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

作  者:【美】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 Harris)

译  者:张庆宗

出 版 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9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532769902

所属分类: 生活  >  亲子/家教  >  家教理论    

标  签:家教理论  亲子/家教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   [展开]

TOP内容简介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其实很小,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TOP作者简介

    朱迪斯哈里斯(Judith Rich Harris,1938- ),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作家。199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予杰出心理学作家的乔治米勒奖。撰写过多本关于“儿童发展”的大学教科书、畅销科普书籍,包括《基因或教养》以及这本《教养的迷思》。哈里斯是位独立的研究者,于演化、社会、发展心理学等领域深耕多年,见解独到。《教养的迷思》自出版以来,因其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撼与回响。

TOP目录

目录

第二版 序言
第一版 序言
第一版 前言
第一章 “教养”不同于“环境”
第二章 先天禀赋(和后天教养)的证据
第三章 先天禀赋,后天教养,抑或两者都不是
第四章 分离的世界
第五章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
第六章 人的本性
第七章 我们和他们
第八章 与儿童为伴
第九章 文化传承
第十章 性别规则
第十一章 孩子们的学校
第十二章 长大成人
第十三章 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
第十四章 父母能做什么
第十五章 接受拷问的教养假设

附录1. 人格与出生顺序
附录2. 测试儿童发展理论

TOP书摘

  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孩子并不会*相似明尼苏达大学一些行为遗传学家正在进行一项研究,叫做“明尼苏达双生子研究”。当他们找到那些从小不在一起长大的双生子时,给他们提供免费旅行的机会,让他们来明尼苏达大学做为时一个星期的心理测试(我常想,这个研究的第二个奖励是找他们做两个星期的心理测试吧!)。不出意料,几乎没有人拒绝。能见到子宫里的室友的机会是无法抗拒的,因为两个人可能从脐带剪断后就不曾见过面。

  来到明尼阿波利斯做测试的双生子中有一对双生子被叫做“爱笑的姐妹”。尽管生长在不同的家庭,而且她们的养父母都是一副阴沉、不苟言笑的样子,但她们两个人都特别爱笑。两个人都说,在没有重逢之前,她们从来没有遇到一个像她们这样爱笑的人。

  通过观察爱笑姐妹,你会轻易地下结论说爱笑是遗传的。但她们只是研究中的一对双生子,我跟你们讲的是她们的趣事,而不是数据。收养她们的家庭非常相似,两个人爱笑可能是她们小时候缺乏欢笑。事实上,很难确定这对双生子爱笑是因为她们有相同的基因,还是因为她们有相同的经历。她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归因为环境因素,因为她们有相同的基因,但她们之间的相似性却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造成的,或二者兼而有之。

  虽然不能对爱笑姐妹做什么研究,但却可以对她们因此而闻名的特质进行研究。如果你给行为遗传学家几打双生子或兄弟、姐妹(亲生或收养,一起长大或分开长大),他们会告诉你爱笑的倾向是遗传、环境还是两者作用的结果。行为遗传学家的研究方法基于一个略有变化的老问题。养子*像他们的养父母还是他们的亲生父母?将“父母”换成“兄弟、姐妹”省去了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麻烦,但原理是一样的。这种方法基于两个前提:有相同基因的人比没有相同基因的人*相似,有相同成长环境的人比没有相同成长环境的人*相似。

  我们可以基于两个前提形成预测。如果“爱笑”完全是遗传决定的话,那么同卵双生子爱笑的程度应该是相似的(但是无法完全相似,因为即使是同一个人,每天爱笑的程度也有一点不同),无论他们是否在一起长大都是如此。如果“爱笑”完全受环境影响,那么我们会发现一起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异卵双生子、被收养的兄弟姐妹爱笑的程度应该相似,而在不同家庭中长大的双生子应该很不相似。*后,如果“爱笑”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产物,我们会发现有相同基因的人比较相似,生长在同一个家庭中的人比较相似,基因相同、生长环境相同的人应该*相似。

  听起来符合逻辑,不是吗?再猜猜看。如果“爱笑”这个特质与其他被研究的特质一样的话,那么,答案是“以上皆不是”。

  出乎人们预料的结果开始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到了70年代末期,已有足够多的数据表明行为遗传学的基本前提是错误的。基因的前提没有错,在人格特质方面,基因相同的人*相似。有问题的是环境前提。许多研究指出,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之间的相似程度与生活在不同家庭中的孩子之间的相似程度没有多大的差别。研究结果并不符合基因预测,因为有基因关系的人并不是那么相像,他们的相关系数太低了,而是基因以外的东西正在影响被试的人格,但似乎又不是家庭环境。如果是家庭环境的话,它的作用方式让人难以理解,它并没有让兄弟、姐妹*相似,而是让他们彼此*不相像。

  也许你在想为什么这些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为什么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孩子就应该一样呢?假如你的父母整天阴沉着脸、不苟言笑,你不觉得你可以变得很像他们或跟他们完全相反吗?你难道不能想象父母性情乖戾,而他们的两个孩子却完全不一样:一个乖戾,一个开朗吗?问题是研究儿童发展的人,包括行为遗传学家都相信父母的态度、人格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影响。流行病学家想预测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对人们健康和长寿产生的影响,发展心理学家想预测父母的行为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产生的影响。

  ……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480

版  次:第1版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3.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