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大法官与总统的对决:马伯里诉国务卿麦迪逊案
大法官与总统的对决:马伯里诉国务卿麦迪逊案


大法官与总统的对决:马伯里诉国务卿麦迪逊案

作  者:[美] 克利夫·斯隆,戴维·麦基恩 著

译  者:王之洲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2月

定  价:39.00

I S B N :9787301235560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法律  >  法律研究  >  外国法律与港澳台法律    

标  签:法律  司法案例  外国法律与港澳台法律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1800年美国建国之初,在第二任总统亚当斯与第三任总统杰斐逊之间展开的总统竞选残酷而激烈。党争近乎撕裂了刚成立不久的合众国,“二次革命”的危机悄然逼近。败选的亚当斯不甘将合众国的命运交给新选出的、由民主共和党人控制的政府。他在联邦法院的人事问题上孤注一掷,希冀让法院成为联邦主义者的政治堡垒,延续联邦党人的既定国策。刚刚施行不久的合众国新宪法,显然对这一局面缺乏应对之道。危局之中,约翰·马歇尔挺身而出,带领最高法院有力地回应了这次挑战。

  《大法官与总统的对决——马伯里诉国务卿麦迪逊案》围绕马歇尔大法官笔下一则里程碑式的著名判例——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展开。通过该案,最高法院手中的司法权大大加强;但更重要的是,原本只存于国父们脑海中的三权分立理想,最终照进了现代国家的政治蓝图。通过引人入胜的细节、勾心斗角的政争以及精彩纷呈的人物,本书精彩淋漓地展现了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之初民主革命的精彩岁月。

TOP作者简介

  克利夫·斯隆 (Cliff Sloan),曾在美国法院担任法官助理(Supreme Court clerk),也曾是政治评论刊物《石板》杂志的出版人。他目前是美国世达律师事务所(Skadden, Arps, Slate, Meagher & Flom LLP)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合伙人。他在多家媒体发表过关于法院的作品,包括《新闻周刊》《华盛顿邮报》以及《石板》杂志。他目前住在马里兰州切维蔡斯镇。

  戴维·麦基恩(David McKean),目前任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基金会主席。他曾任美国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助理总管,并在1999—2008年任约翰·克里参议员(马萨诸塞州)幕僚长。他是两本畅销政治人物传记的作者——《朝中有人:克拉克·克利福德沉浮录》以及《托米·“科克”:从罗斯福到里根时代的首都说客》。他目前住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王之洲,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法学院(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Law School)博士研究生。他曾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法学学士、硕士学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取得法学硕士(LL.M.)学位。他是一名商法与法社会学研究者,微信公号“微思客”法律版编辑之一。他也是一名美国宪政史爱好者,目前常住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

TOP目录

导言
序幕
第一章 百废待兴
第二章 亚当斯败选
第三章 表亲相争:新首席与新总统的较量
第四章 午夜法官
第五章 杰斐逊上台
第六章 战幕徐启
第七章 马伯里提告
第八章 危机爆发
第九章 法庭鏖战
第十章 深思熟虑
第十一章 一锤定音
第十二章 深远意义

 

后记

附录1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判决
附录2 斯图尔特诉莱尔德案判决
注 释
致 谢
译后记

TOP书摘

导言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宪法大道上,白宫与国会大厦之间,矗立着一座光芒隐现的白色大理石建筑,巨大的多立克圆柱拱绕四周,壮观得如同一座圣殿——这就是美国国家档案馆。让整座档案馆引以为荣的“自由宪章”圆形大厅,就位于它的二楼。每个开放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大厅外的绳栏后,排着长长的队伍耐心等候,只为亲眼一睹那些象征着美国精神的国家圣物。

  走进大厅之前,等候已久的游客会经过一份13世纪的《大宪章》抄本。这份来自大不列颠的敕令签署于1215年,宣告政府必须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利”。步入灯光略暗的大厅,两幅描绘《独立宣言》签署场景的巨幅油画迎面而来。随后,游客们便会看到环绕半个大厅摆放的一个个独立展柜,陈列着美利坚的国家珍宝。展柜内恒温恒湿,以便妥善保护这些藏品。

