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

作  者:顾晓鸣 主编

出 版 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定  价:198.00

I S B N :978753264892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二十四史鉴赏辞典》精选“二十四史”中的326篇。按照“二十四史”年代顺序分成6大类,每类的开头由“导语”统领;按照人物、事件的关联度组成150个组,每组的开头由“导言”统领;每组包含一至四个篇目,每个篇目由选文、注释、赏析三部分组成。

  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上古至明代诸多历史人物的经典案例,从国家命运和个人智慧的角度加以读解;从文学、艺术、思想、宗教等方面,将可资比对的人物分别置于一组,是“国民智慧”的代表性案例。通过这一编排,读者既能以明确的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作为参考,又能比较同一个时期相碰撞的历史人物在博弈中的智慧。

  书末三个附录“学做‘史家’:成一家之言——今天我们如何鉴赏二十四史”、“鉴赏和读解二十四史中的历史故事的一个尝试性样本”、“评点二十四史”,是对如何鉴赏“二十四史”智慧的提炼。

TOP作者简介

  顾晓鸣,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3届政协委员。主编《中国的智慧》、《世界的智慧》等丛书十种。在国内外首先提出“寻智中国,读解全球”命题。对英国和犹太文化有深入研究,著述多种。发表“顾晓鸣猜想”,提出“诞生哲学”,“人有智能”概念。


