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东北抗联女兵
东北抗联女兵


东北抗联女兵

作  者:刘颖

出 版 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定  价:49.80

I S B N :9787207103819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纪实/报告文学    

标  签: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东北抗联女兵》首次以纪实手法系统、全面地记述了东北抗战全程中百余位抗联女兵的战斗、生活、奉献和牺牲,以群体的形象,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呈现了在民族遭受危难之时,中国女性自觉投身民族解放斗争的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

TOP作者简介

刘颖,鹤岗市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抗日战争史研究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鹤岗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员。
  生于抗战之家,于烽火之殇,感怀至深。遂寻先辈足迹,访英烈壮举,书青史,述民魂。花甲之年,连缀成书,以奉读者。

TOP目录

第一章 烈女标芳
中华民族的自由女神赵一曼
牺牲,仅隔一个月李秋岳
东满、南满的女兵朝鲜族女子英烈传
折翅的天使金锦女崔玉珠
乌斯浑河,水有殇八女投江
你们在哪里金碧荣沈英信金凤淑张玉春
抗联大姐裴成春

第二章 妇女园,向前进
没有建制的第五军妇女团
一朵早开的金达莱林贞玉
冲锋陷阵巾帼不让须眉
妇女团的骄傲英烈千秋
可以死,投降不行妇女团的六位女兵
妇女团里面的指导员李志雄
冲出包围圈徐云卿
险为“九女投江”胡真一

第三章 被服厂,女兵的阵营
密营里面有女兵门
战斗在东满南满第一军被服厂
长白雪,美人松第二军被服厂
那里叫作糖梨川第三军被服厂
舍弃孩子的母亲第四军被服厂
战士们的感谢信第五军被服厂
被焚毁的印记第六军被服厂
“土顶子山”密营第七军被服厂
鲜为人知第八军被服厂
遗踪难觅第九、第十、第十一军被服厂
一定要找到她们朝阳山被服厂

第四章 战斗在隐蔽战线
黑夜里有你张宗兰
宁折不弯是为“刚”金成刚
行走在夜幕下的哈尔滨薛雯
传奇的交通员田仲樵
一匹烈马一杆枪关丽华
抗联之母梁树林
如此惨烈,如此悲壮刘翠花

第五章 战士自有战士的爱惰
女兵们的爱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
将领遗孀
那一场婚礼
十二载的守望
我心永恒刘志敏

第六章 教导旅里的女兵们
异国他乡等着我,我会归来
永不消逝的电波陈玉华
开在远东上空的白莲花中国第一批女空降兵
教导旅最高军衔的女兵王一知
“马露霞”的电台联络是最出色的李在德
她曾经有两个国籍申连玉
真实的潜伏冯淑艳
她扛着“小马盖子”走了吴玉清

第七章 幸存者的记忆
从东满到北满金伯文
普通一兵朴英善
舍不得孩子,怎么打鬼子庄凤
从童养媳到机枪手邢德范
军长的女儿夏志清
部队里长大的孩子李小凤
地主家的千金李英根
三个孩子三个爹金玉坤
抗联“一枝花”吕庆芳
伪满监狱里的女囚李桂兰

结语 从宜宾到依兰
参考文献及资料来源
致谢

TOP书摘

《东北抗联女兵》:
  遥远的莫斯科
  1927年9月,按照党组织的安排,赵一曼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这一次远行,又有一位男人走进了她的生命,这个男人带给她的是爱情和婚姻。
  陈达邦,190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一户书香门第,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是一位政治上比较成熟的共产党员。
  在去往莫斯科的轮船上,陈达邦见赵一曼身体瘦弱,还晕船呕吐,便一边安慰鼓励她,一边给她讲故事分散痛苦,百年修来的同船一渡,令年轻的姑娘心存感激。到学校后,赵一曼被编人相当中学水平的第六班,学生证号码为807号。她给自己起了个苏联姑娘的名字叫科斯玛秋娃。由于在国内没有学过外语,初进中山大学学俄语,不得要领,进步较慢,后在陈达邦的启发下,改变了学习方法,提高很快。
  陈达邦大赵一曼五岁,儒雅而俊朗。在“红莓花儿开”的国度里,不缺的是浪漫,他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和散步,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期许,二人成为一对红色恋人。
  192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经党组织批准,二十三岁的赵一曼与二十八岁的陈达邦结为伉俪,并举行了简朴而热烈的婚礼,不久赵一曼怀有身孕,那时的她,心应该是软软的。
  由于赵一曼异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所以过于劳累,原有的肺病又复发加重了,但此时国内革命形势迅速发展,非常需要干部,特别是妇女干部。组织上决定让她提前回国。赵一曼坚决地服从组织的决定。而此时的陈达邦却难以放心患有重病、怀有身孕的妻子,他含泪为赵一曼打点行装。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他拿出结婚时的金戒指和手表,深情地望着妻子:“你带着,做纪念吧,也许在困难的时候可能会有帮助……”
  对于这位既是丈夫又像兄长一样的爱人,一曼的内心得有多少的依恋与不舍?这一别,岂止相隔千山万水?他们想不到,这就是永诀。
  赵一曼踏上了回国之路,可这条路并不平坦。已有五六个月身孕的她步步维艰,可谓历尽凶险,1928年11月辗转回到了上海。适逢党中央准备在湖北宜昌建立一个交通联络站,沟通四川和大西南与上海党中央的联系。身体条件已十分不好的赵一曼硬是主动担负起这项艰巨的任务。她在宜昌一条狭窄、闹杂的街上租下一间木板屋,开始了新的工作。
  1929年1月21日,赵一曼即将临产。可此时封建迷信的房东老太太却不准她把孩子生在家里。一月的宜昌,阴湿寒冷,赵一曼艰难地徘徊在租下的木板屋门前,十分的无助。邻居一位好心肠的搬运工人见状,和妻子商量把赵一曼接到了家中。就在这天晚上,赵一曼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宁儿。
  旧社会女人生孩子是在过鬼门关,赵一曼那天是遇上了贵人,如果没有这位好心的工人,她们母子的境遇真是不堪设想。
  生产后赵一曼一直住在这位工人师傅家里,师傅的妻子待她如亲人。为减轻这个家庭的困难,她忍痛将金戒指交给大嫂卖了钱。可这件事引起特务的怀疑:一个穷苦的女人哪来的金戒指?于是准备抓捕。赵一曼得到消息后,拖着虚弱的身子,抱着未曾满月的婴儿离开宜昌,乘上去往上海的客轮。到上海后向党组织汇报了情况,被安排留在中央机关工作。
  同年9月,党组织又派赵一曼与一王姓的男同志去往南昌江西省委工作,他们假扮夫妻以作掩护。
  深夜,风雪交加,匆匆传来情报,“有叛徒出卖,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十万火急之中,赵一曼没有片刻的犹豫,她抱紧宁儿急速离开机关回上海向党中央报告情况。不久,赵一曼在上海见到陈达邦的堂妹、任弼时同志的夫人陈琮英。
  再也不能让孩子过这种颠沛流离的日子了,更何况,赵一曼的工作时刻充满变数和风险,大家最后商定把孩子送到武汉陈达邦哥哥陈岳云家里抚养。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想今夕何夕,天涯海角母子何时再能相见,赵一曼的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惆怅。
  这世间最深的情,莫过母与子,刚满周岁的孩童,就要寄养于人,让她情何以堪,不是一曼的心冷硬,是她心里装着天下孩子,天下百姓。
  ……

TOP 其它信息

页  数:377

开  本:16开

正文语种:中文

加载页面用时:38.5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