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世界帝国史:权力与差异政治
世界帝国史:权力与差异政治


世界帝国史:权力与差异政治

作  者:[美] 简·伯班克 弗雷德里克·库珀 著

译  者:柴彬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7年08月

定  价:79.00

I S B N :978710015026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标  签:历史  世界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帝国统治史,始于公元前3世纪,绵延至20世纪中期。幅员广袤的世界诸帝国在这一时期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影响深远的罗马帝国,勇武虔诚的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年寿不永的加洛林帝国,灵活务实的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自成一体的中华帝国以及彻底开启全球化进程的西方诸帝国……它们各不相同的统治策略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轨迹。

  作者不仅关注它们如何崛起、竞争并形成其独特制度与统治实践,而且超越对历史细节的泛泛叙述,将帝国作为一种统治形式加以分析考察。同时本书借助对各个帝国统治策略、施政传统的一系列对比,充分展示其内部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帝国统治史的理解。

  本书曾获2011年世界史学会年度图书奖。


TOP作者简介

  简·伯班克(Jane Burbank),纽约大学历史学和俄罗斯与斯拉夫研究教授,著有《知识分子与革命》《法庭上的俄国农民》。

  弗雷德里克·库珀(Frederick Cooper),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著有《去殖民化与非洲社会》《争论中的殖民主义》。

 

  柴彬,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博士,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甘肃政法学院法律翻译中心研究员,参与翻译《新编剑桥中世纪史》(第六卷)等。


TOP目录

译者序

序言

 

第一章 帝国的轨迹

第二章 罗马和中国的帝国统御

第三章 罗马之后:帝国、基督教与伊斯兰教

第四章 欧亚大陆的枢纽:蒙古诸帝国

第五章 地中海之外: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西班牙帝国

第六章 海洋经济与殖民地社会:欧洲、亚洲和美洲

第七章 超越大草原:俄国与中国缔造帝国

第八章 革命年代的帝国、民族和公民权

第九章 横跨大陆的帝国:美国和俄国

第十章 帝国武库和近代殖民主义的神话

第十一章 统治权与帝国:19 世纪的欧洲及其邻国

第十二章 帝国世界中的战争与革命,1914 — 1945

第十三章 帝国的终结?

第十四章 帝国、国家与政治想象

 

推荐阅读与引述来源

索 引


TOP书摘

序言

  《世界帝国史:权力与差异政治》一书曾获2011年美国世界史学会图书奖,由美国两位著名历史学家简·伯班克与弗雷德里克·库珀合著完成。

  简·伯班克教授现供职于纽约大学。她以俄罗斯与斯拉夫研究见长。著有《知识分子与革命:俄国人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观,1917-1922年》①、《法庭上的俄国农民:法律文化在乡下,1905-1917年》②,编有《俄罗斯帝国:空间、民众、权力,1700-1930年》③。在其首部专著《知识分子与革命:俄国人的布尔什维克主义观,1917-1922年》中,围绕俄国革命与内战时期由知识分子所推动促成的对于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种种解读,她进行了深入探究,该著作在学术界反响巨大。本书是她的最新著作。

  弗雷德里克·库珀教授与简·伯班克教授系同事。库珀教授的研究从最初限于东非劳工运动逐渐转向对殖民主义的宏观考察。其代表作有《去殖民化与非洲社会:法属与英属非洲的劳工问题》④、《争论中的殖民主义:理论,知识史》⑤等。他最为重要的贡献即提出了“看门人国家”(thegatekeeperstate)的概念。其认为,许多非洲新兴国家在走向独立后尽管已取代殖民主义国家,但其实仅仅控制着海关、外汇监管机构、人事部门等若干个关键的“大门”,以攫取资源、分配机会和维护特权阶层的荫庇关系。由于“看门人国家”虽然通常情形下并不能真正控制基层社会,但它可以控制官僚体系和地方政府,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腐败和裙带关系横行,国家极易蜕变为“窃贼国家”或掠夺性国家。该概念因其形象而精准,故常被研究后殖民时期非洲的学者所借用。

