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上海2050年发展愿景
上海2050年发展愿景


上海2050年发展愿景

作  者:王战 王振 等著

出 版 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01月

定  价:80.00

I S B N :9787552010954

所属分类:   

标  签:经济  区域经济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书评书荐

TOP内容简介

对于 2050年上海发展的战略愿景,本书提出了“全球文明城市”的战略概念和框架体系。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指这座城市承载着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时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和文化融合等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领域对全球各个城市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影响。本书提出,上海迈向全球文明城市的目标是通过阶梯发展逐步实现,即2020年深化完成“四个中心”建设任务,2030年成为世界最大城市群首位城市,2040年建成全球城市,2050年迈向全球文明城市。可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措施提供有针对性的决策咨询。

TOP作者简介

王战,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振,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TOP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上海2050:迈向全球文明城市 

一、引言 

二、全球文明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一)全球文明城市概念的提出 

(二)全球文明城市的内涵 

(三)全球文明城市的历史演进 

(四)全球文明城市的基本特征 

三、战略背景:未来35年的国内外发展趋势 

(一)未来 35年的国际环境变化 

(二)未来 35年的国内环境变化 

四、战略愿景:迈向全球文明城市 

(一)引领全球的信息文明城市 

(二)领先全球的生态文明城市 

(三)示范全球的治理文明城市 

(四)影响全球的文化融合城市 

五、现实基础与趋势可能 

(一)优越的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条件 

(二)强大的经济实力与优化的产业结构 

(三)众多跨国公司总部与国际组织集聚 

(四)大幅提升的高技术产业与创新能力 

(五)一流的信息技术发展与智慧城市 

(六)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文化氛围 

六、战略阶梯:“三步走”战略 

(一)2030年:世界最大城市群首位城市 

(二)2040年:领先的全球城市 

(三)2050年:迈向全球文明城市 

第二章 信息文明与创新引领 

一、战略背景:从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文明 

(一)上海 2050:拥抱信息文明时代 

(二)信息文明时代的城市发展变革 

(三)信息文明时代的全球城市创新 

二、战略愿景 

(一)愿景一:科技创新的全球领先城市 

(二)愿景二:生产变革的全球引领城市 

(三)愿景三:智慧生活的全球示范城市 

(四)愿景四:资源配置的全球网络城市 

三、战略问题 

(一)产业基础 

(二)创新创业 

(三)空间成本 

(四)城市开放 

(五)人才资源 

四、战略举措 

(一)夯实产业核心技术 

(二)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三)造就全球比较优势 

(四)打造人才发展高地 

(五)推动信息社会潮流 

第三章 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 

一、战略背景:从物质文明走向生态文明 

(一)全球城市迈向生态文明的必然趋势 

(二)全球城市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三)全球城市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 

二、战略愿景 

(一)愿景一:生态和谐城市 

(二)愿景二:弹性安全城市 

(三)愿景三:循环经济城市 

(四)愿景四:智慧能源城市 

(五)愿景五:智能交通城市 

三、战略问题 

(一)发展路径锁定 

(二)能源结构高碳 

(三)基础设施滞后 

(四)技术创新不足 

(五)管理能力落差 

四、战略路径 

(一)生态经济引领 

(二)基础设施绿化 

(三)生态空间整合 

(四)绿色技术创新 

(五)环境管理智能 

(六)生态制度保障 

第四章 治理文明与城市管理 

一、战略背景:从“公共管理”走向“治理文明” 

(一)城市治理发展历程和主要模式 

(二)城市治理发展的需求和趋势 

(三)城市治理文明的内涵和特征 

(四)城市治理文明的特征 

二、战略愿景 

(一)愿景一:社会共商的城市 

(二)愿景二:依法治市的城市 

(三)愿景三:管理高效的城市 

(四)愿景四:基层自治的城市 

(五)愿景五:公共安全的城市 

三、战略瓶颈 

(一)政府治理理念更新 

(二)传统治理模式突破 

(三)多元治理主体培育 

(四)城市法律规范执行 

(五)行政管理流程再造 

(六)城市安全运行体系构建 

四、实现路径 

(一)实现城市发展的“智能增长” 