TOP目录

《史记》、《汉书》导语1

史家的立德、立功、立言3

太史公自序3

华夏先祖的传说与真实9

五帝本纪9

王朝历史循环的缩影16

殷本纪17

中华盛世的典范,礼乐文明的奠基24

鲁周公世家24

乐书30

礼乐征伐,交响的群像36

十二诸侯年表36

吴太伯世家45

诸侯和世家: 书写春秋的人杰51

齐太公世家52

管晏列传56

郑世家60

君主和谋士的相生相克67

越王句践世家67

伍子胥列传72

时势成就思者,思者介入时世78

仲尼弟子列传78

从霸权到王权85

六国年表85

赵世家93

贵族组建智囊团98

孟尝君列传98

魏公子列传104

以法治国与以仁治国110

秦本纪111

商君列传116

范雎列传121

中国智慧的杰出大脑128

孔子世家129

孟子荀卿列传134

老子韩非列传139

残酷争斗中的谋略心计: 自成一家145

孙子吴起列传145

张仪列传150

万世一帝的宏图伟业156

秦始皇本纪157

吕不韦列传163

李斯列传168

无名者和有名者都有创造历史的机会174

陈涉世家175

项羽本纪180

有其王,方有其臣186

汉高祖本纪187

留侯世家194

守业之路的规划师202

刘敬叔孙通列传202

功臣的两种结局选择208

萧相国世家208

曹相国世家214

淮阴侯列传219

一代女主的政治博弈226

吕太后本纪226

陈丞相世家232

绛侯周勃世家237

外戚世家242

演绎中国明君的千古标准248

汉文帝本纪248

中央与地方争权: 诸侯模式的终结者255

袁盎晁错列传255

吴王濞列传261

文治武功集于一身的大帝267

汉武帝本纪268

封禅书273

道德自律与官场规则279

石奋传279

循吏传284

制度运作的爪牙刚需: 公与私290

酷吏列传290

刑法志294

统一国家的守疆与拓疆人300

李将军列传300

卫将军骠骑列传306

交通和沟通——开路先锋312

张骞李广利传312

傅常郑甘陈段传318

中国史家的多民族视野324

匈奴列传324

南越列传329

西南夷列传334

社稷之臣命运走向的犀利对照339

霍光传339

萧望之传346

怀孕政治: 舅家在历史中的悖论353

外戚传353

元后传359

创“旧”还是创新?儒生参政的吊诡366

王莽传366

无关阶层: 中国式的排名377

古今人表378

各式人等皆能成历史主角381

刺客列传381

游侠列传386

滑稽列传391

文学的个人化和学术的群体化397

屈原列传397

儒林列传402

名与命、才与运: 智者的身不由己408

伯夷列传408

扁鹊仓公列传412

史学家的天地大视野417

天官书418

河渠书423

超前的国富论429

货殖列传429

平准书434

《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导语439

刘姓的机会: 皇族身世的命运巫咒441

汉光武帝纪441

刘玄刘盆子列传448

刘亡列传459

乱世中的站队选择465

隗嚣列传465

邓禹列传471

四世三公——无形的道德牌坊477

袁安列传477

杨震列传482

外戚: 裙带系生死,姻亲牵国运488

窦宪列传488

梁冀列传494

刚烈胜须眉的女人心智500

皇后纪500

列女传507

君子党对峙小人党514

党锢列传514

宦者列传520

汉代强权政治中的士大夫节操526

虞诩臧洪列传526

陈蕃王允列传532

中国的文心与技行538

郑玄列传539

张衡列传543

蔡邕列传548

民族共生格局中的交际天下553

班超列传553

东夷列传558

特立独行者心性和智术的历史关注564

独行列传564

方术列传569

逸民列传574

挟天子者,未必能令诸侯580

魏武帝纪580

袁绍列传590

董卓列传597

以逸待劳,抑或坐以待毙604

刘表传605

张鲁传608

聪明人还是傻子,时势决定成功者613

诸葛亮传613

周瑜传618

晋宣帝纪623

谋士们的立命之道629

郭嘉传629

法正传633

鲁肃传637

谋主在己,成主在人643

荀彧传643

董昭传649

是将才,不是帅才654

关羽传654

张飞传659

战略情商影响战术智商663

吕蒙传663

陆抗传668

人格缺陷,误国误人生673

钟会传673

魏延传677

诸葛恪传681

路人皆知,篡位的艺术和智谋686

晋文帝纪686

晋武帝纪692

改朝换代中的政治谋略和道德取舍699

羊祜杜预列传700

张华列传705

主干与分支,分封制的再度失验710

汝南王亮等传710

世家与皇家的权力平衡716

王导列传716

谢安列传722

流芳千古与遗臭万年的抉择728

桓温列传728

民族融合期: 异族的别开生面和个人的审时度势734

石勒张宾载记735

苻坚王猛载记740

隐者: 众人皆醉醒不醒747

嵇康列传747

陶潜列传752

世道文心,混浊见清758

王羲之列传758

顾恺之列传765

信仰化为物质,审美成就艺术770

葛洪列传770

鸠摩罗什列传775

《北史》、《南史》、《魏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导语781

转型时期胡汉军阀胜利784

魏太武帝本纪784

宋武帝本纪789

政治走向的转机——改革或革命794

魏孝文帝本纪794

齐高帝本纪801

百年南北博弈的关键时机808

