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江南运河—风土 环境 交通
江南运河—风土 环境 交通


江南运河—风土 环境 交通

作  者:刘森林 著

出 版 社:上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定  价:46.00

I S B N :9787567118942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中国史  >  历史地理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本书撷取近世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人居环境最优美和人们最向往的目的地暨江南诸城市、乡镇及其运河的胜境,从城市特征、经济模式、民生风尚、生态环境、人居建筑、文化遗产和历史演进等多个维度,从最具中国文化特色和传统精蕴的唐宋诗词、散文小品、明清图像、弦韵昆腔等方面,描绘和演绎人间天堂的生态世相、人居环境、尘世逸境、风土人情、商旅市集乃至精神追求。全书内容丰富、视野广博、文字清新、图像精致,适合各层次读者阅读。

TOP书摘

《江南运河》 前言

镇江至杭州段之间的江南运河,不仅是大运河中最早开凿的河道之一,也是迄今仍运行畅通的区间,水路和航运条件最佳的区段。对沿线和流域城镇和乡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演变、发展和兴盛,曾经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成为维系帝国命脉的重要枢纽。其干流经市区的有丹阳、常州、无锡、嘉兴和杭州,环城的有苏州、湖州、镇江,支流穿越的城市有金坛、溧阳、宜兴、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吴江、宝山、嘉定、松江、青浦、奉贤、金山、嘉善、桐乡、海宁、平湖、海盐、余杭,城市间相距数十公里,堪称中国最早成型的“城市带”。同时,还催生了数以千计商贸市镇和村落的形成,造就了蔚为大观的物质遗产。

《江南运河—风土环境交通》一书旨在简要梳理其开凿、疏浚、维护和运输的历史脉络,主要包括其贯通和航运对江南的政治、军事、经济、商业和社会格局及其演进产生的作用力,与其他江河湖泊之间的关系,以及长年累月地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和圩田沟渠,以及海塘工程建设,运河及太湖水网地带的河湖港汊,沿海防潮、盐水和泥沙对内陆的侵蚀,及运河周边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如何逐步趋于理想化。全书大篇幅叙述了沿运城市、乡村和市镇的人居环境和文化生态,并对其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概括。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以运河演变为中心,分述其开凿和疏浚,地形、水系和灌溉,干支航道的变迁,漕运和南北交融及东西联动。第二章概述社会文化和物质遗产,包括城镇的变迁和发展、生产、市场和商贸、物质遗产、建筑景观和风物。第三章以诗画运河为题,唐宋诗词、散文小品、明清图像、弦韵昆腔、社团文集为目,从最具中国文化特色和传统精蕴的诗(词)、书(文)、画、琴、曲五个方面,撷取具有代表性的讴歌、吟诵和描绘、演绎人间天堂的生态世相、尘世逸境,一窥士夫山人的心路历程、生活逸趣和审美格调,以及忧乐天下的社稷之志和民生之心。第四章至第六章,主要围绕镇江、苏州、常熟和杭州等运河城市,塘栖、南浔、明月湾等沿运乡村市镇,民居建筑等,就其历史、空间结构、形态特征等展开叙述和讨论,包括分述不同时期的演进和变迁。全书可与清华大学出版的拙著《江南市镇》相参看。

一人独处时,常常会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数一数不算短的人生旅

程和曾经的足迹。平心而论,我与江南运河的缘分还真不浅:1976年、 1978年的春节我是在位于常州市武进县西林乡张家村大伯家度过的。家的北面约 40米处有条南北向纵贯的南童子河,两头连接着京杭大运河;南缘约 80米处即是常州段的南线—无疑,这是典型的运河之家。我从上海到常州的主要任务是两位堂姐出嫁时,按当地的习俗需要家(族)中的男童抱马桶,据说将来可以男丁兴旺。1981年初冬祖母在吴江盛泽镇姑妈家过世,我从工厂请假奔丧。盛泽是名闻遐迩的运河名镇,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时两地的住宅十分朴素,甚至还有些简陋,相信彼时的建筑、环境和生态与清代及民国时期是大致相似的。1985年 5月 23日、24日,李明晓、瞿明、杨培明、陈海生、孙杰、单继锋和我等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第一届本科同学一行七人,骑车至金泽和周庄镇采风—金泽镇古意盎然,周庄俨然湖中岛屿,需乘船入镇。 6月,外出写生课程的地点之一是柯桥,但见浙东运河穿镇而过,驳岸齐整,拱桥坚致,格局完整,楼居色泽黝黑……总之,与今日经打造和更新过的水镇及其生态意象不啻霄壤,这可能也是我多年来在此领域秉持“述而不作”的缘由之一。去年笔者小住康奈尔大学期间,曾数十次访问该校的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大名鼎鼎的建筑师库哈斯为母校建筑学院做的改扩建设计“艺术方院”,摒弃了霍尔的“折旧建新”,运用钢、玻璃、石块和水泥等诠释了历史建筑,“非常感兴趣”的结果是其在斯蒂文·霍尔、彼得 ·卓姆托和汤姆·梅恩等众方案中一举胜出。新建的密尔斯坦因馆精妙地镶嵌于朗德馆、斯伯利馆和机械馆这三座历史建筑之间,借助新楼将原先孤立或并无关联的三馆维系在一道。令人称道的是,无论从哪一方位观看或进入,只能窥见一个片断 —惟有在连续的行进中叠加这些片断方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方院”的体验。正如作者所言,“历史建筑并不同于古典或者登记的建筑,每个时代的建筑对所处的环境、功能诉求和当代建造技术作出积极的反映,就是尊重正在发生的历史”。尽管库哈斯暨欧美设计师们所秉持的西方建筑文化进步论和东方中国崇尚传统的历史主义的见解指向也许非一,然而,密尔斯坦因馆的悬挑、方正桁架、圆形窗以及自下而上的报告厅、通透的地下空间和玻璃围合的轿厢等,分明传递了当下性和对历史的态度:对历史建筑,应该需要而且可以创新。

顺此而言,梳理和分析人居历史环境与更新和改造洵为一而二、二而一的逻辑,无可偏废。三十余年前的两次考察对我而言意义非凡,可谓偶然中孕育了某种必然,它激发了我数十年的自觉。《江南运河》一书于我不啻是一种记忆的延伸、数十年考察和学习的小结。在此,谨向镇江米仓巷张云鹏故居户主张松本先生致敬—他详细介绍了祖居的立意和特征,并允我进行勘查。正是基于他对祖居的“坚守”和原汁原味的修复,荣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0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另外,还要向提供彩图的学生邬丹、潘嘉伟表示衷心的感谢(未署名均为作者摄),以及付出辛勤劳动的上海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

同时,也真诚地祝愿老同学们在不同的国度一切顺意!

刘森林 

2015年 1月

TOP 其它信息

加载页面用时:38.5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