文化是以商业活动为原型形成的,因此它被贴上了历史学家约翰? 布卢姆(John Blum)所说的“商业与道德无关论”的标签,这一标签或许无法消除。今天,虽然美国约有3亿支枪在流通,但是美国枪支文化的出现毫无征兆。美国枪支文化深深地刻上了枪支产业资本家的烙印,是他们个人品格和雄心壮志的反映,但是并没有受到外交官、政客、将军和政要的影响。宪法《第二修正案》并没有设计、发明枪支,没有给枪支提供专利,没有大规模生产枪支,没有替枪支搞宣传、做营销,也没有销售和分配枪支,而如今的枪支政策都是关于《第二修正案》的辩论。事实上,做出这一系列行为的真正主体是枪支产业,而枪支政策中涉及枪支产业的内容却寥寥无几。 

  正是在商业与道德无关论和非例外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温彻斯特将企业命运和财富都押在性能更高的改良型步枪身上。温彻斯特虽然这么做,但是他本人并不是枪匠或枪支爱好者,而只是一个19 世纪的资本家。后来有人回忆,温彻斯特自己从来没有私人枪支,从来不在家里展示枪支,靠枪支成家立业和发家致富的他也从来没有开过枪。起初,他只是男式衬衫加工商。如果说他和某类人相似,那一定是靠自己力量取得成功的先锋阶层,他们轻视艰难晦涩的学问,但是可以借助企业、机械和科技的力量掌控世界;他们可以将世界击得粉碎,然后重新设计重新组装,使之变成能获取更大利益的模式。奥利弗? 温彻斯特对工业生产的技能痴迷不已,但是对产业目标并不关心。因此,他做起了枪支生意,就像同行转行做束腹带或锤子一样。 

  美国枪支文化中的第二大陈词滥调,正如社会学家詹姆斯?怀特(James Wright)所言,是认为“有需求才有供给”。有些人相信,在一个充满愿意挑拨是非的持枪者的国度,枪支已是司空见惯的东西,正是因为前期需求的客观存在,才有了后期的枪支生产。然而,枪支产业分类账簿上记录的内容则迥然不同。从分类账簿上我们可以看出,枪支市场上的创造与发现、发明与再发明是枪支生产资本家工作中的“有形之手”,它们是循环往复的活动,是枪支交易的基础。这也是本书反复谈及的一个主题。 

  首先从最初谈起:殖民地时期的历史学家在统计枪支时陷入争论;而研究发现,不管什么状况的枪支,无论是几经修理还是年久失修,既非泛滥成灾,也绝非稀奇罕见。大部分研究表明,南方殖民地持枪人口所占比例较高,而北方殖民地所占比例较低。在南方殖民地,有2/3 的人口使用枪支;而在北方殖民地,这一数字介于1/3 和1/2 之间。 

  在手工艺发展阶段,美国已经生产了大量枪支,人们对枪支的需求量还是很大。到了工业化生产阶段,塞缪尔? 柯尔特(Samuel Colt)和奥利弗? 温彻斯特创立了私营兵工厂,取得专利生产新式六发左轮手枪和速射连发步枪;这一时期,机器能生产多少枪支,美国就有多少枪支。从枪支产业资本家的角度来看,供应创造了需求:大规模生产要求大规模消费。这就是产业运算法则,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枪支和其他商品没什么区别。 

  毫无疑问,美国军队是枪支出售最便捷的市场。为了寻求政府支持,柯尔特在华盛顿威拉德国家大酒店(Willard and National hotels)举办了香槟酒会。公司的财务主管,也就是柯尔特的堂兄对此非常恼火,他说:“你以为用几瓶陈酿马德拉酒就能让公司生产的枪支得到认可?”从19 世纪40 年代到内战爆发,柯尔特和温彻斯特都在努力争取和政府签订枪支销售协议。在此期间,他们灵机一动,决定开拓其他市场。为了争取一位普通客户,柯尔特在纽约炮台公园展示了自己的手枪,但是收效甚微。其原因正如这方面的一位专家所说,是“普通民众不需要连发手枪”。在纽黑文,人们一听说温彻斯特的工厂“每天可制造200杆步枪”,纷纷认为他“失去了理智”。柯尔特专利武器制造公司(Colt’s Patent Fire-Arms Manufacturing Company)档案里面有一本书信册,详细记述了该公司与其经销商联盟就“推动”多少枪支销量问题而展开的激烈辩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迫于战时工厂扩建和累累负债,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只能再次扩大销售规模。为此,公司主管草拟了一份宏伟规划,即国家“少年计划”(boy plan),目标是让全国“3,363,537”个10~16 岁的少年买枪。该公司内部销售函件解释说:“一旦当地的孩子长到12 岁,他们就成了公司的潜在客户。”这是该公司采取的新举措。这时,该公司宣布在全国进行“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枪支营销活动。然而,对于枪支市场和需求,绝对不能想当然,一开始情况如此,1922 年时更是如此。枪支市场和需求只能由枪支贸易开辟和创造。 

