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童年社会学(第四版)
童年社会学(第四版)


童年社会学(第四版)

作  者:[美]威廉·A.科萨罗(William A.Corsaro) 著

译  者:张蓝予

出 版 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定  价:46.00

I S B N :978753168693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社会科学  >  社会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书中对儿童研究的探索进行了更新,主要集中对同龄关系的研究、友谊、儿童的同龄文化、儿童消费文化、儿童作为一种媒介和一种新技术以及儿童的社会问题。并对生活在发达和发展中社会的儿童生活质量进行了数据统计更新。在此基础上还添加了孩子与家庭、移民儿童、同龄暴力和侮辱新的变化着的讨论视角。

TOP作者简介

    威廉·A.科萨罗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社会学专业讲席教授,1988年曾获得美国总统颁发的杰出教学奖。他主讲《童年社会学》《当代社会的童年》《民族志研究方法》等课程,主要研究兴趣是童年社会学、儿童同辈文化、教育社会学和民族志研究方法。

    他曾先后出版过《人生早期的友谊与同辈文化》(1985年)、《是的,我们是朋友:儿童的文化世界》(2003年)等专著。1983-1984年,他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做富尔布莱特高级研究人员;2003年在挪威特隆赫姆做富尔布莱特高级专家。他的研究曾经被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和美国知识、文艺类杂志《纽约客》等著名媒体广泛介绍和报道。

TOP目录

第一部分 童年的社会学研究

第一章 童年的社会理论 5

 童年问题的社会学再发现 5

 传统理论:社会化问题 6

 阐释性再构:儿童集体参与社会建构 15

 从个体成长到集体性再构 19

 小结 22

第二章 童年结构与儿童阐释性再构 24

 结构视角的理论假定 24

 童年、儿童活动及同伴文化中的阐释性再构 32

 三种集体行动 33

 小结 35

第三章 儿童与童年研究 36

 宏观方法 36

 微观方法 39

 研究儿童的非传统方法 44

 儿童生活调研中的伦理问题 47

 小结 48


第二部分 历史与文化语境下的儿童、童年与家庭

第四章 儿童与童年的历史回顾 51

 菲利普?阿雷兹的《童年的世纪》 51

 关于家庭和童年问题巨阶理论的争论 54

 童年新史 55

 小结 67

第五章 社会变化、家庭与儿童 69

 从儿童的角度剖析家庭变化 69

 儿童在家庭中的日常生活 70

 西方近代经济社会变迁对家庭、儿童和童年的影响 78

 发展中社会近年来社会经济变化对儿童与童年的影响 90

 小结 92


第三部分 儿童文化

第六章 儿童同伴文化与阐释性再构 96

 从儿童角度考察同伴文化 96

 同伴文化在阐释性再构中的核心地位 97

 儿童文化的符号意义 101

 儿童文化的物质层面 111

 儿童、父母和消费文化 115

 小结 118

第七章 早期同伴文化中的分享与控制 120

 早期同伴文化的核心主题 121

 友谊、分享和社会参与 122

 同伴文化中的自主管理与控制 133

 小结 148

第八章 同伴文化初始阶段中的矛盾和差异 151

 冲突与同伴关系 151

 同伴文化早期的社会分化 159

 小结 173

第九章 青春前期的儿童同伴文化 175

 前青春期的同伴文化 175

 前青春期同伴文化的友谊进程 176

 青春前期同伴文化中的自主性和身份认知 183

 争执、冲突、友谊和性别 192

 M一代:电子媒介对前青春期和青春期儿童的影响 200

 媒介使用对前青春期和青春期儿童的影响及其过程 205

 小结 214


第四部分 儿童、社会问题与童年的未来

第十章 儿童、社会问题及家庭 220

 家庭结构变化与儿童生活 220

 工作、家庭及童年 220

 离婚问题及其对儿童产生的影响 225

 家庭中的儿童虐待 234

 小结 239

第十一章 儿童、社会问题与社会 240

 贫困问题与儿童的生活质量 240

 未成年少女怀孕和未婚生育 256

 暴力、伤害以及童年丧失 266

 小结 274

第十二章 童年的未来 277

 主要挑战 279

 关于丰富儿童生活的温和建议 285

 小结 298

 

参考文献 300

TOP书摘

前 言

  第四版《童年社会学》同前三个版本(分别出版于1997,2005,2011年)一样,都是从社会视角来研究儿童及童年。它是对我过去39年在这一领域研究教学经验和观点的总结。社会学已经形成了研究儿童和童年的传统,尽管对他们的研究尚待发展,但它已不再处于社会学领域边缘。除了童年社会学,现在一些越来越多的高等学府都开设了关于儿童和童年的社会学课程。

