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甲骨文丛书•未了中国缘:一部自传
甲骨文丛书•未了中国缘:一部自传


甲骨文丛书•未了中国缘:一部自传

作  者:[美]约翰·帕顿·戴维斯(John,Paton,Davies,Jr.)著

译  者:张翔,陈枫, 李敏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0977632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标  签:历史  中国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打败美国支持的中国国民党,建立新中国后,美国有不少人指责当时的一群“中国通”让美国失去了中国,这群中国通,包括学者欧文·拉铁摩尔和费正清,外交官柯乐博、埃默森、谢伟思和范宣德,以及本书的主人公约翰·帕顿·戴维斯。

  此书是戴维斯的自传,记述其从出生一直到1954年所遭遇的不公正事件。他以散文化的笔触记录了自己的私人生活,以及在不同时期所从事的不同外交工作。通过此书我们得以窥见二战时期乃至冷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的性质及其变化。

TOP作者简介

  戴维斯是美国传教士的儿子,20世纪初出生在中国,曾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北平的燕京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就读。1931年至1954年任职于国务院驻外事务处并在美国驻昆明、沈阳等地领事馆和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等处任职。在中国工作期间,他成为第一批和毛泽东等中国青年革命家打交道的美国人,记述了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的起居无度和政治弱点;担任史迪威将军的政治助手期间他游历东亚和南亚,与殖民地时期印度的尼赫鲁和甘地会面;在莫斯科与乔治?F.凯南共事,并且与其成为一生的朋友。著有《外交和其他事务》和《抓住龙尾》。

 

  陈枫,外交学院英语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译有《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等。

  张翔,外交学院英语专业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硕士。

  李敏,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当代国际关系方向博士,助理研究员。

TOP目录

序 托德·S.帕德姆

 

第一部分 离开与重返

 第一章 解职

 第二章 从中国到美国

 第三章 我的游学教育

 第四章 汉口、远东事务处和珍珠港

第二部分 “此次分配既不是出于您的请求,也不是为了您的方便”

 第五章 与史迪威共赴亚洲

 第六章 与甘地的一面之约

 第七章 尼赫鲁和“那个问题”

 第八章 美国人在印度

 第九章 威尔基、华盛顿和“醋乔”

 第十章 与那加猎首者一起

第三部分 公共外交和个人外交

 第十一章 战争的政治

 第十二章 开罗:和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一起

 第十三章 大英帝国重回亚洲或许与我们无关

 第十四章 帕特丽夏到达印度;宋氏家族上演闹剧

第四部分 中国问题

 第十五章 史迪威的战争

 第十六章 委员长对抗将军

 第十七章 会见毛泽东

 第十八章 共产党、国民党和赫尔利三者交锋

第五部分 莫斯科的日日夜夜

 第十九章 莫斯科任职

 第二十章 赫尔利全面出击

 第二十一章 战后的莫斯科

第六部分 国内争斗

 第二十二章 回到美国和院外援华集团

 第二十三章 被任命为凯南领导的政策规划司成员

 第二十四章 与国家安全委员会展开合作

 第二十五章 1948年重访亚洲

 第二十六章 "共和国历史中最为恶毒的竞选:充斥着片面引导和弥天大谎"

结语 布鲁斯·柯明思

TOP书摘

序言

  我从未有幸见过小约翰·帕顿·戴维斯。但在1979年夏天,通过两本不错的著作,我开始对他有所了解,如同见到一样。第一本书是埃里克·塞瓦赖德(Eric Sevareid)最近刚刚再版的1946年回忆录《平凡的梦想》,其中详细记述了二战期间他和戴维斯被迫从一架发生故障的美国运输机伞降到缅印边境野蛮丛林部落的苦恼经历。第二本是《纽约客》资深撰稿人小E.J.卡恩(E.J.Kahn,Jr.)的《中国问题专家:美国外交官及其遭遇》。这部引人注目的著作记载了20世纪40年代戴维斯和他在中国的外交官同事所受的不公正对待,而原因竟是他们成功预言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最终会战胜蒋介石领导的涣散腐败的国民党。

  那时我还是在校的大学生,觉得戴维斯的故事就是现实版的小男孩奇遇记,尤其是如果这个小男孩碰巧是一个来自和睦家庭的敏感个体,一个正直诚实的好学生,一个敏锐的人性观察者,以及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现在我仍然这么认为[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和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也会留意本书接下来要讲述的故事]。在仔细阅读这本简洁明了、有所保留却又引人人胜的回忆录后,现在我又知道,戴维斯是美国“最伟大的一代”(GreatestGeneration)中不可或缺的一位,而且由于其漫长精彩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尽管不是全部)缺乏足够的公众认可,他的故事就更加吸引人了。

