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李鸿章大传:书生的事业
李鸿章大传:书生的事业


李鸿章大传:书生的事业

作  者:叶曙明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丛 书:李鸿章大传

出版时间:2016年06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3999216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政治与军事  >  政治人物    

标  签:历史  历史普及读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李鸿章大传”系列共三册。
  第一册《书生的事业》从1823年李鸿章出生写起,讲述了李鸿章少年科场得意,任曾国藩幕僚后抱负难伸,及至淮军草创,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军中屡建奇功,最后于1869年剿灭捻军,成为朝廷封疆大吏的经历,再现了李鸿章的青年时代。
  第二册《以一人敌一国》,展示了当“曾国藩的时代过去了,李鸿章的时代开始了”之后,他作为政治家、外交家毁誉参半的仕途……
  第三册《大清裱糊匠》讲述了李鸿章建立北洋海军,人生达到高峰,及至甲午惨败,最后英雄末路的全过程。
  “李鸿章大传”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现场”。

TOP作者简介

叶曙明,著名近代史研究者、作家、出版人。他成就斐然,著有“近代史三部曲”——《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中国1927·谁主沉浮》,另有《大国的迷失》《军阀》《草莽英雄》《共和将军》,以及《百年激荡:20世纪广东实录》《广州旧事》《万花之城:广州的2000年与30年》《广州往事》等关于广东文化的优秀著作。叶曙明以诚实的史料和过人的才气,带读者回到“历史的现场”。

TOP目录

《书生的事业》
耕读传家001
潜龙在渊007
初识曾国藩007
天国风暴016
家乡烽火连三月027
殉国今日事033
转战含山、巢县040
无家的失群雁044
幕府生涯054
湘军崛起054
风雨故人来060
埋头案牍的日子066
祁门行营074
筹办淮扬水师080
失望出走086
淮军草创098
峰回路转的一年098
淞沪危急103
淮军的诞生110
鳌鱼脱却金钩去117
叫花子兵在上海124
一战而红130
秉政江苏142
现代化的起步142
四江口大捷151
组建班底157
白齐文事件165
太常争夺战173
血洗昆山180
扫荡吴越185
平吴决胜年185
苏州杀降193
大局渐入顺境193
遣散常胜军212
天国灰飞烟灭221
艰难的善后236
平定捻乱243
天下第一军243
署理两江总督251
病夫领军258
尹隆河之战265
大破东捻271
肃清西捻278