  一些主张“儿童”和“童年”概念具有自主性的学者,做了许多最新且重要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工作。他们将儿童视为基本单位和研究类别,儿童和童年成为了研究分析的中心,而不再依附于诸如家庭和学校等其他研究类别。除此之外,我们还见证了一个显著进展:“儿童与青年社会学”研究成为了美国社会学学会的一部分,而“童年社会学”也成为了国际社会学学会的一个研究领域。

  在这一最新的版本中,我将更新关于儿童研究的大量新成果,尤其关注同伴关系、友谊、同伴文化、儿童消费文化、儿童、大众传媒与新技术及儿童社会问题方面。同时,也更新了有关发达社会与发展中社会儿童生活质量的统计数据。我还补充了关于儿童与家庭、移民儿童、同伴暴力与欺侮等方面的最新评论。尽管这一最新版本包含很多新的内容,必须指出的是,我无法将大量有关新童年社会学的理论研究成果全部纳入书中。例如,在其他书籍中大量详细说明的关于童年社会学和儿童媒体与文化理论的研究思路。因此,本书所涉及的内容绝非包罗万象。我更多关注的是儿童与同伴之间,而非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而我对同伴文化的研究也仅仅讨论到12岁前青春期的年龄段。此外,我采用阐释性视角来分析童年社会学,这与传统的社会化范式或发展结果研究范式,对儿童及儿童成长的研究截然不同。尽管我未将大量笔墨用来综述社会化范式的许多优秀研究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认为社会化研究范式在童年社会学领域已无用武之地。

  在关于儿童的研究著述中,我们还面临着如何在关于童年社会学的微观路径(社会心理学路径)和宏观路径(结构性路径)之间做到不偏不倚。我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阐释性再构—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我时常觉得需要写两本书,正如许多教授童年社会学课程的老师所体会的,需要两门课程,或者至少两个学期分别来讲授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我确实用了不少篇幅来讨论童年的历史、人口、社会经济方面的内容。

  本书的第一部分评述了社会化和儿童成长的传统研究范式,并将这些范式与我采用的阐释性再构视角和我对同伴文化的关注进行了区分。在这里,我提出了关于儿童如何成为他们文化一员的蛛网模型,并将这一模型与阐释性再构的概念,一并整合到关于童年的结构性存在的讨论。这里,也新增了关于儿童和童年研究的一章。

  本书的第二部分则通过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来讨论童年社会学。其中,我特别综述了我深感需要详细介绍的关于童年历史的经典研究成果,我也介绍了新的童年史观,并且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对比分析发达工业社会和发展中社会中儿童、家庭和社会变迁,我对儿童与童年进行了跨文化的分析,更新了最新趋势的探讨成果。在这里,我还陈述了关于家庭组织结构这一问题的视角变化,并讨论了美国的移民儿童和他们的家庭。

  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儿童同伴文化对于新童年社会学的重要性。这部分的第一章节(本书第六章),我详细讨论了儿童在家中和使用大众传媒过程中,对同伴文化中象征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介入,并且着重介绍新技术如何对儿童和青年同伴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接下来的两章专注于儿童初始同伴文化中,控制和共享等基本主题。第九章将继续探讨这些问题,同时将重点阐述自主性、自我、身份认同在前青春期儿童同伴文化中的重要性。在这一章中,我还将讨论并更新大众传媒的重要变化,例如前青春期儿童和青春期少年的视频游戏、手机短信、网路社交等。

  第四部分将回到宏观问题方面。在这里,我将儿童作为社会问题进行讨论的同时,也将讨论儿童面临的社会问题。首先,我将分析在这个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社会中,日益增长的对儿童安全问题的担忧(在这样的社会里,成人深感自己对孩子的生活愈发没有控制力)。之后,关注与这一现象相反的另一面,即现代社会因儿童自身脆弱而责难他们的倾向,尤其是对贫困儿童和青少年。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将对儿童面临的社会问题的本质和程度进行详细探讨(包括贫困、家庭不稳定和暴力等令人心痛的全球性问题)。在这些章节中,我更新了一些有关儿童和青年生活质量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们取得的进展以及在研究和社会政策方面,需要进一步努力解决的问题。同时,还对同伴暴力恐吓进行了讨论。我们仍处于2007年年末开始的全球衰退中,因此更新这些章节是一项挑战。这种衰退对儿童生活质量的最终影响我们尚且无法确定,就如同我们无法知晓缓慢的经济复苏中,我们将可能有哪些进展。在最后一章中,我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此作为开始来阐述儿童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在最后一部分,我对儿童生活与童年的欣赏和赞颂,发展成为明确的政治主张。我知道很多读者可能不会同意我的一些具体立场,有些人(我希望是少数人)甚至会认为我的观点是在混淆视听。不管您持何种立场,我都希望您加入到我们的讨论中。

