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精装)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精装)


北京的城墙与城门(精装)

作  者:[瑞典] 喜仁龙 著

译  者:邓可

出 版 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01月

定  价:99.80

I S B N :978755029178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地方史志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本书真实还原了20世纪20年代时遗存的北京城墙与城门。作者通过实地走访考察,被这些宏伟古迹的壮美所折服,也因其衰败的现状而叹息。除了在描写中投入艺术史家的浪漫与情怀,喜仁龙还坚持严谨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历史文献中对城墙城门的繁杂记载,勘测丈量每一段城墙、每一座城楼的尺寸,观察记录城墙、城门及周边街市乡野的现状,实景拍摄城墙城门的照片,精细绘制城门各种角度的建筑细节图,使这本考察手记在文学性、科学性、历史性等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TOP作者简介

  喜仁龙(Osvald Sirén,1879—1966),瑞典艺术史学家。曾供职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国家博物馆、斯德哥尔摩大学等机构,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18年到日本讲学,并于1920—1921年旅居中国,开始密切关注东方艺术与建筑。1956年获得第一届查尔斯·朗·弗利尔奖章。日本《岩波西洋人名词典·增补版》(1981)称其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中国绘画研究的集大成者。

 

  邓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硕士研究生,参与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及北京大学城市形态研究小组,从事城市形态与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TOP目录

出版前言 1

中文版新序 李孝聪 3

中文版序 侯仁之 8

英文版自序 11

 

第一章 中国北方筑墙城市概述 1

第二章 北京旧址上的早期城市 11

第三章 北京的内城城墙 27

第四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内侧壁 43

  南城墙 45 / 东城墙 53 / 北城墙 61 / 西城墙 68

第五章 北京内城城墙的外侧壁 77

  东城墙 79 / 北城墙 82 / 西城墙 84 / 南城墙 86

第六章 外城的城墙 89

  外城城墙的内侧壁 94 / 外城城墙的外侧壁 98

第七章 内城的城门 105

  引言 105 / 西城墙上的城门 108 /

  东城墙上的城门 127 / 南城墙上的城门 132 /

  北城墙上的城门 150

第八章 外城的城门

 

图片目录

城门图纸

图 1 北京城址上早期城市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 2 中都,金代都城;汗八里,元代都城

图 3 内城西墙上平则门以南的两段墙体剖面图

图 4 内城北墙上的两段墙体剖面图

图 5 西南角楼平面图

图 6 阜成门(平则门)箭楼、城楼及周边平面图

图 7 阜成门城楼平面图

图 8 阜成门城楼剖面图

图 9 阜成门城楼剖面图(侧面)

图 10 阜成门城楼正立面

图 11 阜成门城楼侧立面

图 12 阜成门箭楼平面图

图 13 阜成门箭楼剖面图(侧面)

图 14 阜成门箭楼剖面图

图 15 阜成门箭楼侧立面

图 16 阜成门箭楼正面

图 17 西直门城楼平面图

图 18 齐化门城楼平面图

图 19 东直门城楼平面图

图 20 哈德门城楼

图 21 崇文门(哈德门)城楼平面图

图 22 顺治门城楼平面图

图 23 改建前的前门平面图

图 24  改建后的前门平面图

图 25 改建前的前门箭楼正面

图 26 改建前的前门箭楼平面图

图 27 改建前的前门箭楼侧面

图 28 正阳门城楼正面

图 29 正阳门城楼平面图

图 30 安定门城楼平面图

图 31 德胜门城楼平面图

图 32 西便门城楼、箭楼及周边平面图

图 33 西便门城楼正立面

图 34 西便门城楼剖面图(侧面)

图 35 西便门城楼平面图

图 36 西便门箭楼平面图

图 37 西便门箭楼剖面图(侧面)

图 38 西便门箭楼正立面

图 39 广安门城楼、箭楼及周边平面图

图 40 广安门城楼正立面

图 41 广安门城楼平面图

图 42 广安门城楼剖面图(侧面)