  戴维斯的回忆录是一阵旋风,同时也是20世纪中间50年全球范围的名人录(who's Who)。西奥多·罗斯福总统任期的最后几个月,戴维斯在中国四川出生,他的父母是美国浸礼会牧师。在参议院宣判克林顿无罪后不久,他在北卡罗来那州的阿什维尔(Ashe Ville)与世长辞。在世时,他与一大批同时代最了不起的人物共事、争论或仅仅萍水相逢。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北京的燕京大学以及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如果在哥大读书时稍对田径运动或披头士有些兴趣,他很可能会成为年轻的大卫·洛克菲勒的家庭教师。然而,他找了份洗碗的工作,后来决定申请去外事部门。

  20世纪30年代初,戴维斯被派往中国,这是他的第一个任务。在那里,戴维斯感受到了美国霸权时代之前盛行的消极老套、凭经验和直觉行事的外交方式。他作为史迪威将军的特别外交事务助理目睹了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到偷袭珍珠港的二战风云。史迪威当时是中缅印战区盟军指挥官、最高统帅蒋介石失落的参谋长。从这个时候开始,戴维斯遇到了很多传奇式人物,从甘地到尼赫鲁、富兰克林·罗斯福、乔治·马歇尔将军、温德尔·威尔基(wendell willkie)、蒙巴顿将军,甚至诺埃尔·科沃德(Noel Coward)和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在二战局势最紧张的时候,戴维斯从一条绝不亚于美国王牌间谍“疯狂比尔”威廉·多诺万(william Donovan)①的官方渠道得知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J.Edgar Hoover)是同性恋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当1943年戴维斯乘坐的从印度飞往中国的飞机迫降在丛林中时,他随身带着一瓶少有的干邑白兰地(Cognac)和一些特别的褐色墨水,这是为中华民国之父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宋庆龄女士准备的礼物。后来,在埃夫里尔·哈里曼(Averell Harriman)担任大使的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工作期间,他有机会近距离观察约瑟夫·斯大林。战后美国外交巨擘乔治·凯南(George F.Kennan)是戴维斯的亲密同事和朋友,除了塞瓦赖德,戴维斯还有一些其他的著名记者朋友,这些人包括白修德(Theodore H.White)和详细记述戴维斯贡献和遭遇的《出类拔萃之辈》(The Best andthe Brightest)的作者戴维·哈伯斯塔姆(David Halberstam)。

  看起来戴维斯好像过得很好。但是在这本大量取材于他众多个人信件和日记以及为国务院和军队长官准备的正式白皮书和报道的回忆录里,他从未是自己生活中的英雄,尽管有时他的行为会有英雄色彩。他是一个长期被孤立、受到错误对待的睿智观察者,措辞优雅,随时都会有奇思妙想。在一次坐在印度邮递火车驾驶室里的惊险旅行中,他惊叹车头没有牛被撞的痕迹,因为当时铁路沿线到处都是四处闲逛的神牛。他认为“有尊严的友好”是对待等候他和塞瓦赖德的野蛮丛林部落的唯一合适方式。他将蒋介石概括成一个东方的超脱而谦和的士兵、政治家、卫理公会教徒和东方智者。他对帕特丽夏·格雷迪(Patricia Grady)的记述含蓄而又充满无限爱意,认为她独一无二。他们一起共度了愉快的57年婚姻时光,生养了7个孩子。

  一次又一次,戴维斯在这本书中的判断都惊人的准确。他预见到英国残存的帝国姿态会使联军的战争努力遇到困难。他知道,正如战争结束前他一度认为的那样,“共产党会取得胜利,中国的命运不在蒋介石手中”。早在1943年,他就意识到,要注意战后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对我们所在时代今后的战争和革命有所准备”,也由此预见到约翰·肯尼迪后来所谓的冷战中“漫长的迎接黎明的争斗”。

  这是戴维斯一生中的悲剧——也是本书令人感到灼痛和警醒的主题——在最危险的时间里,祖国剥夺了戴维斯的工作,并不是因为他曾经决定要背叛,而是在由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导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发起的九个连续内部安全检查后,国务院忠诚安全委员会(Loyalty Security Board)最后认为他缺乏“判断、谨慎和忠诚”——这三个方面实际是他所充分具备的。当然,他所真正缺乏的,是在恐怖时期对美国国内政治主流需求的懦弱服从。1954年11月,杜勒斯国务卿转达了对戴维斯的裁决,但是杜勒斯表示如果戴维斯有需要,他愿意为其开具人品介绍信。这种提议降低了这些调查结果的可信度。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戴维斯的解职发生在他的参议院同侪约瑟夫。麦卡锡(Joseph McCarthy)倒台并备受指责前不到一个月,也是奠边府(Dien Bien Phu)法国殖民力量溃败仅六个月之后。这使得美国国务院在关键的时刻失去了最出色的亚洲问题专家,他的存在可能对美国在越南的外交政策的有效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戴维斯将这些都简单地记人手稿中。这份手稿自1972年他在西班牙的时候就开始写了,后来费力写了二十多年,之后便放置一边,未能完成。尽管外交生涯结束后他出版了另两部著作——1964年的散文集《外交和其他事务》 (Foreign and Other Affairs),以及1972年有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美关系史的《抓住龙尾》(Dragon 6y the Tail)——可他对讲述自己的故事一拖再拖。“随着年事渐高,”他的女儿提基(Tiki)告诉我,“他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慢,越来越慢。”对我们来说,这是多么幸运,因为他没有完全停下来。我们自己所经历的历史时刻不同于戴维斯的,但是一样充满喧嚣。我们听到纽约市长宣称,在一些国会议员中,“没有人知道中国的情况”,而参议院共和党领袖似乎要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当被问到对美国对华政策的看法时,他的回答是,“我没有太留意”。在这个时候,戴维斯有关中国和很多其他问题的博识和智慧就变得有用起来。