  我要感谢很多人对本书第一版和本版第四版的出版所做的贡献。在我对儿童进行研究的生涯中,有些学者让我对于儿童研究产生了浓厚的理论兴趣,有些学者则激励我开拓完善我的理论研究路径。前一种学者包括亚伦·西科莱尔(Aaron Cicourel),他关于社会化的研究工作,开启了我对儿童研究的探索之旅。伦纳德·斯莱兹·科特雷尔(Leonard Slats Cottrell)在我的研究生时期给予了我很多支持,他坚定了我的信念,让我执着于我感兴趣的研究,即使它并不合乎主流。他鼓励我逆流而上,所幸的是,我至今还未溺水而亡。雪莉·布莱斯·希思(Shirley Brice Heath)关于儿童与家庭的民族志研究,结果严谨、完整而充满激情,对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作用。从我研究工作伊始,格兰·埃尔德就扮演着一个模范和支持者的重要角色。我十分感谢他的支持,也非常珍惜与他的友谊。近年来,莉娜·阿拉内恩(Lena Alanen)、阿普里尔·布雷菲尔德(April Brayfield)、皮亚·克里斯藤森(Pia Christensen)、辛迪·戴尔·克拉克(Cindy Dell Clark)、坎迪·古德温(Candy Goodwin)、米歇尔·塞巴斯蒂安·霍尼格(Micheal-Sebastian Honig)、艾莉森·詹姆斯(Allison James)、克里斯·詹克斯(Chris Jenks)、大卫·金尼(David Kenniy)、安妮·特莱因(Anne Trine)、巴里·梅奥尔(Barry Mayall)、斯蒂夫·明茨(Steve Mintz)、兰迪·蒂伯里·尼尔森(Randi Dyblie Nilsen)、艾伦·普劳特(Alan Prout)、延斯·库沃特普(Jens Qvortrup)、芭芭拉·罗格夫(Barbara Rogoff)、巴里·桑恩(Barrie Thorne)、詹姆士·沃茨奇(James Wertsch)与詹姆士·尤尼斯(James Youniss)等人,关于儿童与童年的理论观点和著作都给了我重要启发。

  在我早期的研究工作中,我是一个十足的独行者,但是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拥有了许多同行者,他们帮助我阐明,提炼锐化了我的思考,在这一领域中给了我诸多帮助,是我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是阿特·奥尔德森(Art Alderson)、莉莉·爱坡(Lily Appoh)、希拉里·埃迪特(Hilary Aydt)、西格德·拜尔尼特(Sigurd Berentzen)、安娜·卡瓦略(Ana Carvalho)、珍妮·库克·甘柏兹(Jenny Cook-Gumperz)、唐纳·埃德(Donna Eder)、弗兰卡·艾米莉亚尼(Franca Emiliani)、安·卡丽塔·埃瓦德森(Ann-Carita Evaldsson)、劳拉·芬格森( Laura Fingerson)、苏珊娜·加斯金(Suzanne Gaskins)、凯斯茵·哈德雷(Kathryn Hadley)、戴夫·海斯(Dave Heise)、米歇尔·塞巴斯蒂安·霍尼格(Michael-Sebastian Honig)、贝丽特·约翰尼森(Berit Johannesen)、道格·梅纳德(Doug Maynard)、佩吉·米勒(Peggy Miller)、费尔南达·米勒(Fernanda Müller)、伊丽莎白·纳尔逊(Elizabeth Nelson)、詹斯·库沃特普(Jens Qvortrup)、汤姆·里佐(Tom Rizzo)、凯斯茵·布朗·罗西耶(Kathryn Brown Rosier)、于尔根·施特雷克(Jürgen Streeck)、希瑟·杉冈(Heather Sugioka)、格林汉姆·汤姆林森(Graham Tomlinson)、西尔维亚·泽蒂(Silvia Zetti),以及最需要提及的路易莎·莫利纳里(Luisa Molinari)。我也非常感谢在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社会学系的学生和同事,他们始终大力支持鼓励我从事儿童研究。

  我要特别感谢Pine Forge出版社中几位与我共事的同事,特别是斯蒂夫·拉特(Steve Rutter),第一版书的编辑以及杰瑞·韦斯特比(Jerry Westby),第二、第三以及如今第四版书的编辑。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女儿维罗妮卡(Veronica),她从小就跟随我在意大利从事研究,始终激励着我。现在,她已长大成人,依然默默地给予我爱与支持。最后,我要感谢过去39年里所有允许我进入他们的生活,并成为他们世界的一部分的老师、父母和孩子们。他们的友谊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并让我对童年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充满乐观和信心。

  威廉·A.科萨罗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60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63.9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