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以赛亚之歌
以赛亚之歌


以赛亚之歌

作  者:冯象 著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10805931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宗教    

标  签:基督教  哲学?宗教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以赛亚之歌》是冯象新译《圣经》之先知书的阶段性成果。无论在希伯来圣经还是在基督教旧约里,先知书都是叙事的转折点——福地沦陷、子民为奴,以色列人重拾或追忆之前各时代先知的训诲,这既是对过往历史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预言,在《圣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亦充满人神关系破裂后的矛盾张力。而《以赛亚书》正是全部先知书的开篇,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下编为《以赛亚书》译文,上编除了译经笔记,也收录了冯象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开设“法律与宗教”的课程期间写就的多篇法律、文学随笔,大致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留心的读者或可从中见出作者所关心之问题与思考的演进。


TOP作者简介

    冯象,上海人。少年负笈云南边疆,从兄弟民族受“再教育”凡九年成材,获北大英美文学硕士,哈佛中古文学博士(Ph.D),耶鲁法律博士(Ph.D)。现任北京清华大学梅汝璈法学讲席教授,兼治法律、宗教、伦理和西方语文。著/译有《贝奥武甫:古英语史诗》(三联书店,1992),《中国知识产权》(英文,Sweet&Maxwell,1997,增订版2003),《木腿正义》(1999;北京大学增订版,2007),《玻璃岛》(三联书店,2003),《政法笔记》(2004;北京大学增订版,2012),《创世记:传说与译注》(2004;三联书店修订版,2012),《摩西五经》(牛津大学/香港,2006,北京三联修订版2013),《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三联书店,2007;第二版,三联书店,2012),《智慧书》(牛津大学/香港,2008;三联书店修订版,2016),《新约》(牛津大学/香港,2010),《信与忘:约伯福音及其他》(三联书店,2012),及法学评论、小说诗歌若干。(电邮请洽:fengxiang@post.harvard.edu)


TOP目录

经书简字表  7

前言  9

 

上编

罗嘎  15

美极了,珍珠  26

定格在阳光明媚的六月  37

小书的朋友  41

“鲁迅的梦今天实现了”  45

错扮“公民”  49

说罪  56

后悔  65

考验  76

回头  87

夺福  96

饮水思源  107

以赛亚之歌  114

下编

以赛亚书  153

 

参考书目  349


TOP书摘

前言 

  《以赛亚书》的译注,初稿成于二〇一二年夏,一四年又从头至尾修订一遍。原先的计划,是要等先知书全部译出再同读者见面的。先知是个大题目,在清华讲过几次。有位编辑朋友来听课,十分谬赞,并用她的专业眼光评估了,说应该出“单行本”。此书便是她的建议的结果。

  那门课叫“法律与宗教”,每年秋季开,供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选修。目的是让学生读一点经典,讨论一些超越法条案例“教义”学说的批判性的哲学、宗教、政治和伦理问题。《以赛亚书》做一个单元,接着《摩西五经》,同《约伯记》对照着讲。这两部书可说是(《诗篇》之外)希伯来诗歌的双璧,主题都是好人受苦、义仆牺牲,绝对主权者即以色列的唯一神与子民的关系破裂,先知陷于“代表性危机”(参《信与忘》)。从法理及政治神学的角度考察,那困局正是二十世纪革命受挫以来,求公义的人们面对着的那一道难题所指:“新天新地”和新人伦理是否可能,何以可能——如今“福地已种满了苦难”?

  这些理论问题涉及复杂的解经策略跟文本分析,但课时有限,无法详论。课余遂做了些笔记,略加阐发,按主题归类,计十八章,名为《以赛亚之歌》。对于不熟悉《圣经》的读者,或可视为《以赛亚书》的导读。所以就置于上编的末尾,《说罪》等五篇解经文章之后,内容风格上作一呼应。希望多少能帮助研习者入门,一边了解经书的历史背景同古以色列的先知传统,一边聆听耶路撒冷圣者的启示,分享“一个疾苦人”的理想。

  上编十三篇文章,除了《罗嘎》,都是这几年写的,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与之前的几本书不同,不再把法学跟宗教、文学等合集。因想这样也有好处,可较少地见出作者留意的问题与思考的演进,或者借一句细心的读者电邮里的话:跟生活的危险原貌隔开。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先知书大部是诗体,夹注跟随诗行,很短。为了控制字数,经书的篇名一律用了约定俗成的简字,例如,创=《创世记》,赛=《以赛亚书》,诗=《诗篇》。另附一份“经书简字表”,放在目录之后,俾便检索。这是去年修订《智慧书》(北京三联,2016),想到的增添注释的办法。

  近来,常读到“四〇后”“五〇后”学者回忆“文革”中读书的文字,如何搜寻、传阅“灰皮书”“黄皮书”和手抄本之类。也有刊物邀我谈谈。但我的七十年代的“青春阅读”是个异数,因为学了外语,加上某种机缘——如生活在云南边疆大山的兄弟民族中间,可以

  不受干扰地收听BBC等“敌台”(见《宽宽信箱与出埃及记/猫头鹰的大眼》)——走了一条别样的路。其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便是通读了英文钦定本(KJV)的《以赛亚书》。故事如下:

  有个喜欢音乐的同学搞到一张亨德尔《弥赛亚》唱片,记得是伦敦交响乐团联袂澳洲女高音JoanSutherland(琼·苏瑟兰)。轻轻搁上他的手摇唱机,唱针沙沙地走,一起听着,觉得非常震撼。激动之余,决定整理唱词(libretto)。我的小舅舅懂西洋音乐,且天分极

  高,曹鹏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随便哪件乐器错了一个音符,他能够听出来。我听他聊过《弥赛亚》,知道歌词是亨德尔的好友CharlesJennens(詹宁斯)集圣书名句而成。于是翻开钦定本,从《以赛亚书》查起:Comfortye,comfortyemypeople,saithyourGod,安慰吧,安慰我的子民——言者是你们上帝(赛40:1)。可是没听几句,就查不到经文了,毕竟手头没有合适的工具书。《圣经》属于“封资修”“大毒草”,当时的政治气氛,也不敢写信回上海向小舅舅请教。只好硬着头皮,不求甚解,把《以赛亚书》念了一遍。歌词未能录出,英文倒是大有长进。当然,那是初习圣书,许多地方似懂非懂。

  真正开始关注《以赛亚书》的思想,研读相关学术著作,还是出国以后。渐渐地,发现书中探究的一切疑问,无论人神关系或子民信仰的维持,皆系于对先知蒙召受命、教人“心肥肿”这一异象的诠解。故而第六章是全书的总纲——好比《红楼梦》读作一部封建社会

  的衰亡史,毛主席认为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提纲挈领,道理是相通的。

  一晃又到了六月,课程结束,即是我的赶稿交稿之时。教学相长,授课之于我,是育人也是写作的预习。所以这儿要特别谢谢三门课的博士生助教,一达、小舟和李谦;后两位刚刚以高水平的博士论文通过了答辩,六月是他们收获的季节。

  一如既往,内子担任第一读者。每一篇文章、每一章译注都承载了她的评论与修改意见。不用说,那重大的责任,是要一直延续到书稿发出、新书面世,才卸得下的。

  这本书献给玉芬,我的彝家大嫂。自七一年相识迄今,四十五个春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她的慈爱常在(诗136)——愿哀牢大山的各族儿女有福,有救恩——有她为人民医生。

  二〇一六年六月于铁盆斋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52

版  次:第1版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77.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