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股价为什么会上涨
股价为什么会上涨


股价为什么会上涨

作  者:[美]里昂·利维,尤金·林登

译  者:萧达

出 版 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8月

定  价:42.00

I S B N :9787519300821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经济  >  个人理财  >  证券/股票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当你买入某只股票的时候,你是在为谁接盘?当你看涨的时候,谁在窃笑?入市很简单,交易很容易,然而几人能从中获利,又有几人知道股市真实的运作方式?本书作者是名列全美富豪榜的职业投资家,闯荡华尔街逾半个世纪,可谓经验丰富的行家里手。他在本书中详解的投资指南,已经深刻影响了美国投资界。翻开本书,你将会懂得为什么市场总是与你作对,为什么越是稳操胜券的时候越是容易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n
  漫长的投资生涯,让作者见惯了资本市场的诡谲,也证明了作者所遵守的投资理念的有效。无数经验凝聚而成的智慧,让他一手创办的奥本海默基金公司成为华尔街的传奇。在这本书中,他还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从每一次金融旋涡中提取需要的投资视角,如何通过动态考察经济政策、市场心理、投资者行为来确定投资方向,此外,他还透露了利维家族独特的投资秘方。\n
  本书分析了种种金融乱象,解释了市场异动背后隐藏的动力。也许唯有亲历危机后,你才能体会作者的观察、思考以及忠告是多么的可贵。\n
\n

TOP作者简介

里昂·利维,当代重要的投资大师之一,与巴菲特齐名的传奇人物。1948年开始在华尔街工作,三年内成为奥本海默公司年轻的合伙人。凭借卓有成效的投资工作,他在半个世纪之内都是华尔街重要的指标人物,参与创办了奥本海默基金公司和奥德赛合伙人公司。其中奥本海默基金公司已然成为华尔街成功的基金公司之一。此外,他还是巴德学院的利维经济学研究协会的主席和创立者,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协会(InstituteforAdvancedStudy)的主席。\n
\n
  尤金·林登,《时代》周刊撰稿人,已出版7部著作,现居纽约。\n

TOP目录

前 言/001\n
引 言/001\n
第1章 市场从来就不理性/001\n
第2章 父辈的成功之道/013\n
第3章 发掘被刻意隐瞒的机会/031\n
第4章 那些投资天才的个性/057\n
第5章 机构凭什么崛起,为什么衰落/071\n
第6章 投资者的底线/089\n
第7章 绝佳的投资机会/103\n
第8章 发现价值,释放价值/121\n
第9章 相对有效的市场/139\n
第10章 虚假利润,别让财报骗了你/155\n
第11章 股票为什么会下跌/175\n
第12章 投注经济而非股票/185\n
第13章 时间的玫瑰/199\n
致 谢/209\n
出版后记/213\n
\n