图 43 广安门箭楼平面图

图 44 广安门箭楼剖面图(侧面)

图 45 广安门箭楼正立面

图 46 永定门平面全图

图 47 永定门城楼正立面

图 48 永定门城楼平面图

图 49 永定门城楼剖面图

图 50 永定门城楼剖面图(侧面)

图 51 永定门箭楼平面图

图 52 永定门箭楼剖面图

图 53 永定门箭楼正立图

 

老照片

西安城墙西南角

青州府北城墙

北京外城街景

青州古商业街

山东潍县的石牌楼

西安城区鸟瞰

西安城墙与西城门

外城西南角外侧

内城北墙的古水井

前门至顺治门间的内城南墙

西南角楼处局部修复的南城墙

顺治门至前门间的内城南墙外侧鸟瞰

观象台处的内城东墙

不同年代所建的内城东墙墙体

保存良好的内城东墙墙体

内城东墙东直门段

齐化门至东直门间的长马道

东城墙上的一个深洞,可见几层城砖

内城北墙处的牧羊

内城北墙处休息的驼队

德胜门以西的内城北墙外侧

新旧交接处的内城北墙内侧墙体

内城北墙附近的积水潭

内城西墙南段外侧

西直门附近的内城西墙内侧

从平则门观主城墙外侧

分三段修缮的平则门南面马道

内城西墙南端

内城东南角楼

内城东南角楼及内外城城墙的连接处

外城西北角楼

西城墙上一段城砖已经掉落的墙体

西南角楼

东南角楼

外城东墙内侧

损毁严重并四处修补的外城东墙内侧墙体

从彰义门(广安门)箭楼城台观外城城墙

外城南墙内侧

外城东北角

外城东墙外侧的景象

外城西南角楼

东便门外古道上的葬礼仪仗队

东便门一座带水闸的石桥

东便门附近的外城城墙

平则门的城楼、箭楼和部分瓮城

平则门城楼及瓮城广场的局部

从城墙上观平则门城楼北面

平则门箭楼侧影

从城墙上观平则门箭楼

平则门箭楼及瓮城外的摊点

西直门南侧全景

西直门城楼侧影

西直门瓮城内关帝庙的庭院及院里的柏树

西直门关帝庙的庭院

西直门城门外街景

西直门瓮城闸楼及城墙下的店铺

西直门外老式店铺林立的街道

齐化门城楼侧面及附近建筑物

齐化门城楼正面

东直门南侧全景

东直门护城河

东直门城楼正面

东直门城楼的门洞

东直门城楼侧影

东直门箭楼及护城河

东直门箭楼及改造后的城台

东直门护城河里的白鸭

从哈德门大街观哈德门城楼

哈德门城楼侧影

哈德门城楼及瓮城中等待火车通过的人群

近期修复的顺治门城楼

顺治门城楼及瓮城中心

顺治门箭楼城台上的老式大炮,箭楼已无存

堆满陶器的顺治门瓮城及穿城而过的道路

从南侧观前门城楼

前门城楼门洞透视

前门瓮城内的关帝庙入口

前门关帝庙中的祭拜者

从前门箭楼上南观新建的正阳桥及外城主街

安定门城楼及过去的瓮城局部

安定门箭楼及护城河

安定门箭楼及瓮城内的真武庙

修复后的安定门瓮城城墙

安定门真武庙的庭院内景

德胜门瓮城残垣及箭楼

从德胜门城楼门洞所见街景

昔日德胜门瓮城内的古椿树

德胜门瓮城内的流动剃头匠

德胜门瓮城内的真武庙

德胜门箭楼侧影

通向西便门的大街

从城台上观西便门城楼

西便门瓮城内的古刺槐

西便门瓮城内的椿树

正在经过西便门箭楼门洞的驼队

西便门外绿树成荫的街道

东便门城楼内侧

东便门箭楼城门

东便门外的石桥

在东便门外休息的驴和牛

西便门外的骆驼

东便门外东河的终点

沙窝门瓮城、城楼和箭楼侧影

沙窝门城楼

通过沙窝门城楼门洞观瓮城内景

