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精装)
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精装)


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精装)

作  者:[德] 托马斯·瑞德 著

译  者:王晓,郑心湖,王飞跃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定  价:75.00

I S B N :9787111560678

所属分类:   

标  签:各部门经济  经济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机器与未来是息息相关的。在战争中锻造出来的控制论一度成为了前所未有的能够预测并预见未来智能自动机的工具。与此同时,两股对立的力量共同塑造了未来的控制论愿景。一方是对于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之希望:暴力行为减少,工作变得更加人性化,游戏更加娱乐化,政治更加自由化,战争不再那么血腥。“思考的机器”会带来进步,这深深地嵌入在那些现代主义者的信仰之中。

  但反对势力同样塑造了迫在眉睫的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控制论假想:它充满了一种对这样一个世界的恐慌——机器人会使工人陷入失业,机器会伤害人类,核心系统会崩塌,大量的监控和隐私泄露,机械化逆行。乐观主义对抗悲观主义,解放对抗压迫,乌托邦对抗反乌托邦。

  本书探讨了将控制交于机器,与机器交互或通过机器进行交互的含意。机器能把人类从肮脏、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吗?能把人类从令人抓狂的交通拥堵中解脱出来,并使得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游戏更加社会化、互联化,但同时更加安全和放心吗?或者,现代社会正不知不觉走入一个慢慢失去控制的危险的勇敢新世界?我们是否正在无意中建立网络化的经济,表面上这种经济直接伸进了我们的口袋和手提包中,但它随时可以戛然而止,甚至有可能在关键枢纽上崩塌?通过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委托给这些前所未有的、互联化的智能的机器,我们发达的社会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


TOP作者简介

  托马斯·瑞德,伦敦国王学院军事研究系教授,毕业于德国洪堡大学;因其对战争中的信息技术历史和风险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于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赛博安全与冲突、新技术与不规则冲突、战争与媒体等;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赛博战领域的开创者”;所著《机器崛起》除本书中文版外,已被翻译为英文、德文、俄文、日文、土耳其文等多种语言。


TOP目录

本书评价 

中文版作者序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译者序 重现的自动化愿景 

前言 

序言 

 

第一章 战争中的控制与通信 

  无论是机器还是人都无法单独在战火中发挥作用,人机交互界面最初在解决防空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们只是看到了机器人战争的开端,人为失误正逐渐从竞赛中消除:未来,机器将战斗到底…… 

第二章 控制论 

  控制论足够连贯并将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但它也足够不连贯以致吸引了众多不同领域的学者。随着机器智能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风险,未来的世界将是一场机器与人类大脑的极限所进行的艰难抗争。 

第三章 自动化 

  自动化的过度炒作主要是因为对就业数据以及对新机器时代将如何影响这些数据的误解所致。由于人类与低等生物以及机器间的区别开始变得模糊,人类的独特性以及因这种独特性而拥有的权力可能会因此开始减弱。 

第四章 有机体 

  人机交互,并不仅限于人类的体能,同时可适用于人类的智能,计算机成为了人机交互的主体。机器处在令人不安的活跃之中,而我们自己却在令人恐惧地处在惰性的状态。 

第五章 文化 

  这种人-机类比很强大,没有潜意识可以超越人的控制,每个人都可以控制他或她自己这台“机器”。 但技术本身太狭隘、太令人生厌、太孤立。只有与反主流文化结合,与朋克为伍并增加其艺术气息时,计算机才变酷了。 

第六章 空间 

  “赛博空间”,意味着唤醒一个虚拟且没有实体的计算机网络世界,用户可通过控制台和门户"骇入"。赛博空间的前景是显而易见的。既无处不在,又虚无缥缈, 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空间,也是一个充满战争的空间。 

第七章 无政府主义 

  加密无政府主义呈现了人们对于机器不可动摇的控制论信念。它结合了对于机器崛起的傲慢信仰和对于计算机以及网络社区将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坚定信念。 

第八章 战争 

  未来战争的另外一个新特点将紧随这些新式武器大幅增加的速度而出现:控制论战争将是自动化的。计算机已经为朦胧的密码学艺术带来了一场革命。 

第九章 机器陨落 

  控制论始于战争,也终将归于战争。它先是唤起了人们的希望,然后崛起,最后迎来了机器的陨落。控制论的这种发展模式就是唤起希望、崛起并陨落,是一种笼统但却连贯的历程…… 

 

致 谢 

参考文献 


TOP书摘

序言

  “赛博”(Cyber)真的会有什么含义吗?这个概念是从哪里来的?

