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朱执信传
朱执信传


朱执信传

作  者:孙畅慧

出 版 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定  价:27.00

I S B N :9787569904529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传记  >  政治与军事  >  政治人物    

标  签:传记  政治人物  中国近现代政治人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朱执信的爱国热情从小就展露出来。他儿时便关心国
事,评论时政。当《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的消息传来,朱执
信大声痛哭,那时,他刚年满10岁。中国的未来何在?朱
执信更加坚定了发奋图强改良中国的决心。然而,戊戌变法
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让他看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他终于醒悟:改良是没有用的,唯有革命一途,方能拯救中
国!从此,朱执信便怀揣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头也不回地走
向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TOP目录

目 录
引言/001
第一章 天纵英才
朱家双喜临门/001
胸存大志/005
东渡日本留学/010
第二章 初露锋芒
追随孙中山/013
论战争鸣/016
介绍马克思主义/020
组织学会/023
第三章 扎根广州
归国教书/025
推广革命/033
暗杀水师提督/040
起义广州/043
血染黄花岗/053
广东光复/062
第四章 捍卫共和
建设政权/067
奋起反袁/074
誓死讨龙/081
襄助“护法运动”/092
建设漳州/098
粤军回粤/103
第五章 新思想
与时俱进/107
参与五四/110
重新阐释三民主义/114
第六章 明珠陨落
虎门殉难/118
精神不死/122
朱执信年谱/132
001

TOP书摘

第一章 天纵英才
朱家双喜临门
朱执信的出生地——广州,是近代中国新思想活跃的地域
之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将广州开放为
通商口岸,这使广州成为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地带。1864年,
洋务派又创办了第一所外语学校——广州同文馆。此后,又相
继建立了广东实学馆和广东水师学堂。广州可谓是走在了中国
教育的浪尖之上。孙中山曾在《拟创立农学会书》中写道:
“伏念我粤东一省,于泰西各种新学闻之最先,绍绅先生不少
留心当世之务,同志者定不乏人。”由此可见广东风气之新。
在这种新潮的风气中,朱执信的家庭一方面有着旧学的传统,
一方面又关心实务,良好的教育为朱执信未来学贯中西打下了
坚实基础。
002
1885年10月12日(光绪十一年,乙丑九月初五日),广州
城内豪贤街的“汪氏随山馆”内,人人脸上都充满了笑容。那
一天,可谓是双喜临门:朱家少爷朱启连的孩子平安出生,
同一时间,孩子舅父汪辛伯(兆栓)中举的捷报也恰巧传至
家中。外祖父在高兴之余,便赐给外孙一个“举”字,作为乳
名。这个少年时代常被唤作“朱举”的孩子,就是未来著名的
革命家、思想家朱执信。
朱执信的祖父朱夏,字荔衫,自浙江迁居广东,曾任职广
东善后局,后定居番禺。父亲朱启连,字跋惠,又字橡纬,是
1870年,拿着书本的广州学童,约
翰·汤姆逊(John Thomson)摄
003
当地著名的儒士。他懂诗文、擅书法,学识渊博。不仅如此,
他还喜爱抚琴,曾自刻印章“琴皇帝”,还被人们称为“琴
王”。朱启连19岁时拜于汪瑔门下,由于文采极佳,被推荐到
两广总督张之洞幕府任职。但是,由于张之洞对他不尊敬,他
便作书责备,辞官回家。汪瑔欣赏朱启连的才智品德,便将次
女汪若昭许配给他。
朱执信的父母都精于家学,在书香门第中成长起来的朱执
信自幼便受诗文的耳濡目染。父亲朱启连著述很多,有文集四
卷、外集三卷、琴说两卷、琴谱若干卷等。朱启连尤以诗文赢
得时人的赞许,陶邵学曾说朱启连“文学似陈师道,艺术似姜
夔”。母亲汪若昭幼承家学,读了不少古籍,尤工诗词。在这
种环境下,朱执信四岁就开始跟母亲识字,七岁就学习四书五
经、《资治通鉴》等书,八岁即可属文。
由于家中重视教育,朱执信十一岁起就开始跟当地著名的
私塾老师学习。朱执信首先拜在宿儒章奏箎门下,没过多久,
又在老秀才沈孝芬门下就读。坚实的家学基础再加上后天的勤
奋学习,朱执信年纪轻轻便夯实了自己的国学根基。
朱执信的家中十分开明,在学习国学之余,又让朱执信
接受西学的洗礼。微分、积分、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朱
执信徜徉在数学的世界里,他用自己的天才和勤奋另周围人
刮目相看。
书香门第不仅对朱执信学识的积累起着重要作用,更是他
004
未来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
在父母的教化下,朱执信的爱国热情一次次被激发。母亲
汪若昭熟悉辛弃疾、文天祥、史可法等人的英雄事迹,常常向
儿女们讲述这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这些激情澎湃的诗句以及这些爱国英雄的事迹从
小便扎根于朱执信的心底。他日后不畏牺牲,一心为国的动人
品质不得不说归功于母亲的教导。父亲朱启连十分严格,对儿
子提出了“学必贯古今”、“要以实学为务”的要求。朱启连
经常和朱执信品评时政,从中国古代的兴革利弊一直聊到当下
的政治改良。这种学以致用的启蒙,让朱执信受益终生,也正
是因此,朱执信才能在日后的革命中不断反思,将理论与实际
相联系,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0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60.5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