TOP书摘

血洗昆山
  淮军气势如虹,乘胜进军。同治二年(1863)三月十六日,程学启率领十五营,一马当先,进抵昆山东门下,跨河筑营。昆山城四面大河,地势平坦,吴淞江、娄江横穿东西,分布着淀山湖、阳澄湖、澄湖、傀儡湖等大小湖泊,是江苏省的东大门。太平天国占据后,把昆山、新阳两县合并,改名为昆珊。
  这时常胜军已开回松江休整。淮军在城下一连两天,叫骂搦战,但城内太平军并不理会,闭城固守。李鸿章亲带小队,由嘉定驰赴太仓,与李鹤章等人商定,在太仓北门外,派驻重兵,扼守通往常熟、苏州之路,以阻援兵。太仓布置妥当后,于三月二十三日,前往昆山城外,视察前线。
  这番行程,十分紧凑,李鸿章自己记叙如下:“二十三日,驰往程学启昆山营次,察度城贼情形,坚踞不出。我军两岸分扎,中搭浮桥,气势尚为联络。二十四、五日,周历娄江、青阳江、吴淞江各河道宜用水战之地,淮扬水师阳利见、成俞卿、张光泰三营分扼水口,与陆军相为依护。二十六日,由水路折往青浦,饬守将滕嗣武加意严防,如苏、昆穷寇乘虚内窜,与现驻千墩水陆各营互为应援。二十七日至松江府城,面商戈登添备攻具,克期赴昆山会剿。是夜,仍驰回上海。”
  四月初三,程学启营进逼城根,开炮轰击,昆山之战正式开始——这场战斗,后来成了李鸿章“平吴”大战中的一幕人间悲剧。
  守城的太平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李鸿章形容:“炮子往来如织,我军不能仰视。”直到淮军大炮的炮弹全部打光,有一艘轮船被太平军击中,烟火弥江。太平军乘势从南门杀出,直冲东门淮军阵营。程学启率开中、开左两营与奇字营迎战,洋枪齐发,太平军抵敌不住,丢下数百具尸体,退回城里。
  初七,又有大股太平军出南门,绕过东门,直扑青阳江一带。程学启派洋枪队前往阻截,水师在江上开炮,猛烈的炮火,把太平军逼回城里。但没多久,太平军又从北门冲出,扑向开字、新中营,并试图在城外高坡上筑营。开字营洋枪队哪里容他站稳脚跟,马上像蚂蚁一样围上来,噼噼啪啪放枪,迫使太平军放弃筑营,又退回城里。
  初九黎明,城内人叫马嘶,太平军似乎要突围了。天刚亮,几万太平军分别从南门、北门冲出,冒着枪林弹雨,向淮军的营垒猛扑。两军绞在一起厮杀,洋枪再也不起作用了,惟有面对面刀砍矛戳。怵目惊心的肉搏场面,再一次出现。李鸿章说:“自辰至未酣战四时,生擒及轰毙者不下二三千人,贼始返奔。我军逐北数里,落水之贼不计其数,直追至城根收队。”
  当时慕王谭绍光、湘王黄子澄率三万余众,由双凤镇赶来接应昆山突围,在镇北偷搭浮桥,企图偷袭淮军亲兵营。当淮军发现时,敌军已近在咫尺,急风骤雨般的枪炮声,顿时在河的两岸爆响。李鸿章描述战况:“四路环攻,子如雨注。周盛波等连开枪炮,击毙骑马贼目十余人,贼犹抵死猛扑。周盛传自带亲兵,伏于墙外木城,排放洋枪与营内大炮,轰击毙贼无算。孙善成水师往来会剿,自辰至午,过河之贼愈多,周盛传派队乘船渡河,将守桥之贼击毙数百,浮桥立即烧毁,贼乃胆怯遁去。”
  这种反复冲杀的激烈战斗,不是一天两天,而是从四月初三,一直到四月十四日,整整持续了让人惊心裂胆的十二天。
  初十,戈登带着四百名常胜军和四尊小开花炮,重返前线。十一日黎明时分,天空浓云密布,依然一片昏黑。开字营、新左营介字、魁字等营,早早吃过干粮,出动一半人马,与水师战船配合,架搭浮桥。其他各营都已进入了预定的进攻地点。
  东方终于露出一线曙色,但大雾笼罩,视野迷茫。程学启率领亲兵和洋枪队,会同戈登的常胜军,从中路直逼城墙根下。讵料,太平军已于半夜潜出城外,在大雾中埋伏了两万多人马,当淮军走近时,伏兵齐出,枪弹密如骤雨,从四面八方泼向敌人。淮军士兵像刈草似的倒下了一大片。戈登马上指挥开炮还击,空中硝烟滚滚,与大雾搅在一起,更是什么也看不清楚。
  李鸿章记述:“戈登连放开花小炮,击中多贼,该逆大股稍却。程学启挥令各军乘胜进击……该逆奔逃无路,半就擒诛,计共杀毙贼匪万余名,落水死者不计其数,其破贼营二十四座,夺获旗帜、器械三四千件,贼马二十余匹,余匪不及入城,望西鼠窜。”只见尸横遍野,血肉模糊,如同一个屠宰场。
  然而,更大规模的杀戮,接踵而来。四月十三日清晨,程学启率三营及水师,由大河直抵正义镇。昆山西面是阳澄湖,北面为巴城湖,南面为青阳江,通往苏州,只有正义镇一条旱路。李鸿章判断:“我军必先据其后路要隘,使城贼胆落,则破之必矣。且破城后,不致一名漏网。”因此,程学启以重兵夺取这个通道,目的就是要把昆山的太平军一网打尽,赶尽杀绝。