  最近许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我在伦敦国王学院的学生在问,美国空军“赛博战”的军官以及五角大楼的战略家们也在问。神秘的英国情报人员在问,银行家、黑客和学者们同样在问。他们都在为计算机网络的崛起以及这种崛起会对我们的安全和自由产生什么影响而备感纠结。同时,他们将前缀“赛博”置于许多其他事物前面,例如“赛博空间”(Cyberspace)、“赛博战”(Cyberwar)等,使之听起来更具科技感、更前卫、更时尚、更引人注意,并且有时也更具讽刺意味。

  尽管已经在赛博安全(Cybersecurity)方面写了许多文字,但我仍然不能为他们提供一个 “好”的答案。这令人备感挫折。同许多人一样,我也只能将“赛博空间”的出身模糊地指向一个古怪的故事:一本写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科幻小说,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据说,不屈不挠的吉布森将“赛博空间”从他虚空的想象中摘了出来,然后把未来塞进了他那台由爱马仕在1927年打造的橄榄绿色便携式打字机中。对吉布森而言,这个藏在机器内部的电子空间毫无意义但又令人回味,作为其科幻小说主人公的游乐场,是对外部物理空间的完美替代。吉布森想要的,仅仅是一个毫无瑕疵的舞台。关于“赛博空间”出身的这个故事,虽然不切实际,但却已重复上演了无数次。令人惊叹的是,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对于公民自由和国土安全最为巨大的挑战之一,往往可追溯到这本小说中关于一个瘾君子藏身于幻想中的计算机网络的虚构故事。

  这有可能是正确的吗?这就好像是历史始于1982年的一个幻想。吉布森的故事如何能适应一幅更加宏伟的蓝图,适应一条眼光更加长远的文化和技术发展路线?“赛博空间”究竟是如何从吉布森孤独的打印机跳到五角大楼那充满了未来主义并且人满为患的赛博司令部的?根据传闻,到2010年,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及其英国同行——英国政府通信总部——工作中快速增长出来的部分,不知何故变成行话所言“赛博相关的”了。

  后来就发生了2013年的重大情报泄露事件。NSA和GCHQ被曝光的技术能力令其许多同盟和隐私权益活动家们都愤恨不已,但也使得世界上许多令人生畏的间谍机构都自愧不如,“泄露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一条巨大的技术鸿沟”。与此同时,随着多国的间谍和黑客不断地从计算机主干网络中截取大量知识产权和敏感的个人隐私数据,重大网络侵入事件持续爆发升级。到2015年,少数几个能够提供安全解决方案的公司所构成的全球“赛博安全”市场市值已超过750亿美元,并且还在以两倍的速度膨胀。这些新威胁即便是在经济困难和紧缩时期也是十分危险的,因此,多国政府和军方划拨给“赛博安全”的预算不仅没有削减,反而在快速增长。

  但是,关于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激动、最昂贵、最险恶的想法的真正出身和故事仍然是一个谜。因此,我们又回到了本文的起点,“赛博”是从哪里来的?这一概念经历了什么样的历史?它真的有什么含义吗?

  带着这些问题,我开始探索,《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便是我的发现。

  “赛博”是一条变色龙。对华盛顿的政客们而言,这个词语代表着可以随时使整个城市陷入混乱的电力故障。对美国国家安全局而言,它代表着冲突和战争,同时代表着被罪犯和特务窃取的数据。对伦敦市的政府官员们而言,它代表着巨大的安全漏洞、银行资金的流失和公司声誉的损毁。对特拉维夫的投资者们而言,“赛博”触发了他们对于人类与机器融合、指尖触感敏锐且联网的超动力假肢以及可置入人类柔软皮肤之下的硅晶芯片的愿景。对于东京的科幻迷们来说,它代表一种逃避现实主义但也代表一种颇具复古色彩的朋克美学,代表着反光太阳镜、皮夹克、磨损破旧的落满了尘土的小玩意。对于波士顿浪漫的互联网活动家们来说,它是一个崭新的自由国度,一个超越了专制政府和执法机构控制的世界。对于慕尼黑的工程师们来说,它代表着严格的控制,以及由计算机控制台操作的化学工厂。提到“赛博”,旧金山上了年纪的嬉皮士们会怀旧地回想起整体主义、迷幻剂和“启动大脑”。而在那些对屏幕上瘾的年轻人看来,“赛博”可能仅仅意味通过视频聊天进行的恋爱。这个词语拒绝成为一个名词或是一个前缀。它的含义就等同于避实就虚、模糊和不确定的。但不管其含义是什么,它总是震撼人心的,也总是与未来有关,并且一直都是。