沙窝门外的葬礼仪仗队

广安门城楼、箭楼、瓮城侧影

广安门城楼及瓮城局部

广安门城楼侧影

广安门瓮城及城楼

广安门箭楼

右安门瓮城及城楼

右安门瓮城及箭楼

冬日里正在经过右安门的驼队

右安门箭楼及护城河

右安门外低垂的柳树

右安门外护城河中的芦苇和孩童

右安门城楼及生长在城台上的椿树

左安门瓮城及城楼

1922 年 9 月,坍塌后的左安门马道废墟

左安门箭楼侧影

左安门箭楼及护城河

从正面观永定门城楼、箭楼及瓮城

从瓮城内观永定门城楼

从瓮城内观永定门箭楼

永定门护城河石桥上的交通景象

永定门城楼及护城河侧影

中文版新序

TOP书摘

第一章 中国北方筑墙城市概述

  所有人都听说过中国的万里长城,但大多数人仅仅将它视为单纯的历史遗迹,是源于古老帝王狂热幻想的壮丽废墟。就像中国的其他事物一样,人们普遍认为长城已经自然地走向了衰败的命途,并且其数百年来的实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错觉。这完全是一种误解。长城是中国少有的被妥善保存下来的建筑之一。它在数个世纪的交替中被一次又一次地修缮和重建,并且它作为防御工事和边界线的极大重要性,直到近些年仍旧有所体现;当然,这是中国人自己的选择。事实上,长城本身最极致最持久地反映了中国百姓对围墙式建筑物根深蒂固的信赖。

  一道道城墙,一重重城墙,可以说构成了每一座中国城池的骨骼或框架。它们环绕着城市,把城市划分成单元和院落,比其他任何构筑物都更能反映中国聚落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北方,没有城墙的城市算不上一座真正的城市,城墙是城市的基本条件,这也是中国人用城墙的“城”来指代城市的原因:因为没有城墙就没有城市,这就好比没有屋顶的房子是无法想像的一样。一个定居点不论规模多大、地位多重要、治理多有序,但如果没有正式确定且闭合的城墙,它就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因此,以上海(“老城厢”以外的区域)这个现代中国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为例,在传统的中国人看来就不是一座真正的城市,而仅仅是一个从渔村发展而来的居民区或大的贸易中心而已。同理,其他几个没有城墙环绕的现代商业中心也是如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它们都不是“城”或者城市,不论民国官方如何定义。

  城墙,确实是中国城市中最基本、最令人印象深刻且最耐久的部分;不仅省城和“府城”,每一个居民区,甚至每一个乡镇和村落,都筑有墙垣。我几乎从未见过哪座中国北方的村庄没有围墙,无论它有怎样的规模、建于什么年代,哪怕只有土墙,或者类似的围绕屋舍和马厩的东西。无论一个地方多么贫穷或不显眼,有着多么简陋的土房、多么残破荒废的寺庙、多么肮脏泥泞的道路,墙垣都依然在那里,并且就像遵循着某条规则一样,比当地其他任何建筑都保存得完整。我曾走访中国西北那些完全被战火和饥荒吞噬的城市,那里楼倒屋塌,空无一人,却依旧保留着带有雉堞的城墙、城门和箭楼,它们比其他建筑更经得起战火和兵匪的摧残。这些遗迹承载着逝去的荣光,在彻底的荒芜和孤寂中显得分外触目。

