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当代中国-中东关系
当代中国-中东关系


当代中国-中东关系

作  者:肖宪

出 版 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50686203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政治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中国与中东交往的历史进行了回顾,从第二章开始便是对当代中国与中东关系的考察。以十年为期,划分为六个明显不同的阶段。从宏观的历史角度考察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发展的脉络和走向。

TOP作者简介

肖宪,历史学博士,曾任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所长、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副校长;现为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人民政府参事。长期从事中东国际关系、中东民族宗教问题、以色列和犹太问题研究。在学术领域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国际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出版有《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世纪之交看中东》《当代国际伊斯兰潮》《犹太人——谜一般的民族》《以色列史话》等著作16部,《世界政治与国际关系》《犹太国》《犹太文明史话》等译著5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国内外各种学术奖励12项。

TOP目录

目?录

第一章?历史的回顾
一、近代以前中国—中东间的交往?/?001
1.“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001
2.唐宋时期双方的往来?/?003
3.开封犹太人?/?006
4.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009
5. 赛典赤·瞻思丁与郑和?/?011
6. 中国—中东间的文化交流?/?014
二、近代中国与中东?/?016
1. 陆海交通的衰落?/?016
2. 中国与中东之间的伊斯兰教联系?/?018
3. 上海犹太人:商人和难民?/?021
4. 土耳其民族主义运动与中国?/?024
三、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与中东?/?027
1. 中东民族主义运动与中国?/?027
2. 20世纪前半期双方的民间往来?/?031
3. 民国时期的中国—中东关系?/?034
第二章?从陌生到熟悉:1949—1959年
一、1950年代初期的中国与中东?/?038
1.影响本时期中国—中东关系的因素?/?038
2. 中东国家对新中国的态度?/?041
3. 埃及和阿富汗?/?044
4.中国与以色列的接近和疏远?/?046
二、万隆会议和中埃建交?/?051
1. 万隆会议?/?051
2. 中国与埃及建立外交关系?/?055
3. 苏伊士运河战争?/?060
三、中国与其他阿拉伯国家?/?063
1.中国与叙利亚、也门建交?/?063
2. 伊拉克革命和中伊建交?/?066
3.黎巴嫩、约旦和沙特阿拉伯?/?068
4.新中国前10年的中国—中东关系?/?071

第三章 从起伏到停滞:1959—1969年?/?074
一、中国—阿拉伯关系出现波折?/?074
1.影响1960年代中国—中东关系的主要因素?/?074
2.中国同埃及的矛盾?/?077
3. 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关系?/?081
4.中国为维护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努力?/?085
二、中国对中东地区武装斗争的支持?/?088
1.世界革命和武装斗争?/?088
2.巴勒斯坦解放组织?/?091
3.佐法尔解放阵线?/?094
4.被占领的南也门民族解放阵线?/?097
三、“文革”对中国—中东关系的影响?/?099
1.“文化大革命”的冲击?/?099
2.“六·五”战争?/?102
3.?1960年代中国—中东关系总结?/?106

第四章 从恢复到发展:1969—1979年
一、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恢复?/?110
1. 影响本时期中国—中东关系的因素?/?110
2.与埃及关系的恢复?/?113
3. 叙利亚、伊拉克和南北也门?/?116
4. 中东国家与中国重返联合国?/?119
二、1971年,中国中东外交的丰收年?/?122
1. 科威特等5国同中国建交?/?122
2. 中国与土耳其建交?/?125
3. 中国与伊朗建交?/?128
三、阿以冲突?/?132
1. 埃以和谈?/?132
2. 与巴解组织关系的变化?/?135
3. 对以色列的态度?/?139
四、中国与阿富汗、伊朗和海湾国家?/?142
1. 阿富汗?/?142
2. 伊朗?/?144
3. 海湾国家?/?147
4.1970年代中国—中东关系的特点?/?150