  像很多了不起的人生前都怀才不遇一样,戴维斯在不如他的人手下工作,终遭不幸。但是他还是亲眼看到了自己的观点被证实,名誉被恢复。亲耳听到他的老朋友塞瓦赖德,那个最冷静的北欧人宣布,虽然他“认识很多人”,但就人所当有的状态、谦逊和熟虑、机智与沉稳等方面,他从未遇到像戴维斯这样的完人。而读者现在可以通过他的书来重新认识这个非同寻常的人,这是何等的幸运!

 

第九章 威尔基、华盛顿和“醋乔”

  在与柯里离开重庆之前,被他和蒋介石制定宏大战略的尝试感染,我也将自己关于战争和政治的很多想法写了下来。对于此次及后来我关于政治军事事务的思索,史迪威至少能容忍我的努力。在我1942年7月31日重新评估中缅印局势的报告中,我说道,中国政府的目标是:第一,确保其统治得以延续,巩固其在中国国内的权威;第二,以尽可能强的军事实力参与谈判。因此,中国的政策是保存军事实力,依靠美国和苏联(这是迟早的事)打败日本。只有当它得到承诺,确保自己的物资消耗会立即得到补偿时,中国才可能采取防御政策。把物资借给中国而没有任何交换条件,只会导致交付的物资被某些人囤积起来。

  至于英国人,我继续说,在可预见的未来,他们似乎无意夺回缅甸,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到战争结束时,如果英国丧失的殖民地仍在其控制之下,那么这些殖民地将在和平会议上明确要求恢复独立。如果在中国和美国的援助之下,英国重新占领这些殖民地,其地位将会受到影响。要敦促英国对缅甸展开反攻,前提是美国政府尽可能向伦敦施压,同时美国也要承诺派遣军力参与。在这方面,大英帝国在印度的兵力已经足够。

  在此,我的批评被扭曲成白日梦。如果除了德国仍是中东地区强大的威胁这一点,没有其他原因,丘吉尔也不会屈服于美国的压力,针对缅甸采取行动。使印度军队从该国西部防线转移出来,将是轻率的。此外,在甘地的煽动下,维持国内秩序可能需要军队。最后,印度军队在缅甸被挫败士气大跌后,很难有能力对高度警戒、激进和强硬的缅甸占领者发起进攻。

  我写道,在缅甸的败仗,显示出中国和英国将领们的无能和缺乏进攻精神,反攻的最高指挥权应该归美国。美国在针对中缅印展开的行动中主要的限制因素是后勤,因为美国与印度在海上相距12000英里,中美之间空中交通十分不健全,将物资转运到中国东部基地的空运和汽运耗资巨大。但夺回仰光和重开滇缅公路将缓解中国的供应问题。

  接着我点明了中国的战略位置,它靠近日本的侧翼。我还指出,中国和英国的军事力量当时仍然处于闲置状态,美国可以与这些现有力量讨价还价,对其施压或承诺象征性地派遣兵力,使其参与。我的报告以过度乐观结束,我写道,“在这场战争中,没有哪一方能够用如此少的代价做如此多的事情”。

  我总结道,我们可以继续在中国展开有限的行动,物资从印度空运。但是,如果盟军试图夺回仰光和重新开放中国的陆路,那么美国从中国展开的空中进攻将大大升级,升级至包括远程攻击日本及其在西南太平洋的重要航线。或者,作为替代办法,可以增加物资供给,以优先支援从缅甸和中国向南中国海(史迪威的计划)发起的进攻,切断日本在该地区的物资供应。而这样的进攻,我说道,可能会使日本暂停对苏联的进攻,日本将与德国合作,使苏联在二战中首先出局(其影响对盟军在西线的现状是灾难性的)。做这种考虑之时,我回顾了1942年夏初在重庆与中国官员接触时的感受,我感到他们期望东京转移兵力消除苏联对其后方的威胁,并与德国联合起来。

  P116-117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436

开  本:32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74.7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