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甘地传(精装)
甘地传(精装)


甘地传(精装)

作  者:[印度] 克里希纳·克里帕拉尼 著

译  者:张罗 陆赟

出 版 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定  价:39.80

I S B N :978722010062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政治与军事  >  政治人物    

标  签:传记  外国政治人物  政治人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甘地传》全面展现了圣雄甘地自早年伦敦求学、南非岁月到后来的欧洲之行、印度独立、功成身故的伟大一生,论述了甘地非暴力运动的起源、流变和影响,涉及布尔战争、“食盐大进军”、印巴分治等重要历史事件,以及泰戈尔、丘吉尔、罗曼·罗兰等著名历史人物。

    叙事客观、选材得当、笔触生动,再现了甘地思想、生活、家庭等多方面的人格魅力。

TOP作者简介

  克里希纳·克里帕拉尼(1907-1992)为当代印度文化界知名人物,曾任印度国家文学院首任院长和印度图书基金会的主管,泰戈尔的外孙女婿。

  主要作品有《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传》《近代印度文学》等。 


TOP目录

前 言 001

 

第1章 出生与成长 013 

第2章 命运在召唤 023 

第3章 家乡受挫 037 

第4章 南非厄运 041 

第5章 基督教的影响 050 

第6章 律师与爱国者 057 

第7章 命运的牵引 063 

第8章 信念与爱好 069 

第9章 《绿皮书》风波 073 

第10章 一家之主 082 

第11章 布尔战争 090 

第12章 短留印度 095 

第13章 重返战场 100 

第14章 个人追求 105 

第15章 约翰内斯堡的家 113

第16章 祖鲁叛乱及后果 117

第17章 “消极抵抗” 121

第18章 信仰考验 126

第19章 赴汤蹈火 132

第20章 伦敦使命 137

第21章 “海上对话” 143

第22章 托尔斯泰农场 149

第23章 平静与风暴 155

第24章 告别非洲 164

第25章 尽忠英国 169

第26章 重返家园 172

第27章 斗争预演 178

第28章 《罗拉特法案》 186

第29章 风起云涌 193

第30章 形势突变 200

第31章 步步为营 208

第32章 最具成果的五年 213

第33章 食盐大进军 220

第34章 欧洲之行 225

第35章 圣诞节后被拘捕 235

第36章 甘当人质 243

第37章 卷入漩涡 250

第38章 退出印度 258

第39章 在黑暗中探索 267

第40章 多条战线上的斗士 272

第41章 血染的黎明278

第42章 孤独的赎罪者 285

第43章 独自前行 295

第44章 自由的代价 303

第45章 一个人的边界护卫队 313

第46章 不成功便成仁 320

第47章 功成身故 334

 

索 引 343

插图目录

法律系学生时的甘地,摄于伦敦 035 

印度救护队军士长时的甘地,摄于南非.092 

在约翰内斯堡(1900年) 114 

谈笑风生的甘地 152 

心情颇佳的甘地 153 

甘地非暴力抵抗运动时的装扮,摄于南非 159 

与妻子卡斯杜贝,摄于南非(1913年) 167 

与六岁的英迪拉,时值在新德里进行二十一天的绝食(1924年) 205 

戴诺阿卡利帽子纺线 216 

与罗曼?曼兰,摄于瑞士231 

写信时的甘地 239 

与贾瓦哈拉尔?尼赫鲁 291 

与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940年) 293 

经过诺阿卡利的竹桥(1947年) 296 

最后的旅程 341

TOP书摘

译者前言

  《甘地传》(Gandhi:A Life )英文版出版于1968年,之后多次重印,印次达十四次之多。仅2000年至2011年间,就重印了七次,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读者或许心存疑虑:为什么一本半个多世纪前出版的作品如此热门?难道就没有更新、更好的传记?

  要回答这一疑问,得从名目繁多的甘地传记说起。就写作风格而言,这些作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叙事型传记,按时间顺序介绍甘地的生平。此类传记中的经典是路易斯·费希尔(Louis Fischer)的《甘地传》(The Life of Mahatma Gandhi,1951),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第二类是资料型传记,其特点是汇编了大量有关甘地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比如,D.G.腾杜尔卡(D.G.Tendulkar)主编的《圣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传》(Mahatma:Life of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共八卷,全文收录了甘地的许多演讲和书面文稿。

  第三类是研究型传记,近年来此类作品日益增多,其特点是将传记与学术研究融为一体。比如,2013年出版的两本新作:加拿大麦吉尔大学(McGill University)教授阿尔温德·夏尔马(Arvind Sharma)所写的《甘地:一部精神传记》(Gandhi:A Spiritual Biography ),侧重分析甘地的内心世界;而印度著名历史学家拉马钱德拉·古哈(Ramachandra Guha)所写的《印度之前的甘地》(Gandhi before India ),则重点研究甘地在南非时期的思想发展。

