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海之边缘
海之边缘


海之边缘

作  者:(美)蕾切尔·卡森

译  者:唐顺艳

出 版 社:海洋出版社

丛 书:世界经典海洋作品译丛

出版时间:2017年02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02796259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自然科学  >  地球科学    

标  签:地球科学  海洋学  自然科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海之边缘》是卡森的“海洋三部曲”的终结之作,她对这本书写得十分用心。她曾在写给编辑的信中诚恳地问道,“为何我对将它付诸笔端感到如此苦恼呢?”很快她又给他写信说,“我发现我长久以来都在以一种错误的方式写这本书……,我觉得这书被我写成是对不同类型海岸的说明书了。我此刻正在写这本书,那些难以融入行文中的常规、事实,我打算把它们放到注解里去……或者在书的结尾处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来。这样我便可以按自己的风格,行文更自由;写那种毫无章节结构可言的,一小段接一小段简介式的书简直要把我逼疯了。我真不知道之前怎么会想要那样写。”卡森女士当时已经写到一半了,却果断放弃重写,于是便有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海之边缘》。

    在本书中卡森对海岸生态系统进行了生动有趣的解读,对于每一种生物,卡森都从“它为何居于此,它如何适应自身的构造、栖息地以及整个环境,它如何获取食物,它的生命周期、天敌、竞争对手和伙伴是怎样的?”等角度向我们娓娓道来,与之相关的,还有潮汐与陆地相互作用,岩石、沙滩、珊瑚等海岸生态类型的特征。她“将海滩从背景图画中剥离出来,让它活起来……生态学的概念将会主宰此书”。

TOP作者简介

    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1907-1964),美国现代博物学作家。先后出版了《在海风下》《环绕我们的海洋》《海滨的生灵》,组成了超级畅销的“海洋三部曲”。连续80周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之后更以《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现代环保运动,极大地改变了美国和全世界的环境观念。


TOP目录

第一章边缘世界 

第二章沿海生物面面观

 第三章岩石林立的海岸

 第四章沙滩外沿

 第五章珊瑚海岸

 第六章永恒的海洋 

附录:生物分类体系 

TOP书摘

第一章边缘世界

    大海边缘是个陌生而美丽的地方。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大海边缘一直都动荡不安。在这里,海浪猛烈地冲击陆地,潮汐向陆地步步紧逼、再退去,周而复始着。海岸线每天都在不断变化。不仅潮汐向陆地前进和撤退的节律是永恒的,海洋本身的变化也永不停歇。海平面随着冰川的消融而升高,随着深海盆地中沉积物的累积而升高,也随着受地壳内部张力作用的海岸线的弯曲变形而起落。今天被海水淹没的陆地可能会多些,而明天则可能少些。大海边缘一直是个难以捉摸、难以界定的分界线。

    海岸具有双重属性,它随潮汐的涨落而变化,此时属于陆地,彼时又归于海洋。退潮时,海岸暴露于严寒酷暑中、狂风暴雨和烈日下,充分感受到了陆地世界的种种严酷。而涨潮时,海岸又化作水世界,保持相对稳定的远海状态。

    只有最顽强、适应能力最好的物种才能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生存,不过潮汐线一带却挤满了动植物。尽管海岸世界条件艰苦,但生物却几乎占领了每一处可容身的角落,展现出生命巨大的坚韧与活力。最显眼的生物栖居在潮间带的岩石上;其他半藏着的则躲在裂缝和罅隙中,蜗居在大卵石下,或蛰伏在潮湿阴暗的海底洞穴中。还有些生物,粗心的观察者可能会说那里没有什么生物。而实际上,它们可能深藏于沙底洞穴、隧道和缝隙中。它们在坚固的岩石间挖隧道,钻进泥炭和黏土里。它们覆盖在种子、漂浮杆或是龙虾坚硬的几丁质外壳上。它们极其微小,如在岩石表面或码头桩上蔓延滋长的细菌;有的像针孔一样细小,如海面上闪闪发光的球状原生动物;还有些微生物漫游于沙砾间的暗池一带。

    海岸是个古老的世界,自从有了陆地和海洋,便有了这处水陆交会之地。这个世界让你时刻感受到生命持续的创造力以及滚滚向前的动力。每当我走近海岸,我总能发现它新的美,感悟其更深的寓意,感受错综复杂的生命网,每种生物都与其他生物及其所在的环境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一提到海岸,我脑海里就会立刻浮现出某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美得不可方物。那是一处隐藏在洞穴中的潮池,只有每年潮水退到最低处时才得以一窥它独特的魅力,时机难得。我特地趁低潮期前往,希望能一睹其芳容。潮水将在黎明时分退去。我知道,如果西北风能停,远处风暴也不来搅局的话,海平面就会降到潮池入口以下。可是,夜里忽然毫无征兆地下起了阵雨,雨点就像砾石一样砸在屋顶上。清晨,太阳尚未升起,天空透着灰白色的微光。水天一色,晦暗苍白。海湾外,明月如圆盘挂在西天,在遥远海岸模糊的地平线上悬着——八月的满月将潮水牵引到最低处,透着异域风情的海洋一角便显露了出来。在我观望的当儿,一只海鸥从云杉林上空划过,它的胸脯被清晨的霞光染成了玫瑰色。不管怎样,天气还算过得去。