(二)形成多元共治的“城市共同体” 

(三)培育城市治理的“新公共主体” 

(四)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五)优化行政运行体制 

(六)构建城市安全系统 

附件 上海城市治理文明的实现基础 

第五章 文化融合与城市活力

一、战略背景:从文化开放走向文化融合 

(一)文化融合是全球城市的发展趋势 

(二)文化融合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基础 

(三)文化融合是中国城市的重要特点 

(四)文化融合是上海城市的精神特质 

二、战略愿景 

(一)愿景一:大气谦和的文化吸纳之都 

(二)愿景二:包容并蓄的文化聚集之都 

(三)愿景三:深远睿智的文化创新之都 

(四)愿景四:时尚繁荣的文化共享之都 

三、战略问题 

(一)如何建构文化认同 

(二)能否实现文化引领 

(三)能否保持文化活力 

(四)如何保障文化创新 

四、战略路径 

(一)树立文化融合的先进理念 

(二)壮大文化融合的支撑体系 

(三)力推文化融合的行动方案 

(四)培育文化融合的优秀人才 

第六章 大都市圈与区城协调

一、战略背景:从国际大都市走向全球城市区域 

(一)上海城市空间特征及发展态势 

(二)全球文明城市空间特征 

二、战略愿景

(一)愿景一:多心均衡的都市圈 

(二)愿景二:区域协同的城市群 

(三)愿景三:全球网络枢纽城市 

三、战略问题 

(一)城市空间结构平衡 

(二)区域协同空间布局 

(三)城市网络互联互通 

(四)资源环境承载约束 

四、战略路径 

(一)培育壮大中小城市 

(二)加强区域协同发展 

(三)提升全球枢纽功能 

(四)优化城市生态空间 

第七章 人口发展与社会共享 

一、战略背景:从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发展 

(一)面向 2050:上海人口社会发展态势 

(二)全球文明城市人口社会发展特征 

二、战略愿景 

(一)愿景一:全球教育高地 

(二)愿景二:国际移民城市 

(三)愿景三:橄榄型阶层形态 

(四)愿景四:积极老龄社会 

三、战略问题 

(一)人口承载规模 

(二)外来人口融入 

(三)人力资本投入 

(四)中产阶层成长 

(五)老龄化加速 

(六)少子化挑战 

四、战略路径 

(一)提升人力资本投入,构建全球教育高地 

(二)正视人口承载规模,打造开放移民城市 

(三)培育壮大中产阶层,塑造榄型阶层形态 

(四)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全面应对老龄挑战 

附件 1 上海 2050年量化框架 

附件 2 百名专家调研报告 

附件 3 市民问卷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TOP书摘

               人口发展与社会共享

人口,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其变化特征将主导城市的品质走向。目前,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 60%,而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其中人口高度集聚的国家,因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2050年的上海必将成为一个高密度、高效能的巨型城市区域,并对全国乃至全球的城市文明进程产生引领作用。

面向2050年的上海,将是集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治理文明、文化融合于一体的全球文明城市,“三文明一融合”的深刻内涵也贯穿于人口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之中。就信息文明而言,人既是信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信息文明的使用者;就治理文明而言,人既是治理文明的倡导者,也是治理文明的实践者;就生态文明而言,人既是生态文明的维护者,也是生态文明的受益者;就文化融合而言,人既是文化融合的带动者,也是文化融合的推广者。因此,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对“三文明一融合”的重要体现。

在突破人口承载规模、外来人口融入、社会阶层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等战略瓶颈的约束后,本项研究对定位于全球文明城市的上海在人口发展与社会共享方面的愿景将呈现为:全球教育高地、国际移民城市、橄榄型阶层形态、积极老龄社会,面向2050年的上海将成为从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发展的全球典范。

一、战略背景:从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发展

城市文明的核心是人的文明,人口与社会和谐发展是城市服务于人的本质追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上海的社会发展同时面临着人口规模持续扩张、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社会阶层形态失准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为应对这些挑战,从小康社会迈向更本质的全面发展成为未来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50年,迈向全球文明城市的上海将呈现出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和谐,体现出城市品质与城市定位的高度统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更高目标的全面发展将是上海面向 2050年的战略方向。届时的上海,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一种更高层面的本质追求,信息文明的超越、生态文明的回归、治理文明

