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陈寅恪家世
陈寅恪家世


陈寅恪家世

作  者:叶绍荣 著

出 版 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年01月

定  价:23.00

I S B N :9787536034013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文艺体育  >  文学家    

标  签:陈寅恪  国学名家  国学研究  中国  人物总传  国学  学者  传记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文史大师陈寅恪,乃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其学贯中西无与伦比的渊博学识,其丰碑巍峨般的学术成就,被学界公认为“前无古人,后难得有来者”。
该书为陈寅恪故里的一位作家所著。得地利之便,作者打开了沉睡在陈寅恪故里荒野林莽间有关陈寅恪家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这些史料的神秘性、惟一性和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是至目前为止国内惟一尚存的有关陈寅恪家世的惟一真实可信的权威史料,书中诸多史料从未见任何经传。
文史大师陈寅恪,乃中国当代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旷世奇才,其学贯中西无与伦比的渊博学识,其丰碑巍峨般的学术成就,被学界公认为“前无古人,后难得有来者”。
该书为陈寅恪故里的一位作家所著。得地利之便,作者打开了沉睡在陈寅恪故里荒野林莽间有关陈寅恪家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这些史料的神秘性、惟一性和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是至目前为止国内惟一尚存的有关陈寅恪家世的惟一真实可信的权威史料,书中诸多史料从未见任何经传。

TOP作者简介

叶绍荣,男,1956年6月生,江西省修水县人,系该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当过知青、教师、记者、编辑,1990年7月毕业于江西教育学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现为江西省文联“腾王阁文学院”、江西省作家协会首批特聘作家。


TOP目录


刘上洋/破译孕育文化型大家族的基因密码
第一编 陈寅恪家世渊源
第一章 竹煅故居
第二章 家族溯源
第三章 客家民系
第四章 家族流变
第五章 垂范后世
第二编 陈寅恪的祖父——一代封疆大吏
第一章 初涉军旅
第二章 政声卓著
第三章 宦海奇才
第四章 湖南新政
第五章 群贤荟萃
第六章 魂断崤庐
第三编 陈寅恪的父亲——近代诗坛泰斗
第一章 擘划新政
第二章 “袖手”神州
第三章 问鼎诗坛
第四章 息影庐山
第五章 耿耿此心
第四编 陈寅恪长兄——现代画坛巨擘
第一章 画坛绝响
第二章 命途蹇涩
第三章 丹青人生
第四章 画坛纵横
第五章 鲁迅至交
第六章 白石知己
第五编 陈寅恪家族的其他成员——满门贤杰话义宁
第一章 伯仲芬芳
第二章 植物园之父
第三章 绿色情缘
第四章 陈氏芳裔