  关于研究帝国问题的学术意义与写作本书的初衷,两位作者指出,首先,考察帝国的历史并不暗示着要去褒扬或谴责它们。相反,探讨和理解历史上的帝国在各自时期所展现的发展前景,为今天的我们揭示了那些改变过去、创造现在以及可能塑造未来的措施与行动。①(①【美】简·伯班克(Jane Burbank),弗雷德里克·库伯(Frederick Cooper):《世界帝国史:权力与差异政治》(Empires in World History: Power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柴彬译,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7页。)其次,尽管当今世界由众多民族国家构成,但民族国家所组成的世界并不稳定。所以今天仍有必要思考帝国问题,并从帝国兴衰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再次,通过考察诸帝国的统治武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借鉴,这样就可以修正各种传统的年代记叙以及分门别类,并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历史是怎样、在何时与何地出现了新的趋势。②(②同上书,第24页。)

  在该书中,作者就一系列概念进行了阐释或重新诠释,赋予它们新鲜的、更为丰富的含义。

  首先,对于全书的关键词“帝国”与“民族国家”两大政体及其差异,他们进行了阐释并加以廓清。所谓帝国是一种庞大的政治单元,是扩张主义的或是曾将权威扩及广大空间,以及当其兼并新民族时仍维持差异和等级制度的政体。而民族国家则基于如下理念,即单一领土之上的单一民族将其自身组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共同体。民族国家宣称其民众的共性,帝国国家则声言其多元人口的不平等性。两种类型的国家都是混合化的,但是民族国家倾向于同化那些其境内的民众而排斥那些境外者,帝国则向外延展并通常是强迫式地吸纳在帝国统治下差异被人为地明确化的民族。③(③同上书,第11页。)帝国是一种持久的政体形式。作为一种宏大的政治实体,帝国奉行领土扩张主义或对扩张念念不忘,以武力或其他手段将人们统合起来,在人群中维持差异性和等级关系。民族国家则被想象为同质性的——单一民族、单一领土、单一政府。帝国意识到并不得不应对其属民的多样性,并且帝国会自觉地维持它们所征服和所合并的族群的多样性。帝国以不同的方法治理不同的人群,其多重治理策略使之具有适应性,能够远距离、长时间地控制资源。

  其次作者在分析帝国的策略时使用了差异政治的概念。政治学传统观点认为,“一般说来,帝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对统治方式的影响是比较小的,这些统治方式全都倾向于集权、官僚主义和家长制,既不受地方代议机构也不受帝国立法机构的实际控制。”①(①【英]韦农·波格丹诺(Vernon Bogdanor)英文版主编,邓正来中译本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制度百科全书》(新修订版)(The Blackwell Emcyclopaedia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15页。)而本书作者指出,历史上诸帝国在吸纳不同族群和在人口中间制造种种差异上采用了多种方式,使人们独立却不平等或试图使他们既平等又相似。②(②[美]简·伯班克、弗雷德里克·库珀:《世界帝国史》,柴彬译,第398页。)帝国从征服转向统治时采取了不同方式,一些帝国和谐地将民众整合于在他们中间维持着差异的政体之中,这种差异政治的理念与实践是维系诸多帝国长期存续的法宝之一。

