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苏霍姆林斯基评传
苏霍姆林斯基评传


苏霍姆林斯基评传

作  者:孙孔懿 著

出 版 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定  价:88.00

I S B N :9787107311444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传记  教育家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时期乌克兰籍教育家,享誉世界的教育实践家和卓越的教育理论家,一位精神巨人。他以短暂的人生和卫国战争留给他的伤残之躯,在教育生涯中展现出绚丽多彩的人性之善与人性之美,使每一个接近他的人都能受到他的“磁化”,就连攻击过他的论敌也受其感召转身变为赞颂他的歌手。他的精神奇迹激发着人们的探究欲望。

  本书作者历时十二年,搜集研读他的全部中文版著作,亲赴乌克兰实地考察他的人生足迹,依托大量文献资料与他进行精神对话,撰写成这部力求全面真实展示他的精神旅程的大型“精神评传”。本书是第一部系统述评苏霍姆林斯基生平、事业和精神的评传体学术著作,适合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师范院校学生研读。书中多幅珍贵照片乃首次与中国读者见面。

  本书与作者的另一部著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是姊妹作,读者若结合阅读,可收相得益彰之效。


TOP作者简介

  孙孔懿:江苏省泰州市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曾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应聘担任过“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第二期指导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指导专家。

  早年致力于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的研习,对教育时间、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学校文化等有所涉猎,主要著作有《教育时间学》、《素质教育论》、《素质教育概论》、《教育失误论》、《学校特色论》及编著《教育像什么》等。

  上世纪90 年代起热心于教育家研究,撰有专著《论教育家》,在《中国教育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了一批关于教育家的文章。近十余年来潜心于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已完成两部专著。先后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首届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TOP目录

引言 魂牵梦萦:如何步入他的精神殿堂?

 一、缘起:奇迹般地精神能量激起笔者的探索兴趣

 二、踌躇:文化背景不同,理解何以可能?

 三、路径:依据文本世界再现生活世界,探究精神世界

 四、成果:关于“精神评传”的文体自觉

第一章 特定文化时空中的精神奠基

 一、第聂伯河:父性的坚定与母性的柔韧

  (一)日夜奔流,注予主人公生命活力

  (二)涛声呜咽,诉说乌克兰苦难历史

  (三)波澜壮阔,应和革命与建设高潮

 二、温馨茅屋:“诞生着美”的“人际关系学校”

  (一)“母亲是孩子生命激情的明灯”

  (二)“做一个无愧于自己父亲那样的人”

  (三)祖母的童话故事伴随他度过一生

  (四)第一次见到这么多书:爷爷的遗产

  (五)遭遇大姐夭折:他第一次思考起生与死

 三、七年制学校:一段美梦相随的多彩岁月

  (一)女教师的故事让他在梦中飞向太阳

  (二)第一次打架:为了老师他豁出去了

  (三)丹娘坟前:再叹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第二章 借重两所师范学院登上讲台

 一、眼界大开:求学于克列缅丘格师范学院

  (一)“当时我的几位老师可真好”

  (二)博览群书:怀疑与敬畏相伴而行

  (三)新团员向工人朋友“学做人”

  (四)急性胸膜炎:狰狞的不速之客

 二、初登讲台:实践探索精神悄然萌动

  (一)将书本知识用于实践的最初感悟

  (二)做孩子们的朋友:自发触及民主真谛

  (三)撇开《指南》:探索精神如小荷初露

 三、梦想成真:终于跨进波尔塔瓦师范学院

  (一)英雄城市与人文圣地的双重熏陶

  (二)一所以马卡连柯为荣的师范学院

  (三)凉亭盟誓:毕生扎根于乡村教育

 四、中学文学教师·共产党员·教导主任

  (一)筑起第一间自己的“书巢”

  (二)共产党员:“比人的概念更高大”

  (三)改革受阻:教导主任初遇考验

第三章 卫国战争:血与火的精神淬炼

 一、风云突变:教员·连队指导员·伤员

  (一)在骤然响起的号角声中披挂上阵

  (二)与战友融为一体的政治指导员

  (三)血染沙场,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四)惊见严酷战争中人性的两极分化

 二、悲悯情怀、英雄气概与人道精神之升华86

  (一)“人最可怕的痛苦,就是战争和死亡”

  (二)“我是否有足够的仁慈温暖他们的心?”

