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中国传奇:美国人眼里的中国
中国传奇:美国人眼里的中国


中国传奇:美国人眼里的中国

作  者:[美] 约翰·海达德 著

译  者:何道宽

出 版 社:花城出版社

丛 书:尘封的历史书系

出版时间:2015年10月

定  价:45.00

I S B N :9787536075788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历史  >  世界史    

标  签:历史  现代史(1919-1949)  中国史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1784年,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和最古老的国家在广州相遇,互不相识。彼时,美国建国已过8年,一个年轻好奇的民族犹如蛮撞冒险的小伙子,驾着“中国皇后号”商船,驶向万里之外、一无所知的“契丹中国”(Cathay);彼时,年迈的中华帝国傲视天下,自称天朝,完全封闭,仅留广州这一条小小的门缝,所谓“一口通商”……

  在美国建国后的第一个一百年里,这个年轻的国度是如何雾里看花,却以热烈的想象和固执的偏见认识东方古老的天朝帝国的?本书将从文化角度考证两国之间外交、商务、宗教等活动,并以纪传方式讲述当时一些重要人物如范百澜(商人和外交官)、内森?邓恩(商人)、顾盛(外交官)、约翰?彼得斯(工程师和外交官)、乔治?韦斯特(画家和外交官)、卫三畏(汉学家、博物学家和传教士)等人的故事,借以反映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

  这是关于中美关系一百多年的传奇,也是精彩的文化交流旅程。当你捧起此书,你将邂逅一些有趣的人和事。因为地理上的阻隔和文化隔阂,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好坏参半,夸张扭曲。你不仅了解到美国人对中国的感觉,而且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了解到19世纪美国的多元文化。《尘封的历史书系·中国传奇:美国人眼里的中国》荣获美国历史学会谷登堡电子书奖。

TOP作者简介

  约翰·海达德(John Haddad),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哈里斯分校执教,任副教授,专攻美国研究,曾在中国天津和香港大学执教,代表作有两部曲《中国传奇:美国文化里的中国形象建构》(2008)和《初闯中国:美国人对华贸易、条约、鸦片和救赎的故事》(2013)。两本书都涉及中美关系史。其中《中国传奇》获美国历史学会谷登堡电子书奖。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资深翻译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研究30余年,著作和译作约60种,逾1,500万字。

TOP目录

译者序(何道宽)

中文版序(海达德)

汉语拼音及注释说明

 

绪论

第一章 仙那度:使节来朝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穿越中国

 第三节 范百澜觐见皇帝

 第四节 搜求珍奇

 第五节 “中国休闲居”

 第六节 美国的首场中国展览会

 第七节 范百澜的颓废与破落

 第八节 小结

第二章 传奇的家庭生活:美国人重建想象中的中国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中国外销瓷

 第三节 英国的柳树图案瓷

 第四节 中国水彩画

 第五节 真实的中国?

 第六节 游人观感

 第七节 小结

第三章 追求中国效应:市场营销里的中国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中国女士“阿芳妹”

 第三节 茶叶贸易

 第四节 印制的广告

 第五节 茶叶店的陈设

 第六节 茶叶店用中国人促销

 第七节 对华贸易传奇时代的结束

 第八节 小结

第四章 迷你中国:内森?邓恩的中国展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邓恩的赌注

 第三节 一个理念的萌生

 第四节 邓恩的收藏方法

 第五节 在宾州建中国博物馆

 第六节 “东方生活全景展”

 第七节 在展品中学习

 第八节 参观者的回应

 第九节 到英国展出

 第十节 小结

第五章 浮动的民族志:“耆英号”帆船的神奇之旅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从中国到纽约

 第三节 纽约人起初欢迎“耆英号”

 第四节 中国的声誉一落千丈

 第五节 中国形象的马戏化

 第六节 中国船员的解脱:冲突、逮捕、庭审与返乡

 第七节 “耆英号”的落幕:纽约——波士顿——伦敦

 第八节 小结

第六章 上帝未遗忘的中国:卫三畏的《中国总论》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早年岁月

 第三节 在中国传教

 第四节 内心和外表的自负,中西皆同

 第五节 上帝的攻城棰

 第六节 返乡之旅

 第七节 在美国的新使命

 第八节 靠讲演改变美国人心

 第九节 《中国总论》

 第十节 宗教为目标,科学为手段

 第十一节 卫三畏的魔弹:传教

 第十二节 小结

第七章 顾盛外交的文化成果:彼得斯的中国博物馆和韦斯特的中国全景图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出使准备