  由这个例子可以引出另外一个关键点。大多数人都以为枪支只是“出售自己”,以为枪支产业靠的是原始需求驱动,这种需求不受产品促销和市场营销的影响,而企业数据表明,现实情况并非如此。有些需求一直存在,而且永远都会存在,这是事实。然而,枪支产业需要通过大批量销售来支撑大规模生产,而这种大批量销售往往能起到作用,这也是事实。另外,随着枪支产业发展壮大,无论在什么时代,也无论在什么条件下,大批量销售都会不断发挥作用。 

  枪支市场之所以会得到开辟和发展,并不是因为有穷凶极恶的枪支产业资本家的存在。一代人之后,有些积极提倡削减武器装备的人将这些资本家称为“死亡贩子”,只知道经营“死亡公司”的生意。其实不然,资本家与上述形象甚至完全相反:他们只是商人。他们唯一不变的信条是商业不可知论。枪支市场的开发让美国统一的枪支文化分裂为许多文化片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市场开发反映出不同的市场细分,而市场细分正是枪支制造商的价值追求。这些枪支制造商,有些只是泛泛之交。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自认为善于发现和刺激顾客需求,并且引以为豪,岂不知顾客需求有时休眠,有时不足,有时潜在,有时又难以察觉。 

  如果枪支制造商无法在国内开辟足够的市场,或者无法与美国军队签订枪支销售协议,他们就会扩大视野,在海外寻找市场和客户。事实上,本书有许多重大发现,其中之一便是美国四大枪支制造商在19 世纪中期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这项发现也直指另一个商业数据所否认的事实,那就是:总的来说,枪支文化具有美国特色,这种特色是在独立战争时的前线阵地形成的。今天,美国枪控支持者对西欧羡慕有加,因为西欧自杀率低,枪支暴力事件少;无独有偶,欧洲人也对美国人的枪支“情结”感到困惑。19 世纪初,有些国家拿美国生产的枪支做生意,如今这些国家却在谴责美国的枪支文化。美国批量生产的枪支能在欧洲找到市场,一方面是由于欧洲人自古好战,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政权和政府野心勃勃。 

  从商业角度来看,美国枪支文化可以被更好地理解为引领19世纪60和70年代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国际性、全球性现象。温彻斯特公司最初靠国际贸易生存了下来,柯尔特公司、雷明顿父子公司(E. Remington & Sons)和史密斯& 威森公司(Smith & Wesson)也是如此。在接下来的几章,我讲述了温彻斯特连发武器公司“枪商”的环球之旅以及散布欧洲的美国枪支代理。温彻斯特连发枪在成为“征服西部之枪”以前就已经是奥斯曼帝国军队所使用的武器,在1866 年又通过牛车运送到墨西哥华雷斯(Jua?rez)革命军手中。美国户外射击爱好者还没用上雷明顿公司的产品,他国人士就已经用上了该公司生产的武器,无论是罗马教廷的代理陆军大臣,还是埃及、古巴的士兵。雷明顿公司分别向这三个地方出售了5,000 件、5.5万件和8.9 万件产品。柯尔特左轮手枪有美国前线的“和平捍卫者”之称。在此之前,它是撒丁尼亚(Sardinia)国王所使用的枪支。19世纪70 年代,史密斯& 威森公司与俄国签订了M3 左轮手枪销售协议。因为这项协议,该公司才得以在此后5 年免受债务危机。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开  本:大32开

纸  张:纯质纸

加载页面用时:4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