  (三)搜集战斗故事,英雄精神在胸中激荡

  (四)大爱与大恨:人道精神的完整理解

 三、战争·人性·新一代:震颤着的教育反思

  (一)基于人民利益的善恶观教育

  (二)“要使小小年纪的人具有大丈夫的胸怀”

  (三)爱国主义:永远不变的主旋律

  (四)全球视野:向往人间不再有杀戮

 四、一位尽力恢复和发展地区教育的教育局长

第四章 战后“人的时代”催生出他的“人学”

 一、“人的时代”:对时代特征的总体把握

  (一)联合国人权和儿童权利宣言的影响

  (二)对“一切为了人的幸福”的理解

  (三)喜见人的地位和关系的根本变化

  (四)确信人的全面发展条件日益具备

 二、为了人的教育而探索的“人学”

  (一)他的“人学”理论源于广泛吸收

  (二)对人的本性和潜能的基本认识

  (三)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探索

 三、以“人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

  (一)教育是“生产人”,“教育学是人类学”

  (二)学生:“有权感到自豪的人”

  (三)教师:杰出的“人学家”

  (四)学校:“复杂的人道主义实验室”

  (五)“人生育人,而劳动则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

第五章 帕夫雷什中学:废墟上建起的理想国

 一、师生动手清理废墟,重建精神家园

  (一)组织学生在建校劳动中经受锻炼

  (二)物质设施:“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

  (三)让孩子在树木花草陪伴下复苏成长

  (四)会说话的墙壁吸引孩子们驻足深思

  (五)科学的乐园,艺术的乐园

 二、精心构建独具特色的日常生活方式

  (一)营建民主和谐、生气勃勃的大家庭

  (二)全员读书声:学校精神生活的基调

  (三)着眼学生自主发展的“校中之校”

  (四)按生命节律设计的作息制度

  (五)鼓励孩子们创造“自己的节日”

 三、校长兼任班主任:“对我最适宜的途径”

  (一)苦闷的校长回到了孩子们中间

  (二)“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长期实验”

  (三)“童话与童年有着不解之缘”

  (四)《故事集》:献给孩子的精神厚礼

 四、校长与学校相互成就,融为一体

第六章 “我生活中什么最重要?爱孩子”

 一、为了取得“进入童年宫殿的通行证”

  (一)“儿童世界是一个特殊的世界”

  (二)“我看着你的眼睛,我的孩子”

  (三)“期待着成为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二、“相信孩子”:历久弥坚的教育信念

  (一)每个孩子都有天生的爱心善意

  (二)孩子有缺点但“从来不会蓄意做坏事”

  (三)“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四)每个孩子都能“达到自己的顶峰”

 三、“集中心灵的全副力量”奉献给孩子

  (一)全方位呵护“挂着露珠的玫瑰”

  (二)让孩子学会感受爱并奉献自己的爱

  (三)引导孩子用汗水酿造“主人翁的快乐”

  (四)难教儿童的教育:“十分有趣的叙事小说”

 四、“我热爱儿童,其根源就在儿童本身”

  (一)易逝的童真:他留恋和珍视的清纯

  (二)孩子成长,“我就感到无比的幸福”

  (三)孩子们“成了我的存在的一部分”

 ……

第七章 肝胆相照:他和他的同事们

第八章 用无穷问号铺就探索之路

第九章 心系课堂:这里关乎启蒙,关乎解放

第十章 让每个未来公民“为天下之忧而忧”

第十一章 为了学生终身享受劳动的欢乐

第十二章 真实自然富有诗意的和谐教育

第十三章 思潮涌向笔端,流淌出“我的教育学”

第十四章 临终回首:这短促而值得留恋的人生

第十五章 闪耀着人性与时代光辉的精神世界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TOP书摘

引言 魂牵梦萦:如何步入他的精神殿堂?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васил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сухомлинский,1918-1970),苏联时期的乌克兰籍教育家。他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创造了丰硕业绩,成长为世界著名的教育实践家、教育改革家、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论家、学校管理专家和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成长为“大写的人”。他创造的教育奇迹,特别是他的精神奇迹,感动了无数读者,激发着人们探索其精神之旅的欲望。

  一、缘起:奇迹般的精神能量激起笔者的探索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奥杜宣称,一般人一生中最多只实现了4%的潜能。人们对此将信将疑。然而,苏霍姆林斯基在短暂人生中却实实在在地显示出一个伟大的生命奇迹,把人性中的光明部分及其潜在的精神能量发挥到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程度,为研究者留下了一连串的问号。

  他的人生业绩令人惊叹,发人深思。他只受过8年学校教育和2年函授教育,为何能在短短二十多年时间内将帕夫雷什中学这所偏僻的农村学校办成世界著名的教育实验基地?他从事的是繁忙而琐碎的学校工作,如何能在工作之余写下数百万字的教育著作?他为何能拥有如此丰富的思想和理论?他兄妹四人都是教师,为什么唯独他成长为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人能在多大程度上突破环境制约,成为大写的自我?他与历史上许多生前寂寞死后哀荣的教育家不同,他在世时便亲眼看到自己的著作被译成36种文字广为传播,他.何以能够获得这样的幸运?他的光环背后到底有怎样的艰辛,怎样的欢乐?他的影响在中国尤其深广。自1979年起,他的著作被大量翻译成中文,总数超过了35种。其中,《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印刷了27次,印数达70余万册,许多教师爱不释手。各地出现了许多学习和实践其教育思想的教师和实验学校。“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研究会”的学术活动不定期地举行。研究他的教育思想的论文不断出现在报刊上。人们想知道:为什么一丛生长在异国他邦的教育思想的玫瑰,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喷芳吐艳?为什么一个在时间上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空间上却仿佛正向我们迎面走来?