齐高祖神武帝本纪809

梁武帝本纪813

偏隅智慧难挡统一视野819

陈武帝本纪819

周太祖文帝本纪824

分裂格局的口舌之争831

桓玄列传831

氐胡列传836

僭伪附庸列传841

顾命大臣: 大不易847

刘穆之列传847

徐羡之传852

帝王相处之道858

谢晦列传858

沈庆之列传863

面对秩序重建的才气与政治谋略869

谢灵运列传869

范晔列传874

双刃剑: 武力的利用与威胁880

檀道济列传880

宗悫列传885

守德与顺势的抉择889

袁粲列传889

褚渊列传894

固化阶层的上位899

竟陵文宣王子良列传899

纪僧真列传904

辅助开国的智慧: 有德和有才909

韦睿列传909

沈约列传914

文化改良中的稳步与冒进919

崔浩列传919

高允列传924

少数民族恋权与放权: 当事者德性的对比930

古弼列传930

源贺列传936

异族视角的相向而行942

任城王元澄列传942

李冲列传948

一招损的败局954

宣武灵皇后胡氏列传954

尔朱荣列传958

南北对峙格局的颠覆者963

侯景列传963

文才未必政才969

徐陵列传970

姚察列传974

胡汉调合辅佐: 智者不问族裔979

段韶列传979

王晞列传984

变奢从俭与因人成名990

于谨列传990

苏绰列传995

制度的同化与分异1001

官氏志1002

卢辩列传1007

精致文化与科学精神1013

文学列传1013

儒林列传1017

文学列传1022

入世与出世之间: 大隐和小隐1028

处士列传1028

止足列传1033

释与道,文化自立与融合1038

夷蛮列传1038

释老志1043

《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导语1051

有幸一世而立,不幸二世而亡1052

隋文帝纪1052

隋炀帝纪1057

真宰相和假奸相1066

高颎列传1066

杨素列传1071

统一的关键在于得力大臣: 历史的雄辩 1077

长孙晟列传1077

韩擒虎列传1083

人格缺陷成为乱世过客1088

李密列传1088

宇文化及列传1094

书的经典与人的经典1100

经籍志1100

艺术列传1105

外族周边,中国关切: 皆入史眼1111

东夷列传1111

北狄列传1115

秉笔直书?历史编纂的理想与现实1120

唐高祖本纪1121

隐太子建成列传1126

乱世中的草根博弈1132

窦建德列传1132

尉迟敬德列传1138

贞观之治的表象与幕后1144

唐太宗本纪1145

房玄龄列传1150

魏徵列传1154

国事和家事,都是天下事1160

长孙无忌列传1161

李勣列传1166

女皇帝的有字书1172

则天皇后本纪1172

狄仁杰列传1180

酷吏列传1184

盛世帝王和名臣的画像1190

唐玄宗本纪1190

宋璟列传1195

宰相的价值取向和进谏之术1200

张九龄列传1200

李林甫列传1204

安史之乱的人性与人伦的乖谬1209

逆臣列传1209

郭子仪列传1214

忠义列传1219

国家衰败的应对措施: 权力集中和经济振兴1224

李泌列传1224

刘晏列传1230

尾大不掉——中央与地方的势力博弈1237

唐宪宗本纪1238

李晟列传1243

裴度列传1248

藩镇卢龙列传1253

党争中的公心与私心——对立与牵制1258

牛僧孺列传1258

李德裕列传1263

怎样当好亲信,你死我活的适例1269

李训列传1269

宦者列传1274

思想和艺文的纷繁和坎坷1279

韩愈列传1280

文艺列传1285

儒学列传1290

隐逸有才,方伎是术,一代学问1296

隐逸列传1296

方伎列传1301

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政治博弈1305

郭元振列传1305

吐蕃列传1310

“流寇”之流与变1316

黄巢列传1316

史学家的民族普查1322

职方考1322

四夷附录1327

《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导语1333

时势造英雄,亦造枭雄1335

梁太祖纪1335

后唐庄宗纪1341

乱世中的误己误国1346

郭崇韬传1347

安重诲传1353

伶官传1360

少数民族别开生面的历史留痕1367

辽太祖本纪1367

桑维翰传1373

忠诚政治和摇摆政治,士人现实的人生选择1379

敬翔传1379

冯道传1384

武人政治的延续和改变1389

汉高祖本纪1389

周世宗本纪1394

分久必合: 小国也有大心胸1401

钱镠列传1401

王审知列传1406

南唐世家1410

历史大局出大人物,统一需大决断1417

宋太祖本纪1417

赵普列传1422

耶律屋质列传1427

澶渊是战还是和,太后名相举足轻重1433

景宗睿智皇后萧氏列传1434

寇准列传1439

帝王“兄弟”的共赢智慧1445

宋真宗本纪1445

辽圣宗本纪1451

文武兼备,瞩目安居乐业,二例异曲同工1457

耶律休哥列传1457

范仲淹列传1462

变法还是“变人”1468

王安石列传1468

司马光列传1473

为臣的智慧来自人格和官格1479

包拯列传1479

张俭列传1484

萧孝穆列传1488

兴与亡的一念之间1492

金太祖本纪1492

耶律大石列传1497

宋徽宗本纪1502