 第三节 顾盛和彼得斯在中国

 第四节 彼得斯的中国博物馆

 第五节 观众的回应

 第六节 “巴纳姆是个野心勃勃的家伙”

 第七节 乔治?韦斯特在中国

 第八节 韦斯特的中国全景图

 第九节 小结

第八章 中国的丑陋面:贝亚德?泰勒的亚洲游记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立竿见影”的相面术

 第三节 太平天国时的中国游记

 第四节 “一路凯歌,宛若英雄”

 第五节 泰勒的中日比较

 第六节 小结

第九章 传统中国与美国佬式的中国:百年庆典博览会

 第一节 导语

 第二节 准备展品与布展

 第三节 服装的重要性

 第四节 中国馆的围墙

 第五节 进入中国馆

 第六节 满大人与机器

 第七节 参展人成为展品

 第八节 在边界上调情:三部小说

 第九节 美国佬式的中国人

 第十节 小结

结束语

 

注释

文献

人名对照表

谢辞

译者后记

TOP书摘

序言

  一、百年关系,若即若离

  1784年,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和最古老的国家在广州相遇,互不相识。

  彼时,美国建国已过8年,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保家卫国的武装民船“中国皇后号”摇身一变,成了商船,驶向万里之外、一无所知的“契丹中国”(Cathay)。始入广州,即被官员和平民反复盘问:你们是谁?你们是英国人吗?美国在哪里?

  彼时,年迈的中华帝国傲视天下,自称天朝,完全封闭,不许外人窥视,仅留一条小小的门缝;一切“外夷”叩门,均被视为“朝贡”。欲做生意者,只能到广州,此所谓“一口通商”。即使大英帝国的东印度公司,也只能在此交易。

  几年以后的1793年,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英国使团欲让中国门户洞开,也完全失败。

  大约一百年后的1876年,美国旧都费城举办“建国百年博览会”,中国应邀参展。在宏大的展厅里,中国馆相当神秘,独处一隅,用高墙自我封闭,不与其他展馆交流。虽然中国馆门庭若市,成为最吸引人的展馆之一,却与博览会的第一主题格格不入。美国人的第一主题是炫耀现代技术的辉煌成就,中国馆的“卖点”却是传统的手工艺精品。

  “百年博览会”后6年的1882年,经过三四十年的排华鼓噪,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实用主义的美国需要盟国,才废除了敌视华工的法案,从18世纪40年代“淘金热”开始的排华浪潮,一浪接一浪,稽延一百年,终告结束。

  中美关系的第一个一百年磕磕碰碰,走得不顺。

  二、中国形象,毁誉参半

  《中国传奇:美国人眼里的中国》(TheRomanceofChina:ExcursionstoChinainUSCulture)就讲中美关系这一百年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与其说是讲外交史或通商史,不如说是讲文化史、文化交流史。严格地说,它只讲美国人朦朦胧胧的中国形象建构。这个年轻的民族想看中国,却始终雾里看花、看不明白。因为地理上的阻隔和文化上的隔阂,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好坏参半;但无论好坏,均有扭曲。

  以历史顺序而言,美国人建构的中国形象大致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田园牧歌的‘契丹’中国(Cathay)”,此间,16世纪欧洲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建构的“理想”中国形象被放弃;(2)根据青花瓷和茶叶建构的“传奇中国”,此间,民间只凭这两种非常有限的中国商品建构中国形象;由于信息贫乏,美国人竟然不能区分中国外销的青花瓷和英国人模仿中国瓷而烧制的“柳树图案瓷”;(3)“封闭”形象,因朝廷抵制基督教和广开口岸,中国的“封闭”形象得以强化;(4)鸦片战争使中国“落后”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中国的大门被撞开;(5)“淘金热”以后,中国“堕落”的形象更进一步强化,1882年的《排华法案》固化了这一形象;(6)19世纪美国通俗文学里的中国人“既可爱又可鄙”,美国人对华态度矛盾,既鄙视中国人,又想成为中国人。

