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哲学大师系列:从康德出发
哲学大师系列:从康德出发


哲学大师系列:从康德出发

作  者:[英] 安德鲁·沃德 著

译  者:陈明瑶,陈晓坤

出 版 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丛 书:哲学大师系列

出版时间:2017年06月

定  价:36.00

I S B N :978753169214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哲学    

标  签:哲学?宗教  哲学理论与流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从康德出发》一书由不同的主题构成,开篇对康德成熟的哲学进行了概述,不涉及康德任何的专业术语,有助于读者理解康德著名的、史无前例的“形而上学领域哥白尼式的革命”。本书对康德形而上学观点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评价,并阐述了康德的知识理论和道德哲学的含义。康德在这些领域的观点与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的观点息息相关,因此,通过了解康德反对者的意见,读者可以理解康德很多重要的思想。如果读者首次了解康德的作品,那么本书是读者的不二选择。

TOP作者简介

    安德鲁·沃德(Andrew Ward),英国约克大学哲学讲师。

 

    陈明瑶,福建省晋江人,浙江工商大学英语教授,翻译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出版专著有《新闻英语专论》《新闻英语语体与翻译》《语类视角下的网络时评修辞潜势研究》,译著有《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从贝克莱出发》等。

    陈晓坤,江苏省南通人,浙江工商大学翻译硕士在读研究生。致力于口笔译工作实践和研究,持有国家三级笔译证书,多次获得区域性口笔译竞赛奖项。


TOP目录

概述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

 第一节 康德主要的哲学观点

 第二节 现象和物自体

 第三节 判断的分类

 第四节 先天综合判断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 形而上学的革命:《纯粹理性批判》

第一章 先验感性论:时间、空间与数学

 第一节 时间和空间的形而上学阐释

 第二节 时间和空间的先验解释

 第三节 回顾

第二章 先验分析论:我们的自然经验

 第一节 形而上学演绎

 第二节 先验演绎和纯粹知性原则的简介

 第三节 先验演绎

 第四节 纯粹知性原则

 第五节 回到先验演绎

 第六节 驳斥(有问题的)唯心论

 第七节 总结先验分析论

第三章 先验辩证论:纯粹理性的范围

 第一节 纯粹理性的谬误推理

 第二节 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第三节 纯粹理性的理想


第二部分 道德上的革命:《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和《实践理性批判》

第四章 道德法则和绝对律令

 第一节 道德的至高原则

 第二节 形式与内容:理性和感性

 第三节 敬重的感觉

 第四节 绝对律令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

第五章 理性可以激发意志吗?

 第一节 意志的自律和他律的区别以及该区别与绝对律令和假言律令的联系

 第二节 绝对律令如何成为可能?

 第三节 实践哲学的极限

 第四节 康德道德理性主义的意义

第六章 至善,为至善而存在的上帝,灵魂的永恒及意志的自由

 第一节 纯粹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

 第二节 道德的要求已经将我们的知识延伸出了感性世界吗?

 第三节 意志的自由:纯粹理性体系的安全“拱顶石”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索引

 


TOP书摘

第二节 现象和物自体

  将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区别开来,是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事实上,在概述他的观点时,我一直都在说明这两者的区别,但是没有用“现象”和“物自体”这种术语。现在我们就来解释这些术语。

  和17、18世纪前后大部分的哲学家一样,康德认为,在感知中,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或立即认识到造成我们感性意识的原因。我们在感性意识上获得的信息,即康德所称的“表象”,完全依赖于我们的心灵(笛卡儿和洛克称为“观念”,休谟称为“印象”)。

  近代很多哲学家,包括笛卡儿和洛克认为,在任何真正的感知中,我们心灵里的表象是由这两者产生的:完全独立于观察心灵而存在的对象,和时空中存在的物自体。因此,在这种感知理论下,即所谓的“感知表象理论”下,如果你感知到一艘船顺流而下,你无法立即意识到这个空间对象及其不断变化的状态,你获得的只是你意识中(相继领会到的)一个表象杂多。存在于时空中的对象,在这里即为顺流而下的船,只能间接地通过这些相继的表象被感知到,而这些现象由对象在你心灵中产生。根据这个理论,时空中的每个对象都和你的感知行为完全无关(感知行为本身由发生在时空世界的一系列表象组成)。康德将“感知表象理论”的拥护者称为“先验实在论者”。先验实在论者的理论,如果用康德的术语来表述,即被间接感知到的对象就是时空中存在的物自体,并且这种时空中的对象(物自体)不以任何方式依靠观察者的心灵而存在。

