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让学校重生
让学校重生


让学校重生

作  者:[英]肯·罗宾逊,[美]卢·阿罗尼卡

译  者:李慧中

出 版 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8月

定  价:66.90

I S B N :9787213081514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家教方法    

标  签:家教理论  家庭教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尽管全世界的教育系统都在改革,但实际上并没有给当下的年轻人带来更好的教育和前途,作者通过细致深入的分析,揭露了美国教育系统中施行标准化运动带来的弊端,同时运用丰富生动的案例说明了,部分学校发生的自下而上的教育创新正在改变许多人的学习和人生。

    当前的教育系统陷入了标准化运动的泥沼,迫使我们对教育的目的进行反思。当前的教育系统是工业革命以来对劳动力需求旺盛的附加产物,把学生当做流水线上的产品的做法使我们忽略了教育是一个有机系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此,我们需要构建面向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教育,使他们通过学习成为真正的自己。

 

TOP作者简介

    肯·罗宾逊,1950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1968年进入利兹大学学习英语和戏剧。1981年进入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戏剧教育和教育剧场。

    1989—2001年,任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学教授;2003年,因具有杰出贡献被英国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封为爵士;被誉为全球具有影响力教育家。

    2011年,入选“全球具有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排行榜。

    排名第1的TED演讲人。截至2017年6月,通过TED网站观看罗宾逊《学校扼杀创造力》演讲的人次超过5 000万。创造了TED大会创立以来的纪录。


TOP目录

推荐序一 一个很好的开始

推荐序二 做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前 言 我们需要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变革

第1章 跳出标准化运动的泥沼?

案例 静止的旋转门

席卷全球的标准化浪潮

? 政府操控下的公共教育

? 标准化运动的灾难性后果

? 探寻教育的“第1目的”

第2章 冲破工业化教育的藩篱

案例 学校里的汽车“工厂”

非主流教育:教育的另一种选择

? 工业革命催生现代教育

? 教育是一个有机系统

? 新型教育的 4 重目标

第3章 让规则见鬼去吧!

案例 引航者“北极星”

美国 VS 芬兰:谁是教育的榜样

? 教育是复杂的自适应系统

?从单纯的戏剧到综合的学校艺术

?教育的核心:帮助学生学习

第4章 天生的学习者?

? 案例 贫民窟里走出的学习天才

? 与天赋背道而驰的教育模式

?学校“培养”出来的问题学生

? 教育的“私人订制”

?游戏是天然的学习方式? 

第5章 教学的艺术

? 案例 第 56 号教室的奇迹

教师的使命

?教学的力量:静候生命成长

?让年轻人变成更好的学习者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

? 学会教学,换个方式试一试

第6章 什么值得学?

案例 冲破界限的项目学习

? 一个由来已久的争议

?8C 核心竞争力,你具备吗

?课程架构均衡化

? 课程设计新思维

? 课程设计 3 原则

第7章 考试!考试!

? 案例 丢失的豁免权

?标准化考试的风险

?商业逻辑下的标准化考试

?神奇的“学习记录法”

?让真实代替符号

第8章 伟大校长的角色定位

? 案例 用艺术点亮孩子

?“学校文化的建设者

?社区与学校之桥的搭建者

?学校改革的先行者

?校内氛围的营造者

第9章 让教育回归家庭

?案例 子对父母意味着什么

?? “直升机式”教育

? 学校里的家庭

? 在家上学:自己教育自己的孩子

第10章 改变教育的大环境

? 案例 变革中的南卡罗来纳

? ?转型中的政策制定者

?先锋性的突破

?组织化改变的力量

?变革中的行动者

后?记 未来教育的图景

译者后记

 

TOP书摘

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如果教育能重建,会是什么样子?你会创办学校吗?如果你创办学校的话,会有不同吗?你会要求孩子都上学吗?从多大开始上学?会有考试吗?如果你说我可以改变教育,一开始我该做什么 ?

    最基本的问题是:什么是教育?人们对此有很大分歧。就像“民主”和“正义一样,“教育”也是。哲学家沃尔特 · 布莱斯 · 加利(Walter Bryce Gallie)所谓的“本质性争议概念”(essentially contested concept),意味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因为身处于不同的文化之中,以及他们对种族、性别、贫困和社会阶层等问题的不同看法,他们对这个概念会有着不同的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无法讨论它,或不能尝试改变它。我们只是需要弄清楚一些概念。所以,我先来介绍几个概念:“学习”“教育”“培训”“学校”。事实上它们常常会被混淆。“学习”指的是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过程。人类是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学习型生物。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们对求知就有着惊人的胃口。对很多人来说,这种求知欲在他们上学时就开始变得迟钝了。保持鲜活求知欲的关键是变革教育。

    “教育”指的是具有组织性的学习。正规教育的假设是:年轻人需要了解、理解并能够做那些他们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这些事情是什么,以及教育应该如何进行组织来帮助学生学习,就是教育的核心问题。