李晨峰/家族论的凝聚与张扬

TOP书摘

书摘
据同治版《义宁州志》载:义宁州的客家人自雍正三年(1725)获准参加科举考试后,自清乾隆至光绪末年,“怀远都”共有进士8人,占全县同期17名进士的47%;举人(大多数为武举)75名,占全县同期202名举人的37.12%,而客家人的同期人口却只占全县人口总数的7%!
此后,义宁州的客家人中更是人才辈出,呈现出方兴未艾璀璨巍峨的可喜局面,仅迁宁始祖陈腾远后裔竹煅陈寅恪家族一门,就有清末举人湖南巡抚陈宝箴、清末进士近代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近代著名画家陈衡恪、文史大师陈寅恪、植物分类学家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封怀……义宁陈氏贤杰满门,高山仰止,堪称人类家族文化史上的奇迹。
义宁州的客家人就是这样,凭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凭着他们有理有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凭着客家人所特有的一往无前开拓进取的勇气,他们忍辱负重,大志大勇,终于在异地他乡的地处幕阜山腹地的这方土地上,寻得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张扬了自强不息的客家精神,淋漓酣畅地挥洒了客家人顽强不息的生命意识。
自此之后,义宁州的土著和客家人之争惭趋平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七著和客家人之间由矛盾而团结,由团结而融合,久而久之,日趋和睦,以至联姻。他们与当地土著人一道,挥洒着智慧和汗水,建设着他们共同的家园。
作为“怀远都”客籍大家族中的一员,竹煅陈氏家族迁宁始祖陈腾远,从落脚江西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护仙源“结棚栖身,种蓝为业”的那一天起,就与他们无数的客家同乡一道,同呼吸,共命运,在脚下的这方热土上,一步一个脚印,艰难而执着地前行……
第四章 家族流变
用“荜路蓝缕”来描述陈寅恪家族迁宁始祖陈腾远初迁江西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护仙源创业的这段不寻常的岁月,委实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义门陈氏宗谱)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了他们的迁宁始祖陈腾远初迁时的生活:
“……回忆自汀来宁时,无尺寸凭藉,身无一文,地无一垅,屋无一间。公等遂结棚柄身,种蓝为业。时公方弱冠(注: “弱冠”为20岁左右,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力勤耕稼,尽三农之苦,阅十余稔(注: 一“稔”为一年),家道日侈,置田园,新宇栋,俨然有大家风……”
落脚护仙源后,他们起早贪黑,垦荒种蓝。正是天遂人愿,那儿年风调雨顺,蓝草的市场行情又好,往往蓝草还长在地里,行商走贩们就早早地送来了订金。几年下来,他们手头已略有积蓄。
后来蓝草的价格跌落下来,茶叶和茶油的市场行情见好,他们又改种茶兜和油茶树。护仙源到处是荒山野岭,他们依着山势,开垦出梯田一样的旱地, 一行行地栽种,行间又套种红薯。红薯成熟后,刨成薯丝晒干,易于储存。用干薯丝拌上少许大米煮饭,香甜松脆,可口养人。从此,红薯成为了他们的主食。当时,义宁州一带土著人家的主食也是以红薯为主,当时民间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吟咏他们的生活的: “薯丝饭,茶壳火,除了神仙就是我。”
咸丰元年(1851),陈腾远的曾孙陈宝箴乡试及第中举后,于光绪元年(1875’),授湖南辰、沅、永、靖道官职,见当地山多土瘠,粮食低产,而当地人口众多,生活十分贫困。陈宝箴就根据家乡的经验,亲自教当地人民植竹种茶,增加收入;教他们种薯代粮,弥补粮食不足。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些生产方式,在当地得到普及推广。
护仙源鸣泉响水,泉甘土肥,每逢低洼有水的地方,他们又修好渠堰,垦出丘丘水田。
十余年的心血和汗水没有白费,手头宽裕后,他们又大兴土木,选择了一个倚山面水、阳光充足的地方,做了一栋土木结构的房屋,从而搬出了低矮潮闷的窝棚,住进了宽敞明亮的大瓦房。然后,各自成家立业,娶妻生子。然后,陈腾远和何姓、邱姓的两位结拜兄弟又于农闲时结伴回了趟福建上杭来苏中都林坊老家,迁来了各自的祖坟。
当陈腾远用一个老蓝布包袱把自己父亲陈文光的骸骨背到义宁州安葬时,不由地一阵心酸:父亲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殁于雍正十一年(1733),56岁便去世了。父亲乃一介书生,他满腹诗骚,为人正直善良。他一生在家设馆授徒,终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深受乡亲们的敬重。父亲生养了三个儿子,却未享到儿子一天的清福!
现在,陈腾远他们终于可以申请人籍了! 想当初他们离乡背井来到这里,两手空空头顶苍天脚踏黄土,一锄头一锄头地从土里刨食,如今他们有了田产,有了坟墓,有了房屋,有了妻子儿女,他们纳粮完税,遵纪守法,和睦乡里。那府里州里所规定的苛刻的入籍条件他们全都具备了!
造了丁粮图册,又按册清查核实,检验了买卖契约,进行了田粮过户登记,又写下保结到州备案,然后由州再造册申报府、省。
陈腾远他们终于堂堂皇皇地人籍了。
这是一个受人敬重的“奇特”的大家庭,他们淳朴敦厚的家风、相敬如宾古风犹存的懿德、甘苦与共相濡以沫的风范,使得这个“奇特”的大家庭在幕阜山里声名远播。
通往护仙源的青石板山路上,总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义宁州方圆百里相识或不相识的乡邻,扶老携幼结伴而来,他们要亲眼看看这伙千里迢迢离乡背井来此垦荒的“怀远人”,看看这个由不同姓氏、不同血缘组合而成的家庭,看看人家是怎样居家过日子的。更有一些诸如兄弟不和、妯娌不睦、整天指鸡骂狗吵成一锅粥的家庭,合家大小由他们当家的老人领着,来到护仙源。待看过了人家的光景之后,老人们气不打一处来,当着众人的面,直把他们那不争气的儿子媳妇骂得把头低到了裤档里。儿子媳妇们口服心服,这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身说法,胜似老人们喋喋不休的唠叨和训斥。
10多年后,这个“奇特”的大家庭像普通人家一样分家,他们分家分得异常平静而友好。虽然说是分家,更多的是彼此的谦让和对过去岁月的依恋与怀念,几位结拜的兄弟像亲兄弟分家一样立有“分关” (注:分家契约)。他们这段奇特的生活委实让人感叹不已。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514

版  次:1

开  本:0开

加载页面用时:45.8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