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且饮集
且饮集


且饮集

作  者:朱天曙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4月

定  价:59.00

I S B N :9787520100908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集    

标  签:散文/随笔/书信  文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之所以取名《且饮集》,是因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梁园吟》中有“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两句话,作者很喜欢。作者认为,通晓人生,不为世务所累,寻找自己的快乐,是多么有趣的事啊!而清代艺术大家吴昌硕有一方流传日本的白文图章“且饮墨汁一升”,与李白的诗句有同工之妙。所以作者就拈出“且饮”两个字,作为本书的名字。

    《且饮集》所收录的二十九篇随笔,是朱天曙教授二十年来关于中国的经典名作、古典书论、文化传承、印人印事的解读与思考,书中文章长短不拘,散谈文人艺事,是作者对艺术认识历程的记录。      本书所走的风格路线是中国书法的艺术品评和鉴赏,对王羲之、苏东坡、齐白石,以及近现代文化名人书风都有所涉猎,是作者第一本有关书法篆刻艺术方面的随笔,深入浅出,文笔清新,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上也有其独到的见解。 


TOP作者简介

    朱天曙,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北京语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杂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朱天曙被称为我国“70后”书画家群体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书法、绘画、篆刻皆长;他是清华大学第一位研究中国书法的艺术学博士后,也是目前最年轻的书法教授之一;他还是一位成就卓著的文史专家,曾花费6年时间整理出版清初著名文人《周亮工全集》18册,出版有《感旧:周亮工及其印人传研究》、《中国书法史》等诸多研究著作,得到饶宗颐、来新夏、傅璇琮、陈智超、卞孝萱等学者的好评;作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他更肩负着传承中国汉字书法艺术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使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将“书画印”三者联系在一起讨论,注重入古出新的朱天曙就是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三位一体”的践行者,在三个领域都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成为美术界公认的新生代代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为他做专题介绍时,都十分重视他“文心诗性的融合,书画印章的贯通”。 

    朱天曙教授集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两长,在中国书法、篆刻、中国画创作和中国书法史、印学、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等方面有重要成果。其书画篆刻作品多次应邀和入选全国重要书法展、篆刻展和学术提名展,先后在全国政协礼堂、国家图书馆、中国现代文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荣宝斋以及世界各地著名大学和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联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荣宝斋等国内外美术馆收藏。

    2012年,朱天曙教授应邀为国家领导人《温文尔雅》一书创作书法册页,书写的内容都是中国文化经典名诗名句,由国家领导人赠送世界各国元首和友人。


TOP目录

自序

第一辑     书印杂俎

王羲之何以尊为“书圣”?

怀素《自叙帖》的真面目

东坡论书:妙在笔画之外

元代以来的杂书卷册与傅山杂书书写

扬州八怪的师碑破帖风气

陈垣先生的书学思想及其遗墨

黄牧甫:求印于“金”

“印从书出”及其在当代的实践

“通会之际”——在北京大学2015年中国画研修班上的讲稿

近现代书家藻鉴

 

第二辑     书里书外

禅思与艺事

元明书法的时代再现与阐释

手札的意义——读《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

平生板桥最深情

生于何年?卒于何年? 

包世臣与清代碑学的反思

白石老人的艺术灵光

沈尹默与现代帖学的振兴

《万物》:模件与创造

越南汉籍中的书法文献

二十世纪印章研究的集大成史料图谱——《中国历代印风》读后

中国印论研究的分类总录——读《中国印论类编》

读《寸耕堂陶印辑》

《祝竹篆刻选》编后记

 

第三辑     学艺自述

书法:循典稽古发己意  

“印内”为体  “印外”为用

金石笔法入画图

“文献”与“德性”之间

早樱时节访东京


TOP书摘

    在强调法度的同时,东坡主张“通其意”,书法应追求字外之奇、字外之意。他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次韵子由书》)“通其意”即精熟诸体之特色和用笔方法,深谙书法之妙理,而后进行创作。这里,苏轼提出“通其意”并不拘泥于某种笔法或流派。他又云:“世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谟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跋君谟飞白》)苏轼在此文中强调各体书法之“意”,找到书法创作的共同规律,从而在篆、隶、行、草、飞白等方面无不如意,强调书写规律,掌握共性,体现个体色彩,抒发个人性灵,反对只有个性没有共性。这种“通其意”是学养和实践的结合,他本人的书法创作即是如此。

    黄庭坚论苏轼说:“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元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以所从他人终莫能及尔。”(《山谷题跋》)他自己在诗中也认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只有具备“读万卷书”的学养,对前人法书之妙处才能有所体悟。学书贵于多读书,读书多,下笔自有意境。我们今天学习书法,了解苏轼的书学观,对于引导我们走上做学问之路是有好处的。苏轼评介蔡襄的书法时,就认为其书法天赋好,积学深,心手相应,以意作书,所以能写出气象万千、纵横跌宕的作品。

东坡十分重视书法的实践,他认为书法应该有新意,自成一家。意法相成之作,是学养和实践的产物。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题二王书》)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做到“通其意”,并能“出新意”。他十分推崇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创造精神:“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书唐氏六家书后》)可见,苏轼对颜、柳两家能推陈出新、施法造化、自成一家、自出新意是大为嘉赏的。

    欧阳修并不以书法名世,但苏轼也赞赏他的书法“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题欧阳帖》)这些都反映了苏轼反对墨守成规、食古不化的书法观点。对于自己的书法,苏东坡认为其书能自成新意,“不践古人,是一要诀”(《评草书》)。在他看来,书法的优劣,并不是当时的俗人所认为的那种只要对某家书体模拟得精到极佳,而在于书法家能否“出新意”,从而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情态。这里强调自出新意,不践古人,这是建立在积学和实践基础之上的。自出新意、大胆创新的思想,贯穿了苏轼一生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重视抒发灵性。反对规矩束缚就成了苏轼的书法意法观。

    在《论书》中,苏东坡认为,书法必须有神、有气、有骨、有肉、有血,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其对书法艺术要素的总括,是对书法的全面要求。他把“神”放在书法其他要素的首位,实质上这就体现了其对书法神采的重视,即要求显示一种内在的精神与意蕴,一种合乎逻辑的情意。若只具形质,缺乏神韵,如人只有躯壳而无灵魂就不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他把书法用人来比喻。正是说明了“神”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20

版  次:第1版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61.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