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Fun书 > 穿过荒野的女人---华文女性小说世纪读本
穿过荒野的女人---华文女性小说世纪读本


穿过荒野的女人---华文女性小说世纪读本

作  者:苏伟贞,刘俊 主编

出 版 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08月

定  价:56.00

I S B N :9787305151071

所属分类: 文学  >  非小说  >  文学史论  >  研究与赏析    

标  签:文学  文学理论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内容简介

综观新文学以降,华文女性书写场与批评的荒芜,曾经牛步辗转,来到新世纪,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女性角色与遭遇反映于书写,究竟是开阔还是狭幅?华文女性小说的写作姿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聚焦于新文学缘起的二十世纪,以及女性作家发表于二十世纪的小说,选取三十一位*具代表性的华文女作家,撰写作家生平介绍、作品导读,奉上具体的作品文本,由此构成了这本华文女性小说世纪读本,也可称作一部简明的二十世纪华文女作家写作史。
  苏伟贞、刘俊编写的《穿过荒野的女人(华文女性小说世纪读本)》标示了此书的主旨与女作家们的文学定位、文学影响力,涉及文学时空横向的发展与纵向的承续,同时呈现了编者的眼光、品味和用心。

TOP目录

序一:女性·原初·想象/苏伟贞
序二:女性生活和女性心理的历史写照/刘俊
冰心:《秋雨秋风愁煞人》(1919)
庐隐:《丽石的日记》(1923)
凌叔华:《中秋晚》(1925)
陈衡哲:《巫峡里的一个女子》(1928)
冯沅君:《旅行》(1928)
萧红:《王阿嫂的死》(1933)
林徽因:《钟绿》(1935)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1941)
张爱玲:《心经》(1943)
苏青:《蛾》(1944)
施济美:《悲剧与喜剧》(1945)
林海音:《殉》(1957)
童真:《穿过荒野的女人》(1958)
茹志鹃:《百合花》(1958)
欧阳子:《蜕变》(1962)
於梨华:《黄昏·廊里的女人》(1962)
施叔青:《壁虎》(1965)
李昂:《花季》(1968)
陈若曦:《查户口》(1976)
苏伟贞:《陪他一段》(1979)
王安忆:《雨,沙沙沙》(1980)
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3(1982)
朱天文:《这一天》(1982)
李渝:《朵云》(1985)
朱天心:《新党十九日》(1989)
邱妙津:《玩具兵》(1989)
黄碧云:《呕吐》(1991)
陈雪:《寻找天使遗失的翅膀》(1993)
黎紫书:《推开阁楼之窗》(1996)
平路:《婚期3(1997)
赖香吟:《岛》(1999)

