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人•地•城(精装)
人•地•城(精装)


人•地•城(精装)

作  者:徐远 著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30127494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人类学/民族学    

标  签:经济  中国经济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人·地·城》是作者研究中国农村改革和城市化问题的时评文章集锦,内容涵盖城市起源、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农村改革、工业化等诸多方面。作者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秉承社会学的关怀,用文学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城市变迁的历史图景。本书适合广大对城市化、农村改革、中国经济发展感兴趣的书友阅读。

TOP作者简介

  徐远,原名徐建国,任教于北京大学。研究兴趣涉及微观金融、宏观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师从宋国青教授和艾伯特·皮特·凯尔(Albert Pete Kyle)教授。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担任FT中文网、澎湃新闻网、第一财经网、《新京报》等媒体的自由撰稿人。曾任香港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金融学助教授。

  代表作品:《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与结构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TOP目录

人·地·城(代序) 

 

第一篇 城市的起源 

 新石器是“容器” 

 有容乃大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王的商业 

 战士的城邦 

 第一个大都市的诞生 

 站在地中海看世界 

 遥远的东方有三条河 

 城邦混战与诸子百家 

 历史上的城市化 

 城市是容器,还是磁体? 

 何为城?何为乡? 

第二篇 城市印象 

 东京印象 

 京都漫步 

 深圳印象 

 台北印象 

第三篇 城乡二元 

 征地冲突的根源:农村土地产权太弱 

 “农村土地产权太弱”的法律根源 

 历史的节点:1998年《土地管理法》修订 

 是“农村集体所有”,还是“农民集体代耕”? 

 崽卖爷田不心疼——“代耕”制度下的土地城市化 

 谁动了18亿亩唐僧肉? 

 可以有“财主”,不能有“地主”? 

第四篇 不堪重负的土地 

 辨析“土地是财富之母” 

 以地养老的幻象 

 耕地的弹性 

第五篇 忧心忡忡的粮食安全 

 中国可以养活自己——诹议粮食安全兼答莱斯特·布朗二十年前之问 

 增加粮食进口,确保粮食安全 

 农业保护政策保护的是谁? 

 粮食高度自给的代价 

第六篇 “剩余”的人 

 作为主角的农民 

 农村承载力 

 “我为什么不怀念故乡?” 

 土改“拖”字诀 

 用正直撬动历史的节——纪念原安徽省第一书记、国家农委主任万里 

第七篇 政策讨论 

 户改破冰:有档次只差,无身份之别 

 渐进式土改浮出水面(上):启动流转,严防风险 

 渐进式土改浮出水面(下):发展股份合作,促进要素流转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评京津冀一体化 

 2014年农村改革:只欠一点穿透力 

 1978年与2015年:从“无为”到“有为” 

 农地入市:莫让试点成为拖延 

 农地入市的一点常识 

第八篇 经典回顾 

 农业与工业化:刘易斯、舒尔茨与张培刚 

 张培刚谈“工业化” 

 经典是如何写成的? 

 

附录 城乡差距的产权基础 

后记 

致谢


TOP书摘

人·地·城(代序)

  (一)洋北在洋河的北面

  自幼生长在一个叫“洋北”的地方,不查地图的话,知道这个地方的人寥寥无几。倘若加一句,说洋北位于“洋河”的北面,找起来就容易多了。

  这几年,洋河镇因酒闻名。其实,洋河酒的历史很长,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已经闻名远近了。近几年,因为洋河酒的缘故,洋河镇“东临淮郡,西障彭城,北依京杭运河,南面洪泽湖水”的地理位置,渐渐为人熟知。有文人墨客,竟开始以“人杰地灵”冠之。

  据考,洋河酒始于两汉,兴于唐宋,以高粱、小麦、大麦、、豌豆等为原料,以“美人泉”之水酿造,属浓香大曲白酒。记得小时候,殷实一点的人家遇上婚丧嫁娶,都要用洋河酒宴客,而不用县城产的宿迁白酒。

  洋河酒中,又以国营“美人泉”酒厂的出品最为尊贵。今天人们熟悉的“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等等,皆是出于该厂。看来,广告还是有用的。毕竟,酒香也怕巷子深。老牌子“美人泉”,反而慢慢被淡忘了。

  小时候的记忆,是每天走路到村里的小学念书,也就十分钟的路程。可能是当时个子太小,走路慢,觉得那条路特别长。不过,无妨。小桥流水、绿树人家、炊烟、饭香、春天里的油菜花、夏日里的蝉鸣、秋天里的麦浪,都是很美好的记忆。空气污染?在沟渠里满是青蛙和蝌蚪的年代,真没注意过这个词。害怕的,是路上那家人养的那条大黑狗,一点也不可爱。

  闲来也会到镇子上去,干什么其实也不知道,小伙伴们一吆喝就去了。口袋里当然没钱,看看就好。洋北街在村子的北面,二里路的样子,但是没什么好看的,也就不多的几家店铺。洋河镇在村子的南面,路程远了不少,要走一个多小时,但是热闹许多。商店以外,还有酒厂、饭馆、旅馆。到了镇上,东看看西看看,也就回来了。回家太晚,会遭训斥,甚至棍子。来回的路上,会路过果园,不止一次有进去偷的冲动。记得有一次的确偷了一个柿子。可是没有熟,很青涩,咬一口就涩住了嘴,根本不能吃。

