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家书:青年时期写给父亲母亲

作  者:裘山山 著

出 版 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8月

定  价:49.00

I S B N :9787532163533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家裘山山的非虚构作品。作者从父母留下的几百封家书入手,在记忆回放中勾连起了一个四口之家镌刻在书信中的时代印记。在没有现代通讯和网络的年代,一封封书信将一个家分散在四面八方的格局连成了一个整体,并在若干年后的重新检视中,发现了许多一度被忽视,却很重要的细节。

    作品图文并茂,配原汁原味的老照片若干,立体地展现了一段记录在书信中的家庭历史,也以点带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


TOP作者简介

    裘山山,出身于军人知识分子家庭,18岁当兵,因喜欢写作成了作家。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协全委委员。出版各类文学作品400多万字。曾任成都军区文艺创作室主任,《西南军事文学》主编,现退休专职写作。其军旅文学的作品端庄而大气,社会题材的小说细腻而充满悲悯。

    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冰心散文奖等。其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春草》等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和话剧,后者被称为“中国版《阿信》”。其短篇小说风格独特,曾六次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


TOP目录

第一章 我们这个家

1. 我们的家不是在某个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

2. 母亲的第一封信,就将父亲彻底征服

3. 我的第一封信,是写给父亲的。那是1971年,我13岁

4. 1973年,第二封信,连标点符号加起来,也只有300多字

第二章 离开父母去当兵

1. 1977年,18岁的“后门兵”的忧虑

2. 熟记电话号码的通信女兵,非常愉快地给父母写信

3. “爸爸不必为此事再感到于心不安,我对这个问题(入党)没有一点儿怨言。”

4.  “相比起入党,有件事更让我向往,就是上大学。” 

第三章 我的1978年

1. “三八妇女节上午放假,中午加菜,下午女兵做游戏……我感到我们的确幸福。”

2.  “陈慧莲都考上大学了。看看她,想想自己,不能不使我产生一些想法。”

3.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的一篇散文上了《重庆日报》,题目是《我们女战士》……”

4. 收到平生第一笔稿费: 七元。全部给连队图书室买了书

5. “这次年终总结,连里又给我报了一个营嘉奖。”

第四章 考大学

1. 一笔60元的“巨款”是怎样花掉的

2. 妈妈摘掉了“右派”帽子

3. 机房里间接参加西南边境保卫战

4. 终于争取到了考大学的名额

5.  高考上了分数线,体检却查出肺炎

第五章 校园生活

1. 富有时代特色的欢迎信:“欢迎你啊,可亲可爱的新战友,长征路上的好伙伴!”

2. 一下子成了班上年纪*的女生

3. 最喜欢的写作课反而得不了“优”

4. “我们2月9号放假,我最迟10号离开成都。不知妈妈几号返回?”

5. “我很希望能办一个刊物,把那些敢于说真话的年轻人的作品,登出来……”

第六章 鲜活的1980年代

1. 麦乳精和鱼松里的同学情谊

2. 妈妈在信上指示我: 22岁了,可以考虑恋爱问题了

3. 1981年,从杭州、西安、成都分别向长沙聚拢的,四个人的春节

4. “最近我又写了一篇散文,一篇小说。小说不理想。散文我把它投了,不知行否。”

5. “这几天除了复习英语,就是突击背古文。脑子都要背炸了。”

6. 暑假返校,坐了有生以来最漫长的一次火车: 68小时

第七章 狮子山往事

1. 写了50封家信的1981年: 平均每周一封

2. “妈妈,寄来的20元钱还没收到。高兴极了。因本人目前穷得叮当响。”

3. 寒假去长沙看父亲,竟然遇见了儿时的两个小伙伴

4. 我的24岁: 纠结考研。逃课和同学去卧龙玩。抽空写小说

5. “姐姐说她7月初就能到杭州。我现在常常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或者‘《李双双》艺术特色’中抬起头来,盘算到杭州的种种。”

第八章 毕业歌

1. “我实在不想为分配的事去求别人。我相信我能凭自己的能力跳出来。爸爸你看呢?” 

2. 在青神中学当了40多天实习老师,爱上了教书

3. 1983年春节,在杭州过年的一家四口: 妈妈的小屋挤不下四个成年人

4. “这是第四次退稿,我准备让他们退十次或者更多。” 

5. 意外的“演艺生涯”: 被挑中演话剧中的女二号,一个性格古怪的大龄女生

6. 1983年7月8日,写了大学期间的最后两封家信

第九章 短暂的教师生涯

1. 从狮子山校园来到凤凰山教导队,挺符合我名字指出的道路: 山山

2. “有一件事可以使爸爸生日快乐: 我的小说要发表了,《昆仑》杂志。”

3. 年轻的教员想要“镇住”年长的学员

4. 心高气傲,为参加《昆仑》笔会与领导闹别扭

5. “火线”入党,竟然全票通过。庆幸遇到一个宽容的领导

6. 不辞而别的笔会: 再次遇到包容我的人

第十章 成家立业

1. 1984年,小说处女作《绿色的山洼》发表了

2. 384元稿费的去处: 爸妈的沙发、公婆的皮褥子以及亲友吃饭

3. 文凭热、全民经商时代的“河边湿鞋”

4. “最近一个多月,我笔不能动书不能翻,这怎么行?我的愿望是当作家而不是团长。”

5. “妈,我刚开会回来,一个教员表彰大会。说实话,我为自己的太顺利而感到不安……”

6. 大年初二,成都,27岁的婚礼

第十一章 离开凤凰山

1. 赶上了百万大裁军,是军内调动还是申请转业?纠结。

2. “我想进创作组,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绝。就因为性别。”

3. “我被命运扔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山沟。四面巍巍矗立着我的同胞们: 山。”

4. 到军区机关出公差: 迎来山穷水尽后的柳暗花明

第十二章 走进北较场

1. “没想到我也当了编辑,这样爸爸妈妈的行当我算都干过了。”

2. 1986年春,赴北京约稿: 明明是去求人的,却不愿开口,亏你还姓“裘”

3. “刊物办得很艰难,不过邓小平给我们题写了刊名,在定编上又增加了一线希望。”

4. 巧合与纪念: 1977年3月14日,离家参军;十年后的同一天,儿子出生

5. 赴京参与报告文学写作: 想采访吴仪,她却带我去了燕山石化公司

6. 我的1988: 授衔落空,小说获奖

尾声: 没有结束


TOP书摘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8.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