伴君伴虎,皇帝的心思让你猜1508

宋高宗本纪1508

秦桧列传1514

对峙成败,重臣较量1522

李纲列传1522

宗翰列传1527

从创业到守成——武将是否可信1532

宗弼列传1532

岳飞列传1537

新朝能否善终: 民族的文化,汉人之轻重1543

金世宗本纪1543

完颜希尹列传1548

张通古列传1552

重启北伐: 复兴的建树,统一的瞩目1557

宋孝宗本纪1557

张浚列传1563

一代天骄的历史使命1568

元太祖本纪1568

木华黎列传1573

生载史籍,死照汗青1579

虞允文列传1580

史天泽列传1584

文天祥列传1589

伯颜列传1595

融合中的民族性,小国的历史成就1602

夏国列传1602

营卫志1607

世事纷繁中的士大夫文化与人生观1612

欧阳修列传1613

苏轼列传1618

文化科学并重——两宋的学术繁荣1625

道学列传1625

儒林列传1631

沈括列传1636

蒙元的人才多元1643

元世祖本纪1644

安童列传1648

耶律楚材列传1653

董文用列传1658

儒道治国,无论蒙汉1664

脱脱列传1664

陈祖仁列传1670

汉文化传播的新格局1676

不忽木列传1676

许衡列传1681

多民族大一统王朝的疆域和文化整合1686

外夷列传1686

张立道列传1692

释老列传1696

科技与艺技: 官员的榜样1701

郭守敬列传1701

赵孟攝列传1705

《明史》导语1711

改朝换代的草根崛起与功成名就1712

明太祖本纪1712

陈友谅列传1717

刘基列传1722

藩王胜利,封建诸侯的隐患结局1728

明成祖本纪1729

方孝孺列传1734

姚广孝列传1739

夺门之变,太上皇的反击1745

于谦列传1746

宦官列传1750

才薄卑劣大人物与进退有度政治家的较量1755

严嵩列传1755

徐阶列传1761

张居正: 改革史上的经典案例1766

张居正列传1766

两千年宦官争斗史的终结1773

顾宪成列传1773

杨涟列传1778

宦官列传1783

起义推翻政权的宏大标本1788

明思宗本纪1788

李自成列传1794

无力挽狂澜于既倒1801

袁崇焕列传1802

杨嗣昌列传1806

边疆防御与治理1812

戚继光列传1812

土司列传1818

知行合一的大智慧1823

王守仁列传1823

中学更新,西学东渐,经验科学的高度1829

潘季驯列传1829

徐光启列传1834

李时珍列传1837

通俗与复古,古典文学的发展循环1840

汤显祖列传1840

文苑列传1843


TOP书摘

前言 

  这本《二十四史鉴赏辞典》之编撰,经过了一段很长的时间,伴随着编撰者的人生,交织着二十四史阅读所呈现的万千人的人生,融合着近年非同寻常的世事中的各色人等的人生。《二十四史鉴赏辞典》的编撰,是二十四史编撰的映像,哪怕不可同日而语: 在时间的一往无前之中,文字慢慢成型,思绪慢慢集聚,一个东西慢慢做了出来,异曲同工。这又似乎是一种文化的3D打印,不是戏言,总有一天,人们能够弄出一个软件,把二十四史及其一切读解成果,输入,解析,结构,成型,变出一本新的鉴赏辞典。由此,可说永无唯一的最佳,因为,有“人”在把弄,因人而异独一无二的那个“软件”(脑子),定约了最终的“东西”(文化产品),这东西是一种信息品,是一种被学者们看作“第四次革命”的客观物品。

  二十四史亦然,一旦编出来,就存在在那儿,烧不了,禁不了,忘不了,避不了,只要你我是中国人,活在中国这块地方,讲过中国话,学过中国字,就会随时随地碰到,心思性情中全是其身影,一举一动满是其架势,用词造句皆是其腔调: 二十四史并不在你我身外,倒不如说,你我全是二十四史的儿女。你我的思绪、智慧、知识、本事,乃至整个一生,都是其所努力记叙的故土过往之顺理成章的续篇。

  由此这本鉴赏辞典也就不单单是其读解的继续,而是二十四史所记叙的历史之继往开来,一件新的历史事情。本辞典目前的文本呈现,本身就是一段编撰者生命历程的写照: 磨合切磋,交合着日日新的考古发掘和文字解读,汲取那出自有名的和无名的人们的新知新见。本辞典出版后也将有更多的“无名者”来读,来解,来说,来相互批评,来相互补充,化浅薄粗疏为真知灼见,修成真经。

  真经是什么?不以不同读解者之学理范式、心理情商和企图欲望为制约的“真东西”,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种被称为“隐媒体”的东西。放眼全球,在各色“显媒体”的内里,在脸书或微信看似无名者自发地发来发去的“自媒体”的背后,存在着深埋于表面纷纷扰扰千姿百态的信息文本深层的、数学般的人类社会的逻辑,中国史家力求或隐或现表达的“微言大义”。而许多与历史有关的著作也都或多或少承担着追寻底层“隐媒体”的使命。这就是中国史家宣告的一切历史书写者的根本天职: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历史母题,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结晶,固化,成为民族的基因,在你我可见的年月,冥冥之中始终支配和导引这往下历史的走向。圣经、佛经和古兰经的文化密码如是,而对没有那种意义上的国教的中国来说,二十四史就蕴藏着这样的密码。然而,古代的恩恩怨怨披上现代和后现代的华袍,转换成神神叨叨的当下理论话语,往往使第一流的学者大师和战略家对近在咫尺的世事语无伦次,普通群众云里雾里。

  所以,鉴赏和读解经典的二十四史,不只是开拓视野陶冶性情,更有着十分紧迫十分实质的任务: 寻智中国,读解全球!