  三、官方民间,精彩故事

  《中国传奇》讲中美关系史,时间跨度为美国建国后的第一个一百年,内容涉及外交、商务、宗教活动,侧重文化;按历史时序展开,却以纪传体为核心;讲述若干重要人物的故事,借以反映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每一章考察一种中国形象建构,或一串相关的形象。核心人物有范百澜(商人和外交官)、内森?邓恩(商人)、顾盛(外交官)、约翰?彼得斯(工程师和外交官)、乔治?韦斯特(画家和外交官)、卫三畏(博物学家和传教士)等。

  现讲几个最精彩的故事。

  先讲商人和外交官范百澜。他是荷兰裔美国商人,1795年随荷兰使团北上为乾隆皇帝祝寿,担任副使。由于特使蒂進(IsaacTitsingh,1745—1811)身体欠佳,副使范百澜崭露头角,且因谦恭地行跪拜礼而深得皇帝喜爱。须知,两年前的1793年,英使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曾拒不跪拜。

  范百澜尽一切可能收藏中国绘画、文物和实物。他粗通绘画,自己作画,又雇佣中国人为他作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中国画面。和大多数“番鬼”不同的是,他对中国人平等相待,与中国官员和商人相处融洽,所以中国东道主乐意协助他收集文物,使他能汇集了一个无所不包的中国文物收藏。他个人的藏品规模大大超过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中国收藏。

  次年(1795)回国,他就在费城附近买下一家农场,修建了一座宏伟的中式寓所,取名为“中国休闲居”(China’sRetreat),他把房前的路命名为“中国胡同”,人们叫他“中国大使”。他举办中国展览会,是美国以一己之力创建中国展览馆的第一人。

  可惜,他不会经营,时运亦不佳。而且,他的中国展览会太超前,观者不多,多半是富贵人物和科学精英。他没有致力于教育普通人,没有传播有关中国的“准确的信息”,这是一个战略错误。展览时间太短,只在1796年夏季开放了几个月。由此可见,范百澜浪费了介绍中国、影响美国的机会。更可惜的是,他生活奢侈,很快破落,被迫迁居伦敦,拍卖收藏,最后又回归故土荷兰,死时默默无闻。

  内森?邓恩(NathanDunn,1782-1844)和范百澜一样,诚实经营,尊重东道主,热爱中华文化。和范百澜不同的是,他与中国官方和民间的关系更好,不追求富豪生活,一心向善,愿意为公众谋福祉。1818年至1832年在中国经商,善于“虎口夺食”,抢走英国东印度公司部分生意和利润,加上他与当时的世界首富伍秉鉴过从甚密,发了一笔财。

  1832年,邓恩携一船中国珍宝,回到费城。和范百澜一样,他想介绍中国文化,办中国展览馆。和范百澜不一样的是,他不在乡间盖“中国休闲居”、离群索居,而是在城里盖“中国寓所”(ChineseCottage)。他的中国展览馆不是面相上流社会和科学家,而是面向公众、教育公众。他这个展览馆是“迷你中国”,是百科全书。有史家说,他的馆藏之丰富令人咋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中国藏品只及邓恩收藏的十分之一,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中国收藏也难望其项背、成了小巫。1838年至1846年,他的“万唐文物”(TenThousandChineseThings)展在费城和伦敦公开展出,长期轰动。

  一个商人,何以能创建举世无双的“中国博物馆”?

  原因在于:(1)他不见利忘义,与中国官方和民间关系良好;(2)他痛恨鸦片、拒售鸦片、谴责鸦片贸易,深得中国官员信赖、皇帝垂青;(3)他学会了尊重中国人的“才干”和“才智”,对三教九流的人全都善待;(4)因此,官员和富商都愿意冒险犯禁,尽力帮助他收藏文物,包括收购和馈赠。

  我们接着讲三个人的故事,这三个人都是外交官。顾盛(CalebCushing)、彼得斯(JohnPeters)和韦斯特(GeorgeWest)。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英国有独占中国市场之势。美国人急了,不但想分一杯羹,而且想得寸进尺,遂派出顾盛为首的使团,迫使清政府签订了《望厦条约》。