  上述三类传记各有特色,同时优缺点也十分明显。叙事型传记胜在鲜活生动,能激发读者的兴趣。不足之处在于,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资料型传记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文献,但卷帙繁多,可读性不强。研究型传记也有着类似的缺陷,作为学术产业的衍生品,此类作品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无论内容还是语言都缺乏亲和力。

  回到之前的那个问题。对于当下的中国读者而言,我们认为,这本《甘地传》实在是了解甘地生平及思想的最佳入门读物。首先,本书篇幅不长,英文原版还不到两百页。与那些动辄五六百页的大部头(比如费希尔的《甘地传》)相比,这样的小册子无疑更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其次,本书在采取传统叙事方法的基础上,大量援引甘地本人的言论,并辅之以同时代人的评论,以此来揭示甘地的内心世界。一定程度上,这种写作方式结合了叙事型和研究型传记的优点,在保留阅读趣味的同时,增加了思想深度。

  说到这里,就得介绍一下本书作者。克里希纳·克里帕拉尼(Krishna Kripalani,1907—1992)是当代印度文化界的知名人物,是泰戈尔的外孙女婿,曾先后担任过印度全国文学院的首任院长和印度政府下属机构国家图书基金(National Book Trust)的主席。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多产的作者,主要作品包括《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传》(Rabindranath Tagore: A Biography )、《近代印度:从拉莫汉·罗伊到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Modern India:Rammohan Roy to Rabindranath Tagore )、《近代印度文学》(Modern Indian Literature)等。

  克里帕拉尼对甘地也颇有研究。他曾搜集并整理甘地本人的言论,汇编成《四海一家:圣雄甘地自述生平及思想》(All Men Are Brothers:Life and Thoughts of Mahatma Gandhi as Told in His Own Words )。该书于1958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行,两年后又在印度国内正式出版,不仅为民众了解甘地的思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他本人写作《甘地传》准备了第一手资料。

  本书之前已有一个中文译本,由陈武俊、李运民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此次重译,我们希望能在四个方面取得进步。首先,力求译文更加准确,更加流畅。其次,原书无一注释,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书中所提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我们添加了百余条译注。故此,本书所有注释均为译者所加,书中不再一一注明,此点请读者诸君注意。第三,相比人大版的译本,本书保留了甘地的照片,并按照甘地的生平,重新编排,以便给读者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全面地认识甘地。这些照片拍摄年代久远,不易复原,我们尽最大努力,保留了图片原貌。第四,我们保留了英文原版中的索引,以方便读者查阅。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的中文标题与原书的英文标题没有完全对应。我们的观点是,若直译英文标题,在读者看来,可能有些不知所云。我们的处理策略是,结合内容来翻译标题,摭拾甘地生平或印度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作为标题。如第五章英文标题为“Christian Contacts”,若直译为“基督教的朋友们”,也无可挑剔;然而,该章讲的是基督教对甘地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译为“基督教的影响”。第三十五章英文标题为“Christmas Gift”,若直译为“圣诞节礼物”,则没有考虑到此处的“礼物”实乃反讽修辞,指甘地圣诞节一周后被拘捕,因此,我们译为“圣诞节后被拘捕”。

  原书英文言浅意深,涉及诸多印度历史、文化和宗教方面的知识。我们尽最大努力查阅有关资料,以求再现英文的妙处,然而由于我们水平和学识有限,译文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再版或重印时改正。

  四川人民出版社编审汪瀰先生对印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翻译和标题的翻译提出重要意见,特向他表示感谢。

  希望本书的翻译和出版能够推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让中国读者接触到更多的印度经典著作,我们愿为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译 者

  2014年5月23日

 

第1章 出生与成长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波尔班达(Porbandar)。这是印度西海岸的一个小镇,当时是卡提阿瓦(Kathiawar) 半岛上众多的小城邦之一。现在这个半岛被称为索拉什特拉(Saurashtra ),隶属古吉拉特邦(Gujarat )。这个几乎是长方形的半岛,面积不到三千平方英里,向西探入阿拉伯海,西北侧的卡其湾和东南侧的坎贝湾将其上下包围,北面与拉恩沙漠接壤。

  在政治上,卡提阿瓦半岛一直是印度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这一局面直到最近才有所改变。之前的数个世纪,这里一直都是各个部落入侵的战场,散布着三百多个小土邦(Principalities ),其中一些甚至只有村庄大小,并且没有一个土邦在面积上能超过当时英属印度的一个普通行政区。这些土邦的统治者有着各种称谓,有些称为兰纳(Rana ),有些称为塔考(Thakore ),有些称为纳瓦布(Nawab ),但无论什么名称,他们都是小独裁者,彼此嫉妒,终日争吵,只有靠着常驻英国代表的威势才能慑服他们。

