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吴佑寿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吴佑寿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吴佑寿传

作  者:吴一枫,黄永峰

出 版 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丛 书: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定  价:66.00

I S B N :9787516509470

所属分类: 专业科技  >  工业技术  >  航空/航天    

标  签:工业技术  航空/航天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吴佑寿传》全面记述了我国电子学家吴佑寿的成长经历、奋斗历程和在教学科研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介绍了他存60多年漫长的学术生涯里,以科学救国、富国强兵为己任,坚持“自主创新是立国之本”的治学理念,在电子信息科学技术领域勤奋耕耘,所取得的丰硕的教学与科研成果。本文通过大量科研工作的实例,呈现了他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迎难而上的工作作风;还通过他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一些学生和同事的回忆片段,展示了他在教书育人方面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所培育出的满园桃李。希望《吴佑寿传》能为读者好地诠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同时也能为读者很好地展现一位爱国归侨充满活力的人生足迹。

TOP作者简介

吴佑寿(1925-2015),数字通信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5年出生于泰国曼谷,祖籍广东潮州。曾任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西南科技大学名誉校长。吴佑寿是我国数字通信技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在数字通信及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众多研究成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8路脉冲编码调制PCM数字电话终端机;负责研制SCA型数传机系列,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监测系统;研制成功32/120路全固态微波数字电话接力系统。获电子工业部成果奖一等奖;研制成功1000万次/秒图像计算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研究汉字识别,解决了印刷汉字输入计算机的瓶颈问题。制成高性能汉英混排文本识别系统.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电子科技成果之一,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领导并参加研制我国地面数字多媒体/电视广播传输系统(DMB-T),为创立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奠定了基础,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吴佑寿在数十年执教生涯中,为我国信息化事业培养了众多高水平人才和领军人物,为探索我国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出了重要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TOP目录

第一章 奔波的童年——“我们的根在中国”
生于曼谷
根在“唐山”
启蒙坤范学堂
难忘的曼谷“中中”
求学香江
沦为难民——返回潮州老家

第二章 漫漫求学路:从梅县到昆明
梅州中学
从中央政治学校到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电机系
在学生运动中接受进步思想
复员
回泰国探亲

第三章 完成学业迎接解放
来到清华园
“蒋管区”中的小解放区
毕业留校
加入中共地下党
难忘1949
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参加土改

第四章 无线电系与院系调整
“襁褓风波”
系秘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
学习苏联
实验室建设
毕业设计“真刀真枪”

第五章 开我国数字通信之先河
话音脉冲编码调制(PCM)系统,开我国数字通信之先河
PCM的研究是怎样开始的
话音编码终端的改进
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保驾护-航-SCA型数传机系列的研制
无线数传——用电子谐振器实现的数传系统
有线数传——用有线信道来传送数据信号
SCA一3数传机的研制
让雷达看得更远,电话听得更清——参量放大器的研究
五公寓的灯光
“文化大革命”风暴

第六章 跌宕起伏的绵阳十年
艰辛的绵阳分校
几个小故事
抓“散伙风”
在绵阳的无线电系职工无愧于三线建设
被拖延多年的PCM系统-120路微波数字无人值守接力机研制成功
几度回首
帮七章回清华园:百废待兴
为无线电系回归清华园献策献力
回到清华园
重整旗鼓——全面恢复教学科研工作

第八章 教计算机识字——汉字识别
组建图像教研组
选择新的科研方向——汉字识别
知难而进——教计算机认识6763个(单体)印刷汉字
突破多字体汉字识别难题——建立CCG模型
从单语种到多语种文字混排识别
再接再厉扩大战果
走向世界——中日韩文字识别系统中标
永不停步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第九章 让电脑模拟大脑:人工神经网络
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的创立
人工神经网络在汉字识别中的应用
身先士卒探索人工神经网络的奥秘
促进国际合作,让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对人工神经网络发展前景的展望

第十章 让中国数字电视标准在国际电信联盟(ITU)占有一席之地
“我和电视有缘”
“数字电视广播要采用我国自己的标准”
清华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研发中心与凌讯公司
DMB-T系统的诞生
抗御外标入侵
努力促进国标实施,得到香港政府首次采用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推动数字电视的产业化,到市场上去较量
无限风光在明天

第十一章 推动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
推动863计划通信高技术研究
前瞻性眼光——平流层通信系统的研究
平流层与平流层通信平台
平流层信息系统
推动在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
推动国家973项目——多域协同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研究

第十二章 教书育人
初上讲台
坚持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
编写教材
科普读物
教书育人
良师益友

第十三章 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制度
立足国内勇于创新
导师队伍和培养基地的建设
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服务
改革完善博士生培养机制
统一标准加强管理
旁征博引妙语连珠
学科建设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跨世纪人才培养

第十四章 相濡以沫的终生伴侣

第十五章 鞠躬尽瘁
放眼未来
鼓励创新
回首往事怀念师长
整理教学科研资料
清华情怀
工作之余
飞雪伴君归
附录一吴佑寿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吴佑寿主要著作与学术论文
后记

TOP书摘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吴佑寿传》:
  多年来,微波雷达接收机大都采用外差接收的方法,接收信号直接由混频器变为中频信号,噪声系数很大,一般都在十几分贝以上。如果在接收机的前端增加一个低噪声高频放大器,如:低噪声行波管放大器或量子放大器,可以降低接收机噪声系数,提高接收机灵敏度,但这两种放大器也有一些缺点和问题。吴佑寿认为,比较可行的的方案是采用参量放大(参放)器。这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的低噪声放大器件,是提高接收机性能的一种关键技术。先抓好关键器件和关键技术的研制工作,再讨论整个系统的问题,比较稳妥。具体地说,低噪声参量放大器可以作为一个关键技术课题,发射机与天线等方面也可以列出一些关键课题,进行预研。各课题有了研究成果后,整个系统的研制任务就比较容易解决,这样做也有利于各单位分工合作,尽快开展研究工作。经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同意这一办法,并确定由清华负责低噪声参放接收机的研制,清华关于参量放大器的研制工作就是这样开始的。
  讨论会后,吴佑寿就组织一个参量放大器研制组,参加研究组的有吴治衡、高葆新、程佩青、杨行峻和董在望等老师,他们在教学和通信方面大都也还有较多的任务。1960年后,应届毕业班的同学李普成、王妙妙、白同云、史昌生做毕业设计时,也参加参量放大器研制工作。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54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100.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