  他的生命奇迹也体现在他的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上。他17岁便走上讲台,成为一名低年级教师。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在一次战斗中身负重伤,极其幸运地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伤愈出院时仍有弹片残留在心脏附近无法取出,犹如随时可能引爆的隐形炸弹。人们难以想象在此后28年中,他如何以伤残之躯超负荷地工作?他凭借什么样的信仰和毅力与死神赛跑?特别是在战争中,他的妻儿惨遭德寇杀害,他心中充满了极度痛苦和对法西斯的刻骨仇恨,然而他笔下流淌出来的却是那样从容平和、充满慈心爱意的诗一般的篇章。他那颗遭受过重创的心脏,如何能经受大恨与大爱的情感淬炼?人的生命到底拥有怎样巨大的精神蕴藏?

  有一个不太为中国读者所知的事实:他在世时取得过丰硕业绩和若干崇高荣誉,但为何到了生命最后的两年竟遭到教育理论界某些权威人士的无端攻击,并被扣上一顶顶吓人的帽子?他当时是乌克兰中小学中唯一的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去世时为什么竟受到该院领导刻意贬低?这是出于通常的妒忌还是另有他因?

  了解他的人更会惊叹于他精神境界的完美。一般而论,金无足赤。现买中每个人在人生修养上都会有某些不足,即便为人师者也常有瑕疵,而在他身上竟难以发现明显的精神欠缺,即使在私生活中他也通体透明。人们不禁要问:人的德性完善的可能性到底有无极限?“止于至善”的理想境界如何才能变为现实?

  他的奇迹延续到了今天。他去世20多年后苏联解体,乌克兰共和国宣布独立,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共产主义被公开抛弃,列宁雕像被当众推倒,而这位毕生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毕生以列宁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家,为什么依然受到乌克兰国家和人民的广泛尊崇?为什么当年攻击他的一些人后来却转过身来歌颂他?在今天的帕夫雷什中学,在他的纪念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留言簿上写满了各种文字的颂词。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一个曾经坚如磐石的国家联盟会在短时期内土崩瓦解,而一个人的人格却能超越时空界限,闪耀着永恒的光辉?在西方被誉为“教圣”的裴斯泰洛齐说过:“我的方法的形式会毁灭,但是,我的方法的精神,给人以生命的精神,将会永存。”这里,“方法的精神,给人以生命的精神”,是否就是教育家身……从各种可能的角度说明自己”。为此,本书将力求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精神发-展的逻辑而自然展开:生活是他的,精神是他的,就连语言也力求来源于他。本书的许多标题、论述乃至段落都直接引自他的著作,就是想让他自己陈述自己,完成自己。

  第四,由苏霍姆林斯基的言行自然地引出简要的评论。就是说,防止将评论游离于事实之外,防止架空分析。同时注意点到为止,恰到好处。

  本书涉及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主要经历,多以苏霍姆林斯基夫人及其女儿合编的《苏霍姆林斯基大事年表》为依据,同时参考了苏联记者鲍里斯·塔尔塔科夫斯基撰写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这位记者曾专门到帕夫雷什中学深入生活,几乎每天都要与苏霍姆林斯基作几个小时访谈并请他逐章审阅初稿,最后一章写成后因苏霍姆林斯基已经去世,故由他的夫人审阅。可见此书虽是一部“传记体小说”,但具有相当的真实性。不过上述两部文献在某些细节上也有不尽相符之处,对此,笔者将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相关内容作出抉择。 本书除引言外共十五章。引言主要阐述本研究之缘起、依据、思路、方法及目标。第一、二、三章及第十四章,大体按照历史顺序阐述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最重大的经历。从第四章到第十三章主要反映他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探索实践,力求圆周式乃至立体式地展示他这一时期的精神风貌。其中,第四章是以后各章的总纲,从第五章到第十三章主要体现一种逻辑顺序,存在相互渗透的联系。这样的安排也合乎苏霍姆林斯基思想网状式发展与呈现的状态: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同时构思、交替写作的,更多地体现出共时性特点。第十四章是他生命的绝唱。第十五章为全书结论。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4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