  一种驱散迷雾的方式是学习20世纪最具分量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概念——控制论(Cybernetics)——的历史,这一概念给予后人的遗赠随着21世纪的到来而变得更加重要。控制论是关于机器的一门通用理论,它是一门试图掌控计算机化进程之迅速崛起的奇怪的战后学科。自20世纪40年代发端之后,控制论始终与计算机、控制、安全,以及不断发展的人机交互密切相关。

  历史表明,一个关键的机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这次史诗般的对决中出现的防空问题。为了把致命的新型轰炸机打下来,地面炮兵需要复杂的弹道计算机——要比人类这种“计算机”更快更准确地执行动作,并能读取预先计算好的射程表,为此必须发明机器来完成这一任务。不久之后,用当时的特殊语言来说, “机械大脑”(mechanical brains)便开始“思考”。机器之崛起由此拉开序幕。 

  1940年,在上述事件发生期间,一个离奇的故事开始在麻省理工学院偌大的校园里流传。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一位古怪的数学家,在读到有关榴弹炮和炮弹的内容时受到了启发。在咯吱作响的计算机的协助下向蓝天射击,这一念头深深地吸引了这位矮矮胖胖的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从电气工程师们和武器设计家们那儿汲取了一套复杂的想法,理顺、精炼、重新包装,然后以一种慷慨的姿态,像是将糖果撒向一群饥饿的孩子一般,将他的创作扔向了热切的公众。

  时机恰到好处。20世纪40年代末,军事力量上的技术奇迹开始渗透到工业和私营经济中。公众需要有人来解释这些新技术以及它们出现的目的。走进控制论吧,这是一种关于未来机器及其潜力的大胆理论。维纳和他热切的助手们向机器施加了魔法;同时,受自身理论的蛊惑,他们赋予机器“精神”以及一种可延伸为狂热崇拜的诉求。工程师、军事家、政客、学者、艺术家以及活动家,都开始将他们的希望和恐惧投入到会思考的机器未来之中。

  机器在战后的崛起跨越了一道巨大的拱门:拱门最重要的锚点伴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维纳划时代的著作《控制论》的出版而出现。这位戴着厚厚牛角架眼镜的极富男子气概的学者揭露了闭环反馈、自稳定系统、能够“自我”调整行为和学习的机器的魔力。自动机自此有了它们的目标,甚至可以进行自我复制,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机器突然看似栩栩如生了。

  随后的故事非常引人入胜,这个火热的新学科转变了接下来半个世纪内“计算机”的含义:从毁灭的机器到慈爱的机器。到20世纪40年代后期,这种看待控制论自适应系统的新颖奇特的观点,给江湖骗子和武器工程师们同时带来了启发,从山达基教到推动了冷战的波音公司。控制论承诺可以引导偏离的导弹击中目标并因此被冲昏了头脑。到20世纪60年代,它导致了能够装备核轰炸机的机械外骨骼的出现,同时导致了嬉皮士之间更为深刻的联系的建立。它还提高了空军战斗机的杀伤率,并电子化地“启动了”旧金山的反主流文化。

  20世纪80年代,机器内部的控制论天地出现了,一个充满了对更加自由和更加美好的社会之向往的神秘地方——也是一个充斥着战场和战争的激烈领域。这段扭曲的控制论历史牢牢地掌控着我们对21世纪的技术、安全和自由的寄托。最终,控制论本身——经常被简写为“赛博”——将获得自20世纪中期以来它所预示的那些神秘机器所具有的全部特性:控制论是自适应的,前所未有地扩张了其范围和深度,不可预测且颇具威胁性,但也是诱人的,充满了承诺与希望,并总是预示着未来。

  《机器崛起:遗失的控制论历史》是我解开7个截然不同的控制论历史谜题的尝试,每个谜题都在一个特定的十年里达到了顶峰。本书的主题涵盖甚广:从自主机器人、外骨骼以及行走的卡车,扩展到虚拟现实目镜和自动回邮器;有时,出于保持本书重点的考虑,可能会因为书稿的主线已经跳到了下一个十年,而中断某一章节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调查。章节内容按照年代进行组织,但某些主题可能会有所重叠。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控制论同时塑造了人们对于未来的人类躯体、工作以及社区的愿景。新章节的起始叙述也可能会因此而在时间上产生倒退,以此来阐明与已经讨论过的事情同步发生的那些事情。

  既然讨论的焦点是控制论神话的历史,那么“首先”要考虑的一个词,就是神话。神话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集体记忆中,在每一次转折的重要关头都塑造了我们对于技术的理解,即便我们还未真正认识到这一蕴藏了控制论历史遗产的羊皮书。与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语言相比,神话——正如政治学理论\[1\]中一个非常著名的说法所表达的——并不意味着某些事情在实际上就是错误的。神话与事实并不冲突,它们补充了事实。说某件事情就像神话中说的一样在运作时,并不意味着它“只是”一个神话。相反,政治和技术神话往往都很真实,并以一种强有力的方式在运作;而且它们可能与我们观察到的、客观的事实非常对应。与此同时,神话至少在三个方面又与现实不同。