  (二)洋北乡成了洋北镇

  前些年漂洋过海,流浪在外,很少回家,已经很久没有好好看一看家乡了。回国后一心想做点什么,结果事情没做成,家也没常回,都耽误了。现代人一直在路上,经常忘了回家。自己非但不能免俗,还是个很坏的典型。去年奶奶过世,今年清明特别想去坟头烧一把纸,磕几个头,于是便回了家。

  回家上了坟,便在家里呆着,陪父亲喝一口酒,看看门前的花园和菜地、房前屋后的树,然后便四处走走看看。 

  以前的洋北街,就是一条南北向的路,石子铺成的,坑坑洼洼的。小学、中学、医院、公社(乡人民政府)、供销社、派出所、邮局、储蓄所、粮管所、文化站,还有几个商铺,都在这条街两侧。平时也没什么人,冷冷清清的。轮到农历的三、六、九,是赶集的日子,人才会多一些。街中间有一个“丁”字路口,岔路向西,是通往县城的路。这个丁字路口,是洋北街的黄金地段,公社和医院都在那里。

  现在的洋北街,比以前宽了很多。马路两边,横七竖八地停着各色的小汽车,中间还有足够宽的路,让车辆对着开。以前街边大多是平房,印象里只有医院有楼房,连公社都是平房。

  现在的街边,大多是三四层的小楼,底层多是商铺。卖水泥的那一家,生意看起来还不错,连带着还开个小卖部。卖煎饼的那一家,生意看着很冷清。但是妈妈说,这是时间的问题,9<早会好很多,因为人们要买新鲜的煎饼。想来应该是这样。要不然,这个煎饼铺很难撑下去。还有两三家餐厅,看起来也是有生意的样子。

  此外,还多了两条平行的路,都在以前的主路的西边。两条新路中间,是一个蛮大的居民小区,大多是五层的小楼,很多还没有竣工,竣工的也还没有装修。这两条路和中间的居民小区,紧邻着东侧的小学和中学。学校再往东,就是老洋北街。看起来,这个小区是冲着小学和中学修的。现在村里的小学都取消了,孩子们都集中到街匕的学校念书。

  ……

  聊天的时候,人们对于家乡的发展,还是充满憧憬的。洋北镇往北不足2公里,就是京杭大运河。据说,宿迁市有一个大手笔的规划,要在这里建一个大型港口,在沿河建一个重工业区,利用大运河把工业品运到沿海去,大力发展家乡的重工业。因为这个,拆迁的传言已经流转了很久,人们开始修房子,以便拆迁的时候多算点面积,多拿一点拆迁补偿。

  其实,京杭运河往南注入长江,沿河、沿江像这样的地方有很多。除了对污染的容忍度,实在看不出这里有发展重工业的优势。何况,国内重工业已经过剩,家乡的青壮年也有很多外出打工了。可是不忍浇灭小伙伴们眼中的光芒,只好端起酒杯碰一下,抿一口,说“好,好,好”。

  更让小伙伴们憧憬的,是家乡要修铁路了,而且一修就是两条,一条货运,一条客运。货运铁路已经通车了,对人们的影响似乎也没那么大。客运专线已经通过国家立项,据说很快就要动工。只是,“很快”两个字,已经说了两三年。最新的说法,是2015年年底动工。

  客运专线叫“徐宿淮盐”铁路,全长313公里,从徐州出发,途经宿迁、淮安,到达盐城。在淮安,这条铁路与连淮扬镇(连云港—淮安—扬州—镇江)铁路相连,将大幅缩短沿线居民到达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的距离。因为横贯苏北,“徐宿准盐”铁路又有江苏铁路“金腰带”之称。

  对这条铁路,我也是充满期待的。父母还在家乡,年事渐高,要常回去看看。这条路修通之后,从北京到徐帅I再到宿迁,会很方便。现在乘高铁从北京到徐州很快,也就三个小时。从徐州到宿迁,却还要折腾半天。这“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很多不太发达的地区。

  路是双向的。回家方便,离开也方便。家乡的小伙伴们,离开也会很方便。上海、南京、苏州、无锡,这些都是大城市,人们很想去见见世面的。现在劳动力越来越紧缺,即便没有亲友,找份工打也不难。毕竟,外面的收入要比家里高蛮多。大城市条件好、机会多,聪明能干的年轻人,没准还能谋出一份事业来。

  可是,这一点也不妨碍人们继续憧憬港口、铁路、重工业区。人们日常的谈资,依然是拆迁的话能补偿多少钱。拿着钱到县城买个房子,也算是城里人了;人们继续谈论铁路修好了,房价还会涨,没准还能再赚一笔。想得远一点的,开始担心房子不一定涨,因为房价已经很高了,而且铁路修好了,青壮年更会往大城市跑。

  港口、铁路、重工业区,这些传统工业时代进步的标志,依然活在小镇人们的心里。

  这个清明的假期很长,几天的时间什么都没有做,心里却从未如此安静过。临行时,又和父亲喝一口酒。问起父亲过几年想住在哪里,父亲看着近处的菜地、远处的麦田,沉默良久,缓缓说:人都走了,种地都机械化了,还是住城里吧。

  2014年4月9日

  于北京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736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41.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