第五章?从调整到突破(1979—1989年)
一、中国与中东冲突热点?/?153
1. 中国中东政策的调整?/?153
2. 阿富汗抗苏战争?/?156
3. 两伊战争?/?160
4.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65
5. 埃以和解与中东和谈?/?167
二、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170
1. 埃及?/?170
2. 巴解组织?/?174
3. 海合会国家?/?178
4. 伊朗?/?180
三、中国与中东的经济合作?/?184
1. 贸易关系的发展?/?184
2. 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和引进外资?/?187
3. 中国与中东军售?/?191
4. 中国—中东关系的突破?/?197

第六章?从超脱到参与(1989—1999年)
一、新形势和新进展?/?201
1. 1990年代初的新形势?/?201
2. 中国与沙特建交?/?204
3. 中国—以色列建交?/?210
二、中国与中东热点问题?/?214
1. 从海湾危机到海湾战争?/?214
2. 中东和平进程?/?220
3. 美国、中国与中东?/?224
三、台湾与中东国家?/?229
1. 政治关系?/?229
2. 经贸关系?/?233
四、石油、贸易和经济合作?/?239
1. 中国与中东石油?/?239
2. 中国—中东贸易往来?/?243
3. 经济合作与双向投资?/?246
五、顺势而为 扩大参与?/?250
1. 中国与埃及、沙特、伊朗关系?/?250
2. 伊斯兰复兴运动与中国?/?255
3. 从“相对超脱”到“积极参与”?/?261

第七章?从进取到深化:1999—2014年(一)
一、中国与新世纪初的两场战争 ?/?265
1.阿富汗战争?/?265
2. 参与阿富汗重建?/?270
3.伊拉克战争?/?273
4.中国与伊拉克战后重建?/?277
二、中东和平进程和中阿合作论坛?/?281
1. 中东和平进程?/?281
2. 巴以问题的新阶段?/?285
3. 中—阿合作论坛?/?288
4.中阿经贸论坛—中阿博览会?/?291
三、中国—中东的能源和经济关系?/?293
1. 中国—中东的能源合作?/?293
2. 贸易和投资?/?300
3. 从义乌到迪拜?/?305

第八章?从进取到深化:1999—2014年(二)
一、中国与中东热点问题?/?310
1. 中东变局?/?310
2.伊朗核问题及中伊关系?/?316
3. 中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322
二、中国与埃及、沙特阿拉伯?/?327
1. 中国—埃及关系?/?327
2. 中国与沙特关系?/?332
三、中国与土耳其、以色列?/?338
1. 中国—土耳其关系?/?338
2.中—土之间的“东突”问题?/?343
3. 中国—以色列关系?/?347
四、中国与中东国家的人文交流?/?352
1. 中国—土耳其?/?352
2. 中国—伊朗?/?354
3. 中国—以色列?/?356
4. 中国—阿拉伯国家?/?358
5. 中国穆斯林麦加朝觐?/?361

结语:中国在中东的利益和战略
1. 中国在中东的利益?/?365
2. 中国的中东战略?/?368
3.“一带一路”与中东?/?373

附1:当代中国—中东关系大事记?/?376
附2:中国与中东国家领导人互访一览表?/?387
附3:中国同中东国家贸易额(1982—2014年)?/?395
附4:中国驻中东国家历任大使?/?415
参考书目?/?420
索?引?/?428
后?记?/?435