  康德反对先验实在论者的观点,他赞成时空中的对象永远是现象这一观点。当观察者意识到了现象,这种现象是由观察者心灵中的(相继理解到的)表象杂多组成的,说得更具体一点,这种现象是由康德称为“感性能力”的能力产生的。感性是心灵接收表象的能力,并且,在我们这里,康德认为感性有两种形式:内在和外在感性直观。当心灵使用它的感性能力来领会表象杂多时,表象就是由某个(些)独立于我们心灵存在的对象产生的:康德和先验实在论者在这点上存在共识。然而,对康德而言,这个对象—物自体—并不是你在时间和空间中感知到的对象(如先验实在论者所宣称的那样)。你感知到的只是一个现象(它存在于你的感性能力之中),这个现象是由表象的杂多组成的。在康德看来,空间和时间等同于我们感性的两种形式:空间等同于外在感性直观,时间等同于内在感性直观。因此,现象一直依附于心灵而存在—它只作为感性意识(时间和/或空间中)的真实或可能的对象而存在,它和物自体相反,物自体完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的物自体不是如此,因为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都只属于我们的感性能力)。

  因此,根据康德的观点,即著名的“先验唯心论”,现象是你的时空经验的对象,康德将空间和时间分别等同于外在和内在感性直观。当你感知时空对象的时候,并不是通过推论或者间接地感知它,而是立即直接感知它,而这个对象,即现象,是由你感性的表象杂多所组成的,这些表象是由某个或某些物自体在感性中产生的。根据这个理论,你无法获得任何关于物自体的感性知识。所有的感知或感性的知识,都受限于你从感性形式领会到的内容之中,随后为了意识到这些时空对象的表象,知性必定起着额外的作用。

  康德认为,先验实在论和先验唯心论这两种理论在解释我们是如何感知时空对象时,是两种重要可能性的极端。这两种理论都认为物自体是表象杂多的原因,这些表象杂多由主体的感性能力领会到。但是,先验实在论认为时空对象(物自体)是已知的,并且只能间接地通过推论的方式得知,从领会到的表象推论到这些表象的原因(即对象),这个原因在时空中存在,并独立于主体。先验唯心论认为,时空对象(现象)在主体的感性之中,特别是在它的外在和内在感性直观的形式之中能够立即被感知,这两种直观分别等同于空间和时间。因此,对于先验唯心论者而言,整个(自然)对象的时空世界仅仅是一个现象的世界。现象不同于物自体,除了作为感性意识的事实,或可能对象之外无法存在。现象依靠心灵而存在。总之,先验唯心论认为,时空对象(既然它们每一个都是现象)的存在必须依赖被我们感知的可能性:

  所以,我们早就要说:我们的一切直观无非是关于现象的表象;我们所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并非物自体本身……并且,如果把我们的主体,哪怕仅仅把一般感官的主观性状取消掉,那么客体在时间、空间里的一切性状,一切关系,甚至时间和空间本身就会消失,并且它们不能作为现象存在,而只能在我们的内心真实存在。

  最后一点:在解释康德对现象和物自体的基本区别的理解时,他反对先验实在论的观点,并宣扬他自己的观点,即先验唯心论,对此,我目前并未解释康德这么做的理由。我们在后面对于《纯粹理性批判》的讨论内容就是由康德的主要观点构成(他在后来关于道德和审美的一些著作中提供了其他理由)。在我们专注于康德的复杂的论证之前,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我们必须理解康德的立场(先验唯心论)的总体框架,并且弄明白它是如何与先验实在论相矛盾的,康德认为先验实在论是先验唯心论唯一的重要备选观点。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21

版  次:第1版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128.3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