的升华、文化融合的互动,均体现于未来上海的工作方式、生活形态、秩序规范与精神世界的发展之中。

(一)面向2050:上海人口社会发展态势 

1. 上海人口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1)人口规模持续扩张

改革开放 30多年来,上海常住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 4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 1 185.97万人、1 334.19万人、1 640.77万人、2 301.92万人,至 2013年已突破 2 400万人,2014年年底最新数据为2 425.68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占比已达 40%以上。未来数十年,上海常住人口规模仍将持续扩张,这一态势符合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也对上海的城市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由于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便是人口集聚,资源要素集聚度不断提高将导致成本下降、效益提升,由此驱动经济能量不断放大,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因此,世界各国超大城市人口普遍呈增长趋势,上海也不例外。

然而,人口规模快速扩张也会引起很多负面效应,对城市资源承载形成巨大压力,如管理不当将会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行,不利于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也对社会管理和风险防控带来严峻考验。

因此,以长远眼光看待上海城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张的问题,应当正确认识这一现象的两面性特征,把握好人口规模扩张的度。一方面,要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适度提升人口承载量,这需要生态文明理念与技术手段的支撑;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政策调控合理引导、有进有出,为未来城市人口发展提供空间,这需要治理文明的系统维护。

(2)人口年龄结构失衡

上海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现象显著,主要体现在老年人口比重快速上升,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迅速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金字塔呈现上尖下窄中宽形态,各年龄段之间人口数量差异悬殊,这样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并不利于上海人口长期可持续发展。 

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0—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重从 1982年的 18.16%下降至 2010年的 8.61%,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则从 1982年的 7.43%上升至 2010年的 10.13%。

不仅如此,上海劳动年龄人口结构也呈现出老化态势,总体而言,上海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可谓“越来越老”,而且,这一老龄化趋势还将不断加速,至2050年,上海 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接近总人口的一半之多。

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少子化现象的挑战、劳动年龄人口的老化,这些都是上海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而这些现象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影响则更需引起高度关注与应对思考。老龄化加速引起的社会保障制度负担沉重、养老服务资源紧缺,少子化现象导致的未来产业国际竞争力下降、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消失,劳动年龄人口老化造成的技术创新动

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各方面问题,都将对上海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面对上述时代挑战,需要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治理文明与文化融合的协同作用方能消弭并改善。

(3)社会阶层形态失准

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重组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原来相对封闭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就社会阶层结构而言,中产阶层达到一定比例将对社会稳定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国际经验数据,当中产阶层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 

40%以上时,整个社会的政治与经济状况都处于相对平稳状态,社会安定有序,比较和谐。

中产阶层的形成由职业、收入、消费等多要素共同作用并衡量,其中职业因素从更大程度上影响着中产阶层的构成。从上海在业人员职业结构变化与比较中可以看出,尽管上海的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在全国居于前列,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层与中下层职业人数过于集中,中上层与上层职业人数比重过低,尚未形成发达社会的现代化职业结构。

根据笔者的前期研究,以职业、收入与消费方式共同衡量而界定的上海中产阶层比例仅为 20%左右,并且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中产阶层由于总体比例偏低,因此难以充分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其次,中产阶层内部结构比例亦不合理,内部层化现象明显;再次,中产阶层中相当一部分成员处于刚进入底线的较低层次的中产阶层,其阶层定位尚不稳定。

正因为如此,上海未来数十年构建合理稳定的社会阶层形态任重而道远,而这离不开信息文明的经济支撑、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升、治理文明的秩序支持以及文化融合的思想互动。

2. 从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向2050年的上海,从小康社会迈向全面发展是其人口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历程。“小康社会”是邓小平于 20世纪 70年代末 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层次:第一,人的需求的全面发展,即除了物质需求(包括生存性的物质需求和享乐性的物质需求)以外,社会关系方面的各种需求和精神生活中的各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和发展、自由的需求等;第二,人的主体性的全面发展,是指凭借自己的综合素质与实践活动而处于支配地位,成为主人