TOP书摘

第一章?历史的回顾

一、近代以前中国—中东间的交往
1.“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要研究当代中国与中东的关系,回顾这两个地区在历史上的交往和联系是必不可少的。
陆上丝路?尽管近现代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向和通道都是在中国的东部(东北方向与俄、朝、韩、日,东面和东南方向与西欧、南美、北美、澳新、东南亚、南亚、西南亚、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也是在东部和沿海地区,然而,古代中国最早开始与外部世界交往的方向和通道却是在西部。因为古代的航海技术不发达,人们不可能从海路向外发展,只能沿着陆地步步为营地去探索神秘遥远的未知世界。这样,早在两千多年前,一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就已经把地处亚洲大陆东西两端的中国和中东地区 连接了起来,开始了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历史。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起始于中国汉代的都城长安和洛阳,向西经天山南北,由新疆喀什穿越今天的中亚和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最终抵达中东的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等地。在通过这条陆上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而得名。陆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中亚、中东以及欧洲之间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中国和中亚、中东、欧洲各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中国与中东地区民间的交往肯定要早得多,但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官方政治活动,应该是汉代的张骞(公元前138年)、班超(公元97年)先后奉命出使西域。据《史记》等史料记载,张骞等人到达的最远处应为今天的阿富汗、伊朗一带。而班超及其随员的足迹则已远达安息(伊朗)、条支(阿拉伯东北地区)。《后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说:“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罗马帝国),抵条支。”甘英为班超副使,“临大海(波斯湾)欲渡”,但后听当地人说如果风向不对,需2—3年才能返回,“英闻之乃止”。 甘英之行既是古代中国政府使者远行中东地区的最早记录,也可视为中国与中东地区交往的开端。在埃及史书中,最早记载中国的是《地理志》一书,中国在该书被称为秦尼国。该书的作者是在亚历山大的希腊天文、地理学家托勒密,成书大约在公元150年。
古代中国与中东之间,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路?海路的开通要稍晚于陆路。据《梁书·诸夷传》记载,到三国时(公元226年),南方的吴国便有经海路来的大秦商人。 到两晋以后,中国的帆船也开始远航西亚。阿拉伯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马苏第(Al-Mas' udi)在其著作《黄金草原》中写道:公元5世纪前半期,幼发拉底河畔的希拉城下,就时常有中国远洋商船航行至此,同云集此地的各国商人进行贸易。公元6世纪时,中国的商船经常访问波斯湾,可以直航阿曼、西拉甫、巴林、奥波拉、巴士拉等地。而这些港口的阿拉伯商船,也可以沿此航线前往中国。 这条航路始于中国的泉州和广州,经南中国海,出马六甲海峡,沿孟加拉湾和印度海岸,穿过阿拉伯海,抵达波斯湾和红海。当时阿拉伯商船沿此航线同中国的贸易多以阿拉伯盛产的各种香料为主,而中国的大量瓷器也从这条航线运到中东和欧洲,因此这条海上贸易通道也被称为“香料之路”“瓷器之路”但更多的还是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由于有了海上“丝绸之路”,至少从公元3世纪(即中国历史上的两晋时期)开始,中国与中东地区的来往便从早先只有陆路变成了陆海两路同时发展,双方之间的来往也变得日益频繁起来。但由于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有限,双方早期的贸易交通是以陆路为主,海路为辅。而且由于距离遥远,陆上交通也更多的是以驼队或马队为运载工具,采取一站接一站的“接力式”,而不是海上交通以帆船为工具的“直达式”。到公元9世纪(唐代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加之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到南方,以及航海技术的发展,海路便逐渐取代陆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与陆地运输相比,海上运输周期短、成本低、运量大,且安全性、舒适性较高,到12—13世纪(南宋)时海上丝绸之路达到空前繁盛的时期。
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泉州、广州、明州(今宁波)、扬州、登州(今蓬莱)、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但规模最大的港口还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直到唐宋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代,到宋元时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东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陆海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也是古代东西方最长的国际交通路线,为古代中国与中东的交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唐宋时期双方的往来
