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活了100万次的猫(珍藏版)
活了100万次的猫(珍藏版)


活了100万次的猫(珍藏版)

作  者:[日] 佐野洋子 著

译  者:唐亚明

出 版 社:接力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3月

定  价:36.00

I S B N :9787544847223

所属分类: 少儿  >  少儿图漫  >  绘本/图画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有一只100万年也不死的猫,它死了100万次,又活了100万次。有100万个人宠爱过它,有100万个人在它死的时候哭过,可是它连一次也没哭过,它先是国王的猫,然后又是水手、魔术师、小偷、孤老太太和小女孩的一只猫,但它活得浑浑噩噩,对一切漠不关心,直到有一天,它变成了一只只属于自己的野猫,爱上了一只美丽的白猫,它才头一次知道为什么而活……


TOP作者简介

  佐野洋子:1938年出生在北京,在中国度过了9年童年时期。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设计系毕业。1967年赴德国柏林造型大学学习版画。主要图画书作品有《活了100万次的猫》《五岁的老奶奶》《我变成了一棵圣诞树》等,其中《绅士的雨伞》荣获“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推荐奖”,《熊爸爸》荣获“日本绘本奖”和“小学馆儿童出版文化奖”。

  曾荣获“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绘本奖”“新美南吉儿童文化奖”“小林秀雄奖”和“岩谷小波文艺奖”等各种奖项。2003年被日本天皇授予“紫绶褒章勋章”。

 

  唐亚明,1953年出生在北京。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在东京大学研究生院完成硕士和博士课程。1983年,进入日本著名少儿出版社福音馆书店,成为日本出版社的首位外国人正式编辑。曾陪同多年的好朋友佐野洋子4次访华。

  他本人的日语著作中,小说《翡翠露》荣获“开高健文学奖励奖”,图画书《哪吒和龙王》荣获“讲谈社出版文化奖绘本奖”,《西游记》荣获“产经儿童出版文化奖”等。在日本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上智大学兼职任教。现任日本华侨华人文学艺术联合会会长,日本华人教授会理事。他翻译了许多作品介绍给中日两国读者。


TOP书摘

序言 极清浅而极深刻

  著名作家、评论家刘绪源

  最近,有一本日本的画书,被人们谈论得很多,那就是佐野洋子的《活了100万次的猫》。它的故事很简单:一只虎斑猫活过100万次,跟国王、水手、小偷等各色人等生活过,一次次死了又活,它从不流泪,也从未感到快乐;后来它成了野猫,看中了一只白猫,它们在一起,度过了快乐的一生;白猫老死后,它大哭不止,最后伤心而死--这次,它再也没能起死回生。最复杂难解的无疑是它的结尾:为什么快乐过了,流过泪了,就再也不能重活了?对此,可以有无数的答案。

  说心里话,我不大满意我所见到的谈论这本画书的大部分文章。其中有几篇,实在只是把书中的文字重新缕述了一遍,但读来也很精彩,因为这些文字本来就精彩。还有一些写得相当认真,作者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可读完后,却总有一种未说到点子上的感觉。--事实上,是这本画书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我至今仍不明白,究竟要说到哪一层,才可算是说到了"点子"上。我们不妨试说几点——

  生与死。这无疑是很重要的一项,也是从故事中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很多评说都抓住了这一点。比如说:活要活得有意义,活得没意义,即使活一百万次,也等于没活。这没错,但问题是:"意义"又是什么?这里可以包含无穷的歧义。如只是图解"要活得有意义"这样一条道理,这本画书的魅力是断然不会大到如此程度的。本书和其他类似题材作品的区别,也许恰恰在于,它暗示了:有意义的人生是有限的,是终将失去的;而将要逝去的人生,才显得尤为可贵。恕我说一句有"玄学鬼"之嫌的话:此中颇有几分存在主义的,具体说也就是海德格尔的哲学的意味。

  豢养与自由。自由是个大题目,在哲学探索上,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低于"生与死"。虽然它在故事里不像生与死那样处于主干的地位,却也是一眼即可看出的。在前半部分,猫的100万次生命可以说都是不自由的,它总是跟随着自己的主人,干自己不情愿的事,最后莫名其妙地因主人而死去。脱离了这种豢养,成了野猫之后,它才有了自由的生命。当然,还是前面的话,自由的生命是有限的,自由生命因有限而更可贵,更令人留恋。

  爱与被爱。猫在被豢养的过程中,始终被主人们所爱,但它不爱主人。几乎每一段都有这样的句子:"猫讨厌什么国王。""猫讨厌什么水手。""猫讨厌什么马戏团……"即使成了野猫之后,那么多的母猫围着它转,想成为它的新娘,它也毫不动心。可是,在它自己看中了美丽的白猫后,它的人生,它的心理,完全变了样。

  相爱与自恋。当母猫们围着虎斑猫转时,作品中有这样的话:"'我可死过100万次呢!我才不吃这一套!'因为猫比谁都喜欢自己。"它以前讨厌那么多的主人,也与它的这种自恋有关吧?也因为自恋,它发现白猫对自己无动于衷时,格外生气,忚格外想引起白猫的注意,而最终,它爱上了白猫。这里,又好像渗透着爱的心理学。