的人所具有的特殊属性;第三,人的能力或才能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自然能力和社会能力、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体力和智力等;第四,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这是个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在不同社会领域的集中表现,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特性、创造性的充分展示;第五,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他人的关系,这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由于社会关系是人的现实本质,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全面发展。

对2050年的上海来说,“三文明一融合”是全球文明城市的内涵,区域是其空间载体,人口则是其行为载体。在迈向全球文明城市的进程中,人口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和谐将成为城市品质的重要标志,也是“三文明一融合”的立足点与着眼点。

(二)全球文明城市人口社会发展特征

从人口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上海迈向全球文明城市的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目标和过程的高度统一。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理想状态与终极目标;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文化发展相互协调的逐步提高的历史过程。 

2050年的上海,在物质极大丰富、技术极大进步的前提下,人的全面发展将是更高层面的

本质追求,其工作方式体现出信息文明的超越,生活形态体现出生态文明的回归,秩序规范体现出治理文明的升华,精神世界则体现出文化融合的互动。 

1. 工作方式:信息文明的超越 

2050年的上海将步入信息化与城市化互动的新阶段,体现出信息文明的时代特征,人们的工作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体力型经济为主的工作方式转向智能型经济为主的工作方式,也就是说,不可替换的劳动力与可替换的智能机器的组合将成为信息文明时代主要的工作方式。作为科技创新中心的上海毫无疑问需要大量高素质、紧缺型专业技术人才;同时,从城市运转的基本需求角度出发,基础行业从业人员比例不高但不可或缺。

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和谐就业将以信息文明时代的方式体现其超越性。充分就业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的核心在于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支持创业的氛围与自主创业的行动。和谐就业的核心在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即在劳动就业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和谐,包括人与人、人与物(自然环境劳动条件等)关系的和谐,使人人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职业。体面就业的核心在于提高就业质量,也就是对劳动者来说,就业不仅是获得一份工作,而是获得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技能和得到尊重的职位。

因此,2050年的上海在迈向全球文明城市的进程中,人们工作方式的超越正是信息文明时代实现充分就业、和谐就业、体面就业的重要推动力,而这也是人口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教育高地的定位将为上海提供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外延丰富的多种经济形态必将对应于多样化的就业形态;使各类受教育水平的人口都有适合的工作。而这种工作形态的对应性则与其教育发展相辅相成,教育的提升为城市输送各类岗位所需的人力资源,工作岗位的需求则从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其次,作为一座开放的国际移民城市,吸引大量海内外专业人才聚集于此创业、就业是其主要特征之一,人口

的流动性与城市开放性相得益彰,一方面可发挥集聚效应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积聚技术能量,另一方面也为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打开通道。再次,就社会阶层形态而言,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社会具有较高的政治与经济稳定性,同时,合理的社会流动机制使阶层不再固化,为各阶层人员向上流动提供了上升通道,这样将有助于实现社会结构富有弹性、总体平衡,也有助于实现充分就业、和谐就业、体面就业。最后,就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而言,积极老龄化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感和参与度将使老年人口有选择、有弹性地从事一定的专长工作,在带教新人、传授经验的同时也可适当补充人口年龄结构失衡所引起的劳动力资源的不足,为人

口年龄结构优化起到缓冲作用。 

前 言

2050年对于中国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届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全面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也必然带动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经济中心城市崛起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球城市。 2050年也是全球高度关注的重要时点,多家重要智库、战略学家发布了面向 2050年的趋势研究报告,对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共同问题作了展望。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城市的大踏步发展,始终得益于对城市发展规律本身的探索和前瞻性战略思路的指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先后经过20世纪 80年代、 90年代两次发展战略大讨论,明确了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部署,2014年 3月启动了上海面向 2050年发展战略的大讨论。这是从长远出发谋划上海未来发展、明确发展目标、推动城市创新转型,力图勾勒上海未来发展远景和形成可持续发展框架,而再次集聚全社会力量进行的第三次发展战略大讨论。