  首先,神话在某一个给定的时刻会超越现实、经验和技术的限制。机器的崛起总是被投射进未来的场景中,而非现在或过去。证据总是供不应求。当然,那些控制论作出的承诺,无所谓对错。任何对于未来的愿景,在到达预测中的未来时刻或看到未来某些苍白的版本成为现实之前,都不能被证实或证伪。在控制论的信徒们看来,要相信控制论对于未来的描述需要的不仅仅是证据,更需要信念。而神话能使控制论的描述更容易被人们相信。控制论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被笼罩在科学和技术毫不畏缩的表述之下,使得学识与崇拜之间的界限在几十年里一次又一次变得模糊不清。这一切是如此微妙,又颇具诱惑。

  控制论神话的威力是如此强大,以致它的创造者们都为之疯狂。技术神话以一种坚定承诺之形式展现:半机械人将被创立,比人类更具智慧的机器将被发明,奇点正在临近,“赛博空间”终将被解放。神话尚未被事实证明,但它声称要同经验事实一样确信且严谨,免受争论与矛盾。信仰穿上了科学的外衣。

  其次,神话并非因其内容,而是因其形式而引发世人瞩目。神话的基础看起来是亲身经历过的、清白的、不争的事实:计算机运算速度越来越快,机器联网的范围越来越广,信息加密程度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控制论神话产生了飞跃,它为自身所蕴含的意义增加了一种特殊的形式,而这一形式总是情绪化的。神话之所以令人信服,是因为它呼吁着人们深植于内心的信念、希望,更多时候是对于未来技术及其社会影响的恐惧。

  这些信念依托于愿景和投射、流行文化、艺术、小说及科幻小说、戏剧、电影和故事而成型。但控制论神话缺乏明确的文化传承,往往被暗中追溯到小说中。例如,科幻小说,就激发了20世纪90年代关于国家安全的辩论。有时,那些冷静的专家们甚至也会写小说,用文字拼写出关于未来冲突的反乌托邦愿景,以从无法忍受的事实枷锁中解脱出来。20世纪90年代的加密活动家们,一些热心且颇具影响力的狂热分子为赞颂加密信息传播而发起了一场运动,都毫不掩饰地把科幻小说推荐为“赛博空间”和“无政府主义”的“源头”和重要灵感。

  控制论神话的第三个且最为核心的特征在于,它们超越了当下。神话故事的描述形成了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的通道,从而将一个社群中的共享经验保留在人们鲜活的记忆中。对于政治和历史神话而言,如闪电战中德国纳粹对伦敦进行的攻击,更稳定的锚点是在过去。政治神话刻画了一条从过去某个事件通向未来的清晰路线,并将现在看作是这条线上的一点。久而久之,它成了一个社群中共享身份的缔结组织,一次又一次地被圣保罗大教堂和英国皇家空军的周年纪念日活动唤醒。

  对于控制论神话来说,情况却恰恰相反:更稳定的锚点总是出现在未来,或更准确地说,出现于一个群体共享但模糊的对于未来的想象中——某个既不太近也不太远的时间点上。黄金范围大概是往前推20年,足够靠近历史以便从过去进行推断,同时也足够远离历史以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新思路。其结果也是同样有效的。技术神话描述了一条从未来连向过去的线,并将现在视为线上的一个点。

  控制论神话创造了一种自己能够预测未来的强烈错觉:相信我,这就是未来的样子。这不是小说或预测,这是还未发生的铁的事实。如果要把技术神话当作一条通向未来的有效且可行的路径,它需要被人们长久并反复地使用,它要求人们一次又一次地重申神话中的承诺。也正因如此,它会作为并将继续作为一种福音。正如德国哲学家汉斯?布鲁门贝格(Hans Blumenberg)在其《神话创作》(Arbeit am Mytho)一书中指出的,这需要“围绕神话进行工作”(work on myths)。

  这就是本书的用武之地。这条通往未来的神秘之路可能会是一条标示明确且笔直的道路,也可能是一条隐蔽的、向后的而不是向前循环的道路,可能会反复地遭遇已被克服的障碍。人们围绕控制论神话所进行的工作,简单来说,既可以重复又可以克服过去错误的想法。它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清晰的,后退的或前进的,可以是陷阱或是出路。本书即有意成为像《神话创作》那般的一本著作。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430

版  次:第1版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94.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