  裸露的砖墙连同城台、城楼一道,耸立在护城河边或空阔的平地上,从上方远眺的视线不受到树木和高大建筑的阻挡,比起其他房屋或寺庙,它们更能反映这些城市在历史上的繁荣与显要。虽然这些城墙并不那么古老(事实上,中国北方城市现存的城墙很少有建于明代以前的),不过那些多少有些残破的城砖和墩台使它们看起来历尽沧桑。遵循某种规律,修缮和重建的规矩并不改变它们的形态和尺度。在砖墙出现以前,中国北方的很多城镇是由土墙包围,在一些小城镇,这些土墙的踪迹至今依稀可见;城镇在形成以前往往是村庄或营寨,有临时的篱笆或土墙围起来的土房和草屋。

  为了说明有城墙环绕的中国北方城市的所有种类,我们以陕西的西安府和山东的青州府为例。现存的西安城墙建于 14 世纪末,明朝第一代皇帝时期;尽管有些局部经历了修复,但城墙作为一个整体,还是出色地抵御了岁月的侵蚀和战争的蹂躏。它围合了一个近似方形的城市,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其完整的形态,而四野则是空阔的黄土高原。从这座城市的北部或西部靠近时,你会发现连续的城墙绵延数里。再靠近一点,双重的城楼、方形的城台、巨大的角楼开始呈现在你的眼前:线性和垒状相交替的节奏感开始显现——沉稳、凝重、有力。这座城市堡垒似的矗立在黄土高原之上,与漫长的地平线交融在一起。

  接近青州府的感受则大不相同。对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它没有西安城那样宏伟而难忘的外表,但当你越走近时,视野会变得越有趣,高大的城墙掩映在如画的风景中,愈发引人入胜。这座城市位于物产丰富的肥沃山谷中,大片树木荫蔽着城墙,打破了它的单调乏味。一条清澈的河流取代了城两侧的护城河;进出北门和西门的人需要通过坚固的旧石桥。城墙沿着曲折的河道延伸,形成一个接一个转角,被河岸切割成不规则的台地。石块和砌砖因而随意地逐级堆垒起来,好像是大自然的杰作。跨过西边低矮的石桥,穿过弯曲的石板路,你就能看见河岸上的台地和步阶,有的用砖块砌出形状,掩映在树影之中,颇具野趣。用巨大扶垛加固的城墙高耸壮观,上面厚厚地覆盖着灌木和乔木,向垛口外舒展着枝条。这种浪漫之美让人联想到意大利一些北部城市的城墙,而不是中国的城市。

  穿过某一座冷清的城门,你往往会惊讶地发现,自己不是处于一条店铺房屋鳞次栉比的繁华大街上,而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或是浑浊泥泞的泥塘边上。青州府的西部和南部就是这样,保留着大片粮田和菜园,尽管后来迁居此城的人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建屋盖房;而在西安城内的西面、北面和东面,也有大量的闲置地和宽阔的池塘,鸭子和乌龟活跃其中。大多数建于明代甚至明代以前的古城,在 19 世纪经历了衰败,规模有所萎缩,尽管人口并未减少。人们被迫愈发拥挤地住在一起,或者在城外搭个茅草棚子度日,这种解决住宅问题的方法,无疑比在城内建新房更廉价,也更简便。不过也有例外,商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或者地方政府激进的态度,如山西的太原府,带来一些城市现代建筑的兴起;不过这样的城市屈指可数,而且与其在城市空间中妆点这些新建筑,还不如让这片地方回归田园。

  我们不在这里深入探讨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么多中国北方城市的衰败和缩减。无疑,原因与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条件密切相关,这些条件在整体上是不利于旧城和历史遗迹保护的。由于政府当局极度缺乏责任心和必要的物资支持,加上战争和革命带来的劫掠、火灾和饥荒横扫了整座城市,要想城市保持先前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市民们不得不挤在新建的半西式建筑里。南京、西安、洛阳等古都,正是这种转变的最典型的例子,它们的现在同过去相比,是多么苍白暗淡;许多小城市也显示出一种与之类似的旧城衰减和建筑破败的趋势。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城墙包围的罗盘状城市与建筑占地面积的不协调上,还表现为房屋的廉价低劣。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加载页面用时:76.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