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
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


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

作  者:闵杰 编撰;穆默 图

译  者:程玮

出 版 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3月

定  价:68.00

I S B N :9787533470104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标  签:历史  欧洲史  世界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为德国公使穆默1900年7月至1902年7月游历中国各地所摄制的照片集。由史学家对每幅照片进行解读。

  内容涉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上海、天津、承德、山海关、秦皇岛、厦门、汕头、澳门、广东、香港、九江、南京、汉口等地。穆默是政治家,来华的主要任务是促成《辛丑条约》签订,故而《德国公使照片日记(1900-1902)》中所收照片,还集中反映了八国联军的进军路线、辎重补给、军容军貌、**将领、外交官员、各地领馆以及外交谈判等场景,具有史料的文献性和画面的观赏性。

TOP作者简介

  阿尔方斯·冯·穆默,1900年7月来华,任德国驻华公使。摄影爱好者。

  闵杰,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国内最早收集清代照片“以图解史”学者之一。编*有《晚清七百名人图鉴》《影像辛亥》等影像类图书。

  

  程玮,中国作家,电视媒体人。1993年移居德国。影视作品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学作品多次入选年度全国“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TOP目录

正是牡丹盛开时(代序) / 程玮

前言 / 阿尔方斯·冯·穆默

 

我的行程    

 “普鲁士号”——上海——海河——天津

在北京 

 城墙——旗人居住区的街道和寺庙——紫禁城和皇宫——使馆区:我第一次在城墙上散步所见,我最后一次散步所见——德意志皇帝的外交人员,访客——北京街景

北京周边    

 城墙前——寺庙——万寿山——圆明园——大觉寺 

旅途所见

 南口长城——明十三陵——唐山——西陵和紫荆关——古北口和热河行宫——东陵——山海关和北戴河——战争中的宁静

南下旅途

 广州——澳门——汕头——厦门——长江

在京工作

 谈判——签订协议

 

1900年的中国风情(代跋)/ 闵杰

TOP书摘

(代序)正是牡丹盛开时/ 程玮 

     那应该是1902年春天的一个下午,此时紫禁城里的牡丹花已经开得姹紫嫣红,丰盛繁华。德国公使阿尔方斯·冯·穆默带着心爱的相机,从东华门入宫,为慈禧太后照相。

     那应该是个阴天,太阳在云中若隐若现,殿内光线昏暗。穆默对摄影的光线很不满意,有心请求慈禧移步殿外,在她心仪的牡丹花旁拍照。但京城春天的风有些凌厉,他放弃了这个念头。他小心翼翼地请求把慈禧的座椅往窗口移动一些,并且在慈禧座椅侧面的地上平铺了一块巨大的明黄色的綾缎。柔软的、浅浅的黄色丝缎像一抹阳光婀娜地洒落在地下,它的反光使慈禧脸上的光线顿时柔和明丽起来。

    穆默满意地舒了口气,走到照相机后面,再次审视画面,确认焦距,然后请求慈禧赏赐一个微笑。慈禧没有那么做。在她留在世上为数不多的照片中,她从来没有对着镜头微笑过。在一个受命于天的女子看来,她没有任何取悦于人的必要。穆默静等片刻,然后屏住呼吸,轻轻地按动了快门……

     当然,这只是德国作家汉斯·迪特·施利波所写的穆默传纪小说《在北京的城墙后面》里描写的一个场景。德国公使穆默与慈禧太后确实有过几次交往,他也是获得慈禧钦允,能够进宫拍照的为数不多的外国人之一。在穆默离开中国前夕,慈禧太后向穆默赠送了一幅画轴作为纪念礼,上面是她亲笔画出的牡丹花卉。但他们交往的细节和经过,宫中没有记载,穆默也从来没有留下过任何文字和描述。作为职业外交官,穆默始终把这样的交往定位在私人交往的层面上。

    穆默于1859年3月19日出生在法兰克福一个富商和外交官家庭里。1885年7月开始他的外交官生涯。1900年6月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击毙后,穆默随同赴华作战的德国兵船“普鲁士号”抵达中国,继任庚子时期德国驻华大使。穆默是一个头脑冷静的外交官,虽受命于德国皇帝,并始终坚守着德国的立场。但他对中国一直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思考。他是以外交途径解决庚子国变、促成《辛丑条约》签订的核心人物。但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他明确评点说:“我们提出了不合理的要求,我们的要求得到了满足”(Man hat das Falsche verlangt und erhalten.)。他对部下说,欧洲人对于中国的印象,在绝大部分程度上是大错特错的。

    1902年穆默借回国休假之际,在柏林自费出版了《照片日记》。这本影集通过600多张照片,从很多角度反映出中国近代史重要的事变中,中外军事、外交活动,还有中国各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多数为很多古迹最早的甚至是仅有的图片资料。穆默在他的出版前言里说,他意在让他的朋友们、亲属们和同事们,通过这些照片,对遥远的中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这是限量印刷的影集,每一本都有编号。穆默将它们赠送给自己的朋友,部下,上司以及亲属们。其中编号第515这一本,被穆默赠送给当时穆默家族的世交、汉堡外交官世家布莱希特家族。布莱希特家族将这本相册一直珍藏在家族私人图书馆里。2006年年底,这个家族的唯一继承人、德国国家电视台资深编导汉斯·布莱希特先生(Hans Brecht)自知不久人世,将这本影集赠送给他早年的一个部下,一个德国电视最高奖项格林姆奖的获得者班特·李博德先生(Bernd Liebner),因为他的太太是中国人,并且是位作家。汉斯·布莱希特先生认为,对这本影集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好的归宿。