  顾盛手下的这两位干将彼得斯和韦斯特更欣赏中华文明,认为其美丽、精巧、长寿。他们没有去改变中国,反而决定把时间、才华和资源用于改变时下流行的美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回国后,彼得斯和韦斯特抗衡美国人主流情绪中对中国居高临下的态度,创建了展示中国文化的场所,以正面形象宣传中国,他们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做出了贡献。

  与范百澜和邓恩一样,约翰?彼得斯收藏中国文物,创办中国展览馆。所不同者,彼得斯更进取,更亲华。他认为,美国人不应该指责中国人抱残守缺,说他们死守过去的自我形象;其实,中国真的“在文明生活的艺术中远比欧洲国家先进。”彼得斯说,中国人“远比其他亚洲国家先进。”《商务日报》记者对他的中国展览馆赞许有加:“我们似乎……乘上了神奇的飞毯,我们大家都读过的《一千零一夜》那样的飞毯。”“我相信,彼得斯的中国博物馆是举世无双的教育场馆。”

  乔治?韦斯特是顾盛使团的画家。使团人员回国后,他在中国写生作画,羁留了几年。他带回了大量精品,又精中选精,用其中的200多幅画建构中国形象,非常正面地展示中国。他的作品有人情味,对中国的喜爱充溢其中;他把握住了中国阳光的一面,竭力把中国人与人类大家庭联系起来。

  他联手同期随佩里将军远征日本的画家威廉?海因(WilliamHeine),共同创作了“中国全景图”。他们的全景图逾20,000平方英尺,大概长达四分之一英里。遗憾的是,像大多数全景图一样,这个全景图也没有保存下来。

  两个小时在演示会上,观众看一系列的景观,每看一景,讲解人都提供信息。全景图操作人先把很长的画布缠绕在大型的圆筒上,圆筒高10至12英尺,晚间放映时,全景图在圆筒上展开,透射到舞台上,缓慢移动。舞台另一端的另一个圆筒接过全景图缓慢卷上。

  他将“中国全景图”称为“列车”,称观众为“乘客”,称自己为乘务员,把全场观赏的经验称为“中国日本之旅”。他说,“观众只需静坐不动,巨大的屏幕舒展开来,又慢慢卷上,令人注目的生活场景和风情……映入眼帘,如影如幻。”

  彼得斯和韦斯特是幸运的,得到观众的赞许和理解,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两人又是不幸的:彼得斯身体不好,难以继续维持的“中国展览馆”被娱乐大亨巴纳姆收购,因而变质;韦斯特的“中国全景图”更加不幸,在展演的过程中,他不慎聘请了美国当时顶尖的旅行家贝亚德?泰勒(BayardTaylor)担任解说。泰勒塞进他敌视中国的私货,使韦斯特正面赞扬中国的“中国全景图”变味了。

  最精彩的是传奇式的卫三畏的故事。卫三畏(SamuelWellsWilliams,1812-1884)是美国传教士、汉学家、语言学家、外交家、美国汉学之父、美中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在中国传教凡43年;从名字“卫三畏”足见其对孔子和儒学的尊重。他编辑《中国丛报》、《英华分韵撮要》、《汉英拼音字典》等,著有《中国总论》、《中国历史》、《中国地志》、《我们同中华帝国的关系》等。《中国总论》是美国汉学的奠基作,该书与《汉英拼音字典》曾经是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必备书。

  他主动承担起一个责任:向美国人“传教”,介绍中国之富饶、复杂、瑕疵——最重要的是中华文明总体的价值。他要向美国人解释中国人行事之道。他曾经认为,中国人封闭的思想是阻碍上帝意志前进的最大障碍;到了19世纪40年代,他却觉得,美国人封闭的心灵是最大的障碍。他要用上帝的权威来轰击美国人无知的城墙。他意识到,他必须向美国人传授有关中国的真相。

  他积40余年的精力,撰写了1,600余万字的《中国总论》(TheMiddleKingdom)。临终前两年,终于完成了第二版。这是他的“上帝的攻城棰”。他说,“无论结果如何,我都能诚恳地说,我尽力了,那是为了中国的福利,为了推进她振兴的伟大事业。”