  再次,针对所谓的同质化策略,作者进行了详述。在作者看来,所有的帝国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整合与区分。③(③同上书,第16页。)这种策略即同质化。譬如,罗马帝国基于一种由罗马扩张形成的独特文化而倾向于同质化。城市设计、艺术和文学上标志性的罗马风格,罗马帝国的种种制度(公民身份、法律权利、政治参与),一种单一且优越的帝国文明对那些学习其方式的人开放的理念,罗马式的中央集权,这些都是罗马的统治方式所固有的。而蛮族、奴隶和其他人则被排除在外。④(④同上书,第15页。)另通过征服、征税和受保护的商业,罗马把地中海纳入一个单一世界,并形成了一种以大海为中心的集成经济体系和集成政治体系。而美国同质化的帝国方式,则包括其对领土、财产所有权、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生活以及女性服从的执念;它对其开明且先进的文明的信心;它认为美国生活方式不仅优越而且是基于会被其他所有人所欢迎的种种普世价值观的坚定信念;以及其对大陆原住民的主权不予承认的抹杀。⑤(⑤同上书,第238页。)这种同质化通过战争、法律以及扩张得到维护并增强。

  两位作者笔下所勾勒的帝国轨迹的起点是公元前3世纪的罗马和中国。他们以此为开篇并非因为这两个帝国诞生较早,而是因为它们成为后来的帝国缔造者们长久的衡量标准。①(①[美]简·伯班克、弗雷德里克·库珀:《世界帝国史》,柴彬译,第7页。)其中,罗马被想象成一种其光辉普照世界的基督教文明,成为后世帝国(如拜占庭、加洛林、西班牙、葡萄牙和其他帝国)的一个衡量标准。②(②同上书,第15页。)

  关于帝国间的差异,两位作者关注和着墨颇多。首先,帝国的首要统治策略大相径庭。譬如,中国依赖于一个忠诚而经过培训的官僚阶层,罗马的统治基于公民权的授予(至少是在理论上)。③(③同上书,第8页。)19世纪欧洲诸殖民帝国的策略,则是将职业化的官僚机构,受法律、规则约束的统治,明确的行政司法管辖权以及自上而下的指挥体系设置于殖民领土之上。④(④同上书,第252页。)

  其次,关于帝国实施统治的媒介或工具,作者通过考察中国历史认为,“依靠官员实施统治帮助中国皇帝避免了对地方士绅的依赖,使得中国的帝国轨迹不同于罗马帝国以及西欧后罗马时代的诸多政体的轨迹。”而针对西方帝国,作者提出了帝国的中间人或中介人概念。因为无论帝国统治者如何看待“其他”人民及其文化,征服者不能仅靠自己去治理帝国。他们需要中间人。此类中间人首先来自被征服社会中的精英,帝国统治者经常利用他们的才能、知识和权威。另一类中间人是那些来自母国的殖民定居者或行政官员。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将其他若干帝国也纳入自己的比较研究视野。如诸伊斯兰帝国(从倭马亚王朝开始),通过依靠帝国家庭,雇用大量外人(奴隶、受庇护者以及新近的皈依者),形成了一种家产制统治策略,从而避免了贵族政治引发的难题。而在欧亚大草原上,帝国缔造者运用其他的策略来维系代理人——比如兄弟关系、婚姻政治以及部落忠诚。⑤(⑤同上书,第384-385页。)这类欧亚大草原上的帝国在本书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些帝国所使用的相似的统治手段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帝国。作者在考察帝国的全部历史后得出的结论是,中间人既必要又危险。因为殖民定居者、本土精英、下级官员群体都可能希望称王称霸。

  再次,关于诸帝国对于宗教的迥异态度,作者认为,中华帝国的统治者并未造就某种排他性的国教,或是试图使全帝国之内人们的经济或文化生活同质化。而与一种单一的普世性信仰(基督教)相联系的一种普世性帝国的观念,则为罗马帝国以及曾效仿罗马的诸多后来的帝国留下了一种持久的印记。在西欧,基督教被证明是一种比各种国家制度更为持久的罗马遗产。在作者眼中,众多伊斯兰哈里发国家,以一种新生的一神教为基础建立了诸多帝国,这些帝国扩张迅速,将伊斯兰教传播到许多遥远的地方。而作者将奥斯曼帝国视作伊斯兰帝国中的一个特例,因为它吸收突厥的、阿拉伯的、波斯的、蒙古的以及拜占庭的经验而形成了最为长久的伊斯兰帝国,这一帝国对待宗教问题的态度类似诞生自欧亚大草原上的帝国。它避免或解决了教派分裂,并将形形色色的团体整合在帝国整体之中。①(①[美]简·伯班克、弗雷德里克·库珀:《世界帝国史》,柴彬译,第385-386页。)

