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

作  者:[美] 拉尔夫·林顿 著

译  者:何道宽

出 版 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丛 书:西学经典书系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30321388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史    

标  签:文化  文化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西学经典书系: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从世界文明多源头的平行发展和横向交流这两根轴线上,对人类文化演进、文明兴起、各文化区相互影响、各文明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立体、多层次、多侧面的描绘、分析和阐释,展示了人类文明和地区文明绚丽无比的图景;既有浓墨重彩、工笔描绘,又有速写勾勒、大笔写意,所以它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地漫游于上下数万年、纵横数万里的文化史画廊之中。作品的可靠性、可读性,是毋庸置疑的。

  拉尔夫·林顿博士在书中提出了文化突变的思想,他把人类文化发展的爆发期比作生物的遗传变异。


TOP作者简介

  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893—1953),美国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人类学界的四大台柱之一(费孝通语),在人类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志、民族学上造诣极高,曾任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助理馆长,在美国多所大学执教,在美洲、非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田野调查,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研究文化涵化以及文化与心理的关系,著有“文化树”“人的研究导论”“个人与社会”“文化与精神病”“七个印第安部落的文化涵化”等,“文化树”是其代表作。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30余年,著作和译作近50种,逾1400万字。著作有《中华文明撷要》(汉英双语版)、《创意导游》(英文版)。电视教学片有《实用英语语音》。译作逾40种,要者有:《思维的训练》、《文化树》、《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等。

TOP目录

第一章 洪荒时代

 第一节 人猿揖别

 第二节 向智人进化

第二章 基础发明

 第一节 火与工具的使用

 第二节 作物栽培与动物驯养

 第三节 冶金术

 第四节 文字

 第五节 技术发明

 第六节 城市

第三章 东南亚文化复合体

 第一节 东南亚新石器时代

 第二节 大洋洲文化

 第三节 东南亚后新石器时代

第四章 西南亚和欧洲

 第一节 西南亚新石器时代

 第二节 欧洲新石器时代

 第三节 雅利安人

 第四节 突厥-鞑靼人

 第五节 闪米特人

第五章 最早的文明

 第一节 两河流域

 第二节 埃及文明

第六章 地中海文化复合体

 第一节 克里特

 第二节 希腊文化

 第三节 蛮族文化

 第四节 罗马半岛

 第五节 伊斯兰文化

第七章 非洲

 第一节 非洲史前文化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非洲民族

 第三节 非洲诸文明

第八章 印度

 第一节 史前印度

 第二节 历史时代早期的印度

 第三节 佛教

 第四节 前殖民地时期

第九章 中国

 第一节 史前中国

 第二节 历史时代早期的中国

 第三节 晚期王朝中国

第十章 日本

结束语

 

中译本第一版后记

中译本第二版后记

译者介绍

TOP书摘

序言

  本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史,文明史,理由如次:

  (1)作者把人类文化比作一棵热带大榕树。这棵大树扎根在史前文化悠远的土壤之中,它的不定根和气生根落地之后,长成了许多附生的树干;它枝权横生相互绞结,最终长成一片盘根错节、枝权交叠的丛林。换言之,人类的文化源头在人类祖先的亚人动物的进化之中;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多源头并行发展的,是各种文明相互影响、交相辉映的,人类文化的演进不像一般进化论者所描绘的那种进化树,不是只有一条主根、一条主干的进化树,而是附生根众多、枝干绞结的大榕树。

  (2)本书以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制度演进为重点和核心,对一般的历史事件和帝王将相却不予重视。在这个意义上,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帖木儿之辈仅仅是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作物栽培、动物驯化、纸的发明、织布机的问世,反倒是影响深远的重大里程碑。