  爱的代价。因为爱,因为动了真心和凡心,虎斑猫失去了不死的神力。这种爱的代价,在许多美丽的童话中都出现过(安徒生的《海的女儿》也可说是其中之一)。付出那么大的代价,而仍然要爱,这就可见爱的宝贵,也才见出爱者的真诚。读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半懂不懂时读过的普希金的长诗《茨冈》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初恋》,在那里,爱可真是一种甜蜜而又致命的"毒素"呵!--那样一种文学的深度,令我终身难忘。

  充满幻觉的童年与平实真切的人生。也许,这个故事的前半部所说的都只是一种童年的朦胧的记忆?在孩子们真幻不分的记忆中,他们一会儿是强盗,一会儿妖怪,什么身份都有过,当然也会死过无数次,但他们不会真死,死100万次后仍然还是他们,直到他们长大了,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他们才开始了真正的人生;当然,这样的人生不再是虚幻的,所以,他们终将走向生命的终点。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也许更合乎它的童书的性质。这有点类乎于魅力永存的《彼得?潘》了。

  丧失自我与把握主体性。说到底,爱与自由,都是人的自觉的意识,猫的前半生是麻木的,一切都是可有可无的,连生命本身它也是不在乎的;在它成了野猫(得到自由)和遇到美丽的白猫(找到爱情)之后,它才真正清醒了,或者说,有了人性的自觉。也就是说,它原先是丧失自我的,到后来才有了把握主体的能力。这样看来,这该是一首有关主体性的生命之歌吧?

  ……

  说了这么多,恐怕真要越说越玄了。也许我就像鲁迅所曾讽刺的那样:"你不说我倒还清楚,你越说我越糊涂了。"但我的本意,只想证明,它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内涵的无限丰富和极为深刻;而同时,它的叙述又完全是儿童化的,故事是极清浅的。--这种"极清浅而极深刻",不正是"顶级画书"所要追求的吗?

  正如我前面说过的,我至今还没将这本薄薄的画书想明白,虽然它的文字加起来也不过千余字(大约与新美南吉的不朽童话《去年的树》相去未远)。上文所提到的那些"范畴",我也只是例举,只是罗列,并未找到它真正的内核,更不可能理出一株"逻辑树"。事实上,它也并不是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系统,它只是一个艺术品,一本以献给儿童的名义存世的优美的画书。只是我们在审美的过程中,不应忽略它的几近无限的丰饶和深邃。

  这样的书,大人都想不明白,儿童能看懂吗?这的确是个问题。至少,我是有怀疑的。为此,我曾请一位母亲把它念给四岁的小女孩听。结果,她听得入了迷,捧着书反复地看。母亲问她:"那猫为什么死了?"她果然说不清楚:"它伤心呀,它哭呀,哭呀,后来,就死了……"当问到:"你愿意像它先前那样,活了一次又一次;还是愿意和白猫一起,快快活活地只活一次?"她轻轻地说:"我只要活一次……"这轻轻的回答,让母亲感到震撼。是的,当真让人震撼,这意味着一种高雅的艺术与四岁幼童之间,在心灵上,存在着相通的可能!

  也许,向孩子提问"你愿意……"等等,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启发,一种辅导了。可是,即使你不问,故事和画已然悄悄地潜入了孩子的心灵,在将来,在她慢慢长大以后,一旦面临人生的选择,这种潜在的影响,是会浮上心来,起到一种很美的作用的。所谓启发,只不过是帮助她找到一种表达的方式罢了。也就是说,让朦胧的感性变成一种可用语言表述的理性的方式。对于审美个体来说,有无这种表达,其实并不重要。

  就在买到这本《活了100万次的猫》之后不久,我还得到一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印行的日本低幼画书《噼里啪啦》(佐佐木洋子编绘),一共七本,写了儿童洗澡、刷牙、乘车、大便、游戏、游泳、买东西等。书中的图画醒目而夸张,色彩亮丽,而且采取了局部的折叠,孩子们可以在画页里翻出一些被遮盖的内容来。它的文字也有一种日本人所特有的放肆的幽默,所以,其中写大便的那一本,我猜想,一定会特别受孩子的喜爱。这分明也是儿童所需要的书,它更实际,更有用,更浅显,也更易于儿童接受。但它和《活了100万次的猫》,无疑属于不同的类型。

  我近来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儿童文学中的"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我越来越坚信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并且,早在低幼阶段,它们就已分别地存在着了。它们将从不同的角度作用于儿童的心灵。现在,从上述的两种日本的画书中,我们不是能清楚地看到它们的区别和并存吗?当然,像《噼里啪啦》那样的书,如果称之为"通俗文艺",也许更确切些。我想,应该不会有谁认为,《噼里啪啦》能替代《活了100万次的猫》;虽然,后者也不能替代前者。心灵有没有受过高雅艺术的悄悄的熏染,对于一个人的未来的人生,终究会是不同的吧。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76.6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