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百年风雅
百年风雅


百年风雅

作  者:刘宜庆 著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01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559402066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历史人物    

标  签:传记  家族研究/谱系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陈寅恪、黄炎培、张君劢、费孝通、钱玄同、邓稼先、朱希祖、胡适等八个江南名门望族,讲述百年中国的家国变迁。文化世家的如烟往事,在历史风云中变幻无常。一家三代的历史命运,与国运息息相通。

    黄万里,在历史的激流中载浮载沉,生死悲欢,如此牵动你我的心魂;黄炎培次子黄竞武策反起义,在上海事情败露被汤恩伯活埋,死于黎明前的黑暗;朱自清之子朱迈先,鲜为人知的悲凉人生,令人扼腕叹息;黄炎培儿女在1957年的遭遇,让人怆然涕下;钱玄同之子钱三强、邓以蜇之子邓稼先,是新中国的两弹元勋,他们的家世和人生,是近代中国转型的一个缩影,映照出国家崛起的光荣与梦想。

    烟云散尽,个人的生死悲欢,家族的历史流变,国家的道路转型,都成为文化世家清晰的年轮。


TOP作者简介

    刘宜庆,笔名柳已青,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文联首批签约作家。现供职半岛都市报,柳已青工作室主任。关注晚清民国知识分子群体,致力民国人物研究。已出版《绝代风流:西南联大生活录》《红尘往事:民国时期文人婚恋传奇》《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大师之大:西南联大与士人精神》等著作。


TOP目录

自序:家国往事风吹散

 

一、文脉传家:陈寅恪家族往事

 乡绅陈伟琳——大吏陈宝箴——最后的古典诗人陈三立——“公子的公子”陈方恪——一代史家陈寅恪

二、一门四杰:黄炎培家族往事

 孤儿黄炎培——黄炎培的两位夫人——士人风骨黄万里——“死于黎明前”的民主战士黄竞武

三、民国旧影:张君劢家族往事

 大宅院里张氏兄妹——从国学到西学——泰戈尔与张氏兄妹——徐志摩元配张幼仪的坎坷人生——张君劢与王世瑛的生死恋——“民国钱袋”张嘉璈的浮沉

四、吴江英才:费孝通的家族往事

 杨绛是费孝通暗恋对象——费孝通和王同惠的生死绝恋——费青费孝通的手足情

五、浙江潮涌:钱玄同家族往事

 晚清二钱——出洋眼看世界——五四干将钱玄同——两弹元勋钱三强——钱稻孙的人生歧途

六、文武世家:邓稼先家族往事

 美学宗师邓以蛰——邓仲纯的行迹交游——以身报国邓稼先

七、浙西望族:朱希祖家族往事

 浙西望族——文化世家——史学大家朱希祖——保护古城墙的朱偰

八、走出绩溪:胡适家族往事

 幕僚胡传——胡传三娶胡适诞生——从徽州到美国——新文人的旧婚姻——胡适的儿女们

 

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


TOP书摘

家国往事风吹散

  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 在这尊国宝重器上,赫然出现“宅兹中国”四个字,将家国紧密联系起来。“国”的本意指城、邦。“中国”的原意是“中央之城”,即王国都邑及京畿地区。“家”字的本义应为男女交媾。《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家”:“居也。从宀,豭省声。”家是人居住的地方,亦是生命开始的地方。在商周之际,“家”字可以指代宗庙,因而由引申为朝廷、国家、都城等义。郑玄释《周礼》时说:“国家,国之所居也,谓城方也。”

  家国,国家,紧密相连。仿佛是一条源源不断的长河,流经千年,又复千年。

  三千年来家国,家国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流淌在每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万卷史书中,字里行间随处可见“家国”二字。社会剧烈变迁,沧海桑田,不管乡野小农还是高官巨贾,人人皆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的规则,在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溢着“家国”的情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中的经典名言,可见儒家的家国情怀。不断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家族是周王室天下的缩影,把自己家族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诸侯国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诸侯国治理好的人,那么他也一定能让周王的天下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韩愈《上李尚书书》中的名句。君国一体这是封建时代人臣共有的思想;一方面是对国家的安危盛衰忧怀如焚;一方面是对君王忠贞不二。他们生活在君即是国的家天下时代,不能有现代人的国家观念。赤心表现出封建时代忠君忧国之士的爱国精神,也可用“忧国如家”表现古今忧国忧民之人的胸怀。到了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把爱国爱民提升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一生苦吟,“忧国忧家虑万端”,心忧天下,家国天下,是封建士大夫的胸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撰写的这副对联,道出了读书人的心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对明亡的反思。《汉语大词典》将之解释为“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