大食和波斯人来华?公元7—8世纪(中国的唐王朝时期),是中国与波斯、阿拉伯(被称为大食)地区交往的一个高潮。唐王朝建立后,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成为东方最强大的统一的封建大帝国。与此同时,在亚洲另一端的阿拉伯地区,也在伊斯兰的旗帜下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作为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中国与阿拉伯之间开展交往是自然而然的事。双方的交往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诸多方面。大食(波斯语Tazi或Tajiks的译音)是唐代文献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据《旧唐书·大食传》记载,大食首次正式派使节来华,是在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永徽二年八月乙丑,大食国遣唐使朝献。……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此后,大食国来华使节络绎不绝。从公元651年至798年的148年中,有记载的大食国遣唐使就达39次之多。 唐德宗贞元年间著名的地理学家、宰相贾耽在《古今群国县道四夷述》一书中记载,唐朝同大食国的交通有两条路线:其一是出安西,经中亚、波斯到达大食首都缚达(巴格达)的陆上交通线;其二是出广州,沿海岸而行,经太平洋、印度洋至波斯湾,再由河口上溯至巴格达的海上交通线。
除了国家间的政治交往外,双方更多的是民间的往来。由陆路和海路抵达中国的阿拉伯商人与日俱增,他们主要聚居在长安、洛阳以及广州、扬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中。唐代来华的阿拉伯航海家苏莱曼在公元851年所著的《苏莱曼东游记》中记述,当时在广州的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一度曾多达十余万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就在中国定居下来。阿拉伯商人来华从事贸易经营的主要商品包括:象牙、犀角、乳香、龙涎、宝石、珊瑚、明珠、琉璃、丁香、没药、苏合香等,他们从中国采购的商品则以蚕丝、丝织品、瓷器、茶叶、铜铁器皿等为大宗。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先传到阿拉伯国家,再通过阿拉伯人才传到欧洲的。
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中,陆续形成了一些外国人居住的“蕃坊”。唐朝政府允许“蕃坊”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让他们自己推选坊内德高望重者为“蕃长”,由朝廷正式任命,按照穆斯林的习俗和律条进行管理,负责坊内的司法裁决和安全事务,同时协助朝廷征收税款。在蕃坊内还实行某些特殊政策,如允许建立礼拜寺,进行宗教活动。 经过若干年代之后,这些蕃坊中生活的“蕃客”,自然就同化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东西亚之间的交往?战争也是历史上中阿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据史料记载,唐代中国同大食国的军事接触共有5次。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发生在天宝十年(751年)的怛逻斯之役(the Battle of Talas)。怛逻斯位于今天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这次战役是因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进攻西域石国而引起,石国向大食求援,唐军与大食军在怛逻斯遭遇。因高仙芝轻敌指挥失误,唐军孤军深入,再加上突厥人葛逻禄部临阵反叛,致使唐军大败。该役对中阿文化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大批唐兵(约2万人)被俘,他们中有许多掌握造纸、绘画、金银器加工技术和工具、武器制造技术的能工巧匠。中国的造纸术和各种工艺也就随之传到了中亚和西亚,后又传至欧洲。755年唐王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请求黑衣大食(阿巴斯王朝)派兵帮助平乱。757年,黑衣大食与拔汗那、安西一道派兵进入中国,协助唐朝平定了安禄山之乱。这批来到中国的黑衣大食骑兵受到了唐朝廷的善待。平乱之后,一些将士在中国西北地区落籍定居,与当地人通婚,繁衍后代,同时也把他们信仰的伊斯兰教带入中国。
唐代中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用汉文记述有关中东地区的书籍,这便是唐朝人杜环撰写的著作《经行记》。杜环是在怛逻斯战役中被大食俘虏的唐朝军人,在大食国居留12年之久,到过中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等地。公元763年,杜环从海路回到中国广州。他所撰的《经行记》一书,记述了各地的位置、气候、物产和风俗习惯等,对伊斯兰教的教义、教规以及穆斯林社会生活也有客观描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介绍中东地区情况的珍贵文献。
到了宋代,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中国与中东地区间的海上交通更趋发达。加上西域诸国割据,陆上交通受阻,海路的重要性已大大超过了陆路。由于海上贸易往来增多,中国政府还专门设立了管理海上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代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很多,甚至还有来自中东的犹太人。 当时的通商大港广州、泉州都有规模很大的蕃坊,坊内有宏伟的清真寺,有自己的墓地。这些世代居住在中国的中东人被称为“土生蕃客”或“五世蕃客”。他们中不少人已变得很富有,有的还在中国做了官,如南宋末期掌管市舶司的蒲寿庚就是一个阿拉伯人后裔。
宋代中国与中东地区除了保持着频繁的民间商贸、文化往来外,官方的交往也有所增加,双方多次互派使臣访问。这些活动在中国和波斯、阿拉伯文献中均有记载。如史书中记载,公元1072年,阿曼派来的贡使到开封朝见宋神宗。宋神宗因其对中国与阿曼的“互市”贸易有贡献,特授予他“归德将军”封号,并赏赐“白马一匹,鞍辔一幅”。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456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49.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