  人类总是一起邂逅、度过、创造历史,又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读解共同的历史,那么,谁是信史的洞悉者?谁能作出人类一致同意的读解?人们可以轻佻地以公婆各有理来搪塞,但历史证明,读解不是书房的活儿,是真刀实枪的权力之争,且不止于所谓的话语权。不同的人类,此起彼伏,在不同历史阶段,各领风骚若干年,你方唱罢我上场。表面上,谁轮到,是你死我活的拼抢,实质上,文化之命已注定,所谓风水轮流转。一种民族的文化基因之生命力,决定其民族在人类某一历史阶段登峰造极,并成为构成新世界图谱的一个引子。

  时至今日的人类,在各种经典充当世界及其历史的解释者和世界图谱的引子之一个又一个阶段之后,这个没有通常意义的宗教的中国,有没有可能充当人类某一个阶段的读解者?这样一个问题,阔达廓大,越过了“显媒体”的话语边界,使人产生五味杂陈的疑惑;然而,低下头,转入离你我远去的故纸堆,会猛地惊醒,经典底里那张链路图,跨越千年万年,静悄悄地等待着后人来发见,忽隐忽现。其大无比,大到何等?超乎你我最放达最肆意最荒诞的想象。不过,只要看一看、想一想中华民族正在做、正在想的事情,就可以感悟到经典蕴含的“核”动力,觉悟到人们阅读和思考二十四史之心田的局促。

  概言之,对人类“未来世界”的预见,究竟是出于以这个学那个学为依据的“西方眼光”,还是有可能出于以“中国智慧”为基因的“中国眼光”?从美国大选、英国脱欧之天下大事,到网红、艺文IP之人间小事,个体对于世间社会文化走向的非同小可的影响,都令人瞠目,显示出亿万“无名者”对世界未来走向的巨大推动力。而纪传体的二十四史所体现的社会变动和演进的“个体视野”,提供了观察和研究事情走向(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的独到维度,这个“中国维度”的介入再加上已有的“科学分析”,必将引发未来预测的新范式的产生,这就是“中国眼光”可能上位的学理根据,也是二十四史对人类新编年史的学理贡献。

  同时,整个二十四史的脉络和细节又清晰有力地显示“中”国如何在人间沧桑中把相遇的外国、外族、外人的文化及其眼光纳入其“中”。所以,说中国智慧和中国眼光有可能窥见世界未来 ,非但不是因为中国文化之“另类”,而正是其“万物皆备于我”,将世界一切蕴含于中华的格局、境界和能力,使得在万民建设“人类共同体”的阶段,充当人类的共同视野。

  是时候了,青蒿素得到世界认识,二十四节气被人类珍视,其中阴阳合历的意蕴,连同汉字,呼应易经内经,中国文化传统蕴藏的身理、天理、人理、文理、字理在昭示: 世人的全新视界和行事型式正在慢慢显现。而二十四史,更是其存在过的史迹,流变着的形迹,历历在目。“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引孔子语),若要演绎和论证这点,可细读列于书后的文章和其他序跋。

  “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系辞下》),中国史家认定: 历史的演变,归根到底只是无穷个人的生命之衍生!因此,在当下这样一个互联网、克隆再造和人工智能崛起发展的历史阶段,更凸显出考量生死问题的紧迫性,固有一死的个体何以生、如何死,成为横亘在大众和文理学者眼前的终极问题。现有学科和学说至今无法回答“人何以出现世上”这一简单的问题。而纪传体的中国历史写法,正是通过各个不同的有生会死的个体,作为历史叙事的本体,以“人有智能”对峙“人工智能”的形式,来体现中国历史书写形态和人类学意义。个人的唯一性对应着民族文化的唯一性,“传统”是这种唯一性的结晶,是成长和发展的规定和动力。一个人,一个民族,何以出现?能否重复再现?现有理论语焉不详,但其已存在过的各种事实,已被予以“数据化”和“流程显示”的二十四史的独特历史书写,把人们引向与“科学论证”大异其趣的理路。

  如今整个人类世界,天人合一有了全新的实践性和学理性,就如中国先哲说的,世界之“理”与一个人的“命”和“性”互为表里,宇宙和社会的客观世界之新揭示,有赖于小小个人特殊的头脑和性命,“致良知”;同时,人类创造和创新呈现双矢量,即在向未来伸展的同时,也向着过去伸展。看看这些年层出不穷的考古成果和读解古物的前沿科技,看看百花齐放的天才专家的奇思异想和造物业态,看看层见迭出的世上政治家和企业家的锦囊妙计,可以清晰地看出人类全方位的“创旧”,正在汇为史无前例的壮阔景观。可以断言,今天世事纷繁的两难纠结,推着你我向着一切问题、一切矛盾、一切困难背后之密匙探索、寻觅、提炼;并在各行各业的个人的“最强大脑”中,呈现为今日匪夷所思的未来新定理、新方法、新技能!

