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高端访问:危机、转型与增长
高端访问:危机、转型与增长


高端访问:危机、转型与增长

作  者:张军 著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定  价:49.00

I S B N :978750609884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经济学读物  >  经济学理论、研究与通识    

标  签:经济  经济体制与改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张军教授是当代中国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这部《高端访问:危机、转型与增长》,汇集了近5年来他对中国经济现实问题以及未来增长前景的判断和理论思考,也记载了他对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和复旦经济学科建设的赤诚奉献以及他个人学术探讨的心路历程。


TOP作者简介

  张军: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常务理事、秘书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还担任上海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特邀咨询研究员等。

  张军教授是当今中国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在中国的工业改革、经济转型和增长等领域的研究享有声誉。他在国际经济领域亦十分活跃,曾参与世界银行、福特基金会、英国文化委员会以及欧盟、南非等研究与咨询项目。2015年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2015年7月受邀出席李克强总理主持的经济形势座谈会。2015年10月与林毅夫、樊纲一起荣获第七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TOP目录

前 言 

 

上 篇

经济增长不能缓解收入分配不公 ? 

贸易摩擦不应成为中国负担

地方竞争推动中国高速增长

中国不应对开放畏首畏尾 

这个时代还可能重演当年的大萧条吗?

改革、危机与中国的长期增长

危机不是导火索.是催化剂

我们对科斯是各取所需.科斯真正的贡献在法学

改革能否推进取决于中央决心

改革试验总被赋予过多期望

我对自贸区认识的三个阶段

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不能忽略纠错机制

谈再改革的逻辑

第三次探底即将来临 ? ——稳增长比复苏更重要    

再谈李克强 “微刺激 ”    

对于“鬼城”不必过于悲观    

通缩来了.调结构应让位于稳增长    

2~3年后GDP应可提速    

救市国家队怎样才能平稳退出    

人民币贬值不是中国经济的救命稻草    

改革仍要发挥地方政府积极性    

中国未来10年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积累    

G20达成新广场协议 只是个传说

受多重不利因素冲击.中国经济能稳住增长吗?    

下一步.上海自贸区须从立法层面突破

大量就业涌入低端服务业.背后存在隐忧

经济放缓.中国如何不重蹈日韩覆辙 ?    

 

下 篇

一个经济学家的转型之路

一个经济学家的“小目标”    

我的201


TOP书摘

这个时代还可能重演当年的大萧条么?

  问:按照传统的说法,1929年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放任”市场经济时代的结束。

  张军:我们习惯于把1929年之前的经济学叫做自由放任的经济学。之前的经济学家,包括李嘉图、马尔萨斯,的确不太谈政府如何去管理经济的问题,最著名的当然是1776年《国富论》中提到的“看不见的手”。但是,我并不认为具体到一个国家的层面上,政府对经济就真的是完完全全的“自由放任”了。也就是说,自由放任其实是个神话,我们这样形容1929年之前的经济学,更多是为了突出凯恩斯的贡献。

  不过,1929年前经济学确实很少谈就业,古典经济学重点是讨论货币,一直在研究货币、研究价格,在古典经济学家的眼中,就没有非自愿失业这个概念。可在大萧条中,无数人因失业流落街头,这大大警醒了那一代经济学家。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前,就曾指出,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在讨论货币和价格的时候,没有探讨与就业的关系。所以他在《通论》中,结合了在经济危机中的很多思考,第一次提出,就业才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从《通论》的书名可以看出,他是把就业放在第一位的。

  问:作为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1929年这次怎么就具有那么大的破坏力?

  张军:我觉得这个事情到现在,还是个悬案,很多经济学家,仍然在试图找出这个原因,比如,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当年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这个。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的那本著名的《美国货币史》,其实就是为了解释1929年的危机。书中得出了一个答案,货币政策搞错了,归结于政府的失误。简单来说,就是美国政府那个时候应该选择方案A,最后却选择了方案B,结果就是火上浇油了。这就像日本在1990年前后,泡沫已很严重时,反而采取了错上加错的政策。这就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当危机发生时,那么多顶级经济学家围绕在政府周围,却往往达不成共识,最后往往还采取了相反的错误政策。

  虽然弗里德曼凭借《美国货币史》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也并不认为他对大萧条的看法就是正确的。事实上,这远没有盖棺定论。最重要的是,正因为1929年危机,这么多代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那么多对经济危机这个现象的研究,研究比危机本身还重要,把危机变成了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topic,写进了教科书,在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讨论中,危机都成了一个关键词。

  问:在西方哀鸿遍野的时候,1929年的苏联经济似乎是“风景这边独好”。这一反差对于当时西方经济界的“理论自信”应该造成很大的“刺激”吧。

  张军:在那个年代,苏联崛起了,工业化速度非常快,一下子在整个西方思想界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当时还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读书的科斯,就特别欣赏“苏联模式”,甚至一度要“投诚”到那个队伍中。熊彼特也是如此,苏联当时就是非常令人向往的另一个世界。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苏联经济学家也非常自信,就计划的优越性做了很多的宣讲。欧洲特别是英国,包括罗斯福新政,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动摇的人应该是很多的,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

  当时年轻的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也在那边讲学鼓吹苏联,张培刚先生当时也在那边读书。张先生曾对我讲,兰格讲苏联模式为什么能够成功,如何能避免市场带来的问题,包括波动,因为大危机已证明市场是有问题的,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张先生后来也反思过,兰格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个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庞大的国家机器如何克服官僚主义;第二个是激励,那么庞大的系统,激励机制在什么地方,每个人干事情的动力就在什么地方。一开始可能由于热情,可是时间久了就出问题了。兰格讲的那个东西很完美,但是这两个问题在那个体制是没办法解决的。事实证明,苏联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慢慢不行了,和这两点是有关系的。其实中国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中前期也不错啊,但是搞了农村合作化、人民公社以后,再来了个“大跃进”,生产力就根本不增长了,甚至负增长,养不活自己了,因为农民就懒散了,就没有动力了,所以那几年饿死了那么多人。

  但无论如何,因为大萧条,苏联的表现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个新世界。20世纪30年代在英国学术界,有所谓米塞斯和哈耶克对社会主义者的大论战——社会主义体制有没有可能取代市场。米塞斯和哈耶克是坚决反对的,他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没有计算,没有价格,是没有办法运行下去的。市场是一个很好的计算机,它每时每刻都在计算,但计划经济,哪怕像苏联动用科学家来编制程序,搞大型的计算机模拟市场,都不行,因为市场变化太快了。哈耶克也跟凯恩斯进行论战,甚至在《通论》发表后于瑞士成立了那个著名的“朝圣山学社”,来维护自由市场主义。

  这场争论在经济学界留下一个重要的遗产,就是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后一直讨论的东西。这场大争论,虽然我们很难讲已见了分晓,但从对以后的影响来看,我认为这是思想史上非常大的一个交锋,它让人们看到了计划经济非效率的根源。哈耶克把这个叫做“通往奴役之路”,不符合人性,所以是没办法运行下去的。但苏联模式的巨大成功却让很多人看到了政府的作用和力量,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凯恩斯《通论》的产生,也就诞生了宏观经济学。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235.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