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
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


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

作  者:[美] 韩森 著

译  者:包伟民

出 版 社:中西书局

丛 书:中西学术文丛(乙种)

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定  价:35.00

I S B N :9787547510315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哲学/宗教  >  宗教    

标  签:哲学/宗教  宗教  宗教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含绪论、结语共分为七章。第二章“民众的选择”,韩森认为至少在神祇世界中,民众往往同时向源于不同宗教传统的众多神祇寻求保护,他们的选择与表面的宗教倾向无关,神祇的灵验才是引起这一神灵体系变动的根源。第三章“理解神祇”,韩森通过对鬼怪故事的分析,对人神关系进行探讨。在第四章“赐封”中,韩森对官方通过赐封神祇作用于民间宗教进行了论述,提出官方以赐封制度控制民间神祇,更多地介入了民间宗教事务。而不同的社会阶层则为自己所信奉的神祇争取官府的赐封,官方由此把住了地方社会的脉搏。在第五章“湖州个案”中,韩森借助方志和碑铭资料,对湖州祠庙中所供奉的神祇进行整理,揭示了不同类型神祇随着时代变迁发生的变更。第六章“区域性祠祀的兴起”,则对五显、梓童、天妃、张王这四个神祇走出其起源地,为更广大地域的民众所信仰的现象进行研究,强调唐宋转折时期商业革命对神祇崇拜的巨大影响。

TOP作者简介

  芮乐伟·韩森(Valerie Hansen),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汉学家。除本书外,另著有《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中古契约研究》、《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丝绸之路新史》等著作。

TOP目录

再版说明

译者前言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谢启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民众的选择

第二章 理解神祇

第四章 赐封

第五章 湖州个案

第六章 区域性祠祀的兴起

第七章 结论

 

附表

引书目录

TOP书摘

包伟民“译者前言”

  韩森在书中这样对民间宗教(popular religion)下定义:相对于知书达理的士人们所信奉的经文宗教(textual religion,即儒释道),它主要是为不识字的民众所信奉、所参与的一种宗教。民间宗教存在于社会的基层,其教义大多由民众口头相传,并无付诸文字的经文,因此传世史籍中有关民间宗教的记载十分有限。

  从某种角度说,相比于经文宗教,“惟灵是信”的民间宗教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精神,更贴近中国民众生活的实际。但我们自身作为这一社会的成员,耳濡目染,习以为常,有时并不十分在意民间宗教的文化寓意。只是当域外学者从异质文化背景出发,对“惟灵是信”惊讶不已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借域外学者的目光,以认识民间宗教的文化特征,这就是我们决定翻译韩氏此书的主要出发点。

  将民间宗教这一主题放到12、13世纪的时代背景中去,还引发出一个中国历史在那个特定时期所经历的演变与发展的问题,即所谓“唐宋转折”,这就是韩氏此书所研究的历史主题。

  唐宋之际是我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中外史学家对这一转折的性质存在着意见分歧,不过对从唐至宋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诸多变化,却颇多共识。在西方,“唐宋转折”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一直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课题,对它的研究已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其中关于宗教史的论著也颇为可观,不过几乎全都集中于释、道二教,以及介乎哲学与宗教之间的儒教。全面论述村氓市夫的信仰,并以此来探究唐宋间社会变革,《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一书可谓首创。此书问世已近十年,至今仍属这一领域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

 

中文版前言

  我感到荣幸之至,因为我的第一本书被译成了中文,即将出版。我很高兴我的朋友与同行包伟民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以他一如既往的一丝不苟、力求准确的态度翻译这本书。

  这本关于南宋民间神祇变迁的书,是以我的博士论文为基础完成的,这差不多已经是十年之前的事情了。这十年里,在欧洲与美国,对于台湾、香港以及中国大陆民间宗教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重新成为学者们关注的对象,出版了许多的著作与论文,有些研究个别的神祇,还有一些,例如我的书,则研究一组神祇。所有这些研究都大大增进了我们对中国民间宗教的理解。

  由于人们不可能将从前的自我复原,或重新体验过去,将自己在十年前所写的书重写一遍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得益于事后诸葛亮式的聪明,我仍想趁此机会来澄清一个理论观点。当我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我与其他从事社会科学的学者一样,认为宗教的变迁反映着经济与社会的变化。换句话说,我假定经济的发展必定先于宗教的变迁。

  现在我却认为,宗教变迁有可能先于经济发展而发生。请允许我举两个例子:一是关于冥钞,二是关于契约。

  多数西方学者都认为第一次提到冥钞(即烧给死者的纸钱)的,是公元6 世纪的《冥报记》。正如石秀娜(Anna Seidel) 所指出的,这比纸的正式发明要晚将近4 个世纪,而比宋代在11世纪初行用纸币,则早了4 个世纪。

  也许有人会说,冥钞与官府所颁行的纸币并不是一回事。这有可能。但冥钞也有它的币面值———表示值多少金子或多少银子,这一点就与纸币很相似。

  第二个例子出自我本人关于契约历史的研究(见拙著《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平民百姓怎样用契约,600—1400》,耶鲁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最早从墓葬出土的契约,其纪年早至公元1 世纪,它们看来是用于向冥王购买墓地的买地券,与人们在阳间购买墓地的地契或地券相对应。显然,想要将这两类契约区分清楚很困难,而且汉代的人可能并未将它们加以区分。人们可能首先在与阴君协商的时候用上了契约,然后才在人世间互相协商时签订契约文书。这不能不说是令人惊异的。

  那么,这些又与南宋民间神祇的变迁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有机会来重写此书的话,我就会假定在商品交易真正在人世间展开之前,人们可能已经从神灵世界中体会到了这种交易。于是读者就会在下文中读到这样的情节:一位神祇之所以将粮食运送到灾荒地区,是因为那里的粮价较高。而另一位神祇能够准确预测杭州芦席将涨价,是因为四川市场上芦席行情看涨。

  十年前,当我写博士论文时,我假定信徒们将这些灵迹归诸神祇,是因为他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已经经历了这些经济交易。现在我对此不那么确定了。我觉得这些交易首先在神灵世界,然后再在现实世界发生,似乎也是可能的。

  韩森

  1997 年12 月10 日于纽黑文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40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4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