  为了把正义镇牢牢掌握,淮军出动了三个营、常胜军两百多人携带多门火炮,加上水师的多条战船。中开营洋枪队居中策应,各营分路进击。一颗一颗炮弹准确地落在太平军营垒上,腾起团团尘土。枪弹横飞,喊声震天。淮军发起一波一波连续的冲锋,终于攻陷了太平军营垒,消灭了两三千守军。常胜军会合水陆各军,衔尾追击,一路又杀了三四百人。
  正义镇失守,令昆山城内的太平军感到绝望了,他们集结了最后的精锐部队,试图突破重围。城门一开,汹涌而出。李鸿章记叙:“(慕王谭绍光)退无所归,复率三四万贼直扑我营,当督诸军前往抵御,各水师亦开炮夹击,擒斩二三千名,贼乃奔溃,我军乘胜逐北,毙贼尤众,余匪败回昆城。”昆山太平军士气至此已趋于瓦解,郭松林仅以一支四百人的小队,就俘虏了三千多太平军,并押解到上海。
  淮军各路会合,把昆山围得水泄不通。黄昏,太平军组织第二次突围,从小西门冲出。李鸿章以令人惊悚的笔触,描写了战争史上残酷的一幕:
  果见慕逆等纠合大股由小西门一路拼死猛扑,意在夺路狂奔。因排列洋枪迎击,我伏兵四起,呼声震天,水师炮船连环轰打,贼不能支,纷纷回窜,自督洋枪突入贼队,郭松林左右冲突,斩杀伤毙者不可数计,两岸积尸数尺,河水为之不流……枪船由水关潜进,刘士奇等各架云梯,蚁附而上,遂于十四日卯刻将昆山、新阳两县克复。其守城各逆无路奔逃,尽行剿灭。计一日一夜生擒悍贼七千余人,轰毙斩毙二三万人,落水死者无算。
  李鸿章给曾国藩的信中,报告战况,也写得十分骇人:“昆新克复,查得踞贼与援贼擒杀淹毙,实有二三万人,千汊百港,漂尸浮油。”他写给左宗棠的信,也掩饰不住得意:“昆新于四月十四日克复,程镇学启先督军扼断正义、唯亭去路,遂将伪慕、凛王两大股屠戮殆尽,漂尸约三万余,稍快人意。”
  大量的杀戮,不是在两军殊死决斗时出现的,而是在一方已经取得绝对优势,胜利在握,居高临下实施的。即使铁石心肠之人,读到“漂尸三万”“稍快人意”这样的描述,亦会感到不寒而栗。常胜军有两名军官,投书给《支那之友》报纸说:“贵报载太平军弃昆山时焚毁劫掠事,与当时事实不符,祠、庙、偶像、官署等,确系太平军所毁,至民居房屋,则官军毁之。余首先入城,目击一切情状,官军统领程学启、李恒嵩二人,专教兵士劫掠屠戮,惨状殊不忍睹。”后人读史,不禁要问:需要多大的仇恨,才能产生这种屠戮的快意?
  在十几天的鏖战中,按李鸿章的奏报统计,杀死太平军有四五万人,还未统计淮军方面的阵亡人数。是说或有夸大,但挤掉一半水分,也杀了两万余人。两万余具尸体排列起来,可长达六十多里地,从昆山一直排到常熟。
  曾国藩对如此辉煌的战绩,称赞不已,写信祝贺:“昆新之捷,擒斩实二三万人,伟矣哉!近古所未有也!向尝疑上海非用武之地,又颇疑左右力薄而遽远谋,或非所宜定,至今乃知胜负非碌碌者可及耳。”
  然而,战后的城乡,留下的却是一片废墟。许多尸体来不及掩埋,随地丢弃,任由腐烂,恶臭熏天,河水、井水全部被“漂尸浮油”所污染,不能饮用。人们害怕瘟疫而纷纷迁徙,以致村落空无一人,完全荒废。李鸿章描述他所目睹的惨况:
  三年以来,无论大道、间道,逆贼出入蹂躏,几于无地不焚,无户不掳。而浦西之太仓、嘉定、青浦各乡,浦东之金山县境被害尤久且烈。蓝天苏省民稠地密,大都半里一村,三里一镇,炊烟相望,鸡犬相闻。今则一望平芜,荆榛塞路,有数里无居民者,有二三十里无居民者,间有破壁颓垣,孤嫠弱息,百存一二,皆面无人色,呻吟垂毙。询其生计,则云近地无可求乞,远地不能行走,惟掘草根作饼充饥。
  曾国藩在皖南所见的情形,同样触目惊心:“自池州以下,两岸难民,皆避居江心洲渚之上……壮者被掳,老幼相携,草根掘尽,则食其所亲之肉,风雨悲啼,死亡枕藉……徽、池、宁国等属,黄茅白骨,或竟日不逢一人。”李鸿章认为,即使从此天下无事,亦至少需要二三十年,江苏才能恢复到咸丰及道光末年的光景。
  然而,在历史的舞台上,或为官军喝彩“伟矣哉”,或为太平军喝彩“伟矣哉”,一直都不乏其人,不乏其声,因为,他们都不是“人相食”的那一个。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288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109.8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