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陈独秀在上海
陈独秀在上海


陈独秀在上海

作  者:沈建中 著

出 版 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50984091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政治军事  中国共产党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陈独秀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是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同时,他又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逝世后70多年,对他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

  为了寻求革命真理,陈独秀离开家乡来到上海,经此出境,五度东渡到日本进行学习和考察,接触了西方的先进文化。

  《陈独秀在上海》对于陈独秀在上海的活动作了认真详细的记述。


TOP作者简介

沈建中


TOP目录

绪言

第一章 创办《新青年》发动新文化运动

一、要救亡,先启蒙

二、主笔《国民日日报》

三、改造国民性

四、创办《新青年》

五、“后来责任,端在青年”

第二章 创建中国共产党

一、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二、投身工运实践

三、在上海首先建党

四、青年团·外国语学社·平民女校

五、推动各地建党

六、缺席中共一大的中央局书记

七、对错误思潮的批判

第三章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一、一大留下的遗憾

二、首次提出《对于时局的主张》

三、主持召开中共二大

四、制定第一部党章

五、“拒绝朱德入党”的一场公案

六、反对帝国主义殖民文化的入侵

七、同胡适在政治上决裂,但私人友谊永存

第四章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激流中

一、对党内合作态度的转变

二、主持召开中共三大

三、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四、“一心不乱的干国民革命”

五、帮助国民党改组

第五章 推动国民会议运动

一、提出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

二、上海成为国民会议运动的中心

三、发展与评价

四、“毫不妥协”与“尽力忍耐”

五、主持召开中共四大

第六章 领导五卅运动

一、二月罢工成为反帝风暴的前奏

二、五卅运动的兴起

三、斗争策略的制定与应用

四、对五卅运动的总结

第七章 “三次大让步”的真相

一、站不住脚的“政治上的大让步”

二、布勃诺夫的妥协导致“军事上的大让步”

三、鲍罗廷的退让导致“党务上的大让步”

第八章 在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的斗争烽火中

一、直面工运低潮

二、两次未成的起义

三、领衔组建特委

四、创建市民的政权

第九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前后

一、签署《汪陈宣言》

二、主持召开中共五大

三、重返上海

四、拒绝赴苏参加中共六大

五、痛失爱子

六、“中东路事件”的风波

第十章 中国托派领袖

一、转向托洛茨基派

二、被开除党籍

三、对大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

四、中国托派组织的统一

五、声援一二八淞沪抗战

六、最后一次被捕

结束语


TOP书摘

序言

  陈独秀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是五四运动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同时,他又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逝世后70多年,对他的评价一直争论不休。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通商口岸,近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在投入思想启蒙和开展民主革命的宏图大业中,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陈独秀这位安徽人,与上海——这个东方大都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发生了长期的、深厚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上海既是他的得意之地,也是他的伤心之地。

  1879年10月9日,陈独秀出生在长江边上的安庆。少年时期的他,就耳闻处于长江口的上海。1897年德国占领了山东胶州湾,紧接着,俄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列强在华掀起了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救亡图存刻不容缓。陈独秀“痛感时势日非,不堪设想”。他身居安庆,心怀天下,每时每刻关心着国家大事,密切注视着列强侵华的动向及意图。就在这一年的岁末,面对祖国所临危局,他撰写了《扬子江筹防刍议》(已散失)、《扬子汀形势论略》两篇军事论文。《扬子江形势论略》指出祖国正处在危难之中:“近时敌鼾卧榻,谋堕神州,俄营蒙满,法伺黔贵,德人染指青齐,日本觊觎闽越,英据香澳,且急急欲垄断长江,以通川藏印度之道路,管辖东南七省之利权”。为此而心急万分,如“万一不测,则工商裹足,漕运税饷在在艰难,上而天府之运输,下而小民之生计,何以措之。”陈独秀向清王朝提出了加强长江防务的方案,希望达到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的目的。该文共7000余字,引经据典,从古到今,娓娓道来。从长江上游的四川直到下游的上海吴淞口,对江水的走向、缓急、深浅以及江面的宽狭、江中沙堵的分布、两岸各处城镇的战略地位,一一作了全面详尽的论述,并依据历代战争的得失,提出了加强长江防务的具体方案。