  殖民帝国曾在帝国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两位作者深入研究了19世纪殖民化对诸殖民帝国的影响问题。他们认为,尽管由于帝国之间的竞争,殖民化在19世纪末期欧洲的经济与政治权力的武库中占据了一种特别重要的地位,各个帝国拥有遍及该大陆内部与外部的种种超国家资源。但它们并没有像某些历史学家已暗示的那样造就若干完全崭新的帝国。它们依赖并扩大了帝国技能的武库,推广了跨领域的网络与有感染力的思想,并增加了帝国间竞争的筹码。欧洲人获得了更为有效的手段,从而使遥远地方的人们服务于他们的利益,但是围绕着将他们作为可以剥削的对象或是作为一个帝国共同体的地位较低的成员来对待的问题,这些殖民国家内部产生了分化。②(②同上书,第387-388页。)而同传统殖民帝国相比,美国的政治武库拥有比殖民化更为有效的工具——譬如一支灵活机动的军队,一个许多国家的商业精英都想与之交易的经济,一种美国人相信其他人都想效仿的生活方式。③(③同上书,第358页。)

  作者的某些观点新颖而耐人寻味。如他们认为,帝国是一种持久性显著的国家形式。帝国的持久性指导我们去探索人们长时间用来考量政治和组织他们的国家的五花八门的方式。帝国又是一种易变的政治形式。帝国的长久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整合和转变策略的能力,从巩固领土到建立飞地,从对中间人的松散监督到紧密且自上而下的控制,从对帝国权威不加掩饰的宣示到拒绝像一个帝国那样行事。④(④同上书,第19页。)

  另如关于欧洲诸殖民帝国与资本主义发展间的关系,作者指出,欧洲诸帝国对新海外领土的控制的延伸以及帝国相互竞争时使用的种种方法,都被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所深刻塑造;而欧洲诸帝国间的竞争,又决定性地制约着资本主义发展赖以发生的条件。①(①[美]简·伯班克、弗雷德里克·库珀:《世界帝国史》,柴彬译,第389页。)

  再如关于美国的“帝国”问题,作者认为,2001年以后,选定美国作为一个“帝国”在专家们中间变得时髦了起来,专家们要么谴责美国在海外种种行径的傲慢,要么称颂其维持世界治安并使世界民主化的种种努力。美国自身的帝国发展轨迹如下——作为发迹于18世纪的一个陆上帝国,其建立在被视为公民的人们享有平等的权利与私有财产而排斥美洲土著与奴隶的基础之上。在一个大陆上的扩张最终将巨大的资源置于欧美裔人控制之下,他们视其征服为对天定命运的履行。②(②同上书,第395页。)

  关于帝国的历史地位,作者如是评价,帝国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久远而重要的影响。在过去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帝国的政治、作为、文化塑造了世界。众多帝国的过去,展示了人类为权力的骄傲自大所付出的种种代价,以及诸帝国所造就的社会生活的多面化转变。对于帝国的应有态度,作者认为存在两种错误的做法:一是沉湎于对帝国的眷恋,而此种徒增伤感的招魂术于事无补;二是对帝国霸权的谩骂,它也不能为理解和改善当今世界提供方法。帝国是人类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政体。全面理性地考察其所使用过的统治手段,对于我们理解今日世界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在书中添设了精心制作的众多地图,另于正文后增附了建议阅读的书目,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译本据该书2010年英文版译出。译著得以问世,需要感谢商务印书馆鲁大东、张艳丽等老师始终如一的关怀,感谢所有为译者提供过这样或那样热情帮助的人士,并在此谨致谢忱。

  柴彬

  2017年4月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6.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