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双面蓬皮杜:1928—1974书信、笔记和照片(精装)
双面蓬皮杜:1928—1974书信、笔记和照片(精装)


双面蓬皮杜:1928—1974书信、笔记和照片(精装)

作  者:[法] 乔治·蓬皮杜 著;[法] 埃里克·鲁塞尔 编

译  者:史利平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0月

定  价:98.00

I S B N :9787559802002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外国随笔    

标  签:外国随笔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他是戴高乐22年来的亲密盟友,更是其政治遗产的继承人: 

  1974年4月2日,他辞世于总统任期。在此之前,他将生命中的13年完全献给法国:1962—1968年出任内阁总理,1969—1074年担任总统。期间经历重大历史事件:推动欧共体的进程,出访中国……政治上的作为,让蓬皮杜在法国当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私下,蓬皮杜天赋超群,在文学、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造诣:他热爱诗歌、文学,曾花大量时间选编《法兰西诗选》;痴迷博物馆、戏剧、现代艺术,倡议兴建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交友甚广,与当代大文豪莫迪亚克、安德烈·马尔罗通信往来。 

  这些政治和文艺上的感悟他都一一记录在日记和通信中。本书是对其私人书信、笔记的整理,呈现其独特的个性,再现重大历史事件的幕后故事。


TOP作者简介

  乔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1911—1974),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二任总统,西欧国家元首访华第yi人。先后出任法国总理(1962—1968)、总统(1969—1974)。 

  此外,他还是个文艺发烧友,喜爱文学,爱好现代艺术。1969年,他倡议兴建现代艺术馆(即后来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如今,它已成为现代巴黎的象征。 

  阿兰·蓬皮杜(Alain Pompidou),乔治·蓬皮杜之子,医学和人类生物学博士,巴黎第五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法国技术科学院前院长。 

  埃里克·鲁塞尔(éric Roussel),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和历史学者,先后为戴高乐、莫奈等名人立传,是蓬皮杜总统zui欣赏的传记作家。 

 

  史利平:译者,曾任中国驻法国大使馆科技外交官,热爱法国历史、文化和艺术,译有《居伊·德波:诗歌革命》。 

  邱举良:译审,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国际翻译联合会理事;常驻法国科技外交官,被授予法国骑士勋章。


TOP目录

序 言 阿兰·蓬皮杜见闻录 1 

 

1.生命启航 1928—1934 1 

2.命运的徘徊 1936—1944 79 

3.追随戴高乐 1946—1947 99 

4.在边缘和一切的中心 1948—1958 145 

5.马提尼翁宫,与将军在一起的日子 1958 219 

6.间歇期 1959—1961 245 

7.从政 1962—1965 313 

8.走向考验 1966—1968 349 

9.为共和国做好准备 1968—1969 371 

10.权力的孤独 1969—1972 403 

11.面对命运 1973—1974 451 

 

附 录 

附录1 人为产生的高师人 489 

附录2 关于伊波利特·泰纳的《现代法国的起源》 493 

附录3 泰纳生平 496 

附录4 安德烈·马尔罗生平 501 

附录5 共和国总统府秘书长爱德华·巴拉迪尔先生的会议纪要 506 

致 谢 508 

译后记 509 

索 引 512


TOP书摘

致中国读者 

  在蓬皮杜总统逝世四十三年之际,本书从另一视角呈现了他非凡的一生。这不是一本单纯的传记,而是一部蓬皮杜个人视角的见证录:以蓬皮杜总统与他zui亲密的友人之间未曾公开的书信、他与戴高乐将军的私人信件、他关于重大政治问题的个人笔记,以及他希望公之于众的一些“人物描写”手稿为基础汇编而成。这部作品以详尽、私密的笔触描绘了一位政治家的成长经历:出身低微,却凭借个人天赋当上了法兰西共和国总统。 