    “培训”是一种集中关注学习具体技能的教育。我还记得学生时代的一场关于教育和培训难以区分的激烈辩论,但当我们谈论性教育时,教育和培训就很容易区分了。大多数父母知道子女所在学校进行青少年性教育时一定很高兴,但如果他们知道学校进行性培训的话,大概就高兴不起来了。

    所谓“学校”,我指的不是那些儿童和青少年使用的教学设施,而是人们在一起互相学习的所有社区。我所谓的“学校”,包括家庭教育、非学校教育,以及从幼儿园到大学甚至更高层次的私人或在线的非正式聚集学习。传统学校的一些特性不仅和教育无关,还妨碍了教育。我们需要一场革命来重新思考学校应该如何运行,对于学校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也就是换一种思维来重新理解教育。

    我们都爱听故事,即便它是虚构的。随着年纪渐长,我们了解世界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我们听到的故事。有一些故事是关于我们的亲友圈子里的某些人或事,有一些则来自我们所属的文化,如那些塑造着我们一代代人生活方式的神话、寓言和童话。那些经常被讲述的故事中,事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以至于我们常常将两者混淆。下面这个有关教育的故事,人们都认为它是真实的,但事实上并不是,也可能从来没有发生过。故事是这样的 :

    孩子去小学主要是学习阅读、写作和数学的基本技能。只有学好这些技能,他们才能在中学取得好成绩。如果他们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拥有较高的学历,他们才能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这个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这个故事强调的是,只有适用于学术研究的智力才是真正的智力,而每个孩子在这方面的智力有着先天性差异,所以有些学生能获得好成绩,有些则做不到。那些聪明的孩子会进入更好的大学,他的身边也围绕着具有这种学习智力的学生;他们能获得不错的大学学位,相应地,也能获得一份高薪的工作,拥有自己的办公室。而对于那些在同一方面智力稍显欠缺的学生,他们的成绩自然不尽如人意,甚至可能会经历失败或辍学。其中有一些人高中毕业之后就不会再继续深造,而是选择找一份低收入的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可能去读大学,但是会选择一些学术性较低、更偏职业取向的课程,最终凭借技能获得一份体面的服务或手工工作。

    这样的描述显得很露骨,所以这个故事听起来像是讽刺。但是,如果你去看看很多学校如今到底在发生什么,如果你去听听父母对他们孩子的期望,或者想想全球各地的众多政策制定者正在做什么,你就会发现,他们是真的相信目前这一套教育系统非常有效。这些系统没有什么效果,也不可能有什么效果,因为标准降低了。因此,政策制定者们集中精力通过更多的竞争和问责制来提高标准。可能你也会相信这个故事,不清楚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这个故事是一个危险的迷思,也是为什么许多改革措施最终宣告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这些改革常常会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弄得更复杂,如中学与大学的高肄业比例,带给师生压力和使抑郁水平上升乃至导致自杀、贬值的大学学位,飙升的大学成本,以及毕业生和肄业生中不断上升的失业率。

    对这些问题,政客们往往百思不得其解。有时,他们责罚学校不达标,或者希望通过资助补救计划帮助学校重回正轨。但问题仍然存在,甚至在很多方面愈演愈烈,其实很多问题的根源就在系统本身。

    所有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运行方式。当我 20 来岁时在利物浦时,曾去过一个屠宰场。屠宰场就是为了杀死动物,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很少有动物能逃脱并组成幸存者同盟。临离开前,我们经过了一个写着“兽医室”的门。我想象着这个办公室里的人结束一天工作后的沮丧,不禁问导游:为什么要在屠宰场设兽医呢,不是有点迟了吗?他说,兽医是进行定期随机尸检的。我觉得他一定发现了某种模式。

    如果你要设计一个具备某种功能的系统,如果顺利实现了,你肯定不会为此感到惊讶。如果你要运行一个基于标准化和一致性,抑制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教育系统,你也能做到,基本没什么悬念。

    症状和病理是有区别的。如果我们不理解当前教育系统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症状就不会有所缓解。其中一个问题是公共教育的行业特征,这是总体性的问题。

    在 19 世纪中叶,大多数发达国家都还没有建立起大规模的公共教育系统。这些系统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的劳动力需求,而且它们是根据大规模生产的原则组织起来的。标准化运动据说是要让这些系统更有效、承担更多的责任。但问题在于,这些系统从本质上来说就不适合崭新的 21 世纪。

    在过去的 40 年里,世界人口快速增长,今天已涨到 70 多亿人。现在是地球有史以来的人口最高峰,而且将在 21 世纪中叶达到 90 亿人的规模。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娱乐、思考、感知和互动方式。这场革命才刚刚开始,旧的教育系统在设计时根本没有料想到会延用到这个时代。而通过提高常规标准来完善教育系统,根本无法应对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

    不要误解我的意思,我并不是说所有学校都很糟糕,而整个系统就是一个烂摊子。当然不是这样。数以百万计的人正在以各种形式从公共教育中获益,包括我自己。如果没有在英格兰接受免费的公共教育,我不可能拥有现在这样的生活。作为一个生长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利物浦工人阶级大家庭中的孩子,我的生活原本可能截然不同。但教育将我的思维拓展到了更大的世界,并赋予了我创造自己人生的基础。