  他特别重视长江口——上海的江防设施,因为最早的帝国主义侵略是从海上来的。他认为吴淞口处虽然有吴淞、南石塘两炮台,“另有一台在狮子林下,距吴淞十六里,去诸台太远,未能犄角”。且在最紧要之处“崇宝沙无台,则他台皆成虚设”。所以,“当以崇宝沙西北沙尖以为主台,可以兼顾”北航路,再“切力整顿”南石塘、吴淞一带之台,“既扼”南航路,“且能兼顾吴淞口,以遏敌船,掩入吴淞江登岸攻我上游台背。崇宝沙为四面受敌之地,非用德国格鲁森厂所制硬铁为台不可。……此防断不可弛,果能如法布置,迨至大敌当前,方有把握总论全江大局。若防内乱,必据上游,若遇外侮,必备下游,必江口之备已周,再有海军为辅,则欧西之铁甲虽强,亦不容其越雷池一步矣。”使人感叹的是,年仅18岁的陈独秀竟然对长江水文及地貌了解得如此细致入微,并进而提出了他对建设江防的方案。早年陈独秀虽然未曾到过上海,但他对这里的地理情况十分清楚,对这里的军事防务也颇有研究,对上海周边的主要地点均有详尽论述。

  为了寻求革命真理,陈独秀离开家乡来到上海,经此出境,五度东渡到日本进行学习和考察,接触了西方的先进文化。

  1903年夏,陈独秀在上海协助章士钊编辑著名的《国民日日报》,负责全部文字和校对。1904年初,陈独秀离开上海返回家乡安庆再转芜湖,开始创办《安徽俗话报》。该报的社址虽在芜湖,但每期稿件均由陈独秀在芜湖编好寄往上海,由与他熟识的东大陆书局印刷,印好后寄回芜湖发行。在编《安徽俗话报》期间,他还到上海,参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蔡元培、黄兴等人研制炸弹、组织暗杀和武装起义等活动,失败后再返芜湖继续办报。

  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开始了。他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主义思想文化展开猛攻。他认为《新青年》只要花十年八年功夫,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结果还不到一半时间,就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他领导并亲自参与了五四运动,公然在街头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结果被逮捕、坐牢。出狱后,他的思想更加激进。1920年他回到上海,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他在上海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和第一个党章,提出了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领导了上海工人武装起义,推翻了北洋军阀在上海的统治,建立了民选的上海市民政府,这是他最辉煌的时刻。但是没几天,全副武装的蒋介石就杀到了上海。他踌躇满志地提出要和蒋介石决斗,但是共产国际却命令他千方百计避免与国民党和北伐军发生冲突。为了服从共产国际的命令,缓和同国民党的矛盾,他与汪精卫联名发表了《汪陈宣言》,《汪陈宣言》发表后,陈独秀即离沪赴汉。接着蒋介石就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陈独秀在蒋介石到上海之前,就发出了警告,警惕蒋介石叛变革命;蒋介石到上海后,他又提出要与蒋介石决斗,四一二政变后却有人指责他麻痹了革命者的斗志,使广大群众丧失了革命警惕,使大批革命同志倒在血泊之中。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又回到上海,他的两个儿子(中共早期杰出的领导人)和许多亲密战友都在上海倒在蒋介石的屠刀下,无限悲愤的他,欲哭无泪。然而他却因为大革命的失败在上海被开除了党籍。一顶顶沉重的帽子戴在他头上,而且不允许他辩解,这是他最悲惨的时刻。大革命期间,联共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中国革命问题122次,作出738个决定,绝大部分由莫斯科派驻中国代表、顾问直接在中国执行,然后把严重后果强加给中共中央;一小部分由共产国际做成决议、指示,命令中共中央在共产国际代表的监督下贯彻执行。忠实执行共产国际路线的他,却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他在上海统一了中国的托派组织,走上了另一条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不屈不挠地继续斗争。1932年10月15日,他在上海被国民党逮捕(此前在上海他曾被捕过两次)。19日夜,在全副武装的军警押解下,陈独秀被送往南京,就这样,永远离开了上海——这个令他感慨万千的繁华大都市。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1.2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