    之后,我站在靠近潮池入口的潮际线上方,玫瑰色的霞光犹存。我站在一处陡峭的岩壁上,脚下一块长满苔藓的暗礁向深水延伸开去。礁石末端,暗褐色昆布在海浪中随波荡漾,像皮革般柔滑光亮。那凸显的礁石是通往隐秘的小小洞穴和潮池的唯一路径。偶尔会涌来一波特别强的海浪,没过礁石顶端,在岩壁上碎成飞沫。不过大浪的间隔较长,足以让我走到礁石上对这处奇异的潮池一探究竟。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我跪在海藻铺就的湿毯上,向潮池中望去,洞穴黑暗,里面的池水很浅。洞穴底部距顶部仅几英尺高,水面平滑如镜,洞顶生长的一切生物都在水面上清清楚楚地倒映出来。

    水面下,水体清澈透明如玻璃,可以一眼望到那铺满翠绿海绵的潮池底部。洞顶上一块块灰白色的海鞘闪闪发光,池底则长着一丛丛浅杏色的海冠花。就在我向洞穴底部探望时,一只精灵般的小海星由洞顶垂了下来,悬在一根细线上,或许是它的一根管足。它垂下来,触碰到水面上自己的倒影,倒影如此生动形象,仿佛那不是一只,而是一对海星重叠在一起。水中倒影和清澈潮池的美都是稍纵即逝的,很快海水就将涌来灌满潮池,而这一切都将随之消失。

    每次走进大潮退去后的这片神奇区域,我都会去寻找所有海岸生物中最精致美丽的那一类——外形如花,但却并非植物而是动物的生物,它们就绽放在深海的入口处。洞顶悬垂下来的花朵是筒螅,淡粉色,镶着花边,像秋牡丹一样美丽纤弱。这里的造物雅致得看起来都不像是真的。它们的美太脆弱,让人觉得不适合生长在这个潮水冲撞的世界里。不过,每一处细节都有其独到的功用,每一段茎秆,每一只花瓣状的触手都是用来适应生存的。我知道,在潮水退去时,它们只是在等待,等待着海水再度归来。当潮水再次涌来,这些脆弱的花头便又会充满活力,它们纤细的茎秆会随波摆动,长长的触手会在水流中过滤找寻生存所需的全部养料。

    在令人陶醉的海陆交会之地,占据我内心的这些现实与我一小时前在陆地世界上的所见全然不同。这与我此前在日落时的乔治亚海岸的大沙滩上感受到的渺茫与辽远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彼时正值日落后,我沿着潮湿而闪烁的沙滩走到潮水退却的尽头。回首望去,目光穿越广袤的滩涂,无垠的海面上有海风掠过,沟渠里灌满了海水,退潮时留下的浅水坑随处可见。我充分意识到,这片潮间带虽被大海规律性地暂时遗忘,但涨潮一来,这片失地便会立即被大海重新收复。在低潮区的边缘,海滩及其陆地提示物显得无比遥远。入耳的只有风声、潮水声和海鸟的呜叫声。再就是,海风掠过水面,海水流经沙滩,以及浪头翻滚下落溅起的浪花的声音。滩涂因海鸟而骚动起来,北美鹬的叫声此起彼伏。一只鹬鸟站在海水边缘发出尖锐而响亮的呼号;遥远的海岸上传来应和声,这两只海鸟随即彼此会合。

    黄昏降临时,滩涂上呈现出一派神秘景象。散落的水洼和小溪上反射出夜晚来临前的最后一抹亮光。此后,夜鸟隐于黑暗,彩色的羽毛已无法分辨。三趾滨鹬像小幽灵一样在沙滩上疾走,北美鹬矗立的暗影随处可见。我常常走到离它们很近的地方时,它们才会有所警觉——三趾滨鹬奔跑起来,而北美鹬则惊叫着到处乱飞。黑剪嘴鸥沿着海洋边缘翱翔,或像灰黑色的大飞蛾一般在沙滩上空翩翩起舞,与身后黯淡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它们会“剪开”蜿蜒的潮水在水面捕食,水面上微微漾开的涟漪意味着下面有小鱼。P1-3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09页

版  次:第1版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8.8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