    对于无数人来说,公共教育一直是实现个人价值或摆脱贫困和局限的路径。许多人在这个系统中获得成功,获得成就。其他道路的选择可能是荒谬的,但也有很多人并未像理想的那样,从多年的教育中受益。在这个系统中表现优异的人是以其他一些人一败涂地为代价的。而且,随着标准化运动的加速,这种成功的成本会变得越来越高。而这个系统中的成功者并不是因为这种文化才成功的,通常是克服了这种文化才得以成功的。

我们能做什么

    那么,你能做什么呢?不管你是一个学生、教育家、家长、管理者,或是政策制定者,无论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都会成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具备三种思维:对现状的“批判”、对未来的“愿景”,以及从现状是巧舌如簧的政客的口中,而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如果你是一位教师,对你的学生来说,“你”就是系统;如果你是一名校长,对你管理的学校来说,“你”就是系统;如果你是政策制定者,对于所属区域的学校来说,“你”就是系统。如果你要参与教育改革,这里有三个选择:你可以在系统内实现变革,你可以通过施加压力来推动系统变革,你也可以在系统之外采取积极行动。本书中很多例子都讲的是系统内的创新。而整个系统也是可以改革的,在很多方面,人们已经在这么做了。系统内的创新越多,系统整体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英国生活和工作。2001 年,我和我的家人移居到了美国。从那时起,我在全美境内密集地旅行,与各级教师、学校、专业协会和决策者们合作。出于这个原因,这本书尤其关注了美国和英国的情况。但是,这个问题是一个影响全球的教育问题,所以本书中也有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案例。

    本书的关注点主要是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阶段。我们讨论的事情对中等教育也有指导意义,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机构都随着环境改变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在这本书里参考了它们的案例,也期盼着它们能出版自己的成果。

教育变革势在必行

    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我被问及了自己的教育理论。我认为它们不是简单的理论。我确实提供各种角度的理论,但我追求的并不是理论假设,它们都基于长期与教育有关的经验和研究,以及激发教师和学生追求最佳状态的实践和研究。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遵循着一个悠久的传统。我推荐的方法有着自古以来的根基,它不是一种时尚或趋势,而是基于一直以来启发教育改革的原则,以及让工业化教育系统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则。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所面临的挑战都不是理论。这些挑战非常现实,大多数是由人们自己造成的。几年前,BBC 有一个纪录片讲述地球上大约可以生活多少人,纪录片的名字叫作《地球上能活多少人》( How Many People Can Live On Planet Earth )。BBC 总是有着如此出色的制作才华。目前,地球上有 73 亿人。这个数字是 1970 年的两倍。到 21 世纪中叶,地球上的总人口数将达到 90 亿,21 世纪末将达到 120 亿。我们都有着对水、食物和维持生命能量的基本需求。那么,地球可以维持多少人的生命呢 ?

    这个节目咨询了一些在生活用水、粮食生产和能源方面的世界级专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每个人都以目前印度普通人的速度消耗资源的话,地球最多可以维持 150 亿人口。基于这个数据,我们已经达到限额的一半了。糟糕的是,我们的消耗速度并不相同。如果每个人都以北美人的平均速度消耗资源的话,我们这颗行星最多只能维持 15 亿人口,而我们已经超出了 5 倍。

    因此,如果每个人都像北美人那样消耗资源,到 21 世纪中期,我们还需要另外 5 个行星来承担重任。改变我们的思考方式、生活方式与互动方式迫在眉睫。而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因文化差异和对同一资源的经济竞争而四分五裂。

    人们常说要拯救地球,我不太理解这种说法。地球已经存在了近 50 亿年,再过 50 亿年后才会撞向太阳。据我们所知,像我们一样的现代人类出现还不到 20万年。如果将整个地球的历史看作 1 年的时间,那么现代人类出现的时间就是 12月 31 日午夜最后不到 1 分钟。危险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己。地球很可能得出的结论是:它为人类努力过了,但他们太不配合了。细菌则听话多了,所以它们存活了数十亿年。

    科幻作家和未来学家威尔斯思考的可能正是这类问题,威尔斯说:文明是教育和灾难之间的一场竞赛。教育的确是我们最大的希望,但这种教育不是旨在满足 19 世纪和 20 世纪需要的旧式工业化教育,而是一种能够适应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并能发掘我们自身天赋的新式教育。

    当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对策不是在以前的做法基础上精益求精,而是必须有所创新。我们面临的挑战不是修复这个系统,而是去改变它,不是改革,而是变革。当前教育困境中的巨大讽刺是:我们实际上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只是我们推行实践的规模和范围都太小了。我们拥有空前丰富的改革创意与技术资源,拥有无数机会能够激发年轻人的想象力,以及为他们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定制教学形式。

    虽然现在教育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但它也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基础环节。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变革。世界正在经历革命性的变化,我们也需要一场教育革命。像大多数革命一样,这场革命已经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在很多地方已经发生了。它不是一场自上而下的革命:它来了,因为它必然会到来,并且必然自下而上地发生。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88页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91.2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