    这个中国太太就是我。多年以来,为德国电视台拍摄关于中国文化历史纪录片的我,因为在国外的图书馆接触过很多流落海外的中国古籍孤本,对这本影集上的老照片并没有太多的惊喜和足够的重视。翻看过以后,就把它放到了书架上。

    2007年夏天,我的父母来德国探亲。我父亲程以正一生致力于文史研究,见到这本影集惊喜万分,认为其中有些照片有很珍贵的历史价值。我们应他要求,为他扫描以后,让他带回中国。父亲在《老照片》的杂志和《扬子晚报》上发表了关于这本影集的文字,引起了有心人的注意。

    2008年的某一天,福建教育出版社的资深编辑林冠珍女士拜访了我的父亲。向他提出了出版这本影集的动议。          

    穆默过世已逾90年。这些记载着中国历史的珍贵照片也到了重见天日的时候。今年春天,应福建教育出版社之约,我用了很多的时间,把这本影集高清像素逐页扫描了一遍,并用了更多的时间将上面不多的德文图解翻译成中文。穆默影集上提及的中国地名人名,使用的都是韦氏拼音,也存在一些细微的错处,其中的考证和核实花去了我很多时间。而前言的德文古花体字,也让我花了很多精力去辨认。这是些繁琐而细致的工作,但做这一切的时候,我的心情始终是愉悦的,安静的。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闵杰先生从史学家的角度遴选了一部分照片,并配写了非常精到而具有史实价值的文字说明。在此深表感谢。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们在花园里精心栽种的牡丹花盛开了。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花朵,因为气候和纬度的差异,花期比中国晚了两个月,但一如既往地盛大,繁华和张扬。我久久地注视着在微风中摇曳的锦簇花团,想起那个身居高位,曾经左右过中国历史的女人,想起当年乘坐“普鲁士号”战舰抵达中国的穆默,想起已经先后往生的汉斯·布莱希特先生和我的父亲。

    这是一本有着前世和今生、因果和缘由的书。当我们翻开它的时候,请相信我,天国的他们,正在微笑地注视着……

  2015年7月于德国汉堡

 

(代跋)1900年的中国风情/闵杰 

  1900年7月,穆默来华就任德国驻华公使,接替此前被清军枪击身亡的克林德。他在中国呆了约两年,1902年回国。穆默是个摄影爱好者,在华期间拍摄了大量照片,回国后,他把这些照片分类整理,印制成册,分送亲友。读者现在看到的,就是其中的一册。

  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震惊了世界各国。八国联军入侵,大批外国人来到中国,要亲眼看看这个神秘野蛮的国度。这一年西方人在华拍摄的照片,也许比鸦片战争以来60年的总和还多。不过,这些人大多随军而来,战争结束不久就回国了。他们所拍摄的景物,也集中在津、京两地,而紫禁城、颐和园这些被联军占领的皇家神秘禁地,成了他们最爱拍摄的景物。与这些人不同,穆默在北京待了两年时间,有时间在中国到处走走,他的特殊身份,也有助于他能够到达大多数外国人去不了的地方。

  穆默在华期间,以北京为中心,先后到过上海、天津、承德、山海关、北戴河、厦门、汕头、广州、南京、九江、武汉、香港、澳门等地,他的这本影集,记录了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一些城市,记录了这些城市的名胜和市容。

  穆默的影集原有照片600余张,我们选取了其中的360张。虽然篇幅减少了约一半,但是并不影响它的价值。我们删除的是一些什么照片?我们删选的标准又是什么?

  前面说过,庚子年间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极多,拍摄兴趣也很相似,紫禁城、颐和园、十三陵等皇家禁地和各种风景名胜都是必拍之物,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1900年的照片,满眼皆是这些景物。穆默也不例外,在他自编的影集中,收录了紫禁城照片28张,颐和园照片23张,十三陵27张,雍和宫17张,而所有这些景物,在已经出版的各种照片集里都重复出现,对这些照片,我们进行了大量压缩。但是,穆默拍摄的每一处景物,至少保留一张照片,以见证他的足迹所至和这些景物的当年风貌。对一般人很少拍摄的景物,我们几乎全部保留。此外,原影集中还有少量的照片,是穆默使用的其他人的摄影作品,这些照片没有选用。在编排的顺序上,完全遵循穆默原来影集中的先后顺序。

  感谢程玮女士对穆默影集中的每张照片的德文原标题逐条翻译。笔者对照片的内容做了艰苦的辨认和解读。

  我们已经随着穆默在1900年至1902年的中国走了一遭,见过了当年北京几乎全部的风景名胜,其大半已经从我们眼中消失或大变模样了。也见过了中国最繁荣的上海、广东、长江流域如诗如画的景象。但不要忘记,穆默是个政治家,他对景物的编排,它的整本影集,经常不断的流露着他的观点。例如他把火车冲破正阳门城墙,作为全部北京照片的第一页,正阳门是清代国家礼仪中的第一道大门,是北京的国门,以此象征清廷顽固派对世界文明的深闭固拒已被强力冲破,这种编排显然不无胜利了的西方人的强烈自豪感。我们若读不出这种内在的语言,影集中的照片就缺乏灵性了。

      2015年12月于北京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02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132.8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