  在汇编这本书时,我提供了基本素材,埃里克·鲁塞尔作为戴高乐和蓬皮杜的传记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素材置于它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之下。从这些通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乔治·蓬皮杜性格复杂、多元。同时,本书也向我们展现了他的理想抱负、兴趣爱好、同情心和善良天性。 

  他的理想抱负是建立在对国家的责任感、捍卫国家利益和法国人民福祉的决心,以及对戴高乐将军的忠诚之上的。 

  他对艺术的痴迷源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热爱。后来,他对现代艺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1929年,年仅17岁的乔治·蓬皮杜买下了马克思·恩斯特的超现实主义拼贴画集《女人头像百图》的原版,这一具有前瞻性的举动拉开了他广泛涉猎各种形式的艺术的帷幕。他喜欢诗歌和音乐等语言表达艺术,欣赏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20世纪50年代,他与安德烈·马尔罗有过多次长谈,这使他对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他与妻子克洛德在艺术方面志趣相投,克洛德在他逝世三十多年后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该书对此做了回顾。 

  建造蓬皮杜艺术中心即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中文版编辑的想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座建筑位于巴黎市中心,建筑风格前卫。跨学科的文化在此交流碰撞,这种特质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zui优秀的艺术家,也为法国民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盛宴。 

  乔治·蓬皮杜极富同情心,善良宽容。1962年被任命为总理后不久,为了拯救被戴高乐总统视作叛徒的茹奥将军,他不惜以辞职相抗衡;1970年,在他的推动下,他的妻子成立了以她名字命名的基金会,帮助残疾儿童和老年人;1973年,当记者问他对女教师因与未成年学生发生恋情而自杀身亡这件事(加布里埃尔·吕西耶事件)的看法时,他引用保罗·艾吕雅的诗句愿意理解她的,自然明白一切作为回答。乔治·蓬皮杜擅长用简单明了的方式解释周遭一切。 

  他珍视家庭(家庭是他重获力量的港湾),看重友谊(他时常与儿时伙伴罗贝尔·皮若尔以及介绍他进入戴高乐将军办公室的勒内·布鲁耶等亲密好友袒露心扉)。 

  同时,他又充满矛盾:既对幸福平凡的生活充满渴望,却又为命运安排带来的束缚所吸引。他对事业有着深刻敏锐的观察力,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独立,谋求法国人民的福祉而殚精竭虑。他既有远见卓识,又有务实精神。他率先成立了环境保护部,以降低工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1973年,在戴高乐将军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建交十周年的前夕,蓬皮杜总统访问了中国。这次访问使他感受到领土广阔、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国所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而现在中国的发展已经证明了他的眼光。 

  总之,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乔治·蓬皮杜始终在为解决难题以及为民众谋求福利而奔走。在制定政策时,他时刻以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为重,为达成目标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在困难面前他总是保持乐观的态度和精准敏锐的决断力。他懂得如何以实力击败对手。在1968年危机期间,尽管与爱丽舍宫意见相左,但他坚持自己的处事策略,成功地平息了这场风暴。当戴高乐将军突然离开之时,他独自掌控国家机器,使其正常运转。当他不再担任总理职务时,“马尔科维奇事件”使他陷入一场政治阴谋,他成了记者的猎物,有人企图通过抹黑他妻子的名誉,以共同犯罪的罪名来打击他。 

  他遭到过否定、伤害和打击,但他知道如何将挫折转化为机遇。1969年1月,他在罗马宣布,如果戴高乐将军决定隐退,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戴高乐将军在全民公投失败后辞职,蓬皮杜以58%的选票率当选共和国总统。 

  作为与戴高乐将军并肩作战近二十五年的合作者,他确保了戴高乐主义的延续,坚定地捍卫了法国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地位。 

  他为戴高乐主义增添了人文气息,使法国在这段历史时期跟上了世界的步伐。 

  阿兰·蓬皮杜(Alain Pompidou) 

   2017年8月25日于法国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6.8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