  二

  及至晚清,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而封闭的帝国,西潮涌动神州大地。诚如严复所说:“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中国人的国家观念发生变革。梁启超在《中国积弱溯源论》一文中,把中国人国家观念的缺失归结为三个原因:“不知国家与天下之差别”、“不知国家与朝廷之界限”、“不知国家与国民之关系也”。梁启超在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运用中,赋予了它全新的含义,由此展现出中国近代民族国家意识的萌生,促使从“过去之国”转变为“未来之国”,即从传统的天下国家转变为近代民族国家,这是近代中国演进的路径。梁启超眼中的“未来之国”,具备主权、领土、人民、政府(法律)四个特征。

  晚清外忧内患的七十年,社会发生剧烈变化,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被西风熏染。甲午战败后,开明的士大夫阶层呼吁维新变法。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在湖南推行新政。他们在湖南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一时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陈三立父子被革职,湖南新政被废弃。陈氏父子的心血前功尽弃。1900年,陈宝箴在庚子之变的滔天巨浪中病逝。陈三立从时代潮流之中自我放逐,无心于仕途。“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葬父于南昌西山崝庐旁,陈三立成为“大清孤儿”。义宁陈氏三代人经此国难、家难,带有杜鹃泣血的悲剧色彩。故每念于此陈寅恪常常难以释怀,“家国旧情迷纸上,兴亡遗恨照灯前”等诗句实在是因家族的经历,有感而发。

  百忧千哀在家国。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三代人的家事,连着蜩螗沸羹的国事,隐藏着戊戌变法失败的痛史。

  追寻义宁陈氏的百年往事,可以照见一个家族的来时路,一个国家的发展路。从陈宝箴到陈封怀,爱国,爱中国文化,是家族精神的内核,是一盏薪火相传的明灯,发散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光芒。这灯盏,永不熄灭,亮在历史深处。

  三

  西风东渐,在江浙沪一带,新闻出版,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植根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学之中的士绅,敏锐地意识到科举考试制度即将终结,接受西潮,主动把下一代送到国外留学。诗人陈三立家有五子,只有陈方恪没有出洋留学,陈衡恪、陈隆恪、陈寅恪、陈登恪或去日本,或去欧美,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新文化运动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学校都有一批学子走出国门,到欧美留学。他们学成归来,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的思想不再停留在修身齐家治国平这个层面,参与社会公共社会,或者致力于教育,或致力于科学,传播民主与科学的种子。这种变化,在胡适父子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

  从江南九个文化世家的家族往事中,我们可以看清楚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如何向近代社会转型的。20世纪中国的历史,从清末的政治改革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国人的家国变迁,经过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经过多年的军阀混战,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的国共内战。国家动荡不安,家庭破碎离散。中国走上国家独立的道路,如此剧烈,如此漫长,如此艰难。这一百年中的动荡不安,归根结底是古老帝国向现代国家过渡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或者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浪缓潮平后回头望去,国与家的变迁脉络清晰显现,可是个体在当时的时代洪流之中的挣扎和浮沉,非亲历者终究无法感同身受。

  传统的家族结构和生活方式,早已不存。回望晚清民国,何为文化世家?一个家族具有高洁的德行,爱国的精神,书香的浸润,教育的传承,文化的影响。这一切,都可以用“家风”两个字,来涵盖诸多内涵。家风,还可以让人想到,风范,风流,风度,风韵。这万千精神气象,在这八大文化世家中演绎成历史因果的纠结,生死流转的悲欣。

  回望文化世家的如烟往事,在历史风云中变幻无常。一家三代的历史命运,与国运息息相通。家国往事风吹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风向。这本书中,记录的是大风来临的时刻,文化世家三代人的悲欢和抉择。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即将“飘忽淜滂、激飏熛怒”。风起之时,万木有声,尘埃弥漫。有人逆风而行,留下孤独倔强是身影;有人长风破浪,直挂云帆。风起之时,“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云聚云散,变化莫测。我在这本书中,记录的是尘影与身影、云影和帆影。总之是家国梦影,皆在流水之中。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8.5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