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大学新语(精装)
大学新语(精装)


大学新语(精装)

作  者:陈平原 著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 书:大学五书

出版时间:2016年05月

定  价:48.00

I S B N :9787301269466

所属分类: 教育学习  >  教育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该书为陈平原“大学五书”丛书中的一本。

    本书集合了作者近年所撰论文、评论、随笔30篇,通过“大学现状”“大学周边”“大学人物”三个专辑,以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大学为主,兼及中学;以历史为主,兼及当下;以论文为主,兼及随笔,由大学史深入到政策制定及精神传统的探讨,笔锋触及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如何看待大学排名等当下大学教育的热点问题。

TOP作者简介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美国哈佛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从事研究或教学,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当代中国人文观察》等。

TOP目录

“大学五书”小引 / 001

自序 / 003

 

第一辑 大学现状

 当代中国大学的步履与生机 / 007

 三说“拓展211” / 017

 如何兼及咨询与监督 / 039

  ——从“章程”看大学与社会之关系

 要“项目”还是要“成果” / 046

 假如我办“燕京学堂” / 054

 我眼中的内地与香港的高等教育 / 066

 中国私立大学的现状及出路 / 080

 现代中国大学的六个关键时刻 / 094

 关于“人才养育”的十句话 / 131

第二辑 大学周边

 当代中国的人文学 / 141

 我看“原始创新” / 164

 “道不同”,更需“相为谋” / 172

  ——中美人文对话的空间与进路

 “大师”如何诞生 / 181

 大学和传媒,彼此也该唱唱黑脸 / 190

 一个文学教授眼中的中国传媒 / 196

 报章与潮流 / 212

 我为什么跨界谈建筑 / 223

  ——从“老房子”说到“新文化”

 战时中国大学的风采与气象 / 232

 从“大侠”到“大学” / 243

  ——香港文化形象的嬗变

 弹性的“经典”与流动的“读者” / 252

第三辑 大学人物

 “学者百年”与“百年学者” / 269

 八十年代的王瑶先生 / 274

 作为山西学人的王瑶先生 / 298

 患难见真情 / 304

  ——追记两种王瑶图书的刊行

 学术史视野中的王瑶先生 / 307

  ——答张丽华博士问

 与程千帆先生对话 / 323

 结缘河南大学与任访秋先生 / 330

 再说夏志清的“小说三史” / 340

 “活到老,写到老”的来新夏先生 / 346

 很遗憾,没能补好台 / 349

TOP书摘

序言

  “大学五书”小引

  不提撰写博士论文时如何邂逅晚清及五四的大学教育,就从1996 年春夏编《北大旧事》说起,二十年间,我在自家专业之外,持续关注中国教育问题,竟然成了半个“大学研究”专家。

  我之谈论大学问题,纵横文学与教育,兼及历史与现实,包容论著与时评,如此思路与笔墨,说好听是“别有幽怀”,说不好听则是“不够专业”。好在我不靠这些文章评职称,故不太在乎学院派的态度。

  作为业余教育史家的我,多年前曾说过:“从事学术史、思想史、文学史的朋友,都是潜在的教育史研究专家。因为,百年中国,取消科举取士以及兴办新式学堂,乃值得大书特书的‘关键时刻’。而大学制度的建立,包括其蕴含的学术思想和文化精神,对于传统中国的改造,更是带根本性的—相对于具体的思想学说的转移而言。”这也是我不避讥讽,时常“野叟献曝”,且长枪短棒一起上的缘故。正因不是学术专著,没有统一规划,先后刊行的各书,呈犬牙交错状态。趁《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出版之际,将我此前在北大出版社刊行的四册有关大学的书籍重新编排,作为“大学五书”推出。其中《老北大的故事》大致稳定,《读书的“风景”》只删不增,调整幅度较大的是《大学何为》和《大学有精神》。

  很多年前,我在《北大精神及其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的“后记”中称:“这是一个能够调动研究者的激情与想象力、具备许多学术生长点的好题目,即便山路崎岖,前景也不太明朗,也都值得尝试。”今天依然故我,只要机缘成熟,还会深度介入教育话题。

  因此,“大学五书”只是阶段性成果,但愿日后还有更精彩的表现。

  2015年5月18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附记:考虑到去年第三次印刷的《读书的“风景”》仍在销售,“大学五书”改收新编的《大学新语》。特此说明。

  2015年10月28日

 

自序

  去年年初,我为《明报月刊》撰写“新春寄语”(《明报月刊》2014 年2 月号),称过去的一年,我在北京的《新京报》及香港的《明报》开专栏,谈论“我眼中的北大与港中大”,结集为《大学小言》,交京、港两地的三联书店分别刊行;在新的一年里,仍将继续“关注教育问题”。

  今年二月,完成酝酿多年的《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我在“绪言”中留下一句:“仅以此小书,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可书出版后,我再三提及,希望自己的工作能超越“纪念图书”。换句话说,再过十年二十年,这本从教育史角度切入,但兼及政治史与心态史的“小书”,还能经得起读者的品鉴与批评。

  我谈“大学”,大致采取以下三种策略:以大学为主,兼及中学;以历史为主,兼及当下;以论文为主,兼及随笔。之所以如此锲而不舍,那是因为,我认定“借梳理20 世纪中国大学的历史、文化及精神,探讨何为值得追怀与实践的‘大学之道’”,是个很诱人的题目。

  如今奉献给读者的,是集合近年所撰30 篇论文、评论及随笔的《大学新语》。书分“大学现状”“ 大学周边”“大学人物”三辑,希望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与碰撞中,展开对于“大学之道”的深入思考,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本书最终取代《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成为“大学五书”的收官之作,有点偶然;但就学术视野的拓展而言,由大学史论深入到政策制定及精神传统的探讨,也自有其合理性。在这个意义上,“大学五书”确实只是阶段性成果。

  至于何时模仿“前度刘郎”,前来观赏“桃花净尽菜花开”的大好景色,取决于自家学识及心境,也依赖某种外在机缘。

  2015年11月26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360

开  本:32开

加载页面用时:76.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