TOP书摘

引言\n
  在我生命中最美妙的时间里,我阅读了历史上曾有过的许多大繁荣和大萧条——南海泡沫、郁金香热、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知道属于我的泡沫终于来了。\n
  我的一生有两个挚爱:一个是股票市场,另一个则是心理学。任何事情的发生都起源于人们的种种决策。如果不去探究背后驱使人们付诸行动的心理,即便是大泡沫也不值得去探讨。市场情绪不仅能影响股票的价格,也会决定企业的命运。\n
  互联网股票的疯狂使我相信,最重要的时刻就要来临了。市场上发生的一切,我们加诸在自己身上的困厄,以及这可能会将我们引向的终点,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来认真应对。\n
  所以,在2000年初,随着纳斯达克(Nasdaq)和道琼斯(Dow)指数双双冲至历史最高位,我决定写一本书来谈谈我的两大爱好。\n
  两年半后,也就是2002年的夏天,上世纪90年代股市狂热后的金融大清算势头日益增长。我们有幸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早前曾助推削弱市场和会计监管的国会议员,现如今却对诸如安然(Enron)、阿德菲亚(Adelphia)和世通(WorldCom)这些大公司的高管们怒气冲冲。这些高管们利用国会的松懈和投资者的疏忽把金钱送进了自己的口袋。还有大量分析师试图向我们解释,他们是如何在私人邮件中贬低一只股票,同时又在公开发表的声明里维持住最高的购入评级,即便他们推荐的公司已经濒临破产;我们看到一家又一家公司在因缺乏资金而面临债务违约的关键时刻,利用账目欺诈来报告虚假盈利;我们还看到有大量的会计师似乎在一夜之间发觉,会计学基础其实是非常高深的知识。\n
  如果不是股市自峰值以来,已经有7万亿美元左右的市值被蒸发,并且无数美国人的梦想和退休计划因之破产,这样的装腔作势其实是非常具有娱乐性的。更糟糕的事情还在后头。五十年的金融经验凝练成的直觉告诉我,我们正在排演莎士比亚的五幕悲剧。而现在,我们还只演到了第三幕。股票价格也许已经从它令人眩晕的高度降了下来,但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投资者,至今都未能意识到笼罩在金融世界里的债务阴云所带来的风险,这才是最令人窒息的。他们也没能认清,几乎每一行业都背负着过剩产能和闲置工人问题的全球市场,其竞争难度必然只会越来越大。即便如今的物价已经大打折扣,市场也仍然未能消化过去几十年来大量涌入的国外资金。这些资金正在退潮,并且可能已经开始流出。消费者们此时才刚刚开始缩减开支(这是困难时期几乎不可避免的现象,并且会驱使我们步入戏剧的最后一幕)。\n
  当然,我们曾经身处这样的境地,这是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是,这里所谓的“曾经”还是在上个世纪的30年代,当时我们花费了十年的时间和一次世界大战才得以消化20年代的过剩产能。我们还经历过其他的繁荣和萧条时期——摇摆起舞的60年代,经济腾飞的80年代,以及80年代那些臭名昭著的罪犯们,伊凡·波斯基(Ivan Boesky)、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等。\n
  这样的历史重复点明了一个更加巨大的古老命题:繁荣滋生松懈,松懈滋生不可信的数据,最终,这些不可信的数据又引发时代的衰败。这种简单明了的市场节奏和人性之贪婪一样,都是可以预见的。当股票价格勇攀高峰时,监管和会计的懈怠会被轻易忽略,但正因为企业会偷工减料、隐藏开支(目的是保持股价的持续上涨,这样高管们才能够行使期权、套取现金),人们设立了清算日制度。在某个时间点上,银行、债券持有人或其他投资者会要求企业提供他们能够偿还债务的证明。这是狂欢结束、宿醉开始的时刻。当市场疲软时,夸大收益和减少监管的确会变得非常重要。\n
  出场的反派也已经见怪不怪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资本的持有者开始习惯这样的事情:最激进、最具煽动力的融资者并不一定就是最审慎的。公众也渐渐领略到了金融界长期以来的遭遇。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目睹了这样的现象:寡廉鲜耻者开始将他们的罪恶之手伸向美国的普通民众,把他们作为资金的来源。这些人所利用的,恰恰就是投资新手和蒸蒸日上的股市之间的甜蜜初恋。花言巧语的推销者——同时也是受人尊敬的经纪公司和共同基金公司——大谈“新典范”和网络股的无限潜力,诱使普通民众购入这些股票。\n
  没有谁有借口声称,他们没有看到灾难即将降临的预兆。《华尔街日报》、《巴伦周刊》和《纽约时报》都敏锐而负责地报道了会计监管的疏忽以及保证金借贷的风险。恰恰是在市场过热的90年代末,金融媒体多次发出警告,在热浪的下面还潜伏着其他的怪物。借用鲍勃·多尔(Bob Dole)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愤怒何在”?现在这场金融骗局已经吞噬了投资者数万亿的资金,所有人都想要收紧会计标准,并解决掉其他的监管弊端。历史告诉我们,政府只会在市场崩溃后才开始执行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四百年来始终都是如此。\n
  一个直线上升的股市让民众对于坏消息充耳不闻,而在一个下跌的股市里,没人有会相信好消息。里根政府在执政初期,饱受经济衰退之苦的困扰。彼时的人们丝毫没有察觉到,因为股价达到了本世纪的平衡,经济衰退其实代表了一次购入股票的绝佳机会。1982年的投资者对于先前十年间动荡的股票市场仍旧愤愤不平,他们发现自己在心理上很难接受一头扎进股市里。《纽约时报》的弗洛伊德·诺里斯(Floyd Norris)注意到,第一波士顿(First Boston)的研究主任詹姆斯·弗里曼(James Freeman)曾警告说股市正蓄势做一次“极限跳水”,而这恰恰是接下来二十年宏伟牛市的开始。\n
  ……\n

TOP 其它信息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07.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