  在这种持续动荡、阴谋当道、专横统治的封建环境中,造反者被人们奉为英雄。其中一些人的传奇事迹至今仍以民谣和民间故事的形式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动荡不安、前途叵测的内乱环境培育出了强健、坚定的人民,他们有着航海和经商的传统。他们虔诚而又迷信,在类似环境中的人们通常都会如此。西海岸上的德瓦卡城(Dwarka)尤其明显,这是印度教的一座圣城,根据《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这里是传说中的黑天(Lord Krishna)统治的王国都城。除了印度教的毗湿奴(Vaishnav )崇拜传统,这一地区还受到耆那教(Jainism)以及后来出现的伊斯兰教苏菲派(Muslim Sufism )的影响。结果就是有印度特色的混杂:正统与宽容、冷漠与热情、放纵与苦行比肩并存。

  甘地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出身在一个吠舍(Vaishya )种姓c(或者说,商人种姓)的中产阶级家庭中。他的祖先据说曾是杂货商,后来家族的社会地位稳步提升,甘地的祖父乌塔姆昌德(Uttamchand)成为了波尔班达邦的德万(Dewan)(相当于首相)。他是一个正直的人,诚实无畏。在赏识他的兰纳去世后,他的耿直性格为他招来了麻烦,摄政王后不喜欢他,因此他被迫逃往邻近的居那加德邦(Junagadh),那里的穆斯林纳瓦布愿意庇护他。

  当甘地的祖父见到穆斯林纳瓦布的时候,他用左手敬礼,并解释说,他的右手依然忠诚于波尔班达邦。在那个封建年代,忠诚观念十分狭隘,并且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一观念在那个闭塞之地几乎一直延续到20 世纪。但穆斯林纳瓦布非常宽容,并且欣赏他的大胆回答,不仅没有惩罚他,还对他偏爱有加。在波尔班达的新任兰纳执政后,这位纳瓦布还利用他的权势,逼迫那位兰纳将甘地的祖父迎回去。

  乌塔姆昌德的儿子卡拉姆昌德·甘地(Karamchand Gandhi )后来也担任过波尔班达的德万。和他的父亲一样,他也几乎未受过正规教育,但却有着真诚、勇敢、简朴的特质,同时还有许多实用知识。而甘地与他的父亲相比,则更加崇尚真理和简朴。甘地在回忆他父亲时曾这样评价道:“在某种程度上,他沉溺于肉体愉悦,因为他四十多岁就已经第四次结婚了。”不过,幸亏卡拉姆昌德·甘地做出了四度结婚的决定,他的第四个妻子普特里拜(Putlibai )才为他生下了圣雄甘地。父母为甘地取名莫汉(Mohan ),母亲喜欢亲昵地叫他莫尼亚(Moniya)。

  甘地的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性格温柔,总是一丝不苟地遵循教义所规定的斋戒和祈祷仪式。她的行为给小甘地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他十分崇拜她。多年以后,甘地在浦那(Poona)的耶拉维达监狱(Yeravda Jail )中告诉他的秘书兼同伴马哈德夫·德赛b:“如果你在我身上发现了任何纯洁的东西,那都是我母亲而非我父亲的影响……她留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圣洁。”

  莫汉(甘地)进入波尔班达的一所小学读书以后,他发现乘法表很难掌握——“当时我的智力迟钝,记忆力也不好。”不久,他们家搬到了拉杰果德(Rajkot),这是卡提阿瓦半岛上的另一个小城邦,他的父亲在那里担任德万。莫汉在拉杰果德读完了小学和中学。虽然他勤奋学习,但“学业一般”;他极其羞怯胆小,和同学在一起时很不自信,并且不爱运动。在他枯燥乏味的读书岁月里,唯一值得一提且能够体现他的道德情操的事件发生在教育督察人员来巡查的时候。当时督察来到甘地所在的班级,并安排了一场拼写考试。甘地的老师看到他拼错了“水壶(Kettle)”这个单词,就用脚尖轻踢,提醒他从邻座抄写正确的答案。但莫汉很固执,对老师的暗示视若无睹,后来他因为这番“愚蠢做法”被老师责骂。圣雄后来回忆道:“我绝不会去抄袭。”

  不过,课外生活并非如此平淡枯燥。在这一时期,只要是出于道德方面的原因或者是为了试验,这个看起来胆怯的男孩并不抗拒冒险。由此我们可以察觉到他的那份改造他人的激情,后来这种激情成为这位伟大斗士的主要特质。不过在当时,这种激情差点让他走错了路。他的哥哥有位穆斯林朋友,人称马塔布教长(Sheikh Mahtab ),他体格强健,敢于冒险,让体型瘦小同时又害怕鬼魂、小偷和毒蛇的莫汉为之着迷。马塔布无所畏惧,对社会和道德戒条不屑一顾。“这个朋友的壮举吸引了我。”