  《中国总论》是美国汉学的开山之作、世界顶尖的汉学著作,使美国的汉学后来居上。《中国总论》又是中国的百科全书,全书分26章,涵盖自然和人文各个方面,细说地理、人口、法律、教育、科举、文字、文学、工艺、科学、建筑、服装、历史、宗教、商务、外交……写了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分析了中国的政治局势。

  卫三畏宣传中国、教育美国人民,除了卷帙浩繁的《中国总论》外,他还在东部几个州巡回讲演,客观介绍中国,破除美国人的偏见。

  为了拯救“耆英号”帆船上被欺骗、迫害和拘留的中国船员,他挺身而出,上法庭为他们辩护,洗雪其罪名,及时把他们送回中国。

  为了挽救容闳争取、组织并成功实施的“中国学童留美教育计划”,他联名美国各界著名人士(如格兰特总统、马克?吐温)向李鸿章和曾国藩写请愿信。

  一百多年后,中国人还珍惜他的《中国总论》,出版了全译本(上海古籍,2014)。

  四、《传奇》、《初通》,是为双壁

  约翰?海达德(JohnHaddad)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哈里斯分校执教,任副教授,专攻美国研究,曾在中国天津和香港大学执教,代表作有两部曲《中国传奇:美国文化里的中国形象建构》(2008)和《初通中国:美国人对华贸易、条约、鸦片和救赎的故事》(2013)。两本书都讲中美关系史,涉及美国人的在华经验、外交、商务、宗教活动,以及美国国内涉及中国的重要政治、商务、文化活动,有别于通史,侧重文化史;历史叙事以时间顺序展开,却以纪传体为核心,讲述若干重要人物的故事,借以反映美国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所以可读性很强。《中国传奇》获美国历史学会谷登堡电子书奖。

  《中国传奇》和《初通中国》进入花城出版社“尘封的历史书系”,将密集推出。

  五、各章提要,快速浏览

  《中国传奇》共九章,外加绪论和结束语,每章讲一个故事或美国人建构的一个中国形象。以上几个故事构成第一、四、六、七章,主人公均正面肯定中国,甚至赞颂中国。第八章也讲一个人的故事,却与以上几个故事对立;主人公贝亚德?泰勒鄙视中国、丑化中国,歪曲韦斯特的“中国全景图”,使之受到严重伤害。其余各章偏重中国形象建构,第二章题“传奇的家庭生活”,讲普通美国人的中国幻像、中国青花瓷和茶叶产生的“中国效应”。第三章“追求中国效应:市场营销里的中国”讲茶叶销售商的广告噱头和促销噱头。第五章“浮动的民族志”讲“耆英号”帆船的神奇之旅。英国商人查尔斯?凯利特(CharlesKellett)用欺骗手法购得中国帆船“耆英号”、欺骗40个中国水手、利用他们和中国商品到美国和英国展出赚钱;他不但渲染中国的阴暗面,而且把中国水手送上纽约法庭,幸好有卫三畏等正直的美国人挺身相救,使他们脱险回国。第九章讲美国建国百年博览会,有两个主题、两个中国形象,又讲美国人在文化边界上的调情。第一主题炫耀美国的伟大技术成就,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格格不入,介绍中国的手工艺成就。两个中国形象是:传统中国与美国佬式的中国;传统中国用展品表现,美国佬式的中国用中国留美学童来展现。美国人在文化边界上的调情用三部通俗小说来透视;在这些小说里,主人公既有瞧不起中国人、企图改造中国人的冲动,又有羡慕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冲动。这三部小说是:《八个表亲》、《蓝夹克》和《两个小兄弟的中国历险记》。

  第九章里还有两个神奇的人物,一是英国人罗伯特?赫德(RobertHart),一是中国人李圭。赫德获清廷信任,封太子少保,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中国参加美国建国百年世界博览会的事情由他牵头、组织、号召。由于他深受朝廷信赖,又在中国富豪和海关关员中享有崇高威望,所以许多富豪争相捐物参展。一百多年后,中国人还记得他,出了他的《中国论集》和大量书简。

  李圭是典型的中国士大夫,时任宁波海关税务司。他率中国展团参加在费城举办的美国百年博览会,感慨良多;博览会后游历欧洲各国,回国写成《环游地球新录》,介绍该博览会及环游世界的情况,资料珍贵。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00

版  次:第1版

开  本:20开

纸  张:纯质纸

加载页面用时:3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