TOP书摘

重回那张终选名单,真有隔世之感。
  凝视我所编选的台港、海外华文女作家名单,其实到现在,以一名读者的角度,我仍有许多不甘与诘问;以一名编者,自知也只能如此:林海音(1918— 2001)、张爱玲(1920—1995)、童真(1928一)、於梨华(1931一)、陈若曦(1938一)、西西(1938一)、欧阳子(1939一)、李渝(1944一 )、施叔青(1945一 )、李昂(1952一 )、平路(1953一)、苏伟贞(1954 一)、朱天文(1956一)、朱天心(1958一)、黄碧云 (1961一)、邱妙津(1969—1995)、赖香吟(1969一) 、陈雪(1970一)、黎紫书(1971一)。
  不甘与诘问的女作家,如康芸薇、孟瑶、徐钟佩、张漱涵、琦君、郭良蕙、聂华苓、吉铮、叶陶、李黎、蒋晓云、萧飒、曹丽娟、严歌苓、袁琼琼等,都因不一因素,于是回避视线让她们侧身而过,这将成为编选者永远的沉痛。
  不争的是,综理此读本,依年序从陈衡哲到黎紫书,在世代接续与书写位置上,奇特地形成前文所言文学的横纵发展与承继。诚如刘俊的陈衡哲生平与导读所言,1917年陈衡哲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一日》,发表在《留美学生季报》,反映中国女留学生在美国的一天流程及人际互动,此时鲁迅的《狂人日记》尚未问世。从此角度看,《一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篇白话小说,陈衡哲更是中国女性留学海外的先驱。反观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黎紫书的作品,多取材马来西亚家乡人事阴暗面,以此建构海外女性族群异质书写的图腾,可说是海外华文小说的开拓者。
  从留学生到移民异乡,女性处境从来不是进步或退步的问题。奇特的是,黎紫书《推开阁楼之窗》以及读本所收陈衡哲《巫峡里的一个女子》都写女性的命运困厄。《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写女子逃匿婆婆打骂和丈夫避走巫峡山界,《推开阁楼之窗》里的小爱和母亲却走进被诅咒似的五月花旅社。逃避的母题奇特地连接到童真《穿过荒野的女人》,小说中婚姻不幸的女子杨薇英,在失婚后独自带孩子离家进入学校,* 后因祸得福,既出走也走出自己的路。童真形塑笔下女性追求自我不失乐观厚道,她让杨薇英拥有谋生能力后对追求者如是说:“我已经试着走过了*艰难的一段,我想独自走下去。”壮哉斯言,杨薇英不是拒绝幸福,而是诚实面对自己,反写了女性处境。从宽处看,林海音《殉》、张爱玲《心经》、於梨华《黄昏·廊里的女人》、欧阳子《蜕变》、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平路《婚期》、朱天心《新党十九日》、黄碧云《呕吐》、赖香吟《岛》,都具有这样的成色与反思。陈若曦《查户口》则是少数“文革” 题材的小说,女主人公彭玉莲是我行我素的共和国潘金莲,丈夫是大学副教授却不吵不闹不离,以此保全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和尊严。彭玉莲如动物本能的女性意识,成为社会制度*大的嘲讽与挑战。
  此外,一篇带有同志成色的作品,邱妙津的《玩具兵》,是她将自我从女性身体“流放”出去拟仿男性身体语言之作。
  实践与变形,上述作品皆演绎了法国女性学壮者西苏((;ixous)倡议女性写作的意义,即在“把自己写进文本”,通过书写,将女性自身的奋斗嵌入世界和历史。①至于作品折射的女性想象,出入家国、身世、情欲等虚实课题,则形成一“想象的共同体”,具体而微扩大并深化文学版图与对话。
  大陆女作家部分,刘俊辑选的是陈衡哲(1890— 1976)、庐隐(1898—1934)、冰心(1900~1999)、凌叔华(1900—1990)、冯沅君(1900—1990)、林徽因 (1904—1955)、丁玲(1904—1986)、萧红(1911一 1942)、苏青(1914—1982)、施济美(1920—1968)、茹志鹃(1925—1998)、王安忆(1954一)。相关编选理念请参阅他所写的编序。
  要说明的是,*初拟定的选单中,张爱玲《心经》后来版权生变,黄碧云《呕吐》无意授权,因此两篇小说存目,仅收作品导读。陈雪《寻找天使遗失的翅膀》也因故放弃,对此唯无言与遗憾。
  是女性主义先驱伍尔夫(Virginia Wol。f)的话:“事实上,身为一个‘外人,,我没有国家;身为一个女人,我不需要国家;身为一个女人,我的国家就是全世界。”①敏感的读者也许一眼便洞见句式关键词:外人、女人、国家、世界。而“外人”,又是关键的关键。然而,对女性而言,对‘‘国家一全世界’’的跨界思辨未必切身或感兴趣,但“外人”之感,却可能时时刻刻都有。因此,如何反映自身与突围?写作往往成为通往世界的一条秘径。
  综观新文学以降,华文女性书写场与批评的荒芜,曾经牛步辗转,来到新世纪,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 ?女性角色与遭遇反映于书写,究竟是开阔还是狭幅? 女性主义学者伊兰·修华特(Elaine sliowalter。) 的名篇篇名《走过荒野中的女性主义批评》勾描女性文学处境十足贴切,而童真的《穿过荒野的女人》书写小说角色不畏荒野穿越自我,则是作为这本女性作家代表人物选集的书名,给予的一个肯定的回应。
  庐隐(1898--1934),原名黄英,福建闽侯人。