  马塔布教长让莫汉相信,“强大的英国人”之所以能统治“孱弱的印度人”,是因为他们吃肉,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力量。于是,出自正统素食主义家庭的莫汉开始偷偷吃肉食——这是他初次体验爱国主义的滋味。但是,在他吞下一块肉之后,与生俱来的情感让他感觉到,仿佛“一头活生生的山羊在我的体内哭泣”。除此之外,他还得努力不让父母发现他的破戒举动,显然他必须得撒谎。对于他来说,这样的道德负担太沉重 了。几次尝试之后,他放弃了这一做法,并且安慰自己:“等他们不在人世,而我也获得自由的时候,我会公开吃肉食。”

  莫汉还做出过其他出格的举动,比如捡起大人丢掉的烟头来抽两口,甚至还“偷仆人的铜币去买烟”。更严重的一次经历是被马塔布教长带去找妓女。“我在这间罪恶的小屋里惊慌失措,只觉得眼前发黑,说不出话来。我坐在那个女人的床上,紧挨着她,但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她自然对我失去了耐心,不断辱骂我,直到我夺门而逃。当时我觉得,我的男子气概受到了伤害,羞愧难当,恨不得钻进地里。但那之后,我要感谢神拯救了我。”在他成为圣雄之后,甘地回顾这段往事时说道:“从严格的伦理角度来说,这些行为都是道德过失,因为当时有了肉体欲望,虽然没有付诸行动,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另一个过失同样让他铭记于心。为了帮助哥哥还债,他从哥哥的臂章上偷偷地剪下一小块金子卖掉。这一罪感一直压在他的心头,直到他最后以书面形式向父亲忏悔,并要求得到惩罚。“他把忏悔书从头看到尾,珍珠般的泪水顺着他的脸颊缓缓淌下,把纸都打湿了……这些泪水涤清了我的心灵,把我的罪孽洗刷干净。”

  在他的晚年,甘地曾谈及他依附这样一位朋友(马塔布教长)所产生的恶劣影响。他评论道:“如果有人想和神成为朋友,那他就必须保持孤独,或者把全世界都当作朋友。”

  在他十三岁还在上学的时候,莫汉与同龄的卡斯杜贝(Kasturbai )结婚。在那个年纪的男孩看来,结婚不过是一系列欢庆活动,穿上新衣服,参加有趣的婚礼仪式,有人用梵文响亮地唱着圣歌,而他本人则占据着舞台的中央。无论如何,莫汉从此有了新的玩伴,一个甜美而温顺的陌生伴侣。

  但随之而来的是性爱的影响,对此甘地本人以可敬的坦诚向我们回顾了这一切。他备受情欲的困扰,并且在这一点上他从未欺骗过自己。他也从没有开脱责任,归罪于女性,将她们视为诱惑和罪恶的根源。事实上,在他一生中,一直对女性保持着无限的温柔和关爱,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当初他和年轻而纯真的妻子所经历的磨难。

  正是这样的内心修炼,将平凡的金属变成了黄金。泰戈尔评价道:“他谴责性生活,认为这与人类的道德进步相违背。他和《克鲁采奏鸣曲》(The Kreutzer Sonata )的作者一样,对性怀有极大的恐惧。但与托尔斯泰不同,他并不憎恶对自己产生诱惑的性欲。事实上,他对于女性的温柔态度是他性格中最高贵、最持久的品质之一。他认为,在他的国家中,有一些女性是他所领导的伟大运动中最好的和最真挚的同道。”

  在他父亲去世那晚所发生的一件事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当时他坐在父亲的病床边,帮他按摩,但他的思绪却飘到了年轻的妻子那里。他想象着妻子躺在床上,等候他到来的样子。当叔叔前来替换他的时候,莫汉极其高兴,直接跑回自己的卧室。“我的妻子已经熟睡。但既然我已回来,她又怎么能继续睡呢?我推醒了她。”几分钟后,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激情。不幸的消息传来,他的父亲过世了。

  在父亲去世的重大时刻沉溺于肉体欢愉,这种羞耻感是“我无法抹去或忘却的污点,我一直在想,虽然我对父母有着无尽的爱,并且愿意为之牺牲一切,但这种信念并不可靠,因为与此同时我的头脑还在欲望的掌控之中。在这之后,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虽然忠于妻子却沉溺于情欲的丈夫。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摆脱情欲的束缚,经历了许多磨难才最终得以克制它。”

  我相信,将来某位具有心理洞察力的传记作者将会从这件事以及甘地的相关论述中找到有效的线索,引领我们更好地了解圣雄复杂和令人困惑的个性。

  ……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68

开  本:32开

纸  张:轻型纸

加载页面用时:110.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