  (3)作者在横向的空间平面上,将人类文化分为若干大文化区。各文化区在文明兴起的时间和发达程度上千差万别,各文化区自有其显著的特色,亦有其共同的模式。这些文化区,有一般人比较熟悉的西南亚/两河流域文化区、埃及文化区、希腊罗马文化区,又有不大为人所知的南亚/印度文化区和东南亚文化区。这些文化区不是封闭的板块,而是相互影响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渗透和流动的文化复合体。就其共性而言,各文化区在生存手段、技术模式、城市组织上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程,就其特色来说,两河流域以城市生活为中心的模式、发达的形式法典和咄咄逼人的一神教引人注目;印度文明以宗教哲学、漠视历史、宽容精神最为显著;埃及文明以神秘主义最为突出;中国文明以庞大统一、绵延不绝、周期振荡、仕宦政治、文白分离、祖先崇拜、宗教宽容为绝无仅有的特色。

  作者以雄辩的事实,强烈批判了欧洲中心论,言他人所不能言,历数了许多既令人震惊又令人信服的观点:希腊人并不是科学方法的始祖、罗马文明打上了蛮族(日耳曼人和凯尔特人)的深深烙印……

  一般人所不熟悉的东南亚文化圈,包括马来一波利尼西亚人在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诸岛上的移民。作者述及太平洋岛民的超自然力崇拜和禁忌,东南亚新石器文化对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影响时都不乏精彩之笔。

  (4)本书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蛮族文化对古老文明和欧洲文明的影响。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摧毁印度河的古老文明,凌驾于印度土著之上,使《吠陀》经典和吠陀教义成为印度思想和文化的主宰。雅利安人尚武骁勇、蔑视学术的传统影响欧洲贵族达千年以上,直至近代为止。高卢人和日耳曼人对罗马文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希腊文化对罗马文化的影响。突厥人、鞑靼人、蒙古人把中国文化带到了西亚、南亚和欧洲。上述现象说明,文明程度迥异的文化的影响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低文化也可以向高文化逆向流动。

  (5)本书对世界各民族形形色色的宗教做了精当的分析和比较。宗教是解析和阐释文化要义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本书描述和透视的原始宗教,有中国人的巫祝,波利尼西亚人的自然崇拜和禁忌,日本人的神道。它着力比较的一神教,是犹太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它紧紧抓住原始吠陀教一婆罗门教一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一佛教和耆那教这条演化主线,用以剖析印度文化不重历史、亚文化严重分歧、长期割据、无法抵御外来人侵的历史现象;这是独具慧眼,出手不凡的学界泰斗方能驾驭的思想。本书作者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893—1953年)确乎是一位学界泰斗。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人类学界的四大台柱之一(费孝通语),也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人类学家。和美国其他人类学家一样,他在人类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志、民族学上有极高的造诣。有别于其他著名人类学家的是,他还对世界文化史有深刻的研究。

  本书是林氏的遗著,是其毕生心血的结晶。原书卷帙浩繁,中译本是她的夫人艾德琳·林顿(Adelin Linton)整理浓缩的节本。这个节本保留了原书的精华,删去了人类进化、史前文化和美洲文化的章节。对专家学者而言,这固然引以为憾。可是对一般读者而言,这倒是一种赐福。我们可以在一本小书之内线条清晰、脉络分明地把握世界文化史的轮廓和骨架,而不至淹没在浩瀚的汪洋大海之中。

  该书从世界文明多源头的平行发展和横向交流这两根轴线上,对人类文化演进、文明兴起、各文化区相互影响、各文明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立体、多层次、多侧面的描绘、分析和阐释,展示了人类文明和地区文明绚丽无比的图景;既有浓墨重彩、工笔描绘,又有速写勾勒、大笔写意,所以它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地漫游于上下数万年、纵横数万里的文化史画廊之中。作品的权威性、可靠性、可读性,是毋庸置疑的。

  林顿博士在书中提出了文化突变的思想,他把人类文化发展的爆发期比作生物的遗传变异。用这个思想来考察世界文化史,它提出了三次文化突变期。第一次突变期的标志是火的使用、工具的制造和语言的起源,第二次突变期表现在农牧业的兴起,第三次突变期始于工业革命。此外,林顿博士抓住刚露端倪的核技术和空间技术(林氏去世于1953年),预言了第四次文化突变的来临。

  1980年,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将人类文明分为三期(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引起了强烈的震撼。1953年,林顿将人类文明史分为四期。这一思想多么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谁知道托夫勒从中受到了多大的启发! 

  何道宽

  1986年6月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胶订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8.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