  1917年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参加文学研究会,并开始小说创作。1922年曾去朝鲜、日本游历,同年回国后从女高师毕业,先后在安徽、上海、福建等中学和师范学校任教。1923年与郭梦良结婚(郭梦良1925年因病去世)。1927年任北京女子中学校长,并兼任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辑,参与开办华严书店,编辑《华严》杂志。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旋去日本,同年回国。1931年执教于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1934年因难产去世。
  “五四”时期庐隐和冰心在文坛齐名。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时,庐隐是出席者中**的女性,同年她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短篇小说《一个著作家》,早期作品《余泪》《或人的悲哀》《海滨故人》《沦落》《前尘》等大都发表于《小说月报》。著有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1925)、《曼丽》(1928)、《灵海潮汐》(1931)、《玫瑰的刺》(1933),中篇小说《归雁》(1930)、《女人的心》(1933),长篇小说《象牙戒指》(1931)、《火焰》(1935),散文集《云鸥情书集》(与李唯建合著,1931)、《东京小品》(1936) ,传记《庐隐自传》(1934)等。
  庐隐自幼家境贫寒,靠自己的苦读才获得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因此对于女性在现代社会的艰难处境,有深切的体会和感受。她的早期创作虽然大都为“ 问题小说”,但自《海滨故人》发表后,庐隐关注的 ‘‘问题”更多地与女性的社会处境有关,她日益强化的女性立场和女性意识,*终使她笔下的社会问题更多地体现为“与妇女相关的问题”。遗憾的是,由于庐隐的早逝,她的文学世界没能充分地展开,即便如此,庐隐仍然以自己短暂的一生和她笔下众多的女性形象,给后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身影——那是一个 (一群)在新旧交替时代奋身与时代、制度和命运抗争的女性身影。作品导读 对于庐隐,茅盾曾经说过:“‘五四’时期的女作家能够注目在革命性的社会题材的,不能不推庐隐是**人。”①那些表现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 (如《一个著作家》《一封信》《两个小学生》《灵魂可以买吗?》等)和另一类追问“人生是什么”的小说(如《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沦落》等),共同构成了庐隐**个短篇小说集《海滨故人》的主要内容。或许与庐隐自幼的生存环境和后来的成长历程有关,从总体上看,庐隐的小说始终弥漫着一种悲哀的色调,给人以感伤与悲观的印象。庐隐自己曾经说过,人生“比作梦还要不可捉摸” ,这样的人生观显然带有一种强烈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意味。在庐隐的小说中读者不难发现,无论是露莎(《海滨故人》的人物),还是丽石(《丽石的日记》 _的人物),看上去她们似乎是在追求人生的意义,可是对人生的前途究竟在哪里却颇为茫然,人生总是在“悲哀的海里”挣扎而不得解脱几乎成了庐隐小说的一个基本主题和核心基调。苏雪林就曾经说过,庐隐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悲哀,苦闷,愤世,嫉邪,视世间事无一当意,世间人无一惬心”①。
  《丽石的日记》以庐隐喜欢用的日记体形式,借 “我”把好友丽石的日记公开的方式,袒露了丽石和沅青两位女子之间的同性之爱。对于小说(日记)中的丽石来说,她的身边友人有各种“爱情故事”:归生在海兰那里遭遇失败;雯薇婚后感到“劳碌、烦躁” 、“厌烦”和“无法解脱”。这样的爱情人生使丽石对一般的爱情和婚姻充满畏惧,使得她不但“不愿从异性那里求安慰,因为和他们——异性——的交接,总觉得不自由”,而且和沅青两人“从泛泛的友谊上,而变成同性的爱恋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庐隐在自己的笔下涉及同性恋题材,不可谓不“前卫 ”。
  在《丽石的日记》这篇小说中,丽石的情感追求和人生道路,显露出在一个对女性的压制开始松动的时代,女性在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时,已具有强烈的自主性。丽石对异性交往感觉不自由,却在与同性的爱恋中感到“乐趣”和“兴奋”,并作着“未来的快乐梦”,敢于大胆地承认沅青是她的“安慰者”和“ 鼓舞者”,坦言“不是为自己而生”而“实在是为她 (沅青)而生呢!”。这样的女性形象,出现在“五四 ”运动刚刚过去的1923年,不能不说是作者庐隐思想观念“前卫”的体现。P18-20

TOP 其它信息

装  帧:平装

页  数:526

开  本:大32开

纸  张:胶版纸

加载页面用时:77.1511