在前两次上海发展战略大讨论中,上海社会科学院有幸参与并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如 1980年 10月 3日,《解放日报》发表了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沈峻坡研究员写的文章,题目为《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 ?—关于上海发展方向的探讨》,由此引发了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一次广泛讨论; 20世纪 80年代和90年代的两次大讨论中,常务副院长姚锡堂研究员组织上海社会科学院各方研究力量参与研究和研讨,并通过大讨论和研究实践带出了一批决策咨询研究队伍等。

此次上海发展战略大讨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全院上下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广泛征集国内外多名学者意见和开展上海市民调研,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全院研究力量,力求通过前瞻性、战略性和趋势判断上为上海 2050年的发展提出愿景描述,从智库研究视角提供学者版成果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是集全院之力开展研究。 2014年 5月 27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党政联席会通过“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究(2030、2040、2050)”组织实施方案,设立院领导小组 +课题研究组,将课题列为上海社会科学院重大决策咨询课题,正式启动课题研究。其中课题研究组设立总报告起草组,并组织经济研究所、部门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关系研究所、城市与人口研究所、历史研究所、文学所等承担 7个子课题研究。

二是聘请外方顾问。乔根?兰德斯( Jorgen Randers)教授是世界顶尖未来战略研究学者,是 20世纪 70年代罗马俱乐部名著《增长的极限》的作者之一、著有《 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等富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大作。2014年 12月 7—12日、2015年 4月 27日及 10月 30日—11月 2日,课题组与兰德斯教授分别在中国上海、丹麦哥本哈根   三次对课题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兰德斯教授还专门撰写《上海 2050量化框架》报告(具体内容见本书附件 1),并受邀在上海 2015全球城市论坛介绍与我院合作研究成果。

三是广泛组织专家调研。课题组于 2014年 7—9月历时两个半月,走访近 120位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以及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商务代表及有关权威人士,按照城市发展战略、空间战略规划、产业发展战略三部分整理了各方意见,主要涉及 10个主题,即对前 35年上海发展的经验总结;对现存发展问题的分析;对未来 35年发展前景的预测及展望;全球城市建设内涵;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内涵及步骤;社会发展前景预测及展望;建设全球文明城市的支撑性因素分析;城市空间布局;土地及能源环境约束下上海的产业选择;上海未来产业展望等(专家调研意见详见附件 2)。

四是开展上海市民调研。上海社会科学院设计并发放 2 000份问卷,进行相关主题调查,意在听取上海各界、各社会群体对改革开放 30多年来有关上海发展的成绩、不足、目标,包括导致这些方面的原因进行了解,以此作为编制或建立未来上海战略发展规划的社会民意基础(市民调研分析详见附件 3)。

五是开展“上海城市发展战略”大讨论评奖。自2014年 7月15日始在全院范围开展“上海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大讨论活动,为期4个月的大讨论活动共回收到来自17个研究所、各直属单位和机关的282篇问卷调查,广泛动员全院参与发展大讨论,相关建议吸纳到课题组研究之中。

经过一年半的课题研究,呈现给各位读者的这本书,即是我院“上海城市发展战略 2050”总报告成果的集中展现。总报告组由王战院长担任组长并全程指导本书写作,王振副院长担任副组长并通稿,于蕾总协调课题组织与研究。本书第一章由沈桂龙、王振执笔,第二章由陆军荣执笔,第三章由周冯琦执笔,第四章由汤蕴懿执笔,第五章由刘轶、陈忠执笔,第六章由李娜执笔,第七章由于宁执笔。课题组邀请多位知名专家顾问(名单见扉页)参与课题研讨,他们为课题研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也对课题组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对于 2050年上海发展的战略愿景,提出了“全球文明城市”的战略概念和框架体系。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指这座城市承载着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时在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城市治理和文化融合等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领域,对全球各个城市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影响。我们提出,上海迈向全球文明城市的目标是通过阶梯发展逐步实现,即2020年深化完成“四个中心”建设任务,2030年成为世界最大城市群首位城市,2040年建成全球城市,2050年迈向全球文明城市。我们希望本书提出的观点在出版后能通过全社会的讨论加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本书是上海社会科学院成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后,在2016年高端智库建设启动之年出版的第一本重要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上海社会科学院将继续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以政策和战略研究咨询为主攻方向,努力完成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撑。

                                                      王战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334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8.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