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余光中随笔精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余光中随笔精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余光中随笔精选——中外名家随笔精华

作  者:余光中

出 版 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定  价:29.80

I S B N :9787535487445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随笔/散文  >  中国现当代随笔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代表性随笔精选,包括《猛虎与蔷薇》《阿拉伯的劳伦斯》《死亡,你不要骄傲》等名篇,由厦门大学资深教授徐学精心编选,收入了作者创作几十年的代表篇章,特别注重发掘中国大陆众多选本没有选入的精品,如《如何谋杀名作家》《茱萸之谜》等。

TOP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TOP目录

余光中随笔精选篇目

 

导读:淡远超然  清醇绵长          徐学

 

上篇

 

辑一:  学人心得

 

自豪与自幸

诺贝尔文学奖

哀中文之式微

错从口出

专业读者

笔耕与舌耕

好书出头  坏书出局

粉丝与知音

独木桥与双行道

云门大开

边界探险

论抄袭

幼稚的现代病

横槊酾酒

 

辑二:  典故新解

 

猛虎与蔷薇

论题目的现代化

龙年迎龙

茱萸之谜

鸦片战争与疝气

毕卡索画中的牛马

樵夫的烂柯

民歌的常与变

论夭亡

两个寡妇的故事

车上哺乳不雅?

 

辑三:  赞颂序跋

 

阿拉伯的劳伦斯

人本大师毕卡索

莫奈

死亡,你不要骄傲

夜读叔本华

焚祭梁实秋先生

赵丽莲老师墓志铭

显极忽隐  令人惆怅

“中国现代民歌集”出版前言

为抗战招魂

凤凰鸣矣   于彼高岗

有福同享

——序垦丁诗文摄影集

百年佛缘赞

帝国虽大   语文更久

——序第六版《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五行无阻》后记

传家之宝

——《传家》序言

 

 

下篇

 

辑四:  雅好自遣

 

开卷如开芝麻门

三间书房

世界脸谱

图穷匕见

花鸟

秦琼卖马

凭一张地图

钞票与文化

尺素寸心

墨香濡染  笔势淋漓

长未必大  短未必浅

一笑人间万事

 

辑五: 从容自得

 

假如我有九条命

鸡犬牛羊

轮转天下

绣口一开

娓娓与喋喋

横行的译文

开你的大头会

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

心猿意马:意识乱流

 

 

辑六: 戏谑自嘲

 

幽默的境界

悲喜之间徒苦笑(节选)

如何谋杀名作家

另有离愁

饶了我的耳朵吧,音乐

麦克雄风

句短味长说幽默

戏孔三题


TOP书摘

    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该像童年。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且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稚小的我乃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国的文学。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我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抵,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若是等到大学才来补救,就太晚了,所以大一国文之类的课程不过虚设。我的幸运在于中学时代是在纯朴的乡间度过,而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也宜于学习中文。 

  一九四○年秋天,我进入南京青年会中学,成为初一的学生。那家中学在四川江北县悦来场,靠近嘉陵江边,因为抗战,才从南京迁去了当时所谓的“大后方”。不能算是甚么名校,但是教学认真。我的中文跟英文底子,都是在那几年打结实的。尤其是英文老师孙良骥先生,严谨而又关切,对我的教益最多。当初若非他教我英文,日后我是否进外文系,大有问题。 

  至于国文老师,则前后换了好几位。川大毕业的陈梦家先生,兼授国文和历史,虽然深度近视,戴着厚如酱油瓶底的眼镜,却非目光如豆,学问和口才都颇出众。另有一个国文老师,已忘其名,只记得仪容儒雅,身材高大,不像陈老师那么不修边幅,甚至有点邋遢。更记得他是北师大出身,师承自多名士耆宿,就有些看不起陈先生,甚至溢于言表。

  高一那年,一位前清的拔贡来教我们国文。他是戴伯琼先生,年已古稀,十足是川人惯称的“老夫子”。依清制科举,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也就是贡入国子监。谓之拔贡。再经朝考及格,可充京官、知县或教职。如此考选拔贡,每县只取一人,真是高材生了。戴老夫子应该就是巴县(即江北县)的拔贡,旧学之好可以想见。冬天他来上课,步履缓慢,意态从容,常着长衫,戴黑帽,坐着讲书。至今我还记得他教周敦颐的《爱莲说》,如何摇头晃脑,用川腔吟诵,有金石之声。这种老派的吟诵,随情转腔,一咏三叹,无论是当众朗诵或者独自低吟,对于体味古文或诗词的意境,最具感性的功效。现在的学生,甚至主修中文系的,也往往只会默读而不会吟诵,与古典文学不免隔了一层。 

  为了戴老夫子的耆宿背景,我们交作文时,就试写文言。凭我们这一手稚嫩的文言,怎能入夫子的法眼呢?幸而他颇客气,遇到交文言的,他一律给六十分。后来我们死了心,改写白话,结果反而获得七八十分,真是出人意外。 

  有一次和同班的吴显恕读了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佩服其文采之余,对纷繁的典故似懂非懂,乃持以请教戴老夫子,也带点好奇,有意考他一考。不料夫子一瞥题目,便把书合上,滔滔不绝,不但我们问的典故他如数家珍地详予解答,就连没有问的,他也一并加以讲解,令我们佩服之至。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52.2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