  二十四史就包含着这样一种人类所需要的锦囊妙计,连同各民族的经典,提供一切高科技、高发明、高产品、高解决方案需要的“高文化”,一种类似原子、量子、化学元素周期表、DNA等的神奇本源图谱。就中国的文化型式言,阴阳、八卦、经络、风水、节气、干支等蕴含的人无我有的卓见洞识,和以二十四史为集中体现的历史书写体系、制度及其文本形态,是“人有智能”在无法重现、一去不复返的历史流程中的“自然编程”和“上帝之手”,其中有人类基因图谱那样的人类行事、因变和创造的“历事图谱”,中国古人用包含在今天简化字“历”中的同根字,来指称时间之“历”和人事之“历”,绝非巧合。

  中国社会从1919年到1999年,经历了从白话文到网话文的文化演进;人类社会则从1919年到2019年,面临着从内地球的“世界大战”到外地球的“宇宙大战”的博弈格局。

  在这样一个历史关键时刻,历史学家和一切历史书写者都翘首企盼着今朝的风流人物。回过头看,司马迁《史记》一路以降的二十四史,就是抓住代代辈出的“风流人物”,予以不同级别的传记,这正是中国历史书写的奥妙。其详略似乎兴之所至、忘乎历史概括之规范的“文学性”,岂不正是在为后人留下做事细节的“操作书”和“路线图”吗?而其“人群画像”,则是为每个你我励志和立则,期望后来者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十四史记录和叙说的许多是处于不尽如意时期的个人遭际。因而特别镜映出人生的困顿、无奈和严酷,及其反面的突围、有为和辉煌。二十四史把竭尽全力奋斗终身的人们的立功立德立言的故事,铭刻在中国文字的数据库中;而二十四史的书写,本身又是史家立功立德立言的永恒结晶。

  二十四史的母题也就在于: 夹在先于个人而存在的暗黑历史处境和隐于个人而蠢动的追名逐利的人性之中,人如何成“人”而宏“道”,为他人和家园做出贡献,彰显于世,彪炳千古。二十四史就是每朝每代的排行榜和英雄册。为一个又一个中国人自豪,也就成为为中国和中国智慧自豪的前提;一个个中国个人的成长和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国家成长和脱颖而出的前提!正是二十四史以事实之雄辩告诉人们: 无视老百姓个人的生命福祉和其“人有智能”,就不可能有国家成功的天长地久!

  二十四史的篇篇纪传,皆是独一无二现身世上的个人之“人有智能”的标本。于是,就如中国智者宣告的: 你我的身体由大周天小周天映照宇宙风水,你我的生命应和着时间节气,所以,你我都是真正的“天子”: 一滴水见太阳。二十四史中呈现的人事标本,使读者心动、情动、理动、行动,“知行合一”,经过各各不同的你我之身心和人生的再结构、再镶接,以各各不同的“行事”,表达为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历史”,一种活出历史、展现无限的二十四史续编的新文本。

  你我理所当然地成为二十四史的一部分,阅读人成为写作人,二十四史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这是其被永远保护和转换为资源化利用的唯一途径: 历史文化遗产内化为一个人的身心实体的保护和利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二十四史长入未来;同时,后人对先人经典和形迹的读解、鉴赏和批评,可能迸发出新的理论和方法,这是本辞典的宗旨所在。

  同时,单纯从写作来说,二十四史的历史书写方式还要求你我永远琢磨挖掘,反复尝试,以自己的“太史公曰”,创造出新的历史作品。犹如朱东润老师写的《元好问传》,有人这样评价:“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生当乱世,存活为难。先生反对以今人之立场来评说古人,但对古人之失德,也认为无避隐之必要。这是他写作传记的基本立场,且得以贯彻始终。”(陈尚君《元好问的大节》)

  顾晓鸣于蕴乐居2016年12月12日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982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32.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