  首先呈现的珍贵文献是《独立宣言》的原件,它铿锵有力地宣告了人民生而享有“生命、自由与追求幸福的权利”。

  紧随其后的是《美国宪法》原件,它大义凛然地宣称,“我们人民”缔造了联邦,并且史无前例地创立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府模式。

  继续往前,游客们会看到《权利法案》的原件。继宪法颁布后,美国又迅速通过了《权利法案》,以保障诸如言论、出版以及宗教信仰等基本人权与自由。

  排在《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之后展示的国家宝物,是美国最高法院于1803年作出的一个判决——“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与其他重要文献不同,马伯里案对许多人来说并不知名。根据展品介绍,这份判决是“美国宪政制度的基石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联邦最高法院第一次宣布国会的立法因违宪而无效。

  马伯里案为何会被视为美国法律史上最伟大的判决?它的内容究竟如何,又有着怎样的背景?这一判决对这个国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关于此案的来龙去脉,很少有人完全知晓。事实上,这起案件意涵丰富,情节跌宕,堪称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传奇:案件初发时,新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与新任首席大法官、杰斐逊的表亲约翰·马歇尔正闹得势同水火;案件审理之际,在总统与国会大选中一败涂地的联邦党人与在杰斐逊领导下大获全胜的民主共和党人也相斗正酣;而本案的高潮之处,正是马歇尔以一记大胆的“擦边球”,既扩张了最高法院的司法权,提升了司法权威,又避免了在弱势的最高法院与强势的总统之间产生无谓对抗,同时既严词抨击了杰斐逊的行为违法,又不给他留下反戈一击的任何机会。本案从此被奉为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象征,并成为最高法院后世诸多伟大判决的灵感之源。

  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不为公众所熟知,或许是因为它缺乏经典法庭辩论的戏码:自始至终,本案原、被告本人都未出庭过招。虽然被尊为美国国父之一的麦迪逊广为人知,但马伯里究竟何许人也,少人知晓。在该案中出场的各号人物,也似乎并未因本案判决结果而遭受任何实质影响。原告马伯里也一直对此案三缄其口。但无可置疑的是,这起案件确是两派阵营之间的一场经典对决。美国公民社会在奠基之际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考验,而这场判决决定了这个国家能否妥善应对言词激烈的政见交锋。

  美国的国父们在1789年的制宪会议上创设了最高法院。它被构想为政府的一个独立分支,与总统和国会平起平坐。但至少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之前,实情远非如此。因此,这个故事绝不仅仅有关一个案件;它提示的是身处19世纪黎明的美国,政治时局、法治状况与伟大人物如何共同作用,将宪法缔造者最初的梦想化为现实。

  马伯里案的判决之所以被誉为国宝,缘于它是美国法治精神独一无二的生动象征。但它的丰富意义远不止此。它也能解读为约翰·马歇尔对抗托马斯·杰斐逊,首席大法官对抗总统,司法系统对抗行政当局,联邦党人对抗民主共和党人,联邦至上的拥护者对抗州权神圣的支持者,等等。因此,对于新生的美国宪法而言,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无异于公共政治领域一场意义深远的生死大考;卷入其中的各种政治理念,至今仍然影响甚至割裂着美国人民。

  最高法院受理此案时,正值美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总统与国会竞选落下帷幕。这个时机,绝非巧合。此次大选的竞选双方深怀敌意,在报纸上相互攻讦,参众两院陷入了严重的党派纷争。空气中弥漫着分裂的气息,年轻的合众国眼看就要分崩离析。在1801年的大选之后,美国政权第一次从执政党转移到反对党手中,而败选的约翰·亚当斯总统出于政治算计,直到搬出白宫的前夜仍在不停委任政府官员。若非处于这种特殊的政治环境,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或许根本就不会发生。

  此案对当时的美国堪称生死攸关。可以说,正是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的判决,塑造了合众国的政治史与司法史;但更为重要的,是达致这一结果的方式。合众国在何去何从的命运关头,仰赖区区6名大法官以该案为美国奠定了长治久安的基石。这些大法官都非经民选,而由任命产生,其中一位甚至病得无法从下榻的旅馆走到法庭。对于这个尚在独立之初苦苦奋斗的国家来说,这实在不像决定未来的一种明智方式,但它竟然成功了!

TOP插图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264

开  本:32